s 閱讀頁

第一百三十九回 降懿旨清帝卸政 定優待權歸民國

  話說監國宣誓告廟,頒布十九信條,總算瀝膽披肝,與民更始。無奈人心已去,天命難知,各省宣告獨立,接踵而起。偏偏袁世凱、岑春煊又都不肯就職,上表力辭。監國隻得重降諭旨,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軍。以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棋端統第二軍,隨召蔭昌回京。奕劻、載澤、鄒嘉來等,知道此番亂事不易收拾,都覷便在監國前,自請罷斥。監國允準之後,即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偏還稱宿疾未瘳,請緩赴任。

  這時光民軍氣焰,已經如火燎原,蔓延全國。清政府急得要死,連電催促,袁世凱才提出四條意見書:一,要國會成立之期,縮短一年;二,要確定責任內閣;三,處置此次附從革命之人,務取寬大;四,解除結社集會的禁令。還請預籌兵費若幹。監國盡都允許,袁世凱才由彰德南下。行抵灄口,即拍電北京政府,請停止進兵,為永久和平計劃,與民軍開始談判,如果談判不成,當親赴武昌,直接交涉。監國屢以急電召袁,叫他迅速來京,組織內閣,以冀挽回大局。袁世凱於是率兵兩大隊,威儀堂堂,登車就道。

  到了北京,進謁隆裕皇太後及攝政王,仍以"菲才不可勝任"為辭,溫旨不許,始入覲謝恩。動手組織新內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祟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並以胡維德等為副大臣。袁世凱就任之後,即通電各省道:"貴州既經宣布獨立,將來對於中央政府,是否遵奉命令?"此時除直隸、河南、東三省外,都各宜言獨立,不受北京政府節製。不過武漢與南京,是以兵戎相見的,山東是由巡撫孫寶琦奏請獨立的。其餘都用平和手段,組織軍政府,推舉都督。現在袁世凱的電報打到,各省都一笑置之,並不答複。袁世凱也束手無策,舉朝大驚。於是監國自請退位歸藩,隆裕太後準如所請。特降懿旨道:據監國攝政王麵奏,攝政以來,於茲三載。用人行政,多悖輿情。立憲徒托空言,弊竇依然層積。人心瓦解,國勢土崩。以一人措置失當之故,致全國生靈,鹹罹慘禍,追悔莫及!若複擁獲大權,不思退避,則既失國民之信用,雖攝行國政,將來必難收效,政治無望改良。泣請辭退監國攝政王之位,不再幹預政治等情。予深處宮闈,未親大政。惟自武漢事起,各省響應,兵連禍結,友邦商業,亦受影響。急宜察內外之情形,定安國之至計。監國攝政王寬厚謹慎,雖有求治之意,然應變無術,以至受人蒙蔽,貽害民生,自當準如所請,免去攝政王之位。所以,監國攝政王印璽,即行銷毀。仍以醇親王爵號,退歸邸第,不再預政。每年賞給俸銀五萬兩,由皇室經費內開支。此後用人行政,均責成內閣總理大臣,負擔責任,詔諭用皇帝禦璽。臣工覲見,予率導皇帝行之。皇帝尚在衝齡,保護聖躬,應有專貴,著授世續、徐世昌為太保,盡心護衛。現在四方多難,國勢阽危。諸王公等,誼關休戚,務宜體念時艱,確守家法,束身自愛,無越範圍。諸大臣膺此重任,尤當力矢公忠,破除痼弊,共謀國利民福。凡我國民,須知朝廷不私君權,撫育黎庶,尚其嚴守秩序,各安生業,以免紛爭割裂之危,而期和平大同之治!欽此。

  監國退歸藩府,民軍勢益飛揚。原來獨立各省,初時還不相聯屬,這會子由上海軍政府提倡,采用共和政體。共和政治之組織,主張由獨立省份,各派代表,到上海開大會。一時十六省派出代表四十九人,有到武昌的,有到上海的,議定中國采統一製,立責任內閣,設政府於武昌。恰值清軍總司令馮國璋攻克了漢陽,民軍總司令徐紹楨攻克了南京。形勢變遷,於是就把臨時政府移到了南京來。

  袁世凱聞報大驚,建議與民軍正式議和,乃奏派唐紹儀為全權大臣,楊士琦、嚴修為參讚大臣,南下議和。唐全權接奉朝旨,即率同楊、嚴兩參讚,及隨員三十三人,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到漢口,渡江晤黎元洪,交會意見。議了兩天,民軍政府主張以上海為議和地點,於是唐全權又乘輪船到上海來。此時民軍方麵,公舉伍廷芳博士為議和全權委員,英日俄德法美領事同為證人,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中,兩全權會議了五次。伍全權主張清帝退位,重組共和政府,漢滿共享太平。唐全權因茲事體大,請示北京政府。不多幾日,接到回電,說中國應作何種政體,已由內閣會議,擬用平和解決方法,召集國民會議議決施行。兩全權會議了五次,磋商得才有頭緒,忽然北京政界,多數反對。唐紹儀遂電達袁世凱,辭退全權大臣一職,於是議和的事,乃由袁世凱與伍廷芳用電報直接討論,往返數十通,依然不得要領。

  彼時革命黨首領孫文,突自美國歸來,民軍氣焰,騰高十丈。各省代表舉出孫文為大總統,已在南京就任。民軍方麵,主張清帝不退位,即不複議和。議和談判,幾致決裂。那革命黨中的暗殺團,又陸續來京,總理以下諸要人,多為刺客所狙擊。情形這麽危險,於是袁世凱一再奏請辭職,退居閑地。宮廷大為驚惶,皇太後特派專使,到袁世凱邸第,傳達溫諭,並封他一等候爵位。袁世凱膺茲榮命,上表固辭。偏偏京津兩地,又有人組織共和促進會。政府倚賴的北軍各將領,又聯名奏請宣布共和政體。人心瓦解,國勢土崩。仰瞻廟堂,不過見暗淡愁雲,慘蔽天日而已。

  於是隆裕太後特旨召集皇族,會議退讓皇位之事。眾王公都不置否,獨恭親王溥偉反對最力。散會之後,仍請獨見。太後怒道:"國家沒有事的時候,被他們鬧得如此之糟!今日糟得這宗地步,他們又來鬧了,我是不願意見他們的。"隨命召見內閣,內閣諸臣進見,照例問了幾句話。海軍大臣譚學衡獨奏道:"德宗景皇帝首創憲政,功德在民,其誌未終,隱恨而沒。現在太後讚成共和,上足繼德宗遺誌,直是流芳萬世的事。"太後慨然道:"我也知道天下是公產,並非滿洲私物。但滿洲既已遺傳二百餘載,我隻求德宗陵寢可以修造,皇室地位不至墜落,倒也無恨!至於皇帝雖小,將來大事自有我擔責任。"遂命頒發諭旨道: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相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政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退位諭旨頒布之後,袁世凱立即銷假入朝,會議一切大事。

  當日又降一旨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據岑春煊、袁樹勳、陸征祥等,既統兵大員之段琪瑞等,電請速定共和國體,以免生靈塗炭等語。現在時局艱危,四民失業,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貽萬民以禍害?惟是宗廟陵寢,關係重要,以及皇室之優禮,皇族之保全,八旗之生計,蒙古回藏之待遇,均應預為妥計。著授袁世凱以全權,研究一切辦法,先行迅速與民軍商酌條件,奏明請旨。欽此。

  袁世凱署名。

  袁世凱欽奉了諭旨,不敢怠慢,與民軍伍代表往複電商,再三研究,議出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上奏朝廷,請旨定奪。奉到上諭道: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複奏,民軍所開優禮條件,於宗室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製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為周致。特行宣示皇族既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事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欽此(甲)。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讚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下: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各仍其舊(乙)。

  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三,清皇族一體保護;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丙)。

  關於滿蒙回藏各民族讚同共和,中華民國所有待遇如下:一,與漢人平等;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苦者,設法代籌生計;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照常支放;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製,一律消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以上條件,列於正式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京公使,轉達各該政府。

  又恐京內外臣民,有未諒朝廷苦衷的,重又降旨申明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將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彌大亂,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成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複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者。正朝廷審時觀變,恫瘝宋吾民之苦衷。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矯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害。著民政部步軍統領薑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懇切開導,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疾,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撫司遭,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概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誡勸,毋曠官守,用副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欽此。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蓋用禦寶,內閣總理袁世凱署名,國務大臣署名。

  從此清朝遂亡。自順治入關,至宣統遜位,計凡二百六十八年。這位隆裕太後自從共和宣布後,寂居宮禁,少與外人相接。次年冬間,忽然患一膨脹病,醫藥罔效而歿。臨終時叫侍者抱皇帝至,指之而言道:"太小,你們不要難為他。"民國政府遵照優待條件,襄辦大喪,上尊諡道孝定景皇後。《清史演義》終。

  《清史演義》題詞丹徒左酉山金匱前朝尚未修,鴻篇海內已傳流。

  編年一準溫公體,雜說原非野乘儔。

  筆挾霜嚴柱下握,版同地縮枕中收。

  吾家曾作春秋傳,願附先生文選樓。

  又太倉許瘦蝶有清三百年來事,演出奇文仗陸郎。

  一代見聞征信實,十朝人物費平章。

  論功端合侔良史,結局還應慨遜王。

  說盡興亡資借鏡,秋鐙展卷感滄桑。

  又集定庵句當湖陳息遊儉腹高談我用憂,豈其落筆定陽秋?

  麟經斷料炎劉始,秘籍何人領九流?

  清史演義題辭常熟戴喟庵六飛杳靄知何處,天地煩冤草木愁。

  遙望煤山凝戾氣,回看盤水決洪流。

  雄心枉自吞河帶,塵海應難活壑舟。

  浩竭南行動坤軸,可憐十日記揚州。

  清社早如甌欲裂,中興事業問如何?

  皖江儒雅工籌筆,衡嶽英豪盡枕戈。

  戰壘千年燐火化,鼓鼙一夜寇氛多。

  四方割據非天意,誰向軍前走白騾?

  蕭風魅雨西巡日,地逼漁陽運欲終。

  挾策重來王定國,出關痛哭愧和戎。

  長江才滌龍豬水,故土頻吹牛馬風。

  專閫有人太頇顢,鼠肝蟲臂互爭功。

  極目龍幡齊失色,觚稜北望淚如麻。

  蒼茫城郭今猶是,蹌濟冠裳烈已賒。

  獨掩新編吊興廢,聊憑舊事紀繁華。

  分明一部南朝史,爭說江郎筆有花。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