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本政

  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二)。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三),民愁苦則天心逆。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君以恤民為本(四),臣忠良則君政善,臣奸枉則君政惡。以選為本(五),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選以法令為本,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法以君為主,君信法則法順行,君欺法則法委棄。君臣法令之功,必效於民。故君臣法令善則民安樂,民安樂則天心慰(六),天心慰則陰陽和,陰陽和則五穀豐,五穀豐而民眉壽(七),民眉壽則興於義,興於義而無奸行,無奸行則世平,而國家寧、社稷安,而君尊榮矣(八)。是故天心陰陽、君臣、民氓、善惡相輔至而代相征也(九)。

  (一)鐸按:淮南子原道訓高注:"原,本也。"漢書薛宣傳:"原心定罪",師古注:"原謂尋其本也。"尋原為"原",故探本亦謂之"本"。此篇論政之本,題曰本政,猶呂氏春秋究生之本,而命其篇為本生也。

  (二)漢書董仲舒傳雲:"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魏相傳雲:"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賢聖,未有不繇者也。"又雲:"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陰陽。"元帝紀初元三年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繇陰陽。"成帝紀陽朔二年詔曰:'昔在帝堯,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時之事,令不失其序。故書雲:"黎民於蕃時雍",明以陰陽為本也。'(三)漢書鮑宣傳雲:"天人同心,人心悅,則天意解矣。"

  (四)"恤民"二字疑誤,按文義當雲"得臣",方與下合。

  (五)"以選"上脫二字。

  (六)"慰"舊作"",據程本改,下同。按,俗總字,見廣韻一董。

  (七)詩七月毛傳雲:"眉壽,豪眉也。"鐸按:"而"猶"則"也,互文耳。下"而無奸行"同。

  (八)漢書魏相傳雲:"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明,風雨時節,寒暑調和。三者得敘,則災害不生,五穀熟,絲麻遂,草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餘。若是則君尊民說,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按相所雲,大恉本於董仲舒。張湯後安世傳:'相上封事雲:"朝廷尊榮,天下鄉風。"'(九)鐸按:說文:"代,更也。征,召也。"陽、氓、征,唐、登合韻。司馬相如封禪文煌與升、烝、乘協,是其例。

  夫天者國之基也(一),君者民之統也,臣者治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是故將致太平者,必先調陰陽;調陰陽者,必先順天心;順天心者,必先安其人;安其人者(三),必先審擇其人。是故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於明選而已矣(四)。聖人知之,故以為黜陟之首。書曰:"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五)?"此先王致太平而發頌聲也(六)。

  (一)"天"當作"民"。述赦篇雲:"貞良善民,惟國之基。"救邊篇雲:"國以民為基。"皆其證也。漢書穀永傳雲:"王者以民為基。"

  (二)漢書梅福傳雲:'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也。工以喻國政,利器喻賢才。"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雲:"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至巧冶鑄幹將之樸,清水焠其鋒,越砥歛其咢,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泛畫塗。如此則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增,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此文大恉本於彼。治要載桓譚新論亦雲:"材能德行者,治國之器也。"

  (三)二"人"字當作"民"。鐸按:此蓋後人避唐諱改。

  (四)漢書京房傳雲:"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

  (五)呂刑。鐸按:原文引見思賢篇"先王為官擇人"注。

  (六)鄭氏詩譜雲:"周頌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詩。"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欲以成太平,致雅、頌。"論衡須頌篇雲:"天下太平頌聲作。"

  否泰消息,陰陽不並(一),觀其所聚,而興衰之端可見也(二)。稷、、皋陶聚而致雍熙(三),皇父、蹶、踽聚而致災異(四)。夫善惡之象,千裏合符,百世累跡,性相近而習相遠(五)。是故賢愚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二世所以共亡天下者,丞相、禦史也(六)。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繒肆、狗屠也;驪山之徒,钜野之盜,皆為名將(七)。由此觀之,苟得其人,不患貧賤;苟得其材,不嫌名跡(八)。

  (一)劉向封事雲:"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則政日亂,故為否。否者,閉而亂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則政日治,故為泰。泰者,通而治也。"

  (二)易萃彖曰:"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三)""即"契"字。後漢書方術傳第五倫令班固為文薦謝夷吾曰:"臣聞堯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鐸按:程本""作"禹",訛。"稷"亦見三式篇。

  (四)詩十月之交。"踽"今詩作"楀"。鐸按:蹶、楀皆周幽王臣。"楀"集韻引詩作"",漢書古今人表作"萭"。此作"踽",蓋與"蹶"字相連而誤為足旁。

  (五)論語。

  (六)見史記秦始皇紀。鐸按:"以"猶"與"也,下句同。

  (七)灌嬰、樊噲、黥布、彭越也。並見史記。

  (八)漢書遊俠傳序雲:"眾庶樂其名跡,覬而慕之。"

  遠跡漢元以來(一),驕貴之臣,每受罪誅(二),黨與在位,(三)幷伏辜者(四),常十二三。由此觀之,貴寵之臣,未嚐不播授私人進奸黨也(五)。是故王莽與漢公卿牧守奪漢,光武與漢之遺民棄士共誅。如貴人必賢而忠(六),賤人必愚而欺,則何以若是?

  (一)漢書賈誼傳雲:"竊跡前事",顏師古注:"尋前事之蹤跡。""跡"與"跡"同。漢元,謂漢元年。漢書平帝紀元始五年詔曰:"漢元至今。"律曆誌雲:"黃帝調律曆,漢元以來用之。"

  (二)漢書王嘉傳雲:"往者,寵臣鄧通、韓嫣驕貴失度,逸豫無厭,小人不勝情欲,卒陷罪辜。"

  (三)管子八觀篇雲:"請謁得於上,則黨與成於下。"

  (四)詩雨無正雲:"既伏其辜。"

  (五)管子明法解雲:"群臣以虛譽進其黨。"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法誡篇雲:"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內充京師,外布列郡。"

  (六)呂氏春秋重己篇雲:"人主、貴人",高誘注:"貴人,謂公卿大夫也。"

  自成帝以降,至於莽,公卿列侯,下訖令尉(一),大小之官,且十萬人,皆自漢所謂賢明忠正貴寵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眾侯劉崇、東郡太守翟義思事君之禮,義勇奮發(二),欲誅莽。功雖不成,誌節可紀(三)。夫以十萬之計,其能奉報恩(四),二人而已。由此觀之,衰世群臣誠少賢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爾(五)。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惡,常與爵位自相副也。

  (一)續漢書百官誌雲:"縣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

  (二)漢書陳湯傳雲:"策慮愊億,義勇奮發。"

  (三)漢書元後傳雲:"莽為攝皇帝,改元稱製,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莽。"義見翟方進傳。鐸按:劉崇與相張紹謀誅莽,語在莽傳。

  (四)"奉"下脫一字。按救邊篇雲:"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此當雲"奉上報恩"。鐸按:邵本臆補"國"字。

  (五)鹽鐵論褒賢篇雲:"其位彌高而罪彌重,祿滋厚而罪滋多。"

  孔子曰:"國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國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一)。"詩傷"皎皎白駒,在彼空穀"(二),"巧言如流,俾躬處休(三)。"蓋言衰世之士,誌彌潔者身彌賤,佞彌巧者官彌尊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四),同明相見,同聽相聞,惟聖知聖,惟賢知賢(五)。

  (一)論語"國"俱作"邦",此避高祖諱。列女傳柳下惠妻傳亦作"國"。

  (二)白駒。

  (三)雨無正。

  (四)易係辭上傳。

  (五)分、聞、賢韻。韓詩外傳五雲:"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誌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漢書元後傳:'成帝謂王章曰:"惟賢知賢,君試為朕求可以自輔者。"'魏誌杜襲傳:'襲曰:"夫惟賢知賢,惟聖知聖。"'蓋本此。

  今當塗之人(一),既不能昭練賢鄙(二),然又卻於貴人之風指(三),脅以權勢之屬托(四),請謁闐門(五),禮贄輻輳(六),迫於目前之急,則且先之(七)。此正士之所獨蔽,而群邪之所黨進也。

  (一)鐸按:"當塗"注見明闇篇。

  (二)鐸按:文選月賦注引埤蒼:"練,擇也。"爾雅釋詁:"柬,擇也。""練"即"柬"之借。

  (三)"卻"當為"劫","劫"與下"脅"字同義。禮記儒行雲:"劫之以眾",鄭注:"劫,劫脅也。""劫"亦作""。劫、、卻字形相近,莊子田子方篇:"盜人不得",釋文:'元嘉本作"卻"。'誤正類此。"風指"有二義。漢書何武傳雲:"大司空甄豐承莽風指",顏師古注:"風,謂風采也。指,意也。"王莽傳雲:"莽色厲而言之,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風,讀如字。孔光傳雲:"莽所欲搏擊,輒為草,以太後指風光,令上之。"嚴助傳雲:"乃令嚴助諭意,風指於南越。"顏氏並讀"風"為"諷"。後漢書宦者傳雲:"蔡倫受竇後風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章帝子清河孝王傳雲:"使小黃門蔡倫考實之,皆承諷旨,傅致其事。"西羌傳雲:"王莽輔政,欲耀威德,以懷遠為名,乃令譯諷旨諸羌,使共獻西海之地。"皆用"諷"本字,此"風旨"當讀如字。

  (四)漢書鄒陽傳雲:"脅於位勢之貴。"蓋寬饒傳雲:"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顏師古注:"許氏、史氏有外屬之恩,金氏、張氏自托在於近狎也。屬,讀如本字。"按屬、托同義,顏說非也。尹翁歸傳雲:"征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於定國。定國家在東海,欲屬托邑子兩人。"佞幸淳於長傳雲:"鳳且終,以長屬托太後及帝。"外戚傳:'孝武李夫人病篤。上曰:"夫人病甚,殆將不起,一見我,屬托王及兄弟。"'後漢書竇融傳雲:"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遂交通輕薄,屬托郡縣,幹亂政事。"馬援後嚴傳雲:"典郡四年,坐與宗正劉軼、少府丁鴻等更相屬托,征拜太中大夫。"翟酺傳雲:"權貴共誣酺及尚書令高堂芝等交通屬托。"楊震傳雲:"外交屬托,擾亂天下。"又雲:"屬托州郡,傾動大臣。"白虎通三綱六紀篇論朋友雲:"生不屬,死不托。"分合言之,其義一也。

  (五)韓非子八奸篇雲:"有左右之交者,請謁以為重。"漢書申屠嘉傳雲:"門不受私謁。"史記汲鄭列傳讚雲:"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漢書作"填",顏師古注雲:"填,滿也。"鐸按:朱駿聲雲:'"闐"字本訓當與"填"略同。'(六)說文雲:"轂,輻所湊也。"湊、輳古今字。後漢書郎顗傳雲:"今選舉皆歸三司,非有周、召之才,而當則哲之重,每有選用,輒參之掾屬,公府門巷,賓客填集,送去迎來,財貨無已。其當選者,競相薦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開長奸門,興致浮偽,非所謂率由舊章也。"鐸按:明闇篇:"天下輻湊。"輳,俗改旁字。

  (七)禮記大傳雲:"聖人南麵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鄭注:"且先,言未遑餘事。"

  周公之為宰輔也,以謙下士,故能得真賢(一)。祁奚之為大夫也,舉讎薦子,故能得正人(二)。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寵以驕士(三),借亢龍之勢以陵賢(四),而欲使誌義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毀顏諂諛以求親,然後乃保持之(五),則貞士采薇凍餒,伏死岩穴之中而已爾,豈有肯踐其闕而交其人者哉(六)?

  (一)鹽鐵論刺複篇雲:"昔周公之相也,謙卑而不鄰,以勞天下之士,是以俊乂滿朝,賢智充門。"事詳說苑敬慎篇及尊賢篇。鐸按:亦見荀子堯問篇、尚書大傳、韓詩外傳三。

  (二)襄三年左傳。鐸按:亦見晉語七、呂氏春秋去私篇、新序雜事一。

  (三)韓非子詭使篇雲:"女妹私義之門,不待次而宦。"

  (四)後漢書雲:'陰興,光烈皇後母弟也。帝欲封之,興固讓。貴人問其故。興曰:"貴人不讀書記耶?亢龍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謙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婦眄睨公主,愚心實不安也。"'鐸按:依箋例當雲"後漢書陰識後興傳。"

  (五)漢書元後傳:'王鳳雲:"禦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楚元王後向傳:"上數欲用向為九卿,輒不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禦史所持,故終不遷。"顏師古注:"持,謂扶持佐助也。"荀子解蔽篇雲:"鮑叔、寧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楊倞注:"持,扶翼也。"晉書山濤傳雲:"時人欲危裴秀,濤正色保持之。"石鑒傳雲:"時大司馬汝南王亮為太傅楊駿所疑,有告亮欲舉兵討駿,鑒以為不然,保持之。"

  (六)漢書鄒陽傳雲:"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籠於威重之權,脅於位勢之貴,回麵汙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於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岩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