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

【作品內容】

一、寫作背景

19世紀中後期的歐洲、美洲,一直被自由主義者視為自由主義的黃金時代,政府不幹預經濟,結社自由,馬克思主義就是在那個時代產生和發展的。然而,哈耶克誕生前後,自由主義開始衰落了,哈耶克見證了這一衰落的過程。哈耶克在倫敦經濟學院時的英國跟美國不同,英國是一個階級壁壘森嚴、不平等、地域狹小的社會,對社會進行組織管理的想法,要比在美國聽起來更有道理。尤其是英國經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時大部分經濟部門都利用戰爭獲得長足發展,其程度遠遠超過美國,於是,人們覺得在和平時期也可以如法炮製。同時,在英國以及歐洲大陸,大蕭條導致成百上千萬人失業,在人們心目中,資本主義已經失敗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情日益高漲,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滅亡的預言是準確的,而像蘇聯那樣由國家控製生產資料,是實現經濟穩定和高效率的最好途徑。但在哈耶克看來,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人類已知的最有效率的經濟形態,它會通往一個更自由、更寬容、更民主的社會。他也相信,傳統社會主義肯定會束縛人們的心靈。

在倫敦經濟學院執教之初,哈耶克就逐步轉向了更為廣闊的領域,並開始了力挽全球狂瀾的曆史大業。他全麵而深入地批判了國家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主編了《集體主義的經濟計劃》(1935年),出版了《自由與經濟係統》(1939年),指出了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共性,闡述了計劃經濟對個人自由的危害。哈耶克在英國劍橋的那段撰寫時光,正是二戰的相持階段,要連續性地集中精力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常常被空襲的警報打斷。不過,劍橋仍然可算是自由而安全的避風港。然而,身處劍橋的哈耶克卻一點也未減少自己對當時世事的絕望感,因為當時社會主義思潮正風靡英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許多知識分子崇尚社會主義,以社會正義、收入平等和就業保障為理想目標,認為鏟除私有製度和推行計劃經濟是為了達到理想境界而必須采取的手段。雖然哈耶克已在1938年加入了英國籍,但他仍然感到有日益增長的孤獨感。然而,盡管如此,哈耶克仍舊默默地獻身於抗擊軸心國和捍衛人類自由的神聖事業。他的所作所為,是在給仍處於自由國家內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們的心靈一個預警信號:趕快從自己正在滑行的社會主義思潮的軌道上急流勇退,否則將大難臨頭。為了對抗所謂支配了英美兩國知識分子的關於社會主義不可避免這一信念,在無意之間,促成了哈耶克的一本重要著作的誕生,這就是風靡一時的警世之作《通往奴役之路》。早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這些知識分子就有意或無意地曲解德國和俄國的極權主義的淵源,他們爭辯說:德國的民族社會主義事實上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超級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的反動。對於這種思想脈絡上的嚴重誤導,哈耶克十分厭煩。於是他在《當代評論》雜誌1938年4月號發表《自由與經濟體係》一文予以駁斥與抨擊,而後來《通往奴役之路》的核心論點其實首先就是出現在這篇文章中的。二戰期間,讀過此文的吉第昂斯教授邀請他把該文擴充成一本書,以便收入吉第昂斯教授編輯的公共政策小叢書之中。哈耶克稱,鑒於他的一些卓越的英國同事們當時都忙於或憂心於戰爭而無暇他顧,他才終於勉強地答應了下來,開始著手擴展上述論文,並於1944年最終完成了這本書,這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二、主要內容

《通往奴役之路》是一部捍衛自由主義,係統抨擊社會主義的經典著作。在舉世滔滔的社會主義浪潮前,它力挽狂瀾,以其深刻的洞見,昭告天下。它被翻譯成11國文字,風行於全世界,毀譽紛紜,成為全球討論的熱點。哈耶克因本書的出版而奠定了自己在20世紀的自由主義宗師和理論先知的地位。除導言外,該書共分十六章,其主要思想觀點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麵的問題。

(一)對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自由資本主義的推崇和對社會主義烏托邦的批判

哈耶克開篇就說明了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的私人企業製度和自由市場製度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所能選擇的最好的製度。然後描述了集體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替代,繼而對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烏托邦進行了批判。具體內容如下:

本書首先描述了自由主義道路被離棄的過程。哈耶克認為20世紀初葉以來世界的社會主義趨向放棄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主流道路,放棄了自基督教以及希臘人和羅馬人奠基的,特別是自文藝複興以來的以個人主義為主流的自由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即二百多年以來,產生自英國的自由思想向東傳播的大道,發展到19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但從此以後,由於種種社會曆史原因,這種思想演進的方向發生逆轉,自由主義逐漸衰落,英國在政治與社會範圍內失去導航地位。反之,以德國人,特別是黑格爾與馬克思為標誌的集體主義開始逐步向東向西傳播。其次,本書第二章對社會主義烏托邦進行了批判。哈耶克指出社會主義一開始就具有獨裁主義的性質,隻是在歐洲1848年革命之前強大的民主潮流的影響下,社會主義才開始與自由聯係起來,這就導致了所謂“民主社會主義”的出現,它經過相當長時間才把社會主義先驅所引發的人們對它的普遍懷疑平息下去。很多人相信社會主義與自由可以結合,而沒有認識到自由主義在本性上與社會主義存在根本的衝突,社會主義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獨裁和反獨裁、通往內戰的道路。以民主手段來實現並維持社會主義,這隻是烏托邦式的幻想。因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平等是在奴役中去尋求的平等,是一個嚴厲壓製個人自由的極權主義烏托邦。最後,哈耶克在肯定個人主義基礎上對集體主義進行了批判。本書第三章指出社會主義是集體主義的一個變種,與以個人主義奠基的自由社會背道而馳。

(二)對計劃經濟的批判

對計劃經濟的批判是本書的核心內容。哈耶克通過嚴謹的邏輯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三個方麵論證了計劃經濟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書中(第四章)首先論證和批駁了計劃的“不可避免性”。社會主義者的主要論據之一,是現代工業的高速發展,使自由競爭越來越受到限製,從而高度集中的計劃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種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曆史大趨勢。哈耶克通過大量論證反駁所謂計劃經濟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的見解。他指出,現代社會越發達越複雜,就越依賴於自由競爭,就越不可能用計劃控製。自由競爭受到限製不是技術進步的必然後果,而是大多數國家所遵循的政策的後果。在社會演進中,沒有什麽東西不可避免,使其成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想要借中央計劃來實現理想,並不是對社會全麵觀察的結果,而僅僅是出自計劃者狹隘的看法,並且常常是誇大他們所重視的目標的結果。若允許這些人對社會進行計劃的話,將會非常危險,那將會出現更難忍受和更不合理的世界。

哈耶克(第五章)繼而探討了民主與計劃的關係。作者指出,計劃經濟與民主互不相容。各種各樣的集體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它們與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根本不同在於:它們都要將整個社會組織起來,控製社會的一切資源,以達到其單一的目標,而拒絕承認個人目的至高無上的自主領域。在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看來,個人的價值尺度與別人的價值尺度不同,個人是他自己目標的最終決斷者,我們不僅不可能得到一個無所不包的統一價值體係,而且也沒有必要得到它。而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都要強行用一個無所不包的統一價值體係來籠罩整個社會,而要推行這種統一的價值體係,獨裁是最有效的工具。自由主義認為,與其是獨裁不可避免地消滅了自由,不如說是計劃導致了獨裁,因為集中計劃要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可能的話,獨裁本身必不可少。無產階級專政即使形式上是民主的,如果它集中管理經濟體係的話,可能會和任何專政體製一樣完全破壞了個人自由。因此,中央管製的計劃經濟是最典型的極權主義,隻有在自由競爭的經濟製度內,民主政治才可能實行。

哈耶克(第六章)接著探討了計劃與法治的關係。哈耶克認為集體主義類型的經濟計劃必定要與法治背道而馳。法治是自由時代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不僅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體現。法治的基本含義是人民用以製約政府以維護自身權利的工具。在一個有計劃的社會,法治不能保持,政府強製權力的使用不再受事先規定的規則的限製,法律能夠並且為了集中管理經濟活動也必須使那種實質上是專斷的行動合法化。如果一個國家全麵管製經濟生活,那麽就不能保障什麽個人權利,甚至連形式上承認個人權利或少數人的平等權利都會失去任何意義。因此,中央計劃經濟必定侵犯人權,從而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法治。

哈耶克進一步分析經濟控製必然導致極權主義(第七章)。因為經濟控製與民主程序不能並存,控製經濟必然造成無孔不入的全麵壓製,因而導致現代最為嚴酷的極權主義。經濟計劃所引起的問題是是否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什麽重要以及什麽不重要、或者是否這必須由計劃者加以決定。經濟控製不僅是對人類生活中可以和其餘部分分開的那一部分生活的控製,也是對滿足我們所有目標的手段的控製。集中計劃意味著經濟問題由社會解決而不由個人解決,也就是說剝奪了我們的選擇權。從我們原始的需要到我們和家庭、朋友的關係,從我們的工作和閑暇,很少有哪一方麵不受計劃者的有意識的控製。

哈耶克在第八章分析了計劃導致的極權社會的不平等。哈耶克指出,私有製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它不僅保障了有產者的自由,也保障了無產者的自由。因為,生產資料分別為許多人掌握,個人獨立從事生產,沒有誰能夠控製誰,個人自行決定自己的生存之道。在競爭的社會裏,窮人的機會比富人的機會所受到的限製要多得多,但競爭社會裏的窮人要比計劃經濟社會裏的富人要自由得多,這是非人為力量造成的不平等。相反,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極權社會產生的是人為的不平等。而非人為的力量造成的不平等比有計劃地造成的不平等,更容易忍受,對個人的影響也要小得多。極權社會中政治權力滲透到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層麵,這必然造成人身控製,同時也造成一個以權力大小劃分的等級式社會。

哈耶克在第九章研究了保障與自由的關係。他指出對保障的普遍讚同可能是對自由的一種危險,如果人們普遍追求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機會,反而構成了對自由的最嚴重的威脅。比較兩類不同的保障:一種是有限度的保障,是大家都能夠獲得的,不是特權,而是人們可以期望的正當目標。另一種是絕對的保障,在自由社會裏,這種保障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得到,隻可能有一部分人享有,並且隻有控製或取消市場才能提供,這種保障計劃是以犧牲自由為代價的,它正是對自由構成潛在威脅的保障計劃。顯然,絕對保障是在自由社會中無法得到也不應獲得的,但實行適度和有限的保障,以避免過分的物質貧困,這是民主政府可能達到的政策目標。但它必須在不破壞自由市場製度的原則下進行,因為越試圖用幹涉市場製度的辦法來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在一個習慣於自由的社會裏,似乎不可能有很多人願意以犧牲自由為代價來換取保障。凡是願意放棄基本自由以換取少許暫時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哈耶克在第十章指出了計劃經濟存在最壞者當政問題。在一個人數眾多、有力量而又相當誌同道合的集團,往往不是由社會中素質最好的人建立,而隻能由最壞的分子來建立。原因在於:首先,人們的教育和知識越高,其見解和趣味就越獨立,也就越多樣化,因而就越不易認同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係。所以,隻有群體的道德和知識標準比較低,才便於獨裁者掌握和控製,以達到其政治目標。第二,潛在的獨裁者能夠得到一切溫馴和易受騙的人的支持,這些人並無自己的堅定信念,而隻準備接受一個現成的價值標準體係。第三,一些訓練有素的政治煽動家,通過忌妒等各種大眾心理,劃分“敵我”以凝聚自己的團體,把那些他們的支持者團結在一起,這也是壞人易於得勢的原因。此外,“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確”在個人主義道德裏麵是對一切道德的否定,而它在集體主義道德裏卻成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極權主義的一個基本的假定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為全體謀福利的,則天下沒有什麽事不可做,其結果是對一切道德價值的否定,因此這也是使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上高位的關鍵。這就表明,一個國家如果有一個超乎一切的共同政治目標時,則任何普遍的道德絕無藏身之地,品格完善的人難以在極權社會中居於領導地位。

哈耶克在第十一章分析了計劃與思想的關係。他指出,如果極權國家的人民對於所感到的壓迫,遠不如自由國家人民所想象的那樣厲害,這是極權主義宣傳所造成的。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在宣傳上的基本區別是:一切宣傳工具都被用來朝一個方向影響所有的人,造成全體人民的思想一體化。民主國家雖也有眾多宣傳機構,但它們相互獨立、聲音多元。在長期單一聲音的灌輸下,人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逐漸萎縮,統治者的思想就成了全體國民的思想。當這一現象擴展到科學、藝術、娛樂等領域,當科學一旦不能為真理而隻為一個階級、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服務的時候,真理這個詞的本身就已失去它原有的意義,它成為某種要由當權者規定的東西,某種為了一致利益必須加以信任的東西,並且是在迫切需要的關頭又必須加以更改的東西。集體主義思想的悲劇在於:它起初把理性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以毀滅理性而告終。

(三)對極權主義思想演變的曆史回顧和對戰後的經濟展望

哈耶克在第十二章分析了德國的社會主義思想傳統所催化出的納粹主義。他指出,在德國,正是社會主義的支持,才使得反自由主義勢力得勝。反對各種形式的自由主義,是使社會主義和保守主義結成共同戰線的共同思想。接著哈耶克在第十三章分析了民主國家中極權主義觀念生長與蔓延的趨勢,指出其基本的思想脈絡,並提請知識界與公眾高度警覺。哈耶克認為源自德國的社會主義思想,至今還被人所信仰和堅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可悲的事。哈耶克第十四章反駁了集體主義者所號稱的犧牲經濟利益以追求理想的道德目標的觀點。他認為隻有在個人能夠自由地作出決定,而且被要求自願犧牲個人利益來遵守道德規則時,才談得上道德的善與惡。在個人負責的範圍以外,既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既沒有機會獲得道德評價,也沒有機會表明個人道德信念。

哈耶克在第十五章對戰後經濟進行了展望,表達了對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憂慮。他指出,與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計劃相比,在國際範圍內實行計劃隻能是一種赤裸裸的強力統治,將產生各民族間的、隻有訴諸武力才能解決的利益衝突,那就很少有建立國際秩序或實現持久和平的希望可言。哈耶克認為我們應該發展聯邦製形式,聯邦原則是使各個民族能夠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國際秩序、而對他們合理的獨立願望並不加過分遏製的唯一形式。

哈耶克在第十六章對全書做了總結。指出我們要把自己從那種最壞形式的當代蒙昧主義中解放出來,要創造有利於進步的條件,而不是去“計劃進步”。隻有維護個人自由的政策才是唯一真正進步的政策,這一指導原則既適用於19世紀,也適用於今天。

【簡要評述】

哈耶克是20世紀最傑出的自由主義者和社會科學家。雖然哈耶克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的學術貢獻卻遠遠超出經濟學範圍。他畢生發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專著,涵蓋的範圍從純粹的經濟學到心理學,從政治哲學到法律哲學,從科學哲學到思想史。《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最偉大的著作,在哈耶克的學術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本書使他贏得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注意,他的世界性聲譽由此奠定。

該書是20世紀最暢銷的經濟學和政治學著作之一,對經濟思想領域中古典自由主義的複興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經濟思想史上具有裏程碑的地位。首先,在當時資本主義大危機的形勢下,社會主義大潮洶湧澎湃,自由主義日趨衰落,全人類似乎都在“選擇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十字路口徘徊猶豫。它以一種決絕的姿態挽狂瀾於既倒,以先知的洞見指出社會主義對自由事業的根本性危險,有力地捍衛了自由主義。其次,它雄辯地證明了取消私有財產製度的中央計劃經濟,不僅會導致經濟的無效率和停滯,而且,更重要的是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必然導致思想的國有化,從而在根本上消滅個人自由,建立極權主義統治。所以,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福利國家、計劃經濟,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但是,這部著作自從問世以來,在學術界中一直存有爭議。主要因為,這本書的觀點來源於關於市場和其他非主觀設計的製度所具有的“自發秩序”的特性的思想,這種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使他不可避免地陷於社會進化和團體選擇的爭端之中。此外,他對選擇機製特點的論述與自由主義的關係並不總是很清楚。

對中國的讀者來說,對《通往奴役之路》這本書要進行批判性的閱讀。哈耶克積極主張競爭,並從多方麵闡述了計劃經濟的弊端,其觀點對於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哈耶克把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集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混為一談,這不符合曆史事實。

(王傑力)

參考文獻: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

[2]哈耶克,致命的自負[M],馮克利、胡晉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哈耶克,哈耶克論文集[M],鄧正來選編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4]E.Streissler,et.al.,Roads to Freedom:Eassay in Honour of F.a.Hayek(通往自由之路:哈耶克紀念文集).London:routledge,1969.

[5]M.Sandel,ed.,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自由主義以及對它的批判).Oxford,1984.

[6]A.Arblaster,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Liberalism(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衰).Oxford,1985.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