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5章 自古名山待聖人

  一

  最近,我遊了一趟青城山。

  中國道教的創立者,即被後代神化了的人物張天師,據說在青城山得道並創教。青城山因此而名聲鵲起。

  其實,在張天師之前,青城山就已經是古之名山了。據《史記· 封禪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便命令負責祭祠的官員,把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編序造冊,統一規定祭祠的級別。當時列為國家祭祠的名山有18座,四川占了兩座,即瀆山和江祠。這江祠,即是青城山的古名。

  青城山屬邛崍山脈,背依嵯峨雪山,麵對坦蕩肥沃的成都平原。“蜀山西南千萬重,仙經最說青城峰。”錢起的詩,道出了青城山在巴蜀的地位,它的價值更多地是列籍於“仙經”。當我置身其中,看到滿山蒼翠的林木和蔥白的流泉,一縷懷古的幽情便悠然而生。“自古名山待聖人。”於右任先生遊青城山時發出的感歎,同樣激發了我心中的滄桑感。

  自漢以後,曆代有多少文臣武將,墨客騷人,方士羽客,都曾來到青城山中,把他們人生的理想,塵世的坎坷與進入神仙世界的渴求,寫在山間卷舒的白雲上或宮觀寂寞的青燈下。在中國,大凡功德永垂人間者,死後一定會得到香火的祭祠,或幹脆列入神仙的範圍。在道家理想的最高層次上,人與神是融為一體的。但我認為,聖人與神仙,是不可能合二為一的。在上古的典籍中,那些煉丹造符,友鹿餐霞而達到長生不老者,則被稱作神仙。而聖人,則指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指出人類生活方向的大智大慧者。名山之於神仙,好象雲彩之於天空,樹木之於大地,是一種相生共榮的關係。象黃帝之於崆峒山,老子之於終南山,張天師之於青城山。莫不兩美兼具,相得益彰。這似乎成了一種定式。人們遊覽名山大川,往往都是想造訪神仙的遺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現在的人們已不再相信神仙的存在。但作為抗拒世俗生活的需要,逃避現實痛苦的心理企求,人們還是願意讓虛無飄緲的神仙世界暫時麻痹一下自己的心靈。在這個問題上,即使那些滿腹經論的智慧之士,也難免其俗。青城山中有幾幅對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福地證因緣,萍水相逢,誰是主人誰是客

  名山推管領,蒲團靜坐,半成隱士半成仙

  楊乃文撰

  一簾花影交鸞尾

  滿地香芝幻鹿胎

  張問陶撰

  鍾敲月上,磬歇雲歸,非仙島,莫非仙島

  鳥送春來,風吹花去,是人間,不是人間

  佚名撰

  在他們眼中,青城山即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一抹霞光、一束花草、一簾幽夢、一盞青燈,莫不都是神仙心靈的投影,都可以撫慰世人創痛的心靈。“萬方多難此登臨”,不要把這萬方多難簡單理解為戰亂與流離。其實,我們的人生,又有多少日子,不是在多事之秋中挨過。

  神仙是無憂無慮的。事業功名,家庭生計,是非恩怨,生老病死。作為人所不能逃避的這一切苦厄,卻從來不會去幹擾神仙的生活。這便是人們向往神仙的理由。

  即時行樂的人說:榮華富貴即神仙。我疑心這是窮人說的話。蘿卜白菜都吃不飽的人,當然會認為肥酒大肉即是神仙過的日子。但獲得錦衣玉食的人,更覺得長生不老才是神仙。漢武帝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泛海而去,為他尋求那種長生不老的仙藥。漢恒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拋開國家大事,民間疾苦而不顧,尋問如何才能成仙。可見,長生不老是神仙的第一要素。所以,曆代百官朝見皇帝,都要跪下來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文化大革命中,“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的口號也響徹了中國的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民諺說:“謊話說了一千遍,也會變成真理。”可是“萬歲,萬歲,萬萬歲”之類的謊話,哪怕說上一千億次,也絕不會變成現實。那些接受百官萬民朝拜的皇帝,還有誰活在這個世間?伊麗莎白女皇臨死前說:“願用我所有的財富,換取一刻生命。”但殘酷的自然法則不肯作這種交換。

  大富大貴,對於一般的窮人來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長生不老,對那些大富大貴者來說,是既不可望,也不可及。

  二

  在青城山幽幽的山道上,我慢慢地走著。山下是溽暑的七月,山上卻涼爽如秋。密密的樹林使行人免受驕陽的烤炙,清涼的風送來陣陣花香。我想,在這樣一種悠美的環境中靜住,不要說修道的張天師,就是一般人,也會覺得神清氣爽,心境平和下來而思維漸趨活躍。

  我依次看過上清宮、老君閣、朝陽洞等宮觀,最後來到天師洞。

  天師洞,又名常道觀,第一代張天師修煉的洞窟在此。青城山道教的核心也在這裏。七千多平方米的宮觀,建在白雲溪和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這裏三麵環山,密不透風,而對著宮觀山門的白雲穀,卻又是一片開闊之地。無論是嵐霧騰湧的春晨還是煙雨迷蒙的秋夜,站在這道山門前,都可以欣賞到四季間的山川風物的變化。

  我漫步在常道觀寂靜的庭院內,走過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繞的走廊。依次看過張天師修煉的石洞,以及傳說是他親手種植的那一棵數人合抱的銀杏樹,偶爾我也讀讀那些散立在庭院各處的刻石碑文和廊柱間的楹聯詩刻。一股巨大的寧靜和古文化的溫馨感籠罩著我,古代的宗教家們同時也是營造氣氛的高手,他們努力把虛幻的神仙世界變成一種現實。

  但是,在這座庭院裏,我依然在思考,為什麽於右任先生來遊青城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自古以來,名山等待的是聖人而不是神仙。

  關於聖人,我在前麵已經下過定義。中國曆史五千年,隻有孔夫子一人得過“聖人”的封號。對照孔夫子的標準,則中國再不可能有第二個聖人了,但偉人卻不少。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孫中山、毛澤東都是偉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聖人是人類生活的設計師,而偉人則是人類生活的工程師,他們是把聖人的藍圖化為現實的操作型高手。這麽說,馬克思也算是一位聖人了,因為列寧也好,斯大林也好,毛澤東也好,卡斯特羅也好,都是根據他的理論來建設一個國家的。

  人類自文明開創以來,夠得上聖人級別的,確實沒有幾個人。釋迦牟尼、耶蘇、默罕默德、孔子、馬克思都算是名符其實的聖人。人類生活的矛盾多得數不清,但基本矛盾隻有一個:即靈與肉的矛盾。上述聖人都是針對這一個基本矛盾,提出一整套解決的方法。這些人都成了宗教領袖。馬克思的宗教領袖地位並不明顯,但它畢竟是全世界幾億共產黨人的精神領袖。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教領袖與精神領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也就是說是一脈相通的。政治的最高層次即是宗教,如果說這樣講不好理解,可以換句話說:人類實現宗教理想的過程,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即是政治。

  作為國民黨元老的於右任,一生投身於政治,抗戰時期來遊青城山,正值山河破碎,人民慘遭倭寇蹂躪之時。那時的心情,肯定是“一上層樓一泫然”。他或許痛切地感到國力疲弱,生靈塗炭,乃是因為這個國家沒有聖人的出現。如果沒有聖人的指導,政治家隻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作為政治家的於右任,從自身出發,肯定是深切地理解了這一點,所以才發出“自古名山待聖人”的感歎。

  然而名山之與聖人,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佛經載,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說法,以至天花亂墜。這靈鷲山是有幸的。我們中國的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泰山的有幸,是有了這麽一位聖人的光臨。但總的說來,天下名山多而聖人太少。以至更多的名山,隻能是僧道蝸居,名士登臨。我想,這應歸於人類文明史太短的緣故,如果公元紀年有了一萬年,十萬年,那時,我們地球恐怕就會變得名山太少而聖人太多了。

  但我懷疑的是,即便出了聖人,我們人類生活果真就高枕無憂了嗎?從上述已經出現了的聖人來看,雖然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而且這影響還會繼續下去,甚至愈演愈烈。但今天的人類生活,不是依然弱肉強食,危機四伏嗎?而且,最為麻煩的是,我們所公認的這些聖人,也是各執已見。追隨他們的人類,由此分成水火不容的幾大陣營,“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為大,互不買帳。輕者爭得麵紅耳赤,重的兵戎相見。孔聖人說:“自作孳,不可活”。人類的攻擊性是天生的,是自己作孳,在這樣一種本質麵前,縱使再出一千個、一萬個聖人,也無法挽救人類悲劇的最終結局。

  期待聖人來拯救我們愚昧的人類,這隻是智者善良的願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然而,山川草木的無私又能怎麽樣呢?人類在構築精神家園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用它們來作建築材料啊!

  三

  名山之於聖人,就如駿馬之於英雄,美人之於名士,相得益彰。但是,項羽吻頸,他的烏雛馬何在?錢謙益死去,柳如是也隻能投環自盡。孔子登過的泰山,雖然貴為五嶽之首,但當今的名利之徒,寧可極盡鑽營之能事,去釣魚台找一位國家領導人照一張像,也決不可能專程去泰山頂上,體驗一次“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雲水襟懷。在趨名逐利者眼中,大人物重於泰山,而泰山卻輕於鴻毛了。

  在當今的經濟大潮中,出了一個詞,叫“名人效應”,譬於讓名人做廣告,這產品就好銷,開一次訂貨會,讓名人助陣,這訂貨會的訂單就會大增。在商人的眼中,社會上的一切皆用“利益”這一把尺子來衡量,這已屬不幸。然更為不幸的是,當今中國,似乎個個都是商人。曾有人開玩笑說:“大街上一根木頭掉下來,能砸住三個總經理”。從“學而優則仕”到“學而優則商”,從社會的角度看,這可能是一種進步,但從文明史的角度看,可能是一種墮落。

  繼“名人效應”之後,又有了“名山效應”的說法。某地區有某一座名山,該地區領導人就大動腦筋怎樣利用該座名山來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某一位大商人來,領導必須傾巢出動,陪侍左右以登名山,為的是能讓他在這裏投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雖是好事,但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商人身上,則未必可行。如今,你走在中國各處的名山,山道上前呼後擁的,不是大官員就是大商人。至此,你可能會感歎,“自古名山待聖人”的時代已過去,當今已換之為“自古名山待商人”了。於右任先生若在,不知心境如何?

  世風日下,物欲橫流,這還是沒有聖人的緣故。現在的政治家們,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類正在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名山的價值就看能不能變成賺錢的工具了。

  從戰爭的殺戮到財富的攫取,人類顯然從一個誤區進入到另一個誤區。

  四

  在天師洞的庭院裏,參觀瀏覽之後,我在院裏的茶棚中坐了下來,要了一壺貢茶慢慢地品嚐。茶湯淡黃,微苦。品飲時,周身感到清涼。“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遊青城山,我便保持了這種悠閑的心境。但由“自古名山待聖人”這一句而引發的遐思,卻又在我的悠閑中滲進一些迷惘。

  在天師洞中購得一本今人輯錄的《青城山誌》,歸來翻閱,很喜歡其中的一首詩:

  忙忙收拾破袈裟,整頓行裝日已斜。

  袖拂白雲離洞府,肩挑明月過天涯。

  可憐枝上新啼鳥,難舍籬邊舊種花。

  吩咐犬貓隨我去,不須流落俗人家。

  這詩刻在青城後山白雲萬佛洞的岩壁間,詩作者顯然是看破功名而出家的士人,他摒棄世俗的羈絆,悠遊林泉,與花鳥為伍,犬貓為伴。什麽聖人,什麽商人,什麽名人,這些詞匯他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了。

  寫到這裏,我恨不能立刻就收拾行裝,同他一樣,去過那種“肩挑明月過天涯”的生活。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