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兩個大工程

  隋煬帝登上皇帝的寶座後,一反往日之狀,馬上開始了窮奢極欲、縱情聲色的腐化生活。為了加強對全國政治上的控製,並且使江南地區的物資能夠更方便地運到北方來,同時也為了滿足個人的享樂,他辦了兩件大事:一是營建東都洛陽,二是開鑿京杭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的春天,隋煬帝命尚書令楊素領營東京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為副監,於洛陽舊城西十八裏處另建新城,稱為東都。為了修建這座都城,每月征發丁夫兩百萬人,星夜趕修,僅用了十個月就建成了。

  新營建的東都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橫貫城中。方圓有七十三裏多。隋煬帝把舊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遷到那裏居住,他自己也常住洛陽,洛陽便成了政治、經濟的中心。

  又在洛陽城西修建顯仁宮和西苑,征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嘉木異草、珍禽奇獸,輸送洛陽充實其中。顯仁宮南接皂澗,跨洛濱,周圍十餘裏。西苑周圍兩百裏。苑內有稱海的人工湖,海上造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島),高出水麵百餘尺,台觀殿閣,分布其間,掩映生姿,窮極華麗。隋煬帝最喜乘月夜攜宮女數千,跨馬來遊,往往弦歌達旦。

  洛陽地處中原,交通便利,在洛陽建都客觀上有利於鞏固隋政權對全國的控製。但是也反映了煬帝的好大喜功,窮奢極欲。

  隋煬帝興建的又一巨大工程是大運河。這條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四段:

  第一段是通濟渠。大業元年(605),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從洛陽的西苑(穀、洛二水相匯處)引穀(澗水)、洛水入黃河,從板渚(今河南成皋東北)引黃河水入汴;又從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引汴水以達淮河,至於山陽(今江蘇淮安)。這段河道主要是就舊有的浪蕩渠(又名鴻溝,在成皋附近)及其下遊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邗溝第二段是山陽瀆。從山陽起,利用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故道,加以疏浚擴大,引淮水至揚子(今江蘇儀征東南)入長江,全渠廣四十步,兩旁均築禦道,種柳樹。沿途多置離宮別館,在揚州建有江都宮。

  第三段是永濟渠。大業四年(608),又發河北軍民一百餘萬人開挖永濟渠,引沁水南至黃河,又連接衛河北通涿郡(治薊,今北京西南郊)。

  第四段是江南運河。大業六年(610),又開江南運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入於錢塘江。全長八百餘裏,廣十餘丈。

  在短短的六年中,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餘杭,長達四千八百多裏的大運河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後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客觀地講,營建東都和開鑿運河都是於國家有利的事情,尤其是大運河的開鑿更是遺惠千載。問題在於煬帝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毫無節製地使用民力,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大業四年(608)開鑿永濟渠為例,役使民工百餘萬,男丁不夠用便將女人也納入到開河大軍之中。而那些唯恐不能完成使命禍及己身的各級大小官吏們動輒對開河民工進行毒打,使得“役丁死者什四五”,以至於負責挖掘工程的相關部門運送屍體的車輛“東到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不堪重負的人們紛紛奮起反抗,起義的烽火燃遍了全國各地,這是隋朝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前人早有認識,唐代詩人皮日休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