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朝廷鎮壓了黃巾大起義(公元184年)之後,為加強對地方的控製,防止農民起義的再度發生,接受了太常劉焉的建議,於中平五年(188年)將州刺史改為州牧。州牧官階在郡守之上,擁有政權、財權和軍權。由此,地方政府就為州、郡、縣三級。然而,州牧的設置不僅未如朝廷所願,提高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權力,相反使得地方武裝不斷發展,豪強勢力迅速擴大。他們依仗自己的武裝力量擁兵自重,割據稱雄,給中央政權以直接的威脅,為東漢末年地主豪強的連年混戰埋下了隱患。
董卓入洛陽,廢帝更立,自封相國,獨攬大權激起諸豪列強的嫉恨。他們認為中央無力,漢室已空,董卓凶殘不得人心,竊取皇權,稱雄天下的時機已到,於是借討伐董卓紛紛起兵。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豪強地主集團匯集了十二支軍隊(史稱“關東軍”),推舉袁紹為盟主,分路逼攻洛陽。河北軍有屯兵酸棗(今河南延澤北)的袞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還有駐軍河內的勃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在鄴城(今河南安陽北)供給軍資。河南軍有屯兵潁川的豫州刺史孔伷和駐軍南陽的後將軍袁術。除此之外,奮武將軍曹操與騎都尉鮑信也帶募兵到酸棗匯聚。
然而關東軍雖聲勢浩大,卻名為國除患,重振漢室,實則擁兵自重,借機發展個人勢力。他們為保存實力,日置酒高會,歌舞於前,按兵不動,都不想先與董軍刀劍相刃。各軍之間相互觀望,不去前戰。曹操對此非常氣憤,呼籲關東軍將帥齊心協力,團結奮戰以討國賊。但諸軍將領各懷心機,對曹操所言根本不予理睬。曹操憤然率軍單獨行動,曹軍從酸棗出發向西進軍。董卓派大將徐榮率兵迎擊,雙方大戰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曹軍因多為新兵,缺乏訓練,數量又少,敵不過訓練有素、勇猛善戰的涼州兵,大敗而歸。曹操本人被流矢射中,險些喪命。曹操敗北回師,再次建議合力共擊董卓,仍未奏效。初平二年(191年)長沙太守孫堅進軍洛陽,董卓親自率兵迎戰,被孫堅擊敗而退出洛陽西入長安。
董卓兩遷,中原無主,各路豪強都欲稱雄。當時豪強中勢力最大的袁紹、袁術兄弟二人都想借機稱帝,遭到列強一致反對。關東聯軍就此解體,諸豪列強公開地進行割據和兼並的混戰。當時割據的勢力範圍為:袁術占南陽(今淮河下遊),劉表占荊州(今湖北、湖南),公孫度占遼東(今遼寧一帶),袁紹占冀州(今河北東南部),公孫瓚占幽州(今河北北部),劉焉占益州(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北部),曹操占袞州(今山東東南部、河南東部)。關東軍借討董卓覬覦皇權,繼而轉成瘋狂兼並的一場混戰。劉岱殺了橋瑁,以王肱任東郡太守。袁紹脅迫韓馥奪取冀州後,又擴展勢力先後占據了青州(山東東北部)、並州(山西)和幽州。袁術兼並揚州後,自稱皇帝,建都壽春(今長江中下遊以北)。
由關東軍討伐董卓轉為大規模的豪強混戰,使關中及中原一帶連年戰亂,海內塗炭,民不聊生,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狀。黑暗的東漢後期進入社會空前大混亂的紛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