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也稱《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是一部有關古人卜筮的書籍。它是中國儒家典籍,被稱為六經之一。“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而“周”字,有人認為,它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認為它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關於《周易》的成書,過去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將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周易》是古代卜筮長官長期積累的卜筮記錄,它成書的時間大約在周代初期。《易經》的具體內容,是由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號(即卦圖)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以及384爻和爻辭語言部分部分所組成。卦圖的結構,主要由稱作陽爻和稱作陰爻兩個基本符號組成,三行一組排列而成八個“經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又由八個經卦兩相重疊組合成六十四個“重卦”,如乾卦、坤卦、屯卦等。這些卦象是用來占卜,判斷吉凶的主要依據,它們各有卦辭、爻辭加以說明。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可分成三類:一類涉及自然現象的變化,一類是講人事的得失,另一類則是判斷吉凶的辭句。《易經》雖屬卜筮之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之中蘊含著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維和觀念。八卦的製作,原是自然界物質現象概括的象征。現在易學學者普遍認為,易卦中的陽爻和陰爻兩種基本符號的最初含義是來源於一、六、七、八等幾個數字。中國曆史上最早反映陰陽的觀念,就是通過《易經》的卦爻所表現。八卦象征著由陰陽構成宇宙物質世界的八種基本成分,而萬物都是由它們衍生而來的。可見,《易經》中蘊涵了樸素唯物論和無神論世界觀的萌芽。《易經》的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這反映了古人從對自然與社會矛盾運動的長期觀察中,萌生了對立統一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此,《周易》在中國哲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