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自後稷時期就進入了父係氏族社會。後稷利用周人對他的敬重,逐步地把姬姓部落劃歸為周族。後稷死後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不窋。
不窋末年,夏王朝走向衰敗。當時夏朝統治者太康,政治腐敗、生活奢侈,國內諸侯間矛盾尖銳,社會秩序動蕩不安。不窋繼承父親後稷的職務,做主管農業的官,但夏朝統治階層無心過問農事,以致後來幹脆把這個官給罷免了。不窋被罷官後,率領姬姓部落遷移到戎狄地區。不窋死後,君位便傳給了他的兒子鞠。鞠死後,又傳給兒子公劉。
公劉身處戎狄之間,以放牧為業,但始終對畜牧業不感興趣,時刻想念著高祖後稷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傳統。公劉為了能恢複農業生產,整天在田間勞作,帶領部落裏的人平整土地,春種秋收。一年下來,部落裏的糧食獲得大豐收,各係家族也有自己足夠的積蓄。
公劉不滿足於這種現狀,他在巡視的時候,發現渭河對麵豳地是個種植莊稼的好地方。為了能得到這塊土地,公劉率領著部落裏的人,手持弓、矢、斧、鉞在武裝男子的護衛下到了豳地。部落裏的人來到豳地後,看見這裏有山有水,土地肥沃,遠遠比戎狄富庶,便都安心定居下來。公劉讓大家辛勤建造房屋,命令殺豬、宰羊,一起痛快地歡慶勝利。當村民們安定下來後,公劉又率領大家去伐樹除草,開墾荒地,為種莊稼做準備工作。公劉登上山頂,利用太陽的影子測量土地,觀察土地的變化情況。後來,他將土地分給父係氏族的家庭,並按照每個家庭的土地多少交稅。從此,豳地逐漸被開發,百姓也一天天地富有了。與公劉一起到達豳地的部落成員都有了一定積蓄,而留在戎狄地區的人們,也因公劉在時,學會了種植農作物,也有了存糧。豳地的人民和戎狄地區的人無不稱頌公劉。
公劉在豳地居住時,開發荒地、種植莊稼,使周族的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據說此時的人們已學會了使用天然的隕鐵製作農業生產工具了。這樣更促進了姬姓部落的向前發展。由於部落的不少家庭有了剩餘的糧食、牛羊,因而私有財產就產生了,氏族社會開始向高一階段前進。
由於公劉繼承了後稷的傳統,重視農業的開發,為後代周族的強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周族的後代銘記公劉的偉大功績,為之作《公劉》一詩。詩中唱道:
篤公劉,匪居匪康,迺場迺疆,迺積迺倉,迺裹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