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保,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縣)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的大將沐英出兵雲南,年僅十歲的鄭和被明軍擄走,後輾轉送至燕王朱棣身邊,成了燕王府中的一個小宦官。
朱棣起兵篡(cuàn)奪帝位之時,將三保派到軍中,因他足智多謀,精通兵法,立下了不少戰功。朱棣即位之後,晉升他為內宮太監,對他寵信有加,還親自書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保為姓,從此,他便叫鄭和。
鄭和家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航海去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鄭和既信伊斯蘭教,又熟悉佛教,還有個“福吉祥”的法名。
明成祖朱棣通過武力奪取帝位以後,遭到許多人的非議。另外,有一件事總讓他心裏不太踏實。皇宮大火撲滅後,並沒找到建文帝,那麽建文帝是真的死了還是做了和尚或是逃到國外,總之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或是為了調查這件事,他派了不少使臣出使鄰國。“西洋”各國一直沒有人出訪過。那時候,把現在蘇門答臘島以西的整個印度洋都稱作“西洋”,西洋海路險遠,沿岸各國基本是信奉伊斯蘭教或佛教的國家。氣宇軒昂、聰明能幹,既是伊斯蘭教徒又精通佛教教義的鄭和就成了下西洋最合適的人選。
鄭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使命,開始著手籌備一支擁有二百零八艘大船的出使西洋的船隊。巨大的樓船就有六十二艘,一律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他招募了眾多的水手、擔任翻譯的通事、修理器械的匠人以及醫生、夥夫等人員,加上隨行的將士共約兩千七百八十人。隨船裝載的除自備的糧食、淡水、藥材以及日用器皿之外,還有大量的綢緞、瓷器等中國特產,作為予所到各國的貿易品和賞賜品。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出使西洋的船隊在蘇州劉家港起錨遠航,路經福建長樂,稍事停留之後,由閩江口五虎門駛向南洋。一路上,風急浪高,但二百多艘船隻在鄭和的指揮下井然有序地向前行進,順利地到達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後經爪哇的蘇魯馬益,再到蘇門答臘島南部的舊港。船隊一路戰狂風,鬥惡浪,曆經千辛萬苦才抵達舊港,誰知在此遭遇了一場與海盜的惡戰。
舊港的酋長陳祖義,原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南洋,糾(jǐu)集了一夥流氓占領了舊港,以劫掠過往的各國商船為生,燒船殺人,無惡不作,一直無人能製服他。當鄭和的船隊經過這裏時,陳祖義見對方船多兵眾,於是假意投降,陰謀劫取船隊。哪知鄭和早有防備,嚴陣以待。陳祖義率領海盜船攻來時,鄭和的船隊突然炮轟箭射,直殺得海盜四散奔逃,燒毀海盜船十艘,殺死海盜五百餘人,活捉陳祖義,後被押解進京處死。殲滅了海盜陳祖義,鄭和為各國商人除了大害,促進了各國的海上貿易。
船隊繼續向前駛去,到達了馬來亞半島的滿剌(音là)加(馬六甲)。為了今後航海的便利,鄭和在此設立了一個據點,修建倉庫,並派兵駐紮此地。全體人員在這裏休整了一段時間,然後再次揚帆起航,先後順利到達蘇門答臘國、錫蘭山、葛蘭(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帶)和古裏(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澤科德一帶)等地。鄭和拜訪了每一個地方的酋長、國王,向他們表達了明朝與他們通商友好的誠意,所贈送的禮物令各國的首領欣喜若狂。鄭和還與當地的商人做生意,他將隨船載來的大量貨物與各國進行公平交易,當船隊返航時,來時的滿船絲綢、瓷器等已換成了異國的象牙、香料、寶石、胡椒(jiāo)、硫磺、染料等,甚至還帶回了獅子、鴕鳥等珍禽異獸。各地酋長與國王所回贈的禮品也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
經過三年多的艱辛航行,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鄭和奉命率領船隊成功地結束了初次遠航,返回中國。明成祖興奮異常,厚賞了鄭和諸人。意猶未盡的明成祖繼而再次命令鄭和奉命出使西洋。
鄭和奉命出使錫蘭,錫蘭地處當時印度洋東西航路上的要塞。鄭和代表明朝政府向錫蘭的一座寺廟贈送了很多金銀供器、織金等禮物,還為此立了一座碑,即“鄭和錫蘭碑”。1409年7月返國。同年9月,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路過此地。國王亞烈苦奈兒見中國船隊攜帶了那麽多的金銀珍寶,頓起貪心。他裝著很熱情的樣子,將鄭和誘騙到國中,然後一麵向鄭和強行勒索金幣,一麵派五萬人劫掠鄭和船隊。情況萬分緊急,鄭和異常冷靜,他立刻派人探聽對方虛實,得知敵人傾巢出動前去進攻船隊,他馬上果斷地下令,不去救援船隊,而是直接攻打敵人的老巢。
敵人的都城雖然空虛,但是,鄭和的身邊士卒也隻不過兩千餘人,要想克敵製勝,必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於是,鄭和率領士兵們抄小路直奔敵人的都城,將士們一往無前,很快就抵達敵人城下。以為穩操勝券的亞烈苦奈兒正在等待捷報傳來,沒料到鄭和已兵臨城下。鄭和精通兵法,他在城下指揮久經沙場的士兵,將士們砍竹伐樹製成雲梯,一部分人發射弓弩射擊城頭守兵,一部分人奮勇攀登雲梯,不一會兒,明軍衝入了城中,直奔皇宮,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妾、兒子等人全部被活捉。
海邊的敵軍正在襲擊船隊,突然聽到都城被占,國王被擄的消息,慌忙撤兵,準備返回救援都城。船中的明軍見狀,士氣大增,跳上岸來,直殺得敵人落花流水,全軍覆沒。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六月,鄭和率船隊返國,亞烈苦奈兒一行被押(yā)解進京,明成祖饒他一死,訓斥了一番,就將他們釋放回國了。明朝的國威大振,前來朝貢的西方國家絡繹不絕。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2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回航時路過蘇門答臘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亞齊),當天夜晚,卻發生了數萬人偷襲船隊的事情。
原來,蘇門答臘國曾在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與位於它西邊的花麵國發生戰爭,蘇門答臘國的國王中箭身亡。王子年幼,無法報仇,王後就對國人宣布,誰要是能領兵打敗花麵國,她就嫁給他,並讓他當國王。一個漁翁自告奮勇,領兵攻入花麵國,殺了花麵國國王。王後信守諾言,漁翁娶了王後,並當了蘇門答臘的國王。老國王的兒子長大後,竟殺了漁翁,奪取了王位。漁翁有個兒子叫蘇幹剌,他想報殺父之仇,也想爭奪王位,但實力相差懸殊,被打敗後逃到鄰山,自立一寨。此次鄭和來到蘇門答臘,給國王獻了厚禮,蘇幹剌就非常氣憤,所以夜間率眾數萬,襲擊船隊。鄭和指揮將士沉著應戰,蘇門答臘軍隊密切配合,蘇幹剌的幾萬軍隊被殺得潰不成軍,蘇幹剌被活捉,後來被押解至北京處死。
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至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二十八年的航海生活,耗(hào)盡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中旬,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在他最後一次遠航的歸途中,在印度半島西南部的古裏(今印度科澤科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