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興盛富強的時期,許多小國甘願俯首稱臣。有的國家和民族,則通過聯姻的形式,以加強與唐朝之間的友好關係。正當唐朝繁榮發展的時候,在其西北邊境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公元7~9世紀存在於青藏高原。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過著農耕和遊牧的生活。吐蕃人的首領稱為“讚普”,意思是雄壯強悍的男子。
公元629年,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的父親淪讚弄囊統一了西藏各個部落。鬆讚幹布出生於西藏高原的澤當,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吐蕃毗(pí)王族的殘部大搞分裂,爆發了叛亂,淪讚弄囊被毒死了。年輕的鬆讚幹布擔負起平安叛亂和反擊侵略的任務,在中小貴族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維護了吐蕃王朝的統一。他做了讚普,把都城遷到邏些(現在的拉薩),製定官製和法律,創立國有王國製度。
鬆讚幹布建立強大的奴隸製政權時,正是唐太宗貞觀年間,鬆讚幹布非常羨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長安訪問。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訪。從此,漢藏兩族關係越來越密切了。不久鬆讚幹布派使臣,帶著豐盛的禮物,到唐朝向皇室求婚,唐太宗沒有同意。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讚帶著黃金五千兩、珍寶數百件,經過數千裏的草原,再一次到長安求婚。
傳說當時到長安求婚的五個國家的使臣,他們都帶著貴重的禮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給誰呢?太宗決定出幾個難題,考一考這些使臣,看誰聰明能幹,再作決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請到宮裏,拿出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束絲線,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能把絲線穿過明珠中間的孔,就將公主嫁給誰的國王。”原來,這顆明珠有兩個相通的珠孔,一個在旁邊,一個在正中,中間的孔彎彎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軟軟的絲線穿過去,非常困難。幾位使臣拿著絲線直發愁。祿東讚很快就想出一個辦法,他找到一隻螞蟻,用一條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到九曲珠的孔內,然後不斷地向孔裏吹氣。一會兒,這隻螞蟻便拖著鬃從另一端的孔中鑽了出來。祿東讚再把絲線接在馬尾鬃上,輕輕一拉,絲線就穿過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見祿東讚這樣聰明,很高興。
接著,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難題,他讓人把使臣們帶到禦馬場。禦馬場左右兩個大圈,一邊是一百匹母馬,一邊是一百匹馬駒。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們的母子關係辨認出來。其他幾個使臣束手無策,隻有祿東讚想出了辦法。他運用吐蕃人民在遊牧方麵的豐富經驗,讓人暫時不給馬駒吃草和飲水。過了一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了出來。隻見母馬嘶叫,馬駒哀鳴,小馬駒一個個跑向自己的母親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就這樣被祿東讚辨認出來了。祿東讚說:“馬的母子關係已經辨清,請陛下將公主嫁給我們的讚普。”唐太宗說:“還要再考一次,然後決定。”
當天夜裏,宮裏鍾鼓齊鳴,皇帝傳召各國使臣入宮。其他幾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齊趕到宮裏。隻有祿東讚想得周到,他因初到長安,路途不熟,怕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就讓隨從帶著顏色,在去皇宮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記號。原來唐太宗是請各國使者到宮裏看戲。看完戲,唐太宗說:“你們各尋歸路吧,誰能最先回到住處,就把公主許給誰的國王。”祿東讚有記號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處。其他使臣由於不熟悉路途,摸來摸去,直到天亮以後才找到住處。
經過五次考試,祿東讚都取得了勝利。唐太宗非常高興,心裏想:鬆讚幹布的使臣這樣聰明、機智,鬆讚幹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