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節 韓信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楚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由於一度楚占上風,魏、趙、燕、齊等依附項羽。漢王劉邦的大將、左丞相韓信,率領大軍,對這些小國進行痛擊。

  韓信首先大破西魏兵,生俘了叛漢的魏王豹,接著又同張耳一起,一舉殲滅代軍,擒住代相夏說。隆冬十月,韓信率領數萬大軍,準備東出井陘(xínɡ)(今河北井陘)攻趙。趙國的國君趙歇和他的大將陳餘聽說韓信就要來進攻,便集結兵力,號稱二十萬人馬,準備迎戰漢軍。

  謀士李左車向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獻計道:“漢軍來勢凶猛,我們應該利用有利地勢,用智才能取勝。請您給我三萬精兵,從小道迎上去,截住他們的糧草和軍需物資。您要深挖溝,高築牆,堅守到底,形成對峙之勢。讓韓信他們前進,打不了仗;後退,又無退路。這時,我再出奇兵不斷偷襲騷擾,讓他們得不到半點接濟。這樣,他們就會不戰自敗。”

  陳餘是個迂腐透頂的書呆子,聽了李左車的計策,不耐煩地說:“兵書上說,兵力十倍於敵,就可以進行圍攻;兩倍於敵,就可以交戰。我軍數十倍於敵,敵軍又遠道而來,我們以逸待勞。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我們不敢正麵迎戰,卻要躲避起來,豈不讓諸侯恥笑我陳餘太軟弱。他們就會輕而易舉地來攻擊我們。”李左車見陳餘是個食古不化的書呆子,不采用自己的計策,便憤然而去。

  出井陘口往東,就是南北走向的大河,叫綿蔓水。陳餘根據自己的戰略思想,把趙軍的大本營紮在大河東岸較遠的山坡上。顯然,這是一個圈套:引漢軍渡河,背水作戰。

  韓信派出的偵探悄悄溜進趙國,暗中探聽到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趕忙回來報告了韓信。韓信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便籌劃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計劃。

  按照計劃,韓信率領部隊浩浩蕩蕩地向井陘國進軍。軍隊過了井陘,在離趙軍三十裏的地方紮了營。這時已是半夜了,他挑選出二千騎兵,讓每人拿一麵紅色的漢軍旗幟,趁月色悄悄地從山間小路,繞到趙軍大營的後麵,埋伏在叢林裏。臨出發韓信為他們送行,並命令道:“明晨將交戰,等到我軍佯敗。趙軍見我軍潰敗逃走,一定會全部出營追擊我們。你們趁此機會,立刻衝進敵營,拔掉他們的旗幟,換上咱們的旗幟。”接著,又讓他的副將弄一點食物給騎兵們吃。他堅定地對士兵們說:“你們先隨便吃點吧,等明天我們打敗趙軍,要大擺慶功宴。”士兵們很快地吃完飯,便悄然出發了。

  韓信率主力部隊,趁著月色,越過井陘口,渡過大河,在東岸麵對趙軍、背靠大河紮下大營,擺開陣勢。將士們都覺得這樣的擺陣法無異於白白送去挨打。然而大家都知道韓信神機妙算,善於用兵,雖然有懷疑,但誰也不好發問。

  趙軍將領望見漢軍背水擺陣,不禁哈哈大笑,議論紛紛。要知道背水擺陣,是兵家大忌,等於斷絕自己的退路,使自己陷於絕境,自取滅亡。陳餘見韓信中了圈套,心中不僅暗喜。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漢軍大營裏的號角嗚嗚地吹響了。韓信率領一支精兵,打著帥旗,帶著大將的儀仗鼓樂,大吹大擂地向趙軍進攻。

  陳餘看到韓信親自帶領漢軍來攻,笑道:“韓信,你終於出來了,今天叫你有來無回!”接著,把令旗一擺,大聲命令:“全軍立即出擊!”

  趙軍打開營門,部隊一擁而出,漫山遍野地向漢軍殺來,雙方展開了一場混戰。戰鬥持續了一段時間,韓信見時機已到,便命令:“全軍假意潰逃!”這一來,漢軍向水邊陣地逃去。趙軍見漢軍敗退,便不顧一切地向前追擊。

  韓信帶領的部隊退到河邊,跟原來背水列陣的主力會合了。他回轉身來,高聲喊道:“將士們,敵人殺過來了。現在我們後退無路,隻有死裏求生,立功的時候到了,殺啊!”頓時,漢軍將士們發起了勇猛的攻擊,綿延水邊展開了一場血戰。這時,埋伏在山坡上的二千騎兵,發起了突然襲擊,衝進了趙軍大營,遍插上紅色的漢軍旗幟。

  在水邊的陣地上,韓信指揮著漢軍,拚命廝殺。漢軍個個精神百倍,勇猛無比。這時,趙軍已經筋疲力盡,支持不住了。陳餘眼看一時無法取勝,急忙下令撤退,可是回頭一看,才發現大事不好,見自己的營寨插滿了漢軍的紅旗。這一下,趙軍驚慌失措了,秩序大亂,自相踐踏。這時,漢軍埋伏的二千騎兵,也衝出趙營,左突右攻,配合著背水陣地,兩麵夾擊,把趙軍打得大敗,斬殺了陳餘,並活捉了趙王歇。

  接著,韓信和灌嬰又在齊地大敗楚軍,彭越也在梁地襲擊楚軍斷了楚軍的糧道。霸王陷入進退兩難之境。漢王趁機派人來講和,條件是:“霸王將劉邦的父親太公、夫人呂氏放回;楚漢雙方以鴻江為界,以西屬漢,以東為楚。”霸王同意了這種“楚河漢界”的劃分,放了劉太公和呂氏,收兵東歸。

  §§第七章 漢朝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