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386年形成了七雄相互對抗的局麵,各國間的兼並戰爭劇烈、頻繁,直到戰國中期齊國仍然是勢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在齊湣王時期,齊國因連年征伐,國力衰退,百姓怨聲載道。齊湣王驕傲自大,不理國政,戒備鬆懈。燕昭王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趙、魏、韓、秦等國,大舉伐齊。以燕軍為首的聯軍長驅直入,大破齊軍,連克七十餘城,隻剩下莒和即墨沒有攻破。
在齊都臨淄被攻破時,齊湣王出奔安平,在擁擠、混亂不堪的途中,田單發現車軸外過長,行動不靈活,而且易被折斷,於是他讓家人把車軸兩端突出部分鋸掉,並用鐵皮包住軸頭。不久,燕軍攻破平安,百姓爭相逃命,路上車輛奪道而行,以至於車軸撞斷,無法行走,隻好束手就擒。唯有田單家族的車輛經過改造,順利逃到即墨。從此,田單的名字便在即墨傳開了。足智多謀、諳熟兵法的田單很快被推舉為守城將領。
田單走馬上任後便采取了新對策。他認為敵強我弱,隻能采取守勢以勞其師,不能輕易與燕軍交鋒。在田單的有力指揮下,危在旦夕的即墨一變而為堅強的堡壘。樂毅圍攻兩年不克,隻好撤圍,後退九裏紮營對峙。不久燕王病故,燕惠王即位。燕昭王在世之時,對樂毅絕對信任,言聽計從,相處甚好。而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與樂毅不和,現在即位了,對樂毅更不放心。因此,當田單得知惠王繼位後欣喜若狂,認為機不可失,決定利用反間計造成燕惠王與樂毅徹底決裂。
田單派齊國間諜到燕國,到處散布謠言。有人說:“當初樂毅力主攻齊國,就心懷叵測,想占領齊國的土地,而自己稱王,齊國七十餘座城既然都被他輕而易舉地攻下,而今隻剩下莒和即墨遲遲沒有攻下,這並不是齊軍有什麽抵抗力,而是由於樂毅故意拖延時間,以待局勢變化。現在新王即位,樂毅知道自己曾得罪過他,不敢回國,所以有意不克兩城,以擁兵自重,統治齊國,南麵稱王。”也有人說:“齊國不畏樂毅,而是怕其他齊國將領;如能另派將領,即墨會被夷為平地。”
惠王聽了這些謠言後勃然大怒,決計要撤換“這種不忠於國家的妄人”,派一位親信充當燕軍主帥。惠王選擇了騎劫。樂毅得知被革職,自知惠王對自己嫉恨在心,便從齊國逃到趙國。燕軍自從大將樂毅被撤換後,士氣低落,軍心渙散。這就為田單全麵反攻燕軍創造了條件。
雖然田單認為時機已到,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了,但他不急於與騎劫交手,而是積蓄力量,製造假象,麻痹(bì)敵人。田單先告訴即墨百姓說:“為了紀念祖先,我們每天吃飯時,必須在院子裏當空奠祭一番,以求祖先默佑。”城中百姓自然遵照他的話去做。每當他們在庭院中當空祭奠之時,四處飛鳥見有食可吃,都按時紛紛飛來。城外燕軍見狀,以為一定是城中百姓因饑餓而大批死亡,飛鳥便群至啄食死屍,因而斷定城破在即,不勝歡喜。田單又向外放風說:“齊國人最怕燕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要把俘虜的齊兵的鼻子割掉,交戰時放在最前列,齊軍必將驚恐而降,即墨便不攻自破。”“齊國人最怕燕軍挖他們的祖墳,毀壞他們祖先的屍骨,那樣,即墨人會寒心的,也無心守城。”騎劫聽後十分高興。為了鎮住齊軍,解心頭之恨,他如法炮製,割掉被俘齊兵的鼻子,掘墳燒屍。齊守軍見燕軍如此殘暴,憤慨不已,決心死守,決不投降。
這時,田單召集全體軍民宣布:“報仇雪恥是我們大家的事,隻要你們聽從指揮,不但先祖之仇可報,已失去的國土亦可全部收複,成敗就在此一舉了。”於是,田單把全城男女老幼全部組織起來,他的妻子、兒女也都編入軍隊,準備出擊。同時,他又讓人在城牆上豎起白旗,派幾位富豪攜帶十萬兩金子到燕營去,佯稱“即墨的壯士都死光了,糧食也早完了,我們實在不願被活活餓死,決心投降,謹獻上全城所剩的財物,請將軍大發慈悲,饒我們一命。”騎劫向來輕視齊軍,便信以為真,約定三天之後進城受降。全體燕軍無不為此而歡欣鼓舞,痛飲狂歡,毫無戒備。
哪知,田單巧設火牛陣,趁墨夜衝擊燕軍軍營中,燕軍來不及抵抗,潰不成軍,主將騎劫也死於齊軍亂刀之下。田單乘勝追擊,一舉收複被燕軍奪去的七十餘座城,把燕軍趕出了國境。
田單收複田土,報仇雪恥之後,又親自到莒城去迎接在那裏避難的齊襄王,請他還都臨淄,主持國政。為表彰他的卓越戰功,齊襄王封他為安平君。
齊國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複過來,從此轉危為安,但國力已衰,再也無法與秦國爭霸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