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在山東省淄川縣(在今淄博市)的一個小村莊裏,有一個塾師先生叫蒲鬆齡。他常常帶著茶水和旱煙來到村口的路旁坐下來,免費招待過往的行人。那些過往行人大多是小販、腳夫和遊蕩四方的文人。他們歇下來喝茶時,聊的話題可多了。
坐在一旁的蒲鬆齡笑容可掬地看著大家。當有人過去道謝的時候,他就請求那人把家鄉和旅途聽到的故事和見到的新鮮事講給他聽。那些行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講出來的故事當然很新奇。蒲鬆齡把事先準備好的筆墨紙硯拿出來,一邊聽,一邊記。這樣,日積月累,他搜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後來,蒲鬆齡積累的好故事越來越多,他把搜集到的故事作了加工,寫成了一本短篇小說集,就是著名的《聊齋誌異》。《促織》是《聊齋誌異》中的名篇,故事是這樣敘述的:
古時候,有個皇帝愛鬥促織,命令老百姓捉促織進貢。有個叫成名的老實人運氣不好,怎麽也捉不到一隻促織。官府常常因此責打他,打得他P股上老傷口流膿,新傷口流血,疼痛難忍。成名又急又怕,就去哀求一個巫婆。巫婆教給他一個辦法。他一試,果然捉到一隻又強又壯的促織。他一家子都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他九歲的兒子一時失手,弄死了促織。可憐的孩子害怕父母責罰,就跳到井裏淹死了。成名夫婦發現促織死了,氣洶洶地找兒子。等他們知道兒子也死了的時候,真難過極了,覺得活著也沒什麽意思了,每天麵對麵地呆坐著,也不生火做飯。說來也怪,成名的小兒子死後,變成一隻促織,跳到成名袖子上。第二天,成名把促織獻給知縣,知縣獻給巡撫,巡撫又獻給了皇帝。這隻促織很凶猛,天下所貢的促織沒有一隻能鬥得過它。它還能隨著琴聲跳舞。皇帝很滿意,提升巡撫和知縣做了大官。
人們聽了這個故事,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個老人說:“我小時就聽說過,明朝有個皇上愛鬥促織,全國貢上去的多著呢!”一個窮書生感慨地說:“為富不仁啊!”
《聊齋誌異》中的故事,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也表現出了作者的態度。其中有的是質問當權者,有的是揭露科舉製度,有的把狐狸鬼怪描寫成善良美麗的少女,歌頌了青年男女真摯的愛情,還有的讚揚了普通人民的反抗精神……
蒲鬆齡能寫出這樣內容深刻的小說,是和他一生中的坎坷遭遇分不開的。明朝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蒲鬆齡出生在山東淄川縣蒲家莊。兄弟四人,都從小讀書,蒲鬆齡是兄弟中成績最好的。他順利地通過縣、州、府的考試,每次都是第一名。十九歲就考中秀才,人們都以為他前程遠大。可是這以後,蒲鬆齡到省裏考試就怎麽也考不中了。後來,父親死了,兄弟四人也分了家。蒲鬆齡隻分到一間破房子。房子四壁透風,周圍長滿了蒿草。他沒有錢請人維修房子,隻好借來一塊木板遮擋起來。
為了家庭的生活,他隻好到大戶人家去做塾師了。
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1673-1675年)蒲鬆齡在本邑半泉鄉王家坐館,任塾師。王家是淄川名門大族。在王氏兄弟中,王觀正與蒲鬆齡最相投,又同是科舉失意者,所以兩人交情甚厚。蒲鬆齡家母病逝,無以營葬,王觀正慷慨解囊相助。
從王家撤館後,蒲鬆齡又到罷職歸田的翰林院檢討唐夢賚家做了西賓,唐夢賚很囂重他。最令蒲鬆齡感動不已的是唐夢賚對他寫鬼狐神怪,創作《聊齋誌異》大加誇獎,並在幾年後,為《聊齋誌異》寫了序言。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鬆齡又到了淄川西鄙西鋪村的畢家坐館。畢家也是名門望族,館東畢際有請蒲鬆齡來家教幾個孫子讀書,也把他當作清談的伴友,文字的代筆,應酬的替身。蒲鬆齡才華出眾,措詞得體,文筆優美,談吐風雅,給畢家增色不少。畢際有也比較開明,蒲鬆齡來到畢家後,仍然利用授業之餘與狐鬼小說,畢際有對此不但不反感,反而也興致勃勃,還為他提供了不少創作素材,蒲鬆齡很感動。
在當時,讀經、研經,準備科考才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正經事,而寫鬼狐小說常被世人視為邪道。即使是自己敬重的孫蕙也曾寫信勸他集中精力治舉業,不要再把精力放在寫狐鬼小說上。
蒲鬆齡還算幸運,作館的幾家,基本上都不歧視小說家,不加幹涉,所以他才得以執著寫作。畢際有更令他所敬,二人時常談詩論文說聊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當時非常有名望的大詩人王士禎來到畢家,畢王兩家世代聯姻,畢際有的夫人是王士禎的從姑母。蒲鬆齡有機會作陪,能這麽幸運地見到王士禎,蒲鬆齡非常高興,二人談詩論文,很投機。王士禎看過蒲鬆齡的部分《聊齋誌異》手稿,誠心誠意地稱譽了一番,這使他非常激動。能得到有名望的大詩人的公開表揚稱讚,也算是他的心血沒有白費,他的辛苦創作即將得到社會承認。他一生與王士禎僅見了這一次麵,但卻結成了文友,有書刻成,互相寄贈。王士禎後來讀完《聊齋誌異》,還作了評點,寫了一首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詩:
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柵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此後,蒲鬆齡信心倍增,更加努力地創作,他的名聲連同他的《聊齋誌異》在沒有最後完成的時候,就已遠揚,廣為社會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