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後的順治,在母親的教導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做君王的才華也逐漸顯露出來。
順治繼承皇位之初,全國的形勢並不十分有利於清王朝的統治。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仍在陝西、山西、雲南、四川等地抗擊清軍;江南又不斷地湧現出一些朱明王朝的宗室子弟各自為政,稱孤道寡,舉起反清複明的大旗;而北方各省又因清軍入關後的圈地,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不斷爆發小股的農民起義;一些正統思想濃厚的文人不肯出任清朝官職,隱居山村、古廟講學立說,宣傳民族意識,喚起漢人的反滿情緒,威脅著清朝的統治。
對於這些問題,順治帝及時地作出相應的決斷。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圍剿農民起義軍。命令吳三桂、英親王阿濟格、祿親王多鐸繼續向西北進攻,盡快消滅強大的農民軍。農民軍由於連續作戰,軍隊得不到休息與補充,人員傷亡很大,除戰死外,還有一些降清者,力量越來越弱,起義軍內部又充滿了矛盾,相互猜忌、殘殺,幾經損耗,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戰鬥力上都遠遠不再能與清軍抗衡,殺到最後李自成隻剩下28騎,被圍在湖北九宮山,全部壯烈犧牲。
順治消滅農民起義軍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坐鎮雲、貴一帶繼續掃平殘餘的農民軍。命多鐸揮師東下,配合南下的清軍,圍剿南明各小王朝、采取分化瓦解、招降納叛、以降軍為前導、各個擊破的策略。經十餘年的圍剿,清軍先後滅掉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南明小王朝,逼迫抗清力量較強的鄭成功退守台灣。
對於北方小股反清力量,順治帝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麵是武力鎮壓;另一方麵又禁止圈地,保證耕者有田種,北方的反清鬥爭很快就被平息。
順治帝遵照太後的意見,加強了思想文化陣地的占領和統治。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那天,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祭孔大典在北京國子監隆重舉行。祭前派人將孔子第六十五世孫孔允植,接到北京參加祭典儀式,清軍入關後已封孔允植為衍聖公。祭祀儀式完全按明製進行。順治帝首先用香湯淋浴,換上祭孔衣服,然後帶領文武大臣畢恭畢敬駕臨國子監,走在最前麵的16名太監抬著精製的祭品。
順治帝在中午時分,到達國子監。祭祀大典在悠揚的樂曲聲中開始。順治帝麵向國子監廣場,躬迎孔夫子聖靈前來享受祭品,然後轉過身來,恭恭敬敬地向孔夫子的神位獻上一幅杏黃色的絹,披蓋在神位上,再恭恭敬敬向孔夫子神位敬酒三次,行禮三次,祭酒高喊“禮成”,這祭孔大典就圓滿結束了。
典禮結束後,順治帝接見了衍聖公孔允植及孔、孟、顏、曾四姓子孫及五經博士,勉勵並賞賜一番,同時詔告天下:“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賴以政治,下之資以事君,學官諸生共勉之。”
順治帝祭孔的消息不脛而走,眾多儒生對此佩服得五體投地,盛讚順治帝是真龍天子。儒生頭腦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的意識,使他們感到既有為天子效勞之時,何不一顯身手呢!於是,一些有識之才不再隱居,也出來展示才華了。
祭孔後,順治帝又開始認真學習漢族文化,從曆史文獻、著名經典,到稗官小說傳奇、野史無所不讀,從中吸取不少治國安邦的道理。有一次順治讀《資治通鑒》,當讀到唐太宗政績時,當即產生一個新觀念,便派人召集大臣前來議事。順治帝向諸臣提出:“漢高祖、漢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前朝眾多皇帝之中,卿等認為哪一位最英明,最值得尊敬?”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名夏(原明朝官吏)一眼瞧見順治帝手拿的是一本《資治通鑒》唐記,馬上回答:“臣以為唐太宗在位期間號稱貞觀之治,他應比其他幾位皇帝略高一籌。”諸大臣聽後,一致點頭稱是。但順治帝卻說:“陳愛卿之見未必正確,朕以為明太祖製定的法令無不合情合理,值得後世永遠效法,像明太祖這樣的英明之主,曆代皇帝都是很難與之倫比的。”這一席話使眾大臣十分佩服,尤其是明朝遺臣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這位從關外來的皇帝繼承大明江山是合情合理的,堪稱當之無愧的英明之主。
順治帝還繼承明朝的科舉製度,開科取士仍每三年一科,均在秋季舉行,漢、滿、蒙等各族文人一律平等入考,皇帝擇優而取。清朝實行科舉製度給漢族文人開辟了做官入仕、報效朝廷之路,這樣做不僅籠絡了廣大漢族文人,同時也為清廷和地方選拔了一些治國安邦的人才。
順治帝福臨采取的這些明智之舉,彌補了清軍入關後滿漢之間的一些裂痕,緩和了民族矛盾,使神州大地自清軍入關以來的升平景象初露端倪。正當順治帝為創造一個太平盛世大展宏圖時,卻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死,年僅23歲。
關於順治帝之死,野史上說他因戀慕董小宛而遠遊為僧,這是沒有根據的。福臨是一位當之無愧有作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