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六節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是蘄州(今河北蘄春)人,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蘄州有名的醫生。父親李聞言對藥草很有研究,他所開的處方和配製的草藥,治病療效很高。李時珍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熏陶,父親每次采藥回來他都要問問這個藥草叫什麽名字,那個藥草有什麽功效,能治什麽病,還經常同夥伴們上山采藥。日積月累,各種草藥的名稱、采摘、炮製方法及其作用、效力,他都掌握了。他的醫藥知識也不斷地豐富了。

  在封建社會,民間醫生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上流社會的人根本看不起醫生。李時珍的父親雖然自己是醫生,卻不想叫李時珍再當醫生讓人瞧不起,就要李時珍讀書應科舉考試,走科舉這條路能取得功名,光耀門楣。其實李時珍對醫藥興趣濃厚,哪想去讀書做官呢?但父命也不能違抗。在父親的督促下,李時珍十四歲中秀才,後來三次參加舉人考試都落榜了。別人都說:“這麽聰明好學的孩子沒考取,真太可惜了。”而李時珍卻沒有灰心喪氣,一心想當個好醫生,為窮苦百姓治病,對醫道和藥方的鑽研更加刻苦。

  幾次鄉試落榜以後,李時珍就正式跟著父親學醫了。正好在這一年,家鄉鬧了一場洪水災害,水退了之後,疫病流行。李時珍父子日夜奔忙,救治百姓。生病的大多數是窮人,李時珍父子對窮人都有一片同情心,窮人找他們看病,總是精心治療,不計報酬。老百姓對他們高明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滿口稱頌,都說他們父子是窮人的好醫生。

  李時珍一邊行醫治病,一邊鑽研醫術,他閱讀了大量的醫藥書籍,從中汲取了豐富營養。明朝以前,古代醫書就已經有不少了,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這些書還滿足不了李時珍的需要,他借經常給一些王公貴族看病的機會,從這些藏書比較多的人家借閱圖書。他的醫學知識不斷豐富,醫術越來越高明,名氣也越來越大,請他看過病的人,到處宣傳說李醫生人好醫術高,附近州縣沒有不知道李時珍的,有個大病小災的都來請李醫生去看。

  有一次,封武昌的楚王的兒子得了抽風病,楚王府的醫官治不好,楚王急得不得了。後來有人告訴楚王,說李時珍能治好這種病。楚王聽了就趕快派人去請李時珍。李時珍來到王府,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看看王子的臉色,號了號脈,確認這是因腸胃不好引起的。找到了病因,就好對症下藥,李時珍開了一個藥方,王子沒吃兩劑,病就好清了。

  楚王對李時珍感激不盡,經過三番五次的挽留,把李時珍留在王府。

  明世宗一共在位45年,但很少關心國事,隻是整天盡情享樂,可又怕自己將來會老死,享受不到這快活的日子,那真是太可惜了。於是他就設法尋找長生不老的藥方,並信了道教,想借神仙的力量幫助自己實現願望。

  為了使自己不會老死,明世宗於1556年下訟叫各地官員向朝廷推薦名醫。這時李時珍正好在楚王府裏,楚王為了向明世宗討好,就將李時珍推薦給朝廷。這一年,李時珍被調到京城太醫院醫官。

  明世宗雖然招羅了天下各地名醫,但對醫學並不重視,還是想做道場、煉金丹,認為這些才是使自己長生不老的真正途徑。李時珍對明世宗這一套不信科學、隻講迷信的做法看不慣,而且自己本來的意願是要為窮苦百姓治病,呆在太醫院裏實在沒意思。因此,一年多後,他就辭官回鄉了。

  李時珍在回鄉的路上,順便到許多名山大川去遊覽。他並不是到各處去欣賞景色,而是為了他的醫學,為了對草藥的研究,要把他所掌握的草藥的藥用性質都搞清楚。一天他到了武當山(在今湖北境內),聽說山上出產一種叫榔梅的“仙果”,吃了可以使人返老還童,宮廷貴族都當作寶貝,當地老百姓不得采摘,地方官每年都要將這裏的“仙果”千裏迢迢送到京城,進貢朝廷。李時珍不相信會有那麽大功效的“仙果”。為了弄個明白,他冒著生命危險,攀登懸崖絕壁,采到一顆榔梅。把他帶回家仔細研究之後發現,榔梅跟一般梅子差不多,隻不過是一種鮮美可口、能夠止渴生津的水果。

  李時珍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科學資料,他發現一些醫書上的記載有不少是錯誤的,經過許多年代,人們又陸續發現不少古書上沒有記載的藥草,他就決心重新整理編寫一本更加實用可靠的藥書。從太醫院辭職以後,李時珍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編寫書上,對藥草的功效一個一個地驗證,有的不好拿病人做試驗,就自己親自嚐試,有一次誤嚐了一種毒草,險些喪了性命。經常嚐試驗試後李時珍將其逐一地記下來。對搜集來的藥方進行一個個地篩選整理。共花了近30年的時間,終於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書裏共記載了1892種藥草,一萬多個藥方,為我國乃至世界醫藥科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本草綱目》是我國醫藥寶庫中一顆璀秈的明珠,成書以後,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被翻譯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成為世界研究醫學的經典著作。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