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二節 湯顯祖“一生四夢”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秋節前夕,江西撫州臨川鎮的一家書香門第內,傳出剛落地的嬰孩的呱呱哭泣聲。這個嬰孩便是後來的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

  湯家及書香門第,共藏書4萬餘卷。湯顯祖一出生,進入他視線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書。到了弱冠之年,他幾乎讀遍了家中的所有藏書,能夠出口成章,素有“臨川大才子”之稱。21歲時,風度翩翩的湯顯祖便中了舉人。

  萬曆二年(1574年)春,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庇護下,其長子張敬修考中進士。萬曆五年(1577年)春,朝廷將如期舉行會試。張居正事先想出一個既可以使次子張嗣修一舉及第、又可以掩人耳目的好辦法,即搜羅部分海內名流,到時候讓其次子與他們同時入選。張居正早就聽說湯顯祖、沈懋學是天下才子,就命人想方設法邀他們進京。沈懋學被張氏父子拉攏過去,結果,他考中狀元,張嗣修名列第二。

  萬曆八年(1580年)歲首,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和同鄉王篆登門拜訪湯顯祖。張懋修剛一落座,便直截了當地說:“希望與湯公同時參加會試!”湯顯祖仰頭狂笑了一陣後,一語雙關地說:“我還是當我的處女,不敢失身!”坐在一旁的王篆被湯顯祖笑得臉上陣陣出火,他連忙上前拉起張懋修,當他們剛剛走到門外時,隻聽客廳裏的湯顯祖又發出一陣狂笑聲。

  當年三月,張懋修考中狀元。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已死去一年,湯顯祖才考中進士。

  萬曆十二年(1584年)春,湯顯祖帶領家眷,攜萬餘卷書,去南京任太常博士。

  萬曆十九年(1590年)閏三月的一個夜晚,天空出現彗星,神宗由此頒布詔書,嚴厲指斥諫官未能盡職盡責。湯顯祖趁機呈給神宗皇帝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其中寫道:“諫官難道都不稱職嗎?其實,事出有因,陛下的權力被內閣大臣所竊取,諫官要看著他們的臉色行事,也就不敢表明讚成什麽、反對什麽。禦史丁此呂首先站出來告發嵇應科、陸檄、戴光啟等考官在鄉試、會試的過程中,偏向張居正三子。去年,禦史萬國欽揭露一些邊地將帥喪師辱國等罪惡行徑,卻被申時行趕往劍州。誰站出來說句公道話,誰就遭到各種打擊和迫害。於是,那些不知廉恥之徒,隻知道向執政者獻媚求崇。他們得到高官厚祿後,隻是認為是執政者賜予他們的。縱然他們將來落個臭名,可是,今日已享盡榮華富貴。給事中楊文舉奉詔賑濟災民,不料,他得到地方官的賄賂累計百巨萬。他抵達杭州後,每日在西湖上舉行宴會。給事中胡汝寧攻擊敢於揭露科場舞弊事件的饒伸,充當權門的鷹犬。陛下剛剛下詔責備諫官不敢犯言直諫,可是,內閣大臣仍繼續幹著欺上瞞下的勾當。我請求陛下立即免去楊文舉、胡汝寧的官職,以此為內閣大臣敲敲警鍾。”神宗看了他的奏疏,說道:“此人假借議論國事之名,攻擊內閣大臣,讓他到廣東的徐聞縣當典史去吧!”

  徐聞縣城,地處天涯海角。從早到晚,雲霧彌漫;一年四季;陰雨連綿。皇帝把湯顯祖貶謫到這裏,湯顯祖並不後悔。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敢於向君王進逆耳忠言,盡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責任。

  萬曆二十一年(1592年)春,朝廷任命湯顯祖為遂昌知縣。他一到任,就為當地百姓除掉兩大害:捕殺傷人的猛虎十幾隻,處死打家劫舍的大盜100多人。

  令具有詩人氣質的湯顯祖最感到欣喜的是:身在遂昌縣城,四處都能望到碧綠的梧桐樹,望到蜿蜒起伏的青山。用他的眼光看:這裏雖然不象大都市那樣人口稠密,可是,村落相連,也足湊成上千家。他每日一覺醒來,就匆匆地到衙內處理公務。有時,他趁著月夜,到長橋邊飲酒、賦詩;有時,他乘著春風,到田野裏聽牧童、村姑唱山歌。一天,他站在高處向四周一望,自言自語地說:“山城到處有可以耕種的園田,用不著象陶淵明那樣,非得辭去彭澤縣令,回到故鄉,才能從事農業生產。”

  萬曆二十六年(1597年)春,湯顯祖退出官場,回到故鄉。他的新居建在臨川的沙井巷內。他在新居前種植了一株白山茶花,因此,他將整個新居命名為“玉茗堂”。在玉茗堂內,他首先開始了《牡丹亭》的創作。牡月亭描寫杜麗娘死而複生,終於與柳夢梅結為夫妻的愛情故事。一日,家人突然不見了他的蹤影。到處尋覓,才發現他臥在庭院的柴堆上,用衣袖遮臉,在低聲哭泣。家人驚問其故,湯顯祖說:“當寫到二十五出‘賞春香還是舊羅裙’一句時,情不自禁,以致如此。”

  這年秋天,湯顯祖寫完《牡丹亭》。萬曆二十八年(1599年),他寫出《南柯記》。次年,他又寫出《邯鄲記》。這三部傳奇和他以前在南京時與朋友共同創作的《柴釵記》,被人們合稱為“臨川四夢”。因為它們都描寫到人物進入夢境的情節。湯顯祖生前說過:“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他把《牡丹亭》看成是自己的戲劇代表作品。

  萬曆四十四年(1615年)六月十六日,湯顯祖在臨川病逝。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