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南麵的大海中,隔著巴士海峽和我國的灣島相望,有個美麗富饒的國家,就是被人們稱作“東方海洋中的明珠”的菲律賓。它的最南端有一大群島嶼,便是以盛產珍珠而舉世聞名的蘇祿群島。
公元10世紀(相當於我國唐末到宋初這一時期)的時候,這個群島上出現了一個蘇祿國。在我國的明朝初年,蘇祿國同時有三個國王,即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東王勢力最大,最強盛,因而地位也最尊崇。
鄭和下“西洋”後蘇祿東王知道了中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既強大又很友好,便決意找機會訪問中國。後來又聽說很多國家都爭派使者前去訪問,甚至有的國家的國王還親自去明朝訪問,於是,便和西王、峒王商量好,三人一起訪問中國。
以東王為首的蘇祿三王,率領著由王妃、王子及其隨行人員三百四十多人組成的大型友好使團,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品,漂洋過海,長途跋涉,終於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八月一日到達北京。
蘇祿東王一行,受到明成祖的熱烈歡迎和隆重接待。在明朝官員的陪同下,他們遊覽了正在大興土木的北京城。
北京是個大都會,人群熙攘,車水馬龍,這時正是秋高氣爽,景色宜人的季節。西山紅葉,海子碧波,點綴了北京的無限風光。那方圓四十裏的巍峨城牆,一座座高聳的城樓,和那些金碧輝煌的宮殿,使北京城更加壯麗。這對一些外國來訪者來說,該是多麽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呀。
北京城的建設規模和雄偉的氣派,使東王一行十分讚歎,極為欽佩。由於中國百姓的友好情誼,明朝政府的周到安排,他們在北京訪問了二十七天之久。
當深秋來臨的時節,長期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蘇祿客人,有點不適應塞外刮來的寒風。八月二十七日,他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別了北京。臨行之際,明成祖贈送給他們大量的珍貴禮物,有黃金、白銀、玉帶和絲織品等等,還親自委派官員護送。
那時候南北交通主要靠運河,所以,東王一行先乘車到通州,然後再乘船南下。沿途經過各州縣時,都受到當地官員、衛所軍隊和人民的款待與熱情迎送。
當蘇祿客人的船隊將到德州的時候,天氣突然惡化,彤雲密布,寒風凜冽。蘇祿東王本來體弱畏寒,又加上旅途勞累,急病發作,不幸於九月十三日病逝。噩耗傳到北京,明成祖異常悲痛,親自撰寫祭文,並派官員趕到德州吊祭,還親筆寫了慰問蘇祿東王長子都麻的信,同時命令州地方官員為蘇祿東王修造墓穴。十月三日,為國王舉行了隆重葬禮,將蘇祿東王安葬在德州的北郊。
蘇祿東王的長子回國繼承王位。東王妃子葛木寧和二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喇等十餘人要求守墓,自願留在德州。中國政府批準了他們的請求,並撥出二百三十八畝地作為祀田,免去賦稅,收成作為祭祀東王的費用;還命令州地方官吏每年清明和仲秋按時祭祀。為了尊重蘇祿東王和守墓人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明朝政府特地從德州和曆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撥了三戶回民去協助守陵並照料他們的生活。又指令地方官員在墓前修造享殿,供奉蘇祿東王畫像,同時還修了配殿、牌樓等建築。在墓道兩側立起石人、石馬、石虎、石豹,陵墓周圍也栽植了蒼鬆翠柏。在蘇祿東王逝世一周年的時候,明成祖又命令地方官為蘇祿東王修廟樹碑,還親自撰寫了碑文。
那些留居德州的蘇祿國人,原計劃守墓三年而後回國。三年光陰匆匆地過去了,他們誰也不想再提起回國的事兒。東王妃葛木寧在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回國一趟,但是第二年又回到了德州。所有留下來的蘇祿人,後來都死在中國,葬於德州。蘇祿東王墓後麵的三個墳間,就是東王妃子葛木寧、二子安都魯和三子溫哈喇的墓葬。他們的後人也從此世代定居在德州的北郊。
到後來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蘇祿國王蘇丹來中國訪問的時候,特地瞻仰了蘇祿東王墓。東王的後代提出加入中國國籍的要求,希望蘇祿國王代為呈請。清政府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於是在德州的東王八世孫安汝奇、溫宗楷等便以安、溫兩姓入籍中國。從此以後,蘇祿東王的後代就成了中國人民的一部分了。
現在安、溫兩姓的後代除在德州市北營聚居以外,還散居於山東各地以及江蘇、河南、河北、陝西、北京、天津等省市。
蘇祿國王訪問中國的故事,很久以來當作曆史佳話廣泛地流傳在兩國人民中間。它生動地說明了,我國與菲律賓這兩個近鄰,有著悠久的友好關係和深厚的傳統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