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西部有個馬來亞半島,在半島的西岸有個馬六甲,前麵有道海峽叫馬六甲海峽,地勢險要,是航海的要衝。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我國傑出航海家鄭和帶著遠洋船隊,就是從這地方過去,到達印度洋西去的。不過當時,馬六甲不叫馬六甲,叫滿剌加。在滿剌加半島的主峰上,立有一塊大理石碑,石碑上有碑文,刻寫著中國大明皇帝冊封滿剌加國王的詔書。碑文的結尾還有一首詩,據說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所作,石碑是鄭和下西洋時帶來,並親自到山上撮土奠基和宣讀皇帝冊封拜裏迷蘇刺為滿剌加國王的詔書。
原來滿剌加以前曾臣服於暹邏(今泰國)。為了爭取獨立,永樂元年,拜裏迷蘇刺派使者到中國去見明朝的皇帝,希望明帝能封他作滿剌加國王。朱棣派中官(即太監)尹慶隨使者前去視察,並賞給拜裏迷蘇刺織金文繡等物品。拜裏迷蘇刺向尹慶提出,希望中國皇帝把半島上的主峰,給以封賜。尹慶複命後,朱棣很高興,便讓工部製作了一方“滿剌加國王”的金印,還有國王服用的襲衣、黃蓋等物,並題寫了封賜的碑文,讓石匠刻到大理石製成的碑上。鄭和出使時,便讓鄭和一起帶來。
拜裏迷蘇刺當時便宣布,這一天便是滿剌加的國慶日。當日,全島狂歡,日以繼夜,到處是一簇簇篝火。島民們邀請船隊的將士和水手登岸,將士們把隨船帶的舞獅和龍燈耍起來,島民則表演當地的歌舞,一直歡樂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日下午,滿剌加國王裏迷蘇刺帶著群臣上船答謝鄭和。拜裏迷蘇刺說:“上國的船隊裏有糧船,能不能把你們的糧食賣些給我們?”
鄭和說:“把我們船隊的糧食分出一些是可以的。但貴國人口眾多,全靠買糧度日,終是受製於人。貴島土質肥沃,為何不自力更生,自己生產糧食呢?”
“我們祖祖輩輩隻會打魚撈鮮,不會耕種!”
“不會可以學嗎!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也是靠漁獵為生的,後來發展了農業,才進了一大步。”
“可誰來教呢?”新國王又犯了愁。
鄭和想了想說:“這樣吧,我們的將士大多是農民出身,我選出一些人來教你們,再從我們的食糧稻穀中,選出些好的作種子;船上又有木匠和鐵匠,讓他們給你打造些農具,你就把農業發展起來。怎樣?”
拜裏迷蘇刺高興得手舞足蹈。他說:“那可太好了,我們滿剌加將永遠忘不了你們!”
當場議定,由船隊選派年紀較大或身體較差的100名出身農家的將士,留在滿剌加,教給當地人種田。種子由船隊供給。再派部分鐵匠和木匠,抓緊時間打造一批農具。
島上居民聽說要學種糧食,許多人紛紛報名。鄭和又發動整個船隊,除留少數人看守船隻外,其餘的人全都上島開荒三天。全島居民一看,也都自動來了。一時滿剌加主島和附近島嶼上,到處是歡聲笑語,明軍將士和水手,說著剛學會的幾句當地土語,跟島民咿咿啞啞地聊天,顯得是那麽融洽。
鄭和脫下官服,換上短衣,也來參加開荒。拜裏迷蘇刺驚訝得眼睛瞪得老大,想不到地位這麽高的船隊主帥,也會幹農活兒!他也把新穿上的王服脫下來,拿一把鐵鎬,站在鄭和身邊,學著鄭和的樣子,一下一下刨起來。三天的開荒結束了,滿剌加從半島的尖端起,直到內地的一段距離,開出一片片平展展的農田。拜裏迷蘇刺樂的雙手合十,謝了又謝。
接著到了中國農曆的新年。船隊大小船隻懸燈結彩,油漆一新。國王拜裏迷蘇刺帶著大臣到船上拜年,許多島民也上船來參觀。鄭和吩咐在62艘“寶船”上大擺宴席,款待這些本來的“主人”的“客人”。大家開懷暢飲,笑語喧天如同一家人。
從第二天開始,鄭和便指揮屬下的買辦、辦事、書算手等人,將貨物般到岸上,搭起各色的帳篷,請島民來購買或交換。這些貨物大多是綢緞、瓷器之類。同時又收購當地的珍珠、瑪瑙、香料、胡椒和藥材,雙方公平交易,彼此都很滿意。
永樂四年二月,鄭和的船隊離開滿剌加,繼續西行。國王拜裏迷蘇刺和全島居民都來送行。鄭和給滿剌加不僅帶來了友誼,更為當地的生產帶來了種子,從此,滿剌加農業開始發展,現在已成為南亞農業大國。鄭和留下的100名“老師”,也在當地居住下來,與島民和睦相處,有的娶妻生子,成為現在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