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不僅有軍事才能,同時也有政治遠見。明成祖對那些跟隨他同舟共濟的功臣,采取了完全不同於他父親的辦法。他對功臣們說:“君臣之間不能善始善終,原因是互不信任。如果彼此不相信,就是父子也會鬧翻的,何況君臣呢?我對功臣寬厚誠懇,經常看好的一麵,不誇大缺點,根據才能任用。”事實也是這樣,隻要是他選中的人,他就相信不疑。永樂的時候,禦史彈劾西寧侯宋晟專權,不經報告就處理事情。明成祖對這位禦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麽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諭呢!”隨即上了一道敕令,叫寧晟根據實際情況處理一切事宜。
明成祖對有功之臣也不是一味姑息,如果有人真正犯了法,他也不容情。有個武官犯罪,刑部官員說他曾立過功勞,請論功定罪,明成祖很不高興,說:“執法應該公正,賞罰應該分明,不能以功勞掩蓋過錯,不能以私情廢了公平。過去有功,已經給了獎賞今天犯法不治罪,那是縱惡,縱惡怎麽能治天下?不是論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明成祖很討厭阿諛奉承。一次貴州市政司上奏說,皇帝頒發的恩詔到了思南府(今貴州省思南縣)的時候,聽到太岩山間有呼萬歲聲在回蕩,這是皇上的威德遠加山川的靈驗。大臣們聽了這段話都來祝賀。明成祖對他們說:“呼噪山穀之間,虛聲相應,這是常識,有什麽可奇怪的。當大臣的不能辨明是非,想用阿諛討我的歡心,不是賢人君子的行為!”那些大臣碰了一鼻子灰。
明成祖主張天下事不可不周知,人生艱難不可不涉曆,聞見廣而涉曆多,自然心胸開闊。這樣處理事情便會得當一些。所以他不讓皇儲老呆在宮裏,經常派他們到山東、河北一帶去視察。一次,他的兒子朱高熾視察河南,看見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下馬走進路旁一家農民的家裏,眼見土屋窄小,大人衣不蔽體,小孩光著P股,吃的是糠茶做的窩窩,一個個麵黃肌瘦。這位太子竟然掉了幾滴眼淚,叫當地官府周濟了他們。朱高熾回來之後把這事兒告訴了他的父親。明成祖叫來戶部大臣,訓斥說:“河南民饑,有司不據實報告,竟然虛報豐收,如此欺罔!”於是下令處治了當地官吏,而且還通報全國各地方衙門:“自今以後,凡民間水旱災傷不上報者,一律治罪,決不寬容。”
為了治理好天下,明成祖還沒有忘記“人君一衣一食,皆民所供”這個事實,所以他很注意人民的休養生息。一次通政司(管章奏的機構)的官員報告說,山西有人上報介休縣(今山西省介休縣)出五色石,做器皿極為好看。明成祖說:“這家夥想當官。這些年來打仗、災荒,百姓夠苦了,還要給他們增加負擔嗎?要知道官求一物,百姓就要受一害。況且這種東西有什麽用,把這人趕走!”
後來他歎息說:“我要什麽沒有?就是一天換十件新衣,也是有的。但是,人在福中要知福,懂得儉省。記得過去我母親雖為皇後,總是親自縫補舊衣服穿。我實在不敢忘記過去。”說罷還心酸地落了淚。
明成祖在位期間,除了早朝之外還有晚朝。晚朝常在右順門內,百官奏事退朝後,他把六部尚書等近臣留下來,再商量一些事情。他覺得早朝奏孤的事情較多,沒時間深入交談,晚朝事情少,君臣之間可以深入討論,暢所欲言。
明成祖很重視人才的選拔,喜歡別人直言。他認為要把國家治理好,“必資賢才”,一定要靠有才能的人,而且任用時要根據特長安排。他特別告訴吏部,選人時要辨別好壞,衡量時要做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他還提醒吏部,在用人上要強調德行。他說:“君子為了國家不計個人得失,所以敢直言,不怕丟官喪命;小人為了個人不考慮國家,所以溜須拍馬,隻想升官發財!”
明成祖鼓勵臣下敢說話,說真話,他不止一次地給大臣們講:“每個人的才識都不同,長於此或短於彼。我也一樣。因此,如果我有了什麽過,你們就明確指出來,我絕不責怪。”他對敢說真話的人就獎勵,對不直言的就責備。永樂初年,浙江義烏縣教諭上表,陳說了幾件地方上當辦的事情,希望皇帝能“虛心納言”。明成祖通令嘉獎了他,並把奏折拿給六部大臣們看,他說:“遠在下南的官員都能存心國事,你們在我左右,更應該如此。”
在明成祖勵精圖治之下,永樂年間的文治武功都是卓有成效的,除了個別地方,大部分地區經濟情況良好。1403年,集中了將近三千人修了一部兩萬二千多卷的類書《永樂大典》,這部大型類書把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以及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各類言說,按字、句、篇名、書名分韻收錄。其中有許多元代以前的珍貴文獻。明成祖開“四夷館”,選年少生員學習外文,開設了貴州布政使司,又設置哈密(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等三百多個衛所。當時全國幅員廣大,疆域遼闊。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