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1664)是中國曆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統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國號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君主專政製度,從而使明朝中央集權專製空前強化。朱元璋廢除隋唐以來的中書省,取消丞相製,集軍政大權於皇帝。同時設置翰林院大學士為顧問,後形成內閣製度。中央設置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這種三法司體製對清代有重要影響。
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在若幹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代對外交往活躍,鄭和先後七次率大型船隊下西洋,行跡遍及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曆史意義。明代科技文化在專製主義空前強化的背景下,較之唐宋成就較少。思想家李贄、王守仁等人學說對後世影響較大。文學作品產生了《牡丹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作品。同時出現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說集及長篇通俗小說《金瓶梅》。科技著作則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流傳於世。明成祖倡導編著成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明代末年,政治腐敗,天災頻繁,剝削慘重,崇禎初年陝北爆發農民起義,不久發展為席卷全國的農民大起義。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明亡後,明殘餘勢力曾在江南建立過短期的政權,史稱南明。
自從劉福通死後,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義上還接受小明王的領導。到了這時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脹起來,覺得留著小明王對他是個障礙。公元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應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過江的時候,派人暗暗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割據勢力,接著,命令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過了兩個月,徐達的軍隊旗開得勝,占領了山東。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位稱皇帝,國號叫明建元“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明軍乘勝進軍,元兵節節敗退。這年八月,徐達率領大軍直搗大都,元順帝逃往上都。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終於被推翻。
至此,朱元璋統一了中國。
創業容易守業難。朱元璋把應天府改稱南京。立其結發妻子馬妃為皇後,長子朱標為皇太子。當年朱元璋41歲。當上皇帝後,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讓他的子孫永遠當皇帝,讓朱家皇朝,傳之千秋萬世。
他的第一個辦法是把兒子封王。朱元璋的後妃們一共給他生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其中長子朱標封為皇太子,還有一個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餘24個皇子,全都封為親王(也叫藩王),讓他們的封地遍及全國,去主宰那裏的一切。比如他將二兒子朱樉封到西安(今陝西西安),這裏是古代秦國,朱樉便被封為秦王。三兒子朱棢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這裏曾是古晉國,便封為晉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稱為燕王。以此類推,這二十四王就像一個特大的蜘蛛網,把整個中國都籠罩在朱家的勢力範圍之內。
親王府內設置官署,由“相國”主持。還有護衛的軍隊,有著很大的權力,可以控製當地駐軍的調動指揮權。不過當中有一條限製,被分封的各親王不能幹預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都歸各級地方官吏治理。
第二個辦法是大封功臣。所謂功臣是指跟隨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將。這些開國元勳多是有才能的人,籠絡住他們,就可以保衛著他的政權。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當初隨朱元璋起兵的二十四將,除已死的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達封為魏國公、常遇春封為鄂國公、李善長韓國公、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湯和信國公。
朱元璋別出心裁,設立了一個特務機關“錦衣衛”,隨時監視大臣們的行動,向皇帝報告。百密還有一疏,國家那麽大,人員又那麽多,再加上一些貪官汙吏從中挑撥離間,自然會生出事來。而朱元璋隨著年紀的增大,性格也發生變化,原先那種坦誠待人的長處不見了,變得刻薄、猜疑、凶殘、好殺。特別是他看到太子朱標很像他的母親馬皇後,性情樸實,待人寬厚。他怕太子將來駕馭不了那些功臣,從而威脅朱家的皇位,於是朱元璋狠狠心,決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權妄法、行動跋扈,能夠影響朱家王朝安全的全部殺掉。
洪武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兩次借丞相胡惟庸和涼國公藍玉謀反案,殺掉了幾萬人。死於兩案的功臣有李善有、陸仲享、費聚、唐勝宗、張溫、曹震、陳桓等人,甚至連元帥徐達也不例外。朱元璋殺紅了眼,對自己的親戚也不客氣,他的親侄子朱文正被他用亂杖打死,外甥李文忠被他派人毒死。“二十四將”中,除花雲等少數早期戰死的以外,其餘的幾乎都被他殺死。隻有一個湯和,看徐達、李文忠先後被毒死,急忙跑去見朱元璋,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養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可憐,當年轟轟烈烈的“二十四將”,隻有此人得以善終。
逃脫朱元璋毒手的功臣,還有一個劉基(劉伯溫),當年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功勞不在李善長之下。朱元璋原來也想封他為“公”的,但他堅拒不受,請假回原籍去了。因為他聰慧過人,與朱元璋相識十多年,深知這位朱元璋的為人,所以故意遠離皇帝,以圖免害。
皇後馬氏是個忠厚人,聽說朱元璋濫殺元辜,便加以勸阻,但朱元璋不聽。馬皇後鬱鬱不樂,後患病拒絕就醫,於洪武十五年去世。
太子朱標,性格仁厚,很像他的母親,眼看父皇暴虐,幾次進諫,都被斥退。為了諷諭太子,表明自己的隱衷,朱元璋故意丟一根棘杖在地上,要朱標拿起來,朱標麵有難色朱元璋語帶雙關地說:“你怕刺不拿,我替你把這些刺拔掉,然後再交給你,你不就敢拿了嗎?”
朱元璋見朱標過於柔弱,倒是四皇子燕王朱棣聰穎勇武,有些像他自己,他曾打算把太子朱標廢掉,立朱棣當太子,跟幾個大臣商量,大臣們都認為廢長立幼,不合宗法,都不同意。但朱標知道後,明白父皇不喜歡自己,終日惶懼不安,於洪武二十五年因病去世。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依據宗法原則,便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帝位繼承人。
明太祖是農家出身的,對農民生活多少有點了解。他即位以後,也注意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他告誡地方官員說:“現在天下剛剛安定,百姓財力困乏,好像初飛的鳥,不能拔它的毛;新種的樹,不能搖它的根。”他要官員們廉潔守法,不能貪贓枉法,加重人民負擔。以後,他又招集流亡農民,開墾荒地,免除三年的勞役和賦稅;要各地駐軍屯田墾荒,做到糧食自給。他還興修水利,獎勵植棉種麻。所以,明朝初年的農業生產有了很明顯的發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統治也鞏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