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十八節 紡織家黃道婆

  元朝統一之後,國內安定下來,經濟上得到恢複和發展,當時棉花的種植很普遍,所以棉紡織業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在江南的鬆江烏泥涇鎮,長期流傳著這樣一首頌揚紡織能手黃道婆的民謠:

  黃婆婆,黃婆婆!

  教我紗,教我布,

  兩隻筒子兩匹布。

  這黃婆婆是誰呢?她就是元朝初年勞動人民出身的女紡織家黃道婆。關於黃道婆的身世,史書上的記載是極少的。傳說黃道婆的家裏很貧苦,父母隻好讓她去做了童養媳。倔強的黃道婆無法忍受這種非人的生活,一天夜裏逃出了這個家庭去謀生。在黃浦江邊停著一條海船;她不顧一切地上了船,偷偷地躲在船艙裏。這艘船就載著她往海南島去了。

  海南島是我國少數民族黎族人民聚居的地方。黎族人民很早就種植棉花,並有很高的紡織技術。他們創造了一套包括去籽、紡、織等工具,生產出許多花被、縵布和其他日用綿織品。這些產品十分美觀、實用,深受內地人民的歡迎,是泉州商人經營的重要貨物。黎族的棉織技術當時在全國是最先進的。黃道婆去海南島之前,在烏泥涇一帶,棉花去籽是用雙手剝的,皮棉是放在板桌上,用線弦竹弓彈鬆的,效率很低,費工很大。

  黃道婆到了海南島以後,和黎族姐妹共同勞動,和她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虛心向她們學習。她在當地生活了三十年,把黎族同胞精湛的紡織技術完全學到了手。大約在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到1296年),黃道婆越來越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搭乘一艘商船,回到了烏泥涇鎮。這時候,她大約五十歲了。

  黃道婆回來一看,烏泥涇還是老樣子:土地貧瘠,糧食不夠吃,棉花的產量很低,紡織技術仍舊很落後,人民生活非常貧困。於是她決心把自己高超的紡織技術傳授給鄉親們。

  黃道婆把黎族同胞使用的紡織工具加以改進,請工匠們製作了一整套捍、彈、紡、織等工具。“捍”就是攪車,又叫軋車、踏車,利用上下兩個旋轉方向相反的轉軸,把棉花相互輾軋,除去棉籽。“彈”就是彈棉花用的椎弓。黃道婆改製的弓有四尺多長,比以前所用的一尺四五寸的弓大得多,並用彈力大的繩作弓弦,所以彈起棉花來又快又好。“紡”是紡車。黃道婆創製的紡車,是可以同時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比以前使用的一個紡錠的手搖車、速度快、效率高。她那時候用的提花機,已經能織出許多美麗的花布。黃道婆還教人們學會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技術。所織成的被、褥、帶、手巾等,上麵都有折枝、團鳳、棋局、圖案字等花飾,十分鮮豔美觀。她還把黎族特產的棉織品——崖州被的織造方法傳授給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遠銷各地。

  黃道婆所傳授的先進紡織技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到元朝末年,鬆江一帶已經有一千多家居民從事紡織業,那些過去單單依靠貧瘠土地過日子的人,生活都有了改善。人們忘不了黃道婆的恩情,在她去世的時候,烏泥涇人個個悲痛流淚,把她安葬在今天華涇鎮北麵東灣村,還專門建造了祠堂,塑了她的像,逢年過節都要為她舉行祈禱儀式。

  黃道婆死後,新的紡織技術從烏泥涇進一步向鬆江、長江中下遊,向全國推廣開來。到了明代,烏泥涇所在的鬆江,已經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的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聲譽。黃道婆對我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