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國古代戲劇發展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名作迭起。關漢卿就是當時一位傑出的戲劇家,他和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一起,被人們稱做“元曲四大家”。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有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劇,就是著名的《竇娥冤》。
關漢卿,號己齋,大都(今北京)人,大約生於13世紀20年代,卒於13世紀末,這個時代是戰火頻繁的混亂時代,蒙古為了一統天下,連續對金和南宋進行了為時近70年的戰爭。連年征戰,以致於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陷入了悲慘的境地,文人的命運也同樣淒涼。
元朝初年,蒙古統治者廢除了科舉製度,文人們失去了進入仕途的階梯,流行的“九儒十丐”之說,正反映了文人地位之低下。有一部分人既不做蒙古貴族的幫凶,又不當逃遁世事的隱士,而是對黑暗的社會進行無情的抨擊,關漢卿就是這一類文人的代表,他借助雜劇這種藝術武器,對黑暗的社會進行尖銳的批判。
關漢卿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裏,從小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知識,他既會寫詩又會作曲。他特別喜歡雜劇,雜劇是元代最流行的一種戲曲形式,元雜劇也叫元曲,是在繼承宋金的戲曲雜劇、院本和民間說唱藝術諸宮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雜劇藝術適應了元代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當時的政治中心大都,也成了雜劇的中心,聚集了一群優秀的劇作家。他們自願結合的創作組織叫做“書會”,最著名的“玉京書會”就是以關漢卿為核心的雜劇家團體。
大都的雜劇班社擁有許多優秀的演員,他們經常在勾欄(戲園子)演出,關漢卿生活在他們當中,自己還時常粉墨登場,與他配戲的一位著名女演員叫做珠簾秀,原姓朱,人稱朱四姐,珠簾秀是她的藝名,她演技精湛,戲路很寬,旦角、生角,演來都很精妙,關漢卿與她有著深摯的情感,曾寫過一首以詠“珠簾”為喻的曲子贈她。一次,他倆同台演出《竇娥冤》,珠簾秀扮演竇娥,關漢卿扮演竇娥之父竇天章,兩個人的表演真摯感人,每演一場,必讓全場的觀眾唏噓不已,演出轟動了整個大都城。
長期生活在勾欄和“倡優”之間,使關漢卿對下層社會有著真切的感受,他的許多雜劇作品都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疾苦,為他們所遭淩辱鳴不平,為他們的銜冤屈放悲聲,他懷著滿腔熱情歌頌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他本人就是一位極具反抗精神的鬥士,他認為隻有通過鬥爭,才能掙脫黑暗,在他的一篇具有自傳性質的散曲中,他將自己喻為“蒸不爛,煮不熟、搥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他所創作的《竇娥冤》就充分體現了他的反抗精神。
《竇娥冤》的原型是漢代東海孝婦的故事。傳說漢代東海的寡婦周青,為侍奉婆婆矢誌不嫁,婆婆為了不連累她,遂自縊而死。其小姑告官,誣嫂以殺人之罪,問官不察,竟判處死。臨死之際,孝婦指著身邊的竹竿說,如果我無罪,血當沿竿往上倒流。其言果應,而東海地方乃大旱3年,後任官員查問緣由,有於公代為伸冤昭雪,天方降雨。關漢卿在這個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結合元代的社會現實,寫出了這部古今罕見的悲劇。
《竇娥冤》講述的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女子蒙受不白之冤,被官府無端殺害的悲慘故事。劇中的竇娥,原名端雲,3歲喪母,其父竇天章是一個窮秀才,因借了放高利貸的蔡婆婆20兩銀子,無力償還,被迫將7歲的女兒賣予蔡家為童養媳。竇娥17歲結婚,不料婚後不到兩年就夫死守寡,與其婆母相依為命。
蔡婆婆仍以放高利貸為生。醫生賽盧醫借了她10兩銀子,本利該20兩,數次索取不還。這一天,蔡婆婆親自上門去討賬。哪知那還不起銀子的賽盧醫早已心存歹念,想謀財害命。但未得逞,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搭救了。張驢兒父子並非善良之輩,當他們知道蔡婆婆家裏還有個年輕守寡媳婦時,就威逼她們婆媳倆嫁給他們父子,膽小怕事的蔡婆婆被迫答應了。當蔡婆婆把張驢兒父子領回家,竇娥嚴辭拒絕了這無理的要求。張驢兒為了得到竇娥,便作計用一碗羊肚湯毒死蔡婆婆。沒料到這投了毒的羊肚湯被貪嘴的張驢兒父親喝了,結果被毒死了。張驢兒又悔又惱,威脅竇娥如不答應婚事,就以殺人罪告到官府。竇娥仍是堅決不從。張驢兒去衙門誣告竇娥害死了父親,由於貪官受了張驢兒的賄賂,當著竇娥的麵要拷打蔡婆婆。善良而一貫恪守孝道的竇娥不忍心婆婆受苦,隻好含恨屈招。
官府判竇娥死刑。在刑場上,滿腔悲憤的竇娥痛斥了天地的昏暗和衙門、地痞的罪惡,並發下了三樁誓願:一要刀過頭落;一腔熱血都灑到白紙上;二要六月飛雪,遮蓋她的身體;三要楚州從此大旱三年。行刑之後,這三樁誓願奇跡般地一一出現了。後來,竇娥的父親應考得中,做了提刑肅政廉訪使,這樁冤案才得以昭雪。
在這部驚心動魂的悲劇中,關漢卿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的女子形象,在她的身上寄寓了廣大勞動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關漢卿身處的時代,奸臣當道,擅權作惡。權貴們肆無忌禪地掠奪民財,官吏們個個黑了心肝,貪贓枉法,製造種種駭人聽聞的冤案。百姓們如俎上之魚,賣兒鬻女,傾家蕩產,而像竇娥一樣的蒙冤受屈者不計其數,能像竇娥那樣在死後還能平反昭雪的,則罕有其人。關漢卿對此劇結局的安排,既出於對苦難人民的深深同情,也是對所有受苦百姓一種情感上的安慰。
關漢卿還通過其他作品,塑造了另一些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婦女形象。如《望江亭》中的譚記兒,《金錢池》中的杜蕊娘,《詐妮子》中的燕,都個性鮮明,包蘊著豐富的社會意義和獨特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