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版圖遼闊,國家統一,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文化、科學技術的廣泛交流是我國古代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少數民族在文化科學上的貢獻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珍貴的一部分。在元代出現了不少用本民族文字從事著作的少數民族文學家、翻譯家、科學家。
在文化藝術方麵,元代少數民族有許多自己的創造。以少數民族的作品來說,當然首推成書於1240年的《蒙古秘史》(舊譯《元朝秘史》)。它是一部著名的蒙古古典作品,是蒙古人用畏兀兒蒙古文記敘自己民族曆史的第一部珍貴的曆史文獻,也是匯集了蒙古古代民間詩歌、傳說和小說的文學巨著。這部書是我們今天研究早期蒙古曆史的最可靠的依據。
少數民族歌舞傳入內地已有相當悠久的曆史。到了元代後,這種歌舞在內地更加廣泛流傳了。早在成吉思汗時,西夏音樂就已深受蒙古人的喜愛。後來,隨著蒙古政權統治地域的擴大,回回樂器和演奏者也隨之進入內地。特別是元朝宮廷裏,有漢、回回、西夏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每隊達324人,這是一支十分龐大的樂隊。至於民間,欣賞西域歌舞成為大眾的樂趣,來元朝的非洲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圖塔在杭州時就親眼看到西域音樂深受人們歡迎的盛況。
居住在內地的少數民族,其中許多人掌握了文化。因此,元代以漢文化從事寫作的少數民族詩人有汪古人馬祖常,回回薩都剌、丁鶴年,畏兀爾人雲石海涯(貫酸齋)等。其中薩都剌的詩,後人有“諸體具備,磊落激昂,不獵前人一字”的評價。他的《念奴嬌·登石頭城》十分豪放,是一首借古抒懷的詞,頗有蘇東坡《赤壁懷古》的風格。這首詞的上闕是: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粉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許多少數民族的人也成了著名的元曲家,現在見於記載的有出身於蒙古、畏兀兒、回回、唐兀、女真等族的元曲家10餘人,其中女真人李直夫有雜劇12種,現存的《虎頭牌》,描寫了金牌上千戶山壽馬對其叔父銀住馬倚勢枉法、貪酒失地嚴加懲處、執法不阿的故事,劇中采用了許多女真樂曲,顯示了各民族互相交流的成果。
元代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史學家。參加遼、金、元三史修纂的就有蒙古人帖睦而達世、西夏人斡玉倫徒、畏兀兒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等。
有些少數民族將許多漢文著作譯成少數民族的文字。畏兀兒人安藏先後將《尚書》、《貞觀政要》、《申鑒》、《資治通鑒》、《本草》等書譯成蒙文。回回人察罕精通多種文字,他曾譯蒙文《脫必赤顏》(《秘史》)、《聖武開天記》、《紀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為漢文。畏兀兒人迦魯納答思譯過不少佛經。
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的畫家有善畫山水的畏兀兒人丁野夫、回回人高克恭等,善畫龍的畏兀兒人伯顏不花,善畫花島的邊魯。其中高克恭的國畫在元代負有盛名,人們常常把他和大畫家趙孟頫相提並論,作品有《雲橫秀嶺》,《墨竹坡石》等。畏兀兒人盛熙明是書法研究者,有專論書法的著作《書法考》9卷。
在科學技術方麵,除了人們熟知的西北少數民族的種棉術、釀酒業,蒙古族的養馬術、織毯業,藏族的建築術,西南少數民族的紡織術等傳入內地外,許多入居內地的少數民族科學家,在天文、地理、水利、農學、醫學等方麵有許多成就。
著名的回回科學家瞻思,精於天文、地理、數學、水利等知識。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生長在河北真定,從幼年起即博覽群書,學問淵博。他根據宋金時期治理黃河的經驗和著作,重新匯編《河防通議》一書,是後來治理黃河的重要參考書。此外他還著有《鎮陽風土記》、《續東陽誌》、《西國圖經》等地理著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了。
醫學家薩德彌實是回回人,曾在泰定年間任過建昌(今江西南城)地方官。他對中醫很有研究,著有《瑞祖堂經驗方》一書。回回人忽思慧的《飲善正要》一書,是吸收了漢、蒙、回、女真等族人民的飲食經驗寫成的,其中介紹的許多植物為我們研究古代植物提供了重要資料。忽思慧對這些植物性的介紹,又反映了他對中國醫學、醫藥學和營養學的研究成果。
畏兀兒人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則是元代三部著名的農書之一。當他任安豐(今安徽壽縣)肅政廉訪使時,對江淮地區的農業情況作了許多調查,最後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以崔實的《回民月令》的體例,以農家月計劃來按月編寫,補充了元初編的《農桑輯要》中《歲月雜事》那一篇的不足。書中按12個月詳細記載了每個月應作什麽農事、應準備什麽農事,搜集了許多農諺,如“移樹無時,莫教樹知;多留宿上,記取南枝”、“十耕蘿卜九耕麻”等,作為經驗介紹給農民。書中還有許多關於收貯蔬菜、製作醬菜等生活常識的介紹。
回回人也黑迭兒是著名的建築師。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城時,新的宮城就是他設計的。大都城在遼金故城的東北麵,方圓60裏,共11門,宮城周圍9裏許,高35尺,有6門。也黑迭兒參與設計、修建的大都城,規劃整齊,“有如棋盤”,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元代少數民族在文化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他們的卓越成就充分證明了我國少數民族是勤勞、聰明的民族,他們為中華民族文化科學的進步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