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十一節 元世祖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同他的祖父一樣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自公元1241年窩闊台去世至1251年蒙哥即位,大蒙古國經過了十年的混亂時期。先是窩闊台之妻乃馬真攝政,1246年他們的長子貴由繼承汗位,即定宗,實際上還是乃馬真主事。兩年後貴由死於“西巡”途中,拖雷諸子與窩闊台的子孫們展開了激烈的汗位爭奪戰,直到蒙哥汗登上大汗之位。

  拖雷和妻子唆魯忽帖尼有四個兒子:蒙哥汗、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漢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母親很有心計,從中原請來名儒賢士講解治國之道,其中忽必烈受影響最深,漸漸悟到治理中原必須用漢文化的道理。蒙哥汗即位的當年,就任命忽必烈主持漠南地區的軍政事務。在十年混亂中,當初耶律楚材的治理措施,全被廢除了,中原人民重又陷入暴政之下,土地荒荒、人口流散、生產力受到極大的損害。

  忽必烈主政中原後,苦心經營:選賢任能,清政去貪,勸農耕種……,逐漸理出頭緒,恢複了大部分生產力,將中原治理得井井有條,控製了中國北方大量的人力和雄厚的物力。

  蒙古軍隊在對南宋作戰的初期,並不太順利,於是決定先征吐蕃(今青海東部等地),再攻大理(今雲南等地),然後包抄南宋,采用戰略大迂回的戰術。公元1252年六月,忽必烈率軍南征大理。蒙古鐵騎由北向南,不到半年時間就從今甘肅經青海、四川到達雲南;先後越過大流河、大雪山、金沙江等險絕之地,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罕見的萬裏遠征創舉。第二年初,大理國滅亡,吐蕃也表示臣服,整個西南地區被蒙古軍隊控製,形成了對南宋王朝從南北兩麵夾攻的形勢。年底,忽必烈留大將兀良合台鎮守,自己返回北方。

  南征的勝利和治理中原的成績顯示了忽必烈傑出的文治武功,他的聲望在漢族地主階級中日漸上升;許多豪強士紳紛紛靠攏忽必烈,願意接受他的統治。忽必烈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漢族文武人才,如劉秉忠、許衡、姚樞等文士,史天倪、張柔等武將。這些都為他進一步統治中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但是,忽必烈采用漢法治理中原卻損害了蒙古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他的聲望之大也曩了蒙哥汗的威信和皇權。經一些人的挑撥,蒙哥汗對忽必烈產生了猜忌,下令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並派人調查他,形勢十分危急。關鍵時刻,忽必烈接受了姚樞的建議,不正麵抗爭,並且將妻子兒子送作人質,表明自己並無異圖,親自去向蒙哥汗當麵解釋。最終,蒙哥汗消除了疑慮,兄弟和好如初,忽必烈重新掌握了兵權。

  公元1258年,蒙古大軍兵分三路全麵征伐南宋。

  忽必烈在圍攻鄂州時得知蒙哥汗死訊,同時又聽說留守都城的弟弟阿裏不哥正準備繼承汗位,便要回軍與阿裏不哥爭奪大汗寶座。正好,這時南宋宰相賈似道請求割地賠款求和,忽必烈順水推舟,訂下和約,迅速率軍北返。

  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北)召集部分王公大臣集會,在他們的擁護下,搶先登上大汗之位。隨後,阿裏不哥在另一些王公大臣的擁戴下也宣布繼承蒙哥汗的汗位。這樣,大蒙古國同時有兩個可汗,他們既是親兄弟,又互相對立,並各有一部分皇族大臣的擁護,講理是講不清的,隻有靠武力來解決了。經過四年的內戰,忽必烈大獲全勝;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阿裏不哥隻好率殘部到開平投降。

  忽必烈與阿裏不哥之爭,是蒙古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成吉思汗的後裔大多卷了進去。忽必烈由於掌握了中原地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大力支持,而獲得了全勝,並因此而奠定了元朝的建立和鞏固的基礎。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頒詔指出成吉思汗創業以來的五十餘年中,單憑武功,缺管文治,表示自己要大力推行漢法。他在皇權鞏固之後,更全力以赴地實施用漢法治理國家。因此,他在位三十四年(公元1260-1294年),取得了非凡的業績:

  第一,鎮壓了內部的武裝叛亂割據勢力,建立和鞏固了統一全國的元王朝。建元前後,忽必烈麵臨著如何統一中國的曆史重任,他采取了一係列的正確措施,主要是推行漢法;這就遭到了蒙古舊貴族的激烈反對,並一再發動叛亂。忽必烈成功地鎮壓了阿裏不哥、海都等叛亂的蒙古舊貴族,削平了割據山東的李等地方豪強,征滅了腐朽的南宋王朝,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這是中國曆史上繼秦始皇和隋文帝之後的又一次大統一,對於推動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大的曆史意義。比如,他任命人思巴掌管西藏地方行政事務,結束了西藏三百年的戰亂局麵,促進了中國的曆史進程。

  第二,廢棄“舊章”,推行漢法。忽必烈之前的蒙古遊牧貴族落後、野蠻的統治方式,導致中國北方社會經濟的破壞和衰退,並給人民帶來無窮的戰亂災害。忽必烈即位之後,大力廢除蒙古遊牧貴族的舊製度,全麵采用漢法——即承襲宋、金以來的封建政治、經濟及文化製度,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某些改進,使上層建築能夠適應經濟基礎,這對於社會的安定和進步起了積極的作用。

  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內容有:建立年號、國號和禮儀製度,並把都城從漠北的和林遷到中原地區的大都;建立國家機構和職官製度,確定中央的封建專製統治,如建立中書省和各行省、設立主管軍務的樞密院、糾察百官的禦史國子監,用漢文化教育蒙古貴族子弟,各地的學校也有了恢複甚至發展,這些都有利於中原傳統文化的保存。

  第三,實行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在各地設立專門管理農業和林業的機構,鼓勵開荒、興修水利,禁止軍隊占用農田作牧場毀壞莊稼,重新開通了三千裏長的運河。不到十年,中原地區長期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基本得到恢複,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都為中原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延續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忽必烈的一係列做法,主觀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在客觀上卻符合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落後的遊牧奴隸文明必定要適應先進的農業封建文明,適應得越好,越能發展和鞏固統治;不能適應或適應後又反複,必然要遭到曆史的報應。忽必烈晚年已經不能堅持推行治法,他之後的統治者們,大多沒有繼承他先進的一方麵,卻發展了其落後的一方麵;導致元朝中後期階級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也更加尖銳,這也是元朝為什麽不到百年就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