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蒙古國的開國功臣中,木華黎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一起號稱“四傑”。他是大蒙古國的傑出統帥和謀臣。是能給成吉思汗以重大影響的少數幾個人物之一。在大蒙古國發展到元王朝的曆史進程中,木華黎經略中原是重要的一步。
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承製行事,賜誓券、黃金印。這裏黃金印上麵刻的“太行以北,騰朕自經營,太行以南,卿其勉之。”又把九遊白旗交付給他,並對諸將說:“木華黎樹起這麵旗幟,發號施令,如同我親臨一般。”
當成吉思汗西征時,木華黎就全力經略中原。成吉思汗西征帶走了蒙古軍的主力,木華黎分得的蒙古軍僅1.3萬騎,此外有契丹人、女真人和漢人組成的軍隊約7.7萬人。由於戰事的需要,木華黎從蒙古軍中抽出一部分人,加上汪古等部的軍隊,另行編組了探馬赤軍,充當前鋒,當木華黎受命為國王時,他麾下的軍隊共約10萬餘人,控製著燕京、西京(今大同)及其以北地方。
木華黎受命以後,當即在燕京、西京設置行省,向這兩個地方以南的河北、山東、山西各地發動進攻。到1221年夏,他的軍隊已經攻下黃河以北的絕大部分地方。這年秋冬之際,他開始部署進兵秦隴。1222年10月,進占河中(治所河東,今屬山西永濟),建河東南北路陝右關西行台。接著,渡河攻下蒲城,一軍進擊長安,又一軍進擊鳳翔,但未能成功。1223年3月,木華黎渡河東返至聞喜縣(今屬山西),病重而亡。臨死前,他對弟帶孫說:“我協助國家建樹大業,東征西討達40年,沒有什麽遺恨,隻是恨汴京還沒有攻下!”他死後,他的兒子李魯襲為國王,繼承他的未竟事業。
木華黎雖然沒有攻克汴京,滅亡金國,但是他已為蒙古統治中原打下了基礎。他在1217年以後的軍事行動中改變屠殺搶掠和占而複撤的做法,力圖長期占領和統治中原地區。為此,他注意召民耕種,恢複農業生產,並大力收附漢族地主武裝勢力。
蒙古開始伐金以後,鐵騎所到之處,殺掠十分嚴重,撤軍時,金帛、子女、牛羊馬畜,統統席卷一空,“屋廬焚毀,城郭丘墟”。敗逃的金兵也大肆搶掠,殘害百姓。兵荒馬亂之際,盜賊蜂起,又不斷騷擾地方。這樣,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處於“蕩然無統”的局麵之下。現在,木華黎再次揮師南下,雖然難免還有殺掠,但變化也是明顯的。如1218年9月蒙古軍攻下太原,“不嗜戕殺,恣民耕稼”,鎮守在這裏的將領,修葺城市,讓市肆照常進行。1220年,漢族大將史天倪進言:“如今中原一帶地方大致攻下了,但我們的軍隊經過一個地方還要搶掠,這不符合‘王者吊民伐罪’的意思。國王要為天下除暴,不能繼續這樣做了。”木華黎聽從了這個意見,下令禁止擄掠,凡擄獲的老人幼童,都遣返鄉裏,“敢有剽虜者,以軍法從事。”從此,他的麾下建立了禁止剽掠的新紀律,“軍中肅然,吏民大悅”。
蒙古攻金以後,特別是1214年金遷都南京(汴京,今開封)以後,黃河以北地區,金不能有效地控製,蒙古也未牢固占據。在混亂之際,留守的金朝官將或地方豪強紛紛成為各占一方的武裝割據勢力。木華黎原來在長城以北就收附了一批契丹、女真、漢人的地方武裝首領,其中史天倪、石天應等成了自己得力的部將。木華黎再次揮師南下時,就更加注意各地漢族的武裝勢力。他手中的10萬軍隊隻能駐在戰略要地和用於大的戰役行動,不能分散到廣袤幾千裏的戰線上去,他缺乏為了建立長久的統治而必需的大量的治理人才。於是采取了“招集豪傑,勘定未下城邑”的做法。凡是歸降的漢族地主武裝首領,一概讓他們依舊管轄原有的地盤。如是金方官將,或者維持原職,或者授以更高職位,如是平民,按勢力大小授以新職。在蒙強金弱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漢人地主武裝首領歸向木華黎。其中,如燕南張柔、山東嚴實等人的歸附都對大局有重大影響。
在木華黎的進攻下,金的州縣機構普遍瓦解。1218年平陽(治所臨汾,今屬山西)失守後,金在黃河以北不能再置統一的軍政機構。金廷也采取向地方官將和豪強授以高銜,支持他們“統眾守士”、“各保一方”和恢複失地的政策。1220年2月,金帝進一步封九個地方首領為公,“九公”都兼宣撫使,並明確詔示:除已劃定所管州縣外,如能收複鄰近州縣,也令管屬。但是這些受金冊封的“公”實力有限,互相又不統攝,所以在同蒙古方麵周旋一陣以後,不是向蒙古投降,就是被蒙古執殺,或者逃奔河南,或者退守一隅,最後還是不免被消滅的命運。“九公”之中,武仙最為強盛。武仙所據的真定一帶是蒙金雙方反複爭奪的地方。1220年8月武仙以真定降於蒙古,但1225年又投向金國,在蒙古軍隊討伐下,隻好逃奔汴京。
木華黎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漢族地主比較願意接受的政策使一大批漢族地主武裝勢力倒向了自己,並逐漸消滅了投靠金方的地主武裝。在他死後,他的這些做法也為他的後繼者所承襲。這樣,蒙古對中原地區的占領就開始穩定下來了,蒙古貴族與漢族地主對中原地區的聯合統治也開始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