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的統治越來越黑暗,統治者的昏庸和無能逐漸使南宋麵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在南宋與金長期對峙的同時,13世紀時期,蒙古族在我國北方發展、強大起來。蒙古族的首領成吉思汗(鐵木真)領導和完成了各部落的統一,使蒙古族從氏族公社製度向封建製度過渡。公元1206年,也就是南宋寧宗開禧二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邊建立蒙古族的汗國。從這時起,蒙古族憑借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積極向外擴張。先後發動了數十次戰爭。蒙古族訰悍的騎兵,一度縱橫歐亞地區,無人可擋。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戰途中病死,但是蒙古的對外戰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製訂了以滅金為目標的戰略方針。
那時候金國南北受敵,內外交困,蒙古族的進攻使金王朝搖搖欲墜。蒙古不斷襲擊金國,使一向在金國麵前受辱的南宋十分高興。而蒙古為了先達到滅金的目的,也願意與南宋聯合。於是雙方於公元1233年訂下聯合攻打金國的盟約。
公元1234年,宋蒙兩軍在圍攻3個月之久後,攻下了金末代皇帝哀宗躲避存身的蔡州。宋軍如約在戰役中派出2萬軍隊,付出很大代價首先攻入城內。金哀宗自殺,金國在經曆120年後滅亡。本來,按照盟約,在金國滅亡以後,南宋可以北上收複汴京、洛陽、歸德三地。但是蒙古軍隊盡食前言,不僅在汴京、洛陽大肆燒殺掠搶,還決黃河之水以淹宋軍。雙方發生了戰鬥,這也揭開了蒙古和南宋之間長達46年戰爭的序幕。
這46年的時間,蒙古軍隊連年大舉南犯,南宋步步後退,在越來越小的領土上苟延殘喘。同時南宋王朝在政治上更加腐敗,在經濟上日益崩潰,不可避免地走上滅亡的道路。
然而,同樣也是在這46年的時間,各地人民群眾又重新拿起武器頑強抵抗新的異族侵略者,愛國誌士和將領不斷湧現出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和英勇反擊的鬥誌,為南宋寫下可歌可泣的最後一頁。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他們當中最有名氣的一員。
文天祥出生在公元1236年陰曆五月初二,他的青少年時期正值蒙古大規模入侵南宋,戰火延錦不斷之時。胸懷大誌又飽讀詩書的文天祥,素來憂國憂民,他常常思考怎樣才能使國家從被動挨打的局麵中擺脫出來,同時也渴望自己日後能夠殺敵立功,保衛大宋的江山。
公元1260年,蒙古的忽必烈繼承汗位。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遷到燕京(後改稱大都),建國號元。忽必烈即元世祖。他經過征戰,平息了蒙古貴族中的內部矛盾,然後集結大軍南下,準備最後滅亡南宋。
元軍首先集中力量進攻江、漢之間的軍事重鎮襄、樊兩城(湖北襄陽、樊城)。駐守兩城的軍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堅守城池達5年之久,但終因寡不敵眾,又沒有得到朝廷後援而兵敗失城。襄、樊失守後,長江上遊門戶大開,偏安江左的南宋朝廷已失去了天險作屏障。
公元1274年,宋朝局勢嚴重惡化。宋度宗病死,年僅4歲的趙繼位,是為宋恭宗。忽必烈此時利用機會,決定大舉伐宋。元兵分兩路:東路取道兩淮地區,目的是為了牽製南宋兵力;西路是以伯顏為統帥的主力部隊,從襄陽沿漢水而下,直取臨安。
本來,南宋集結的軍隊有10餘萬人,東路元軍也是這個數目,雙方兵力相當,應該打相持仗。結果,由於南宋統治者根本沒做認真備戰,元軍一路接連取勝,宋軍兵敗如山倒,紛紛倉惶逃竄。元軍很快打到長江下遊,不久對臨安形成包圍之勢。
南宋朝廷驚慌失措。宋恭宗的祖母太皇太後(即謝後)下了一道“哀痛詔”,命令諸路勤王之師速來救駕。然而,各地將官或是觀望,或是降元,最後隻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
20歲中了狀元的文天祥進入仕途後,宦海沉浮15年,雖不甚得誌,但一直願為南宋披肝瀝膽。文天祥於公元1275年獲悉元軍渡江,接到“哀痛詔”後,不禁泣不成聲,決心挺身而出,挽救南宋於危亡之中。他立刻變賣家產,在贛南一帶招募勇士1萬多人,星夜趕往臨安。有人勸文天祥;“元兵三路襲來,你一書生以1萬多烏合之眾迎敵,無異於驅群羊鬥猛虎,必敗無疑。”文天祥回答:“我當然知道這些情況,然而大宋國養育它的子民300多年,現在朝廷有難,向天下招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實在無法平靜,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國難,希望天下忠臣義士能隨我之後行動起來,眾誌成城,保全江山社稷。”這一番話,無疑是文天祥對大宋朝一片赤膽忠心的寫照。
文天祥帶兵來到臨安,一看,眾大臣在南宋亡國之際都在丟官棄印,四處逃跑,文天祥既憤恨又痛心,他請兵抗元作戰,得準。但由於與元軍實力過於懸殊,未勝,隻得返回臨安。
文天祥與張世傑商議朝中尚存兵馬數萬,若全力與元軍決一死戰,或許可以使南宋出現轉機。但右丞相陳宜中一心想投降,沒有同意文天祥的請命。陳宜中不顧文天祥的阻攔,向元軍送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元統帥伯顏要陳宜中親自去商議投降事。陳宜中害怕,不敢前往,連夜出逃。
謝太後隻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讓他前往元軍兵營求和。文天祥到了元營,不顧個人安危,與伯顏爭辯不休,堅持雙方平等談判。結果,伯顏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押解北去。
公元1276年3月,伯顏帶兵進入臨安,謝太後、恭宗等被俘虜,押送北方。統治300年之久的趙宋王朝宣告滅亡。
宋恭宗的兩個異母哥哥趙昺、趙昰有幸被人保護逃出臨安,到達溫州,又到了福州。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擁立趙昺為皇帝,建立起一個流亡小朝廷。趙昰被稱為宋端宗。
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伺機逃跑,終於在經過鎮江時,乘元兵不備時,於夜間脫逃。他聽說了宋端宗在福州稱帝的消息,曆經千辛萬苦,一路顛沛流離,到了福州。
文天祥被流亡小朝廷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四處聯絡組織義軍,尋找北上抗元的時機。文天祥知道元軍實力強大,占據了大片的國土,但他沒有失去信心,帶領著抗元隊伍與元軍苦苦轉戰,百折不屈。這期間,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了“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的句子,以示自己誓死抗元的決心。
文天祥的名字一時間在人民之間廣為傳頌,許多忍受不了異族壓迫的人紛紛參加了他領導的隊伍。元朝統治者大驚,他們派出大批軍隊,圍剿文天祥部。在敵人的凶猛攻勢下,文天祥的軍隊遭受了重創,許多人壯烈犧牲。公元1278年,文天祥的部隊在廣東潮陽被張弘範率領的元軍突然包圍,文天祥不幸被俘。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押送上船,從水路北上。在經過珠江口外零丁洋時,文天祥麵對浩翰的海麵,奮筆疾書作《過零丁洋》一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展現了一個愛國誌士的英雄氣概,是文天祥英勇無畏,赤膽忠心的寫照。
文天祥被押到大都,投入監牢。度過了三年階下囚的生活。這期間,元朝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勸其投降,他們搬來宋朝的降臣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絕,又強迫他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被他拒絕了。甚至連9歲的皇帝趙都搬來了,可文天祥毫不動搖,寧死不屈。
一天,忽必烈親自召見他。文天祥見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必烈說:“如果你能歸順我,我就讓你做宰相。”可是文天祥毫不理會,忽必烈又問他想要什麽,文天祥回答說:“除了死,我什麽都不要。”忽必烈一點辦法也沒有,隻好命令把他帶回牢房。
在獄中,文天祥被惡劣的生存條件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的意誌卻一天比一天更堅強。他還寫了一篇氣吞山河的《正氣歌》,歌頌了曆代忠臣義士的崇高氣節,也顯示了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
公元1283年,文天祥在拒絕了元太祖忽必烈的親自勸降後,被元朝統治者決定處死。
在走向刑場的路上,披枷帶鎖的文天祥麵色不改,神色安然。他問旁邊的百姓:“哪邊是南方?”然後向南一拜,再拜,從容就刑。
就這樣,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義。後世的人們無法忘記他,也無法忘記他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那充滿正氣的詩篇,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