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平民出身的偉大發明家畢昇發明了先進的活字印刷術。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昇是一位平民,多年來在印刷作坊做工,他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常年從事雕刻書籍的工作,使他對印刷業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自從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以來,我國出現了雕版印刷業。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分製字、排版、印刷、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
關於製字很有意思。畢昇曾經試驗過用木頭做活字,但是發現用木頭做的活字因受木紋疏密的影響,沾水以後就會膨脹,以致版麵高低不平,後來他就用膠泥來作活字。畢昇用膠泥刻成如銅線一樣薄的單字,然後用火燒硬。一般常用的字,要製若幹個同樣的活字。像“之”、“也”之類的常用字,就刻幾十個,以便在排版遇到重複字時應用。平時用木頭貯藏活字,按照古代韻的次序排列,並且貼上標簽。
排版很別致。首先弄一塊具有一定規格的鐵板,在鐵板上敷上鬆脂、蠟和紙灰等合製而成粘膠物,作為固著劑,然後再把鐵製的框放在鐵板上,在框中間排膠泥活字,這就是排版。排成一頁書版之後,用火烘烤,待固著劑稍稍熔化時,就用平板按壓版麵,使之平整。到此,排版這道工序結束。
印刷比較簡單,把排好的版印在紙上就可以了。通常要準備兩塊鐵板,一板在印刷時,另一板就已排好字,兩板交替使用,印刷的速度就加快了。
最後一道工序是收回泥活字。當印完了頁書後,再用火把固著劑烤化,用手輕輕指動,泥活字就會自行從鐵板上脫落,然後按韻放回原來的木格保存。
這就是活字印刷術的新工藝,它比起雕版印刷術來進步很多,節省了原材料和大量雕刻的勞動量,泥活字可以重複使用,少數冷僻字可以臨時刻好烘成,印書的數量又多又快。
畢昇創造的泥活字原物和印成的書籍雖然未能流傳下來,但是他的這套活字印刷方法卻對後代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人曾根據他的經驗,先後製成過陶活字、木活字、錫活字、直到鉛活字。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印刷事業上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受畢昇的影響,朝鮮在12世紀時鑄成了銅活字,15世紀時又鑄成了鐵活字。日本又從朝鮮傳入活字印刷術,我國的活字印刷術又經由新疆傳到波斯和埃及,再傳入歐洲。歐洲最早的活字版製造者是德國人穀騰堡。他於1444-1448年期間,用鉛、錫、銻的合金製成了歐洲拚音字母的活字,但他的創造比畢昇晚了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