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候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畫家,例如宋初的範寬畫山水,下筆雄健老硬,山峰折落有勢,與他齊名的有李成、郭熙。北宋中晚期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運用潑墨法畫山嵐樹木,獨創一格。而北宋中的李公麟,以畫佛道和人物故事著名。這些大畫家有不少出自當時的宮廷畫院。
早在五代時候,西蜀和南唐統治者曾經設立宮廷畫院,集中一些畫家,專門在畫院中作畫。北宋王朝一建立,就仿照這種做法,也設立了宮廷畫院——翰林圖畫院,搜羅了很多畫家,還授予他們各種職稱,由於政府大力提倡,宋代的宮廷繪畫有很大的發展。在中國繪畫史上,把宋代畫院以及後來一些宮廷畫家的作品,稱為“院體畫”,又稱“院畫”。
宋代院畫在宋徽宗時達到極盛,一批傑出畫家各領風騷。宋徽宗的作畫造詣很深,他的《柳鴉盧雁圖》和《鞭蓉錦雞圖》等,筆墨精煉,形神俱備。宋代的繪畫,題材內容相當廣泛。除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以外,還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描寫城鄉生活和社會風俗畫,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優秀,最為出名。
張擇端是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在汴京學習繪畫,後來在翰林圖畫院任職。他擅長畫舟車、街市、城郭、橋梁,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風格。
張擇端的畫大都散失了,隻有《清明上河圖》完好地留存下來,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裏。這幅畫高25.5厘米,長525厘米,整幅畫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的繁榮景象。
北宋時候的汴京,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也是一座繁榮的商業城市。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上開設著各種店鋪,營業的時候很長,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城中更加熱鬧,為了突出清明時節汴京的繁榮情景,這幅畫著重描繪了汴京水陸運輸和市麵繁忙的景象。呈現的畫麵,是從汴京新城東水門7裏外的郊區,經過熱鬧的城區,一直到西水門外皇家花園金明池的汴河兩岸風光。
畫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麵組成,這裏大概是汴京當年最熱鬧的地方。隨意看去,隻見人頭攢動,雜亂地擠在一起。再仔細辨認,就可以看出,這些人從事著各種不同的行業,各有各的活動,是經過畫家精心安排的。
大橋兩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有賣刀剪的,有賣雜貨的,有賣茶水的,還有看相算命的。遊客大都憑著橋側的欄杆,指指點點,在觀看河上來往的船隻。大橋當中是行人來往的通道: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著毛驢運貨的,還有推獨輪車的……形成一條熙來攘往的人流。
大橋的南麵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各種商號店鋪林立,茶樓、酒館、當鋪、作坊、屋宇相接,顯示著汴京工商業的興盛。街旁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小販,他們給人們提供歇腳和飲食的方便。街道向東西兩麵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比較冷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著東西趕路的,有駕著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的,還有停車路旁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是汴京的水運要道,河上來往的船隻很多。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載負過重,雇了很多纖夫吃力地拉著纖繩行進。有隻滿載貨物的大船,已駛近大橋橋下,很快就要穿過橋洞。全船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放倒桅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槁,有的用長竿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能順著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的場麵,吸引了橋上遊客和鄰舟船夫的關注,他們也從旁呼喊幫忙。情景十分逼真,更增添了畫麵的生活氣息。
《清明上河圖》把北宋的都市生活形象地再現在我們的麵前。它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同時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不但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麵貌,而且還可以了解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所以,它有很大的史料價值。
這幅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內容豐富,人物眾多都集中在一個畫卷上麵,規模之大,可以說是空前的。畫麵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充分顯示了張擇端的高度概括能力。
在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突破了這一範圍,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對每個人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他觀察的細致和技巧的熟練。《清明上河圖》還反映了宋代商業、運輸和階級關係的側麵,張擇端開創了現實主義作品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