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然科學家之一。他博學多才,精通天文、方誌、律曆、音樂、醫藥、卜算。他的名著《夢溪筆談》共26卷,內容包括故事、辯證、藝文、技藝、器用等17類。沈括通過長期研究,在科學技術、曆史、考古和文學藝術等方麵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沈括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其父考中進士後,在許多地方當過地方官。少年的沈括跟隨父親到過四川、福建、河南、江蘇等許多地方,領略了各地風土人情,接觸到社會矛盾的許多方麵,這些對他的成長和世界觀的形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1055年,25歲的沈括參加了地方行政工作,當上了沐陽縣(今江蘇沐陽)的主簿,他親自主持了修治沐水工程,完成了治理任務。以治河為起點,他的科學技術研究開始了。1063年,33歲的沈括,考中了進士,留在京城,被派到昭文館參加編校圖書工作,同時他對數學、天文學發生了興趣,開始了研究。
1072年,沈括被提舉為主管天文曆法的長官司天監。在任時期,他深入研究天文、曆法,兩次去浙江一帶考察水利、差役情況。這年,他又接受了治理汴河的艱巨任務。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推行王安石新法中的“農田水利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獲得了水利方麵的科研成果,他的《圩田王說》就是農田水利方麵的科學著作。
沈括被提舉為司天監時,司天監原來的人員,大多是市井平民,根本不懂得天文、地理,對法象圖器缺乏起碼的知識,一問三不知,沈括到任後,創置了渾天、景表、五壺浮漏等天文儀器,並招引衛樸撰造新曆書,均為後世所采用。
1075年,宋神宗皇帝派沈括出使遼國上京(遼朝京城,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進行邊界談判。出使前,沈括首先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自己做了很好的研究,並且叫隨從的官員都背得爛熟。到了上京,遼朝派宰相楊益戒跟沈括談論邊界,遼方提出的問題,沈括和官員對答如流,有憑有據。沈括不失尊嚴地完成了出使任務。沈括帶著隨員從遼朝回來,一路上,每經過一個地方,就把那裏的大山河流、險要關口,畫成地圖,還把當地的風俗人情,也調查得清清楚楚。回到汴京,把整理的資料獻給神宗皇帝。宋神宗認為沈括立了大功。
在出使遼國前前後後,沈括對軍事學、物理學、數學、地理學、地圖學等做了深入的研究。這期間,他完成軍事科學著作《邊州陣法》的寫作,製造了鐵甲,研究了熟鐵和鋼鐵的性能。根據軍事工程計算的需要,創造了求積的新方法和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
沈括為了實行社會改革而從事各種學科研究活動,並且在所涉及的各個領域裏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但是,由於北宋封建政權的腐朽,他與王安石一樣,政治革新的活動也失敗了。1082年,沈括離開政界,晚年定居潤州造夢溪園(今鎮江市東部),開始從事著書立說,舉平生見聞和科研成果,完成了《夢溪筆談》30卷的寫作。
《夢溪筆談》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範圍很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共有609條。其中有關科學技術方麵的內容,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包括數學、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農業、水利、建築、醫學、藥物學等。這部書除了記載作者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麵的成就之外,大部分是反映11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在科技方麵的巨大成果的。
在地質學方麵,他研究華北平原的成因是由黃河等許多河流夾帶泥沙的衝積而形成的。這是對衝積平原成因的最早科學解釋。另外,沈括斷言我國的石油分布地區非常廣,藏量非常多。在物理學上,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麵的。他研究了聲學的共振現象和光學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各種反光鏡的成象、月亮的盈虧以及虹的成因。在磁學範圍,提出了地磁偏角的理論,他在《夢溪筆談》裏論證說,用磁石磨針尖,針尖就自動拐向南方,但是常常稍微偏東,不是完全正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地磁偏角的記錄,比歐洲哥倫布的發現要早400多年。
《夢溪筆談》記錄了沈括一生的科研成果,囊括了自然科學許多領域內的科研結晶,有許多論述和製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
《夢溪筆談》在世界科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中,稱讚《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