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在少兒時期,母親讓他好好讀書,他提出了“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的論點,偏重習武,以學習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母親嫌他口出狂言,很不高興。後來的事實證明,他並沒有說大話,的確靠非凡的武藝,創立了宋朝大業。
趙匡胤從公元963年發兵荊湖算起,至公元976年13年間,平定了南方割據勢力,結束了這一地區的連年戰爭,使老百姓逐步過上安定的生活。
宋朝建立以後,需要“治世”了,趙匡胤並不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輕視讀書,反而願意讀書,重視知書有學問的人。在趙匡胤跟隨周世宗討伐南唐時,攻下壽州城後,有人告狀說,趙匡胤搶掠好幾車財寶。周世宗派人檢查,發現車裏裝的全是書籍,不禁感到奇怪,周世宗問他要這些書幹什麽,趙匡胤說:“臣無智謀大才幫助皇上,卻受重任,深感慚愧。所以廣購書籍以長知識增智慧。”周世宗聽了很高興。
宋太祖建宋不久,就設立儒館,請有學問的人辦教育培養人才。把他的啟蒙老師辛文悅請到朝廷中當官。下令增修最高學府國子監學舍,經常派內侍官代表皇上到國子監看望學生,並賜酒菜。老百姓見皇帝重視有學問的文人,非常高興,常常議論:如此一來,天下可以太平了!
趙匡胤在任用宰相這樣的高官時,原則是:必須是讀書人。如趙普、盧多遜等都是因有學問而當了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也由文臣擔任。趙匡胤還說過,用文臣做事,即使貪汙腐敗也不及武臣的十分之一。
趙匡胤對科舉製度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規定不論出身貧富都可以應舉;設立複試、殿試製度,杜絕舞弊和走後門行為。
有一年科舉考進士,十位合格者中,有一人是戶部尚書陶穀的兒子。趙匡胤聽說過陶穀教子無方,懷疑他做了弊,於是下詔:“從今以後,凡出身官宦家庭之人參加科舉考試,統統要經過中書複試。”趙匡胤還說:“以前考中的人,多為官僚世家子弟,使出身貧寒的讀書人難有做官機會。如今朕要親自臨試,以標準定進退。”
趙匡胤說到做到,從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起,親自主持殿試。宋朝經過改革後的科舉製度,深得人心,這時期兒童學的《神童詩》中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是趙匡胤稱帝時期重視文化教育的真實寫照。
趙匡胤重視選拔人才,不看資曆重水平。隻要有能力,則破格提拔。如中牟縣令李鶴一步升為國子監丞;萊蕪縣令劉琪直接升任朝中拾遺;鄭州防禦判官升遷為中央監察禦史等等,不勝枚舉。趙匡胤對過去有舊怨的武臣,也不打擊報複。例如以前他曾去投靠王彥超、董遵海,他倆將趙匡胤拒之門外。趙匡胤做了皇帝,不計前嫌,將王彥超任命為中書令。
一次,趙匡胤隨便問王彥超:“當年你在複州時我去投奔,為什麽不收留我?”王彥超頓時麵紅耳赤,無言以對,嚇得第二天竟不敢上朝了。趙匡胤對他進行撫慰,才使他放下心來。
董遵海不止一件事得罪過趙匡胤,趙匡胤當皇帝以後,召見他入朝。非但沒治他的罪,反而封賞他,之後趙匡胤又派人把董遵海的母親從幽州接來,使董遵海感激涕零。趙匡胤這樣做,得到了應有的回報,致使董遵海在以後的保衛邊境平叛中,立了大功。
趙匡胤性格質樸而不事矯飾,他的日常生活十分儉樸,宮中所用葦簾,以青布鑲邊,身上穿的衣服,都浣洗過很多次。到了晚年,仍保持清醒頭腦,從而體現出他政治上的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