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日益腐敗,玄宗陶醉於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經濟的表麵繁榮,不思進取,怠於國事。自從楊貴妃入宮以後,唐玄宗整天和楊貴妃在一起飲酒作樂,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宰相李林甫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乘機把持朝政。他們專權自恣,排除異己,搜刮民財,廣收賄賂,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這就給安史之亂造成可乘之機,加速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內亂。安祿山是混血胡人,通曉6種蕃語,史思明是他的同鄉,兩人在一起長大,在一起當過互市郎(唐代邊疆與少數民族貿易中的經紀人),後來又都在幽州節度使(管轄今北京市一帶地區)張守部下當軍官。
安祿山對上司慣於溜須拍馬,逢迎諂媚。有一次,張守對他說:“你什麽都好,就是長得太胖,讓人看了不太喜歡。”安祿山誠惶誠恐,以後吃飯就隻吃半飽。張守聽說了很感動,幹脆將他收養為義子,並且越發重用他。每當朝廷派人來邊鎮辦事,安祿山就送上重重的賄賂。這些人回去以後,自然要在唐玄宗麵前稱讚安祿山。唐玄宗聽了,認為安祿山是個人才,提拔他當了平盧節度使(管轄今遼寧錦州西)。
安祿山不滿足於已經得到的權位和勢力,還想爬上更高的位置。他於是就挖空心思來進一步博得唐玄宗的歡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有一次,安祿山上殿給唐玄宗進獻珍寶,跪在台階下假惺惺地說:“我生自蕃戎,皇上對我這樣信任,我沒有什麽可效勞陛下的,但願為陛下獻身。”唐玄宗信以為真,對他很是憐愛。為了進一步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祿山竟厚顏無恥地拜年輕的楊貴妃為“幹娘”,以後每次進朝,他都先拜見楊貴妃,再朝見唐玄宗。唐玄宗貴怪他為什麽不先向自己朝拜,安祿山取寵地說:“我們胡人都是先拜母後拜父的。”唐玄宗越發覺得他憨厚可愛。
安祿山深知唐玄宗好戰喜功,就多次使用陰謀詭計,誘騙和坑殺了成千上萬的奚人和契丹人,或者把他們押送到京城獻俘,或者割下他們的腦袋去報捷。為了迎合唐玄宗和楊貴妃奢侈享樂的欲望,安祿山把從各地搜刮來的奇禽、異獸、珍寶、玩物絡繹不絕地派人送到長安的皇宮中。
安祿山的心思果然沒有白費。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封給胡人的最高爵位。唐玄宗還下令在京城裏給安祿山建造了極其豪華的府第。有一年安祿山生日,唐玄宗和楊貴妃賞他許多價值昂貴的衣服和寶器,並煞有介事地為他們的幹兒子洗禮。就在這種種活動中,安祿山對唐玄宗的荒淫昏聵,對唐王朝政治上的腐敗,軍事上的虛弱,了解得十分清楚。他那向上爬的欲望,就一步步地發展成為發動叛亂、起兵滅唐的野心。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安祿山把一個心腹部將留在長安城裏當坐探,隨時把朝廷中的動靜密報給他,為叛亂進行準備。他以範陽(今北京市西南)為根據地,在城北建築了一座雄武城,廣招兵馬,製造武器,屯儲軍糧。他還從部將中提升了500多人任將軍,2000多人任中郎將,用這種辦法來收買人心,培植叛亂的爪牙。最後,他從親信當中挑選了史思明等人,充當謀士和心腹,作為指揮叛亂的核心力量。
安祿山叛亂的跡象逐漸明顯起來,朝廷的一些大臣和其他一些節度使也逐漸察覺到了。他們多次提醒唐玄宗,要玄宗采取措施,加強防範。宰相楊國忠更是視安祿山為眼中釘肉中刺,多次奏明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可是玄宗怎麽也不相信,反倒說:“安祿山這個人,我待他不薄,他怎能反叛我呢?咱們東邊和北邊的邊境,還要靠他來守,你們不必多擔心。”
眼見著安祿山的勢力逐漸壯大,統率著重兵18萬人,占當時邊鎮軍隊1/3還多,楊國忠感到自己的宰相交椅已經岌岌可危了。他一方麵加緊在唐玄宗麵前遊說,另一方麵暗中查詢安祿山安插在京城的探子。楊國忠查出了安祿山派在京城的探子,並處死了他們,這下激怒了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0月,安祿山派到京城奏事的一個官員從長安回到範陽,向安祿山密報朝廷的情況。安祿山與心腹密謀之後,召集他的15萬大軍,出示了一份據說是使者帶回來的聖旨,宣稱:“有聖上密旨,令祿山帶兵入朝鏟除楊國忠!”11月初一,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兵15萬,號稱20萬,在範陽舉行反叛,向長安方麵進發,揭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
腐朽的唐王朝在軍事上毫無準備,既無可用之兵,又無可用之將,隻好命大將封常青、高仙芝招收市井無賴之徒,前往抵抗,但新招之兵,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安祿山連敗唐軍,一路攻陷陳留、滎陽、洛陽,直逼長安。
叛軍得逞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長安,這時候,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調兵遣將,部署平定叛亂,可是這臨時湊起來的部隊,倉促上陣,哪裏是叛軍的對手?尤其是潼關失守後,長安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
楊國忠主張出逃蜀中,於是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些皇親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馬嵬驛時,隨行軍士鼓噪不前,騷亂中殺死了楊國忠,並強迫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可奈何,忍痛派人縊死了楊貴妃。隨後,唐玄宗跑到四川成都去了,安祿山軍隊占領了長安。
安祿山的軍隊十分殘暴,每到一處,就搶掠民財,燒毀房屋,甚至把殺人當作兒戲。叛軍進入長安後,即縱兵大搶3天,長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祿山軍隊的暴行下,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城鎮村莊,變成了一片瓦礫廢墟。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帝號為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等大將,調集了西北各路軍隊,準備反攻長安。公元757年,安祿山集團發生內訌,他的長子安莊緒本應為太子,但安祿山卻想立夫人段氏生的兒子為太子,為此安祿山被其長子安慶緒殺死。唐軍趁機收複長安、洛陽。安祿山留守河北的大將史思明也暫時投降了唐軍。
公元758年,唐朝正打算消滅史思明力量,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占據魏州(今河北大名)。同年,唐肅宗派郭子儀等20萬大軍圍鄴城(今河南安陽),史思明帶兵直趨鄴城,援助被圍的安慶緒,打敗了唐軍。史思明勝利後,乘機殺了安慶緒,自己當了皇帝。接著史思明又攻陷洛陽。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安史集團內部的爭權殘殺,使力量大為削弱。唐軍趁勢收複洛陽。
公元762年,唐肅宗死,子李豫繼立,是為代宗。代宗調集各路兵馬又借回紇騎兵,以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率軍相繼收複洛陽、河南等地。
公元763年初,史朝義手下的幾員大將先後投降了唐朝,史朝義走投無路,窮贖自殺(也有人說是被部將誘殺)。至此,曆時8年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社會矛盾發展的集中表現,是唐中葉統治階級內部、地方節度使與中央政府爭奪最高政權的鬥爭。它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使黃河中下遊的人民受到了空前浩劫,北方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社會階級矛盾進一步加深,唐王朝中央集權力量也大為削弱。唐中央已無力控製全國。參加平叛的節度使,割據一方,擁兵自重,全國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麵。唐中央內部,出現了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政治更加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