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八節 “詩聖”杜甫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些詩句,在我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作者就是被譽為“詩聖”的唐代大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後遷至河南鞏縣。他曾在長安東南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故自稱“少陵野老”。他曾做過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稱他為杜工部。

  杜甫出生於一個詩書世家,祖父杜審言是唐朝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閑,做過奉天縣(今陝西省乾縣)的縣令。受家庭的熏陶,杜甫7歲時因作《鳳凰詩》一鳴驚人。十四、五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和洛陽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成為詩人聚會不可缺少的常客。20歲以後,離開家鄉,開始漫遊祖國山河,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

  公元744年,杜甫在長安見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當時李白已是舉世矚目的大詩人,杜甫則是剛剛成名。他們互相欽佩,一起漫遊河南、山東等地。杜甫寫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紀念兩人結下的深厚友誼。

  杜甫通過多年的遊曆生活,接觸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遊覽了祖國的壯麗河山,增加了對祖國的熱愛。公元746年,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恰逢唐玄宗下令廣招天下有才之士。杜甫滿懷希望去應考,誰知應考的舉人無一及第。原來當朝宰相李林甫怕舉人進入宮廷揭發他的罪惡,故意一個不取。杜甫甚是憤懣。這時他父親去世了。他的生活也由此發生了轉折,杜甫為了維持生活,隻得投詩求官。唐朝人特別重視詩歌,仕人除參加科舉外,向達官貴人投詩,謀求一官半職,也是一條途徑。杜甫一連寫了“贈起居舍人”、“上韋左相”等詩篇,甚至向皇帝獻了三篇賦,雖博得“詞感帝王尊”的虛名,仍未得一官半職。

  公元755年,杜甫回家探望他的妻兒。回到家中,隻聽見家中嚎啕聲一片,原來他那不滿周年的兒子剛剛餓死。杜甫回想起回家路過驪山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池內宮弦歌舞、大張宴席,自己一個不納租稅,不服徭役的官僚家庭的孩子尚且被餓死,可知一般百姓的境遇更加悲慘了。想到這裏,他奮筆寫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

  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杜甫感受百姓所受災難,又希望唐朝能盡快平定叛亂,於是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著名詩篇。

  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長安,直奔鳳翔,投奔唐肅宗。此時杜甫衣破露肘,腳穿麻鞋,老瘦不堪。肅宗見他忠心耿耿,任命他為左拾遺,負責對政事提意見。不久,肅宗見他時常批評朝政,給以探親名義,逐出朝廷。

  杜甫把一路上所見所聞,寫出一篇五言敘事詩《北征》。詩中記載了阡陌之間,人煙蕭瑟,到處是呻吟流血的傷兵難民,怵目驚心。杜甫用詩忠實地記錄了這場戰亂所造的殘敗景象,更諱而不言地敘述了人民遭受的苦難。由於杜甫長年生活於百姓之間,了解到他們的疾苦。征兵、征糧,連年戰爭,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詩人悲憤而沉痛地用一首首詩歌,勾畫出一幅幅社會曆史畫圖。杜甫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史》)、“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是此時創作出的。

  杜甫浪跡天涯,訪求一個容身的小天地。他先到秦州(今甘肅天水),繼又南下同穀,經棧道,穿劍門入蜀,然後到成都定居下來。途中,他寫了許多詩,記述其行蹤,描繪祖國山河大川,也反映了社會現實。

  後來,杜甫在朋友嚴武薦舉下,做了檢校工部員外郎和節度使參謀。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營建起一座草堂。在這風景優美的草堂邊,他植樹栽竹,養雞養鴨,生活雖艱苦,但能和鄰居的農夫交朋友,心情倒也愉快。

  這年秋天,秋風怒號,草堂頂上的茅草被卷走。風剛停,雨又下個不停,屋裏漏得沒有一塊幹地。在這難眠的長夜,杜甫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寫道:“安得廣廈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想到社會上廣大的“寒士”,慷慨激昂地表示,為了天下的“寒士”免於饑寒,他凍死也心甘情願。

  後來,他的好友嚴武病死,他失去了依靠,隻好帶著妻兒老小到處奔波。他經過夔州(今四川奉節),走出西川。此時,北方兵荒馬亂,江南的朋友也無音訊,他隻好以船為家,在湘江上漂泊,生活越來越貧困,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公元770年冬天,詩人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時年59歲。

  杜甫的詩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所以他被稱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大量的詩篇,揭露了唐朝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用詩描繪了一個複雜多變的曆史時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慘的社會現實及人民的苦難,所以,人民把他的詩稱作“詩史”,把他稱作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