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興盛富強的時期,許多小國甘願俯首稱臣。有的國家和民族,則通過聯姻的形式,以加強與唐朝之間的友好關係。正當唐朝繁榮發展的時候,在其西北邊境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公元7~9世紀存在於青藏高原。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過著農耕和遊牧的生活。吐蕃人的首領稱為“讚普”,意思是雄壯強悍的男子。
公元629年,吐蕃人讚普鬆讚幹布的父親淪讚弄囊統一了西藏各個部落。鬆讚幹布出生於西藏高原的澤當,在他13歲的時候,吐蕃毗王族的殘部大搞分裂,爆發了叛亂,淪讚弄囊被毒死了。年輕的鬆讚幹布擔負起平安叛亂和反擊侵略的任務,在中小貴族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維護了吐蕃王朝的統一。他做了讚普,把都城遷到邏些(現在的拉薩),製定官製和法律,創立國有王國製度。
鬆讚幹布建立強大的奴隸製政權時,正是唐太宗貞觀年間,鬆讚幹布非常羨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長安訪問。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訪。從此,漢藏兩族關係越來越密切了。不久鬆讚幹布派使臣,帶著豐盛的禮物,到唐朝向皇室求婚,唐太宗沒有同意。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讚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經過數千裏的草原,再一次到長安求婚。
傳說當時到長安求婚的5個國家的使臣,他們都帶著貴重的禮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給誰呢?太宗決定出幾個難題,考一考這些使臣,看誰聰明能幹,再作決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請到宮裏,拿出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束絲線,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能把絲線穿到明珠中間的孔,就將公主嫁給誰的國王,”原來,這顆明珠有兩個相通的珠孔,一個在旁邊,一個在正中,中間的孔彎彎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軟軟的絲線穿過去,非常困難。幾位使臣拿著絲線直發愁。祿東讚很快就想出一個辦法,他找到一隻螞蟻,用一條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到九曲珠的孔內,然後不斷地向孔裏吹氣。一會兒,這隻螞蟻便拖著鬃從另一端的孔中鑽了出來。祿東讚再把絲線接在馬尾鬃上,輕輕一拉,絲線就穿過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見祿東讚這樣聰明,很高興。
接著,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難題,他讓人把使臣們帶到禦馬場。禦馬場左右兩個大圈,一邊是一百匹母馬,一邊是一百匹馬駒。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們的母子關係辨認出來。其他幾個使臣束手無策,隻有祿東讚想出了辦法。他運用吐蕃人民在遊牧方麵的豐富經驗,讓人暫時不給馬駒吃草和飲水。過了一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了出來。隻見母馬嘶叫,馬駒哀鳴,小馬駒一個個跑向自己的母親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就這樣被祿東讚辨認出來了。祿東讚說:“馬的母子關係已經辨清,請陛下將公主嫁給我們的讚普。”唐太宗說:“還要再考一次,然後決定。”
當天夜裏,宮裏鍾鼓齊鳴,皇帝傳召各國使臣入宮。其他幾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齊趕到宮裏。隻有祿東讚想得周到,他因初到長安,路途不熟,怕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就讓隨從帶著顏色,在去皇宮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記號。原來唐太宗是請各國使者到宮裏看戲。看完戲,唐太宗說:“你們各尋歸路吧,誰能最先回到住處,就把公主許給誰的國王。”祿東讚有記號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處。其他使臣由於不熟悉路途,摸來摸去,直到天亮以後才找到住處。
經過5次考試,祿東讚都取得了勝利。唐太宗非常高興,心裏想:鬆讚幹布的使臣這樣聰明、機智,鬆讚幹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普。
文成公主是一位獻身於漢藏兩大民族友好團結偉大事業的傑出女性。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以後,引起了吐蕃人民莫大的喜悅和興趣。為了減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艱苦,他們在很多地方都準備了馬匹、犛牛、船隻、食物和飲水,以表示對公主的熱烈歡迎。吐蕃王鬆讚幹布親自率領大隊侍從和護衛人員,從邏些起程到青海去迎接。
唐太宗為文成公主一行預先在青海南部的河源修了一所負責接待的離宮,經過的地方都有官民迎送。一個多月後,公主到達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會見了前來迎接的鬆讚幹布。當時鬆讚幹布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了前來送行的江夏王李道宗,對唐太宗表示感謝,並請李道宗代向太宗問好。鬆讚幹布陪文成公主到了邏些。
他們從東北進邏些城,樂隊奏著歌曲,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爭著去看遠道來的讚蒙(藏語王後的意思)。鬆讚幹布高興地說:“我們先輩沒有和上國通婚的,今天我能娶大唐公主,實在榮幸。我要為公主建一座城,作為紀念,讓子孫萬代都知道。”他按照唐朝建築的風格,在邏些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宮室,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在文成公主進入吐蕃的道路上,吐蕃人民很多地名與文成公主都聯係起來。青海有一座日月山,是現在青藏公路必經之處,據說1300年前,當文成公主到達這兒時,她感到過了這座山,又是一重天,遠離家鄉的愁思未免觸景而生。唐太宗為了寬慰她,特地用黃金鑄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個,遠道送來,叫她帶在身邊,以免思念。從此這座山就命名為日月山了。青海還有一條倒淌河,這條河從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傳說文成公主從這條河開始,要棄轎騎馬,進入草原。她感到從此和家鄉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了,不禁痛哭失聲。公主這一哭感動了天地,結果使這裏發生“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現象。
文成公主到吐蕃,不僅帶去各種穀物、蔬菜種子,而且帶去了工藝品、藥材、茶葉及各種書籍。
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已經有了農業,但經營粗略。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後,出現小塊農田,學會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的手工業,如釀酒、造紙、造墨、繅絲等都是唐朝漢族工匠直接幫助建立的。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曾協助吐蕃的婦女改進紡織技術,特別是在染色和圖案設計上,給吐蕃提供了很多改進。過去吐蕃人都住帳篷,文成公主進藏後,上層人物都改住房屋。在衣著方麵,吐蕃人穿的是氈裘,又笨又重。雙方和親以後,一部分人開始用綾羅綢緞。同時,用唐氏石磨加工穀物,不僅省工,而且減少損耗,從而改善了人民生活。
吐蕃過去沒有文字,無論什麽事都用繩子打結,或在木頭上刻符號表示。文成公主勸鬆讚幹布設法造字。於是他指令柔紮布去研究,後來造出了30個字母和拚音造句的文法。鬆讚幹布認真學習新文字,並把這些字刻在宮殿的石崖上,從此吐蕃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用吐蕃文釋譯唐朝的儒經和佛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唐太宗去世以後,唐朝和吐蕃繼續保持著頻繁的來往和密切的關係。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了,她在吐蕃總共生活了40年。由於她對藏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藏族人民崇敬,至今在拉薩的布達拉宮裏,還保留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的塑像,漢藏人民常到那裏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