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雖然短暫,但是科學技術方麵卻有不少卓越的成就。比如,保留至今的趙州橋和曆史上曾經繁榮一時的著名城市——東都洛陽,在工程設計、技巧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河北省趙縣城南的河上有座雄偉的石橋,叫做趙州橋。這座橋的設計和監造者,是隋朝時候的一個名叫李春的石匠。盡管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和無數次的洪水衝擊,趙州橋依然挺立在河麵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據一些研究者介紹,趙州橋不僅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者李春,可惜史書上對他並沒有什麽記載。雖然我們已無從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但是我們可以斷定,他既是心靈手巧、不畏辛勞的工匠,也是一位才智出眾、富於創造精神的建築大師。他默默地勞動一生,沒有人知道他的曆史;但他的勞動成果卻在我國的建築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千千萬萬人所津津樂道。
趙州橋也叫“安濟橋”,整個橋身隻有一個弧形橋洞。這種弧形橋洞以及門洞之類的建築,在我國曆來習稱為“券”。石橋的券,一般都是半圓形,而趙州橋卻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樣子十分美觀。券的兩肩叫做“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趙州橋卻與眾不同,券的兩肩還有兩個弧形小券。人們把這種形式的橋叫做“空撞券橋”。
原來,這樣的設計符合科學原理。首先,節省了大量石料。科學家曾作過估算,不把撞砌實而砌成四個小券,節省的石料約為180立方米,使橋身的重量減輕500噸左右。其次,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在洪水季節,河暴漲,流量很大,如果把橋的撞砌實了,水流不暢,上遊的水就會漫上岸來,石橋可能會承受不了洪水的衝擊而倒榻。有了四個小券,增加了橋洞的過水量,自然大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保證了石橋的安全。這種空撞券橋,在歐洲直到十四世紀才出現於法國,也就是法國太克河上的賽雷橋。算起來,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卻早就毀壞了(不是因為戰爭的破壞)。從這個比較中,我們更能看出李春設計的高明與卓越。
趙州橋的設計,除了采用“空撞券橋”這種形式外,還有許多別致而值得稱道的地方。例如,趙州橋的橋洞跨度很大,兩端的距離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這樣長的跨度,按照通常的設計,采用半圓形,券的高度一般是長度的一半。這樣算來,趙州橋的橋洞就有18.7米高,車馬行人過橋,像是翻過一座小山,吃力而不方便。因此,跨度較長的橋,隻好多造幾個橋洞,以減低橋的高度,這樣做,又會導致另一不足,既費石料又費工時。趙州橋的高度比通常的設計低出很多,隻有7.23米,克服了兩方麵的缺陷,而這主要歸功於李春獨特的創造,他設計的橋洞不是半圓形,而是小於半圓的弧形,像一張弓。因此,趙州橋的橋麵沒有陡坡,比較平緩,便於車馬上下,路人行走,而且省工省料,實是一舉多得,超逸絕倫的設計。
趙州橋設計的別致之處,還在於橋洞的砌法也是一反常規的。橋洞的砌法,常用的是“縱聯式”,就像砌牆那樣,一層一層往上砌,各層石塊相互交錯,最後形成的橋洞是一個整體,比較堅固。另一種砌法,叫做“並列式”。這種方式是先並排砌成許多道窄券,最終合成一個整券。由於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沒有聯係,因此不如縱聯式堅固,一般也就不為人們所樂於采用。然而李春的設計卻恰恰選擇了後一種。整個趙州橋的寬度是9.6米,這麽寬的大券,就是由28道小券並列而成。
李春之所以采用並列式而不用縱聯式,是因為他看到了縱聯式的缺點,發揮了並列式的長處。縱聯式雖然堅固,但是隻要有一塊石塊壞了,修補起來十分困難,就會牽連整個橋洞,以致造成全部的倒塌。恰恰相反,並列式的橋券,壞了一塊石塊,隻不過是壞了一個窄券,在整個大券中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影響全局,而且壞了的石塊,修補起來也並不困難,即使在修補的時候,橋的交通也用不著中斷。正是因為李春看到了一般人所沒有看到的兩種方式的優短點,所以他大膽地采用了並列式,同時又吸取了縱聯式的優點,即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丁,把各道窄券拴連在一起,成為整體,從而形成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係的獨特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堅固效果。
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歲月,正是這種效果的最好體現與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