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然而他在後半生卻再也寫不出什麽好詩。由於他姓江,人們就說“江郎才盡”了。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考城縣)人。很小的時候,江淹就失去了父親,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因為家裏窮,江淹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砍柴,然後把砍來的柴挑到集市上去賣掉。
江淹13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撿到一頂不知哪位大官遺失的帽子,帽子質地很好,還是貂皮的。江淹從未擁有過這樣名貴的東西,當然喜出望外,就想馬上賣掉它,去換點米,但又不忍心,回家後,母親認為撿到如此質地的帽子一定是一個好的預兆,以後兒子一定能做大官,把帽子留著,將來等他當官的時候就戴上它。江淹就按照母親的意思,把帽子收藏起來。
從這時起,江淹就開始拚命地讀書。古時候有這樣的話。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意思是是隻有通過努力讀書,才可能擁有地位和財富,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美人。江淹就是抱著這個目的去讀書的。他常常一邊背書,一邊砍柴。因為用的功夫深,他進步很快。寫起文章來不假思索,洋洋灑灑,落筆有神。
江淹的詩,善於摹擬古人,少有個人的創造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在當時追求辭藻華麗的時風之下,他的詩倒顯得令人耳目一新。
江淹還擅長寫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別賦》和《恨賦》。他的作品集中在《江文通集》中,今天我們還可以見到。他的《別賦》通過描寫戰亂時期社會上幾類人的不同的離別情況,反映人們別離的傷感情緒。他的《恨賦》,描寫自古以來的帝王將相、有識之士,不知有多少人因不能得誌而死,這些社會曆史真實,這其中的遺恨,使人看了,往往飲恨不已。
有個叫檀超的文學愛好者,讀了江淹的詩,讚不絕口,特意備了酒菜請江淹到他家作客,他們邊飲邊談,相互都很欣賞,後來他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有了朋友的引薦,江淹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來江淹有機會做了宋、齊、梁三代朝廷的官吏。
最初,江淹受到南朝宋建平王劉景素的賞識。劉景素讓江淹在南兗州做了官。不過好景不長,有個叫郭彥文的縣令犯了罪,為了開脫罪責,他竟誣告江淹接受了他的賄賂,江淹因此被下了獄。幸好愛才的劉景素知他冤枉,放他出來。不久,他就跟著劉景素去鎮守京口。
劉宋政權滅亡後,蕭道成建立了齊朝。我們一般稱這個朝代叫南朝齊或蕭齊。蕭齊政府邀請江淹和檀超做了編寫曆史的史官。後來有人在襄陽的一座古墓裏,發現一些竹簡,竹簡上的文字,沒有一個人能認得。這是西周時期的文字,這種文字筆劃前粗後細,人們管它叫蝌蚪文。江淹不但認識蝌蚪文,而且還讀出了其中的內容,原來這竹簡上寫的是周宣王時期的事情。這下,江淹的名氣更大了。他的官也越做越大。
到蕭衍滅齊建立梁朝(史稱南梁或蕭梁)以後,江淹做了梁朝的光祿大夫,已經整日在皇帝左右了。由於皇帝的愛寵,他又被封為醴陵侯,於是有了很多的封地,過上了他從小就夢寐以求的富足生活。
對於功成名就的江淹來說,學問就像敲門磚,再像過去那樣刻苦讀書已沒有什麽必要;當然官場的功課也太多,哪裏還有時間和心思去鑽研學問,偶爾想寫點詩文,結果也大不如從前,年輕時所顯露的風采也就蕩然逝去。於是人們說:“江郎才盡”了。於是就有一些傳說。
傳說江淹做宣城太守的時候,有一次路過禪靈寺,在那裏借宿,他夢見有個人來找他,自稱叫張景陽(西晉的張協),來人說:“以前我有一匹綢緞存放在你這裏,現在該還給我了。”江淹稀裏糊塗地往懷裏一掏,還真的掏出了幾尺五彩繽紛的彩綢。就還給了他,不想這個人卻大發脾氣,說:“你怎麽把我的綢子給剪剩這麽少了!”這時他環顧左右,一眼瞥見梁朝作家丘遲,就對丘遲說:“剩下的這幾尺玩藝兒我留著也沒什麽用,給你吧!”從此,江淹就再也沒有寫出精彩的文章。
又有傳說,江淹在治亭住宿,晚上夢見有個叫郭璞的人說:“我有一支筆存放在你這裏多年了,現在把它還我。”江淹掏出了一支色彩斑斕的毛筆還給他,就再也寫不出好的文字了。
其實,這些傳說,有很多人為的編造成分在裏麵。有些人在自己中年的時候,對自己事業上的成就不滿足或者不自信,往往會反複做此類怪夢,如考試不及格啦,總找不到一樣東西啦,趕不上一個機會啦等等。於是推想後半生作品無成的江淹一定沒少做這樣的夢。
“江郎才盡”的故事以極強的生命力在曆史上被傳播,大多源於人們對江郎才情喪盡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