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公元?——572年),字善長,北魏後期範陽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他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學家,又是一個性格剛毅、斷案嚴峻的執法官。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酈道元深為權貴們所忌恨,終於在公元572年遭到汝南王元悅等人的暗算,死於非命。同時遇害的還有酈道元的弟弟酈道峻及其兩個兒子。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酈道元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酈紹,曾任後燕的濮陽太守,後為北魏兗州監軍;祖父酈嵩,曾任北魏天水太守;父親酈範,在北魏官居要職,曾任尚書右丞,後又以東平將軍的頭銜,出任青州刺史。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隨做官的父親宦居山東,經常和朋友們一起瀏覽名山大川,訪求名勝古跡,從小就對祖國的山川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這年前後,酈道元開始進入仕途。最初,他以尚書郎的微職隨孝文帝北巡,大開眼界。父親去世後,酈道元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為永寧伯。他先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今河南洛陽)的皇帝身邊擔任北魏的中央官吏,後任冀州(今河北冀縣)鎮東府長史、潁川郡(今河南長葛)太守、河南(今河南洛陽)尹等地方官,還先後擔任過黃門侍郎、禦史中尉等職,最後在關右太使任上遇害,被追贈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廣闊的從宦生涯,使酈道元有機會走訪了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內蒙、江蘇、安徽、湖北等地。他親自了解中國北部的地理情況,有感於當時我國地理著作的匱乏,認為有關山川水係的記錄,或是時代久遠,河道已變遷,或是以訛傳訛,名實不符,或是過於簡略不大具體,或是過於瑣細而欠周全。於是酈道元決定選擇《水經》為底本,采取為其作注的形式,創作了一部綜合性地理巨著,命名為《水經注》。
《水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專講河道水係的地理書,多數人認為是三國時候的人寫的。全書共三卷,記載了一百三十七條河流,指出這些河流發源和流經的地方,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可是,書中許多記載過於簡單,錯誤不少,實用價值不大。在北魏當過多年地方官並對地理很有興趣的酈道元讀了《水經》,看出了它的這些嚴重缺點,決心給它作注,想要通過注釋弄清楚每條河流的來龍去脈、沿革變遷和其它有關的曆史地理情況。
酈道元決定首先根據《水經》中提到的許多名山大川,進行實地考察,他跑了許多地方,勘察山川形勢,還向當地老百姓了解風土人情,參觀名勝古跡。有一次,他考察渭水,聽說西周的開國元勳薑太公曾經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釣過魚,特地去察看了磻溪和當年薑太公住過的石屋,訪問了附近的老人,向他們打聽有關薑太公釣魚的種種傳說。這樣他就掌握了有關渭水和磻溪的第一手材料,在給渭水作注的時候,把這些材料記載了下來。酈道元遊覽長安的時候,沿著飛渠走訪了倉池。倉池在漢朝舊宮未央宮西邊,池中有個漸台。西漢末年的王莽曾經從宮裏逃到這裏躲避綠林軍的追擊,有個名叫杜吳的屠夫,提著殺豬用的刀衝上漸台,砍下王莽的腦袋,結束了他的反動統治。酈道元把這段史實也寫進了渭水的注文裏。
酈道元就是這樣跋山涉水,追根溯源,尋訪古跡,記錄民間傳說,把祖國遼闊疆域內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紹。對一些下遊流到國境以外的河流,根據有關資料也作了介紹。他還對河道的變遷,名稱的更改,河流沿岸的城鎮的興廢沿革,地形、礦藏、農田水利設施等等,都作了詳細考察和描述。
酈道元除對《水經》記載的河流作了詳細注釋外,對沒有提到的河流也加以補充。《水經注》一共記載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比原書擴充了近十倍,文字增加了二十倍,成了一部三十萬字、四十卷的巨著。
酈道元生在南北分裂的時期,但是他對分布在南方的河流同樣重視。他不僅熱愛自己的故鄉黃河流域,也喜歡長江流域。《水經注》對長江三峽有過這樣一段記述:
冬春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yǎn)險峻的山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聲音連續不斷)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是一幅多麽美麗動人的圖畫呀!仿佛長江三峽壯美奇特的景色就展現在我們麵前。
酈道元能夠寫出這樣好的文章,絕不是偶然的。酈道元喜歡讀書,善於向前人學習。他在《水經注》中引用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和資料,可見他從前人那裏吸取了多麽豐富的營養。在寫作過程中,酈道元常常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一定要到能夠準確反映河流水係的麵貌、表達出各地山水的不同特征才肯停筆。《水經注》寫作了多年才完成。
酈道元的《水經注》一直流傳到現在。它既是一部記載翔實的地理書,也是一部文筆生動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