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四月,蜀主劉備去世了。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繼承了皇位,改年號為建興元年,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從此,蜀漢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諸葛亮決斷。為了把蜀漢治理好,諸葛亮不僅重視選拔人才,而且還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他曾經把一個國家比做房子,把人才比做支撐房梁的柱子。他說:柱子如果細小脆弱,房子壽命就不會長,頂梁柱要選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選拔正直的有才能的人。粗大結實的木材,要經過挑選才能得到,正直有用的人才,也應該經過選拔才能夠得到。諸葛亮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聯吳抗魏,本是諸葛亮的重要戰略決策。可惜亭一戰,蜀吳聯盟遭到破壞。諸葛亮擔心孫權乘劉備剛剛死去的機會,發動突然襲擊,正考慮派人去和東吳修好,可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統一大業,就應該拋棄舊怨,和東吳聯好。沒有東顧之憂,咱們才能北上進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樣考慮的?”諸葛亮一聽鄧芝的話,十分高興,覺得鄧芝很有見解,而且鄧芝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理想人選。他笑著對鄧芝說:“我對這件事已經考慮了很久,可惜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擔當聯合東吳的使命。今天我可找到這個人啦。”鄧芝趕忙問這個人是誰?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聯吳的好處,那一定能夠很好地完成這個使命。”他馬上決定任命鄧芝為出使東吳的使臣。
鄧芝到了東吳,求見孫權。由於魏國也派使者到東吳,要孫權聯魏攻蜀。孫權正猶豫不決,因此不肯接見鄧芝。鄧芝寫信給孫權說:“我這次來,不光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呢。”孫權這才接見了鄧芝。鄧芝給孫權分析當時的形勢,說:“吳國有長江作天險,蜀國有山川為屏障,兩國和好,互為唇齒,力量就大了。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東吳要和魏國聯盟,就必然要向魏國屈服稱臣。要是不聽他的話,魏國就要借口討伐東吳。那時候,蜀國也可以順流而下。江南的廣大地區,就不會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孫權聽鄧芝說得有理,回答說:“我是願意跟蜀國和好的,隻恐怕蜀主年輕懦弱,在魏國的壓力下中途變卦,不能始終如一。既然先生這樣說,我就放心了。”
從此,吳國和蜀漢又結成了抗拒曹魏的聯盟,並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訪問,不斷發展友好聯盟關係,從而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麵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鄧芝在離開東吳的時候,遵照諸葛亮的意見,要求孫權送回張裔。這張裔本是成都人,很有學問,辦事果斷,善於治理政事。在劉璋統治四川的時候,他就做司馬的官了。劉備攻進四川以後,任命張裔為巴郡太定。不久,益州豪強雍(音kǎi)與孫權勾結,把張裔綁架到東吳。諸葛亮愛惜張裔的才能,讓鄧芝向孫權交涉,要回張裔。張裔臨走的時候,孫權和他談了一次話,發現張裔很有才幹。事後,孫權很懊悔把張裔放走,趕緊派人去追。但是張裔日夜兼程地趕路,早已到了蜀漢境內,沒有讓東吳人追上。
張裔到了成都,諸葛亮並沒有因為他原來是劉璋的部下而另眼相待,而是根據張裔的學識才幹讓他做參軍、從事。後來,諸葛亮帶兵北上進攻曹魏,還讓張裔和蔣琬一起做丞相府的長史,代自己掌管蜀漢政事。由於人才選用得當,諸葛亮雖然常年在外征戰,蜀漢內部治理得很好。
提起蔣琬,也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蔣琬在跟劉備入蜀以前,隻是一個州衙門裏繕寫文書的小吏。入蜀以後,蔣琬做了廣都縣令。有一次,劉備因事到廣都,看蔣琬什麽事都不管,既不歡迎他,又喝醉了酒。劉備非常生氣,要判蔣琬死罪。諸葛亮很了解蔣琬,知道他很有才幹,辦事公正,勤勤懇懇,就對劉備說:蔣琬有治理國家的才能,這一次是偶然的過失。他以安定百姓的生活為根本,踏踏實實地為百姓辦事,不能因為這件事判他死罪。劉備很尊重諸葛亮的意見,就免了蔣琬的死罪,但是仍然罷免了他的官職。
蔣琬雖然被劉備免官,諸葛亮卻依然認定蔣琬是個人才,決定提拔重用。他任命蔣琬做了尚書郎和東曹掾(yuàn),後來又提拔他和張裔一起代理丞相的職務。諸葛亮幾次北伐,由於有蔣琬負責軍隊的給養才沒有後顧之憂。諸葛亮還寫信給蜀後主劉禪,建議在自己死後,讓將琬來接替他的職務。後來蔣琬逐漸成為蜀漢政權中出色的人物。
諸葛亮十分重視發揮部下的智慧和才能,他常說: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隻有“集眾思,廣忠益”,才能把事情辦好。“集思廣益”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諸葛亮喜歡敢於直言的官吏,他特別讚揚了徐庶、董和兩個人,給部下樹立榜樣。他說:“人們難得把自己心裏的話都說出來,隻有徐庶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董和與我共事七年,我辦事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反複提出來,要求重新考慮。如果大家能夠學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又能像董和那樣忠直勤懇,那麽,我的過失就可以大大減少。”
由於諸葛亮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重視選拔人才,敢於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得蜀漢政治呈現一派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