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戰後社會主義世界(2)

  硬漢海明威

  二戰期間,有一位享譽世界文壇的美國作家,不僅創作十分活躍,還經常來往於世界各地參與反法西斯活動,他就是美國現代小說家歐內斯特·姆·海明威。

  海明威1889年7月21日生於伊利諾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奧克帕克村,父親是醫生,母親愛好藝術,當過教師。1917年畢業前夕,海明威到堪薩斯市的《星報》當見習記者。1918年5月,海明威參加紅十字會組織的誌願救護隊,當汽車司機。他在意大利前線負了重傷。1919年初回國當一家雜誌的編輯,同時練習寫作。兩年後作為《星報》駐歐的流動記者,重返歐洲,以巴黎為基地,采訪在日內瓦與洛桑舉行的國際會議,兼寫關於希土戰爭的電訊,這使得他的文章更為簡練有力。

  海明威任記者期間,努力學習寫作,先寫短篇,爾後長篇。20年代,他發表的作品有《在我們的時代》(1924)、《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太陽照樣升起》(1925)和《永別了,武器》(1929)。《在我們的時代》和《沒有女人的男人》都是短篇小說集,其中許多篇描寫涅克·阿丹姆斯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情態,包括幼時跟隨父親出診、初戀、參戰和戰後的彷徨心情,看得出作者自己的身影。《太陽照樣升起》寫戰後一群青年流落在歐洲的生活情景。他們對生活感到迷惘和失望,他們認為這個社會許多精神價值是虛妄的,反映了這一代青年的幻滅感。

  海明威

  《永別了,武器》的主題是從個人幸福的角度出發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主人公亨利是美國誌願軍,在意大利前線負傷,住院期間得到一英國護士凱瑟琳的細心護理,兩人產生了感情。傷愈之後,亨利在一次撤退的行軍中被意軍誤認為是德軍奸細。亨利伺機逃跑,和凱瑟琳在端士過了一段幸福的生活。後來凱瑟琳死於難產,把亨利一人孤零零地留在世上。這部作品揭露了帝國主義的戰爭宣傳。海明威從批判戰爭宣傳出發,又進一步否定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精神價值,致使他筆下的人物失去任何信仰,甚至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這部作品暴露了作者的悲觀失望情緒。從藝術表現上講,這部作品顯示出海明威的獨特風格:情景交融、電文式的對話、內心獨白、諷喻於有意無意之間,以及簡約洗練的文體,都獨具一格,構成所謂“海明威風格”。

  20年代末,海明威從歐洲返回美國,先後在佛羅裏達州的基威斯特島和古巴哈瓦那郊區居住。30年代的海明威已經成為一位名作家,似乎不受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到處遊曆,包括去西班牙看鬥牛,非洲打獵,登上他自備的遊艇出海捕魚等。因此,30年代前半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報刊文字,在一部關於鬥牛的專著《死在午後》中,作者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提出“冰山”論:“冰山在海裏移動很是莊嚴宏偉壯觀,這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麵,八分之七藏在水裏”,作家寫在紙上的東西好比冰山露出水麵的八分之一,關鍵在水下的那八分之七。這說明作家認為應通過作品內涵中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去打動讀者。

  30年代後期,海明威的作品逐漸增強了時代氣氛。1938年8月1日蘇聯《真理報》發表他的一篇文章,憤怒譴責法西斯暴亂分子“屠殺西班牙人民的野蠻行徑”,指出“法西斯主義的罪行必將遭到全世界的反對”。在他創作方麵,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是《有的和沒有的》(1937),這部長篇小說具有濃厚的“硬漢子”思想傾向,描寫孤軍作戰的主人公:哈雷·莫根生活貧苦,以海上走私為生,為了一家生活冒盡風險後被匪徒打傷。他臨死之前才認識到:“一個人不行”。作者接著寫道:“他費了很長時間說出這句話,可是懂得這個道理卻花了他整整的一生。”

  1937年,海明威以記者身份去西班牙報道戰事。他支持年輕的共和政府,反對以希特勒法西斯勢力為後台的叛亂軍。同時發表了劇本《第五縱隊》(1938)。內戰結束後回古巴創作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它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寫一個美國誌願軍喬頓奉命炸橋的軍事行動。故事集中在喬頓炸橋前三天三夜的活動,包括他同一支山區遊擊隊的聯係、這支遊擊隊的內部矛盾、同一位西班牙姑娘戀愛、另一支遊擊隊的英勇奮戰、情況有變又未能與上級聯係、被迫炸橋等等。《喪鍾為誰而鳴》的反法西斯傾向是明顯的,也帶有和平主義的痕跡,例如小說以厭惡的筆調描寫村民在肉體上懲處法西斯分子的情景。盡管有其缺陷,《喪鍾為誰而鳴》還不失為一部反映西班牙內戰的優秀作品。

  1941年,海明威偕夫人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他們先在香港逗留一個月,從各個方麵了解戰爭情況,包括會見宋慶齡。入境後又到第七戰區的前線生活了一個月,同部隊一起行軍。然後遊覽桂林,由桂林飛往重慶,向國民黨軍政人員了解情況,還到過成都、昆明等地。他回國所寫的報道主要是關於美蘇日之間的國際關係分析。他明確指出美日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他被《柯裏厄》雜誌派往歐洲當記者。他在歐洲報道戰事的同時,曾經率領一支遊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鬥,因此被別的記者指控違反日內瓦會議關於記者不得參加戰鬥的決定。海明威出庭受審,結果宣告無罪,後來還因其英勇從軍方獲得銅質獎章。

  50年代初,海明威發表了兩部作品,一部是《過河入林》(1950),一部是《老人與海》(1952)。《過河入林》一般認為是失敗之作,人物形象蒼白,作者顧影自憐之處過多。《老人與海》獲得批評界很高的評價。這部中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漁民,84天沒有捕到魚,第85天出海捕到了一條非常大的馬林魚,卻在回歸的路上被一群群鯊魚襲擊,結果兩手空空回到岸上。桑提亞哥在捕捉馬林魚時頑強地堅持,拚盡了力氣,對付一群鯊魚襲擊時又在極端疲乏的情況下,同鯊魚拚搏。他雖然失敗了,但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桑提亞哥占了上風。小說有一句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概括了海明威中、短篇小說中關於“硬漢子”的一貫的主題思想,並把它升華到哲理和象征的高度。

  《老人與海》獲該年度普利策獎。1954年海明威因“精通現代敘事藝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授獎儀式的書麵發言中提出作家的任務:“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新起點。他應該永遠嚐試去做那些從來沒有人做過或者他人沒有做成的事。”

  古巴革命後,海明威夫婦遷居美國愛達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鐵質代謝紊亂等病症,精神憂鬱,醫療無效。1961年7月的一個早晨,海明威在基韋斯特用獵槍自殺身亡了。

  貝爾德發明電視

  晚上,當你靜坐在電視機旁欣賞著有趣的電視節目時,你可曾想到,這電視是怎麽發明的嗎?世界上第一架電視機又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早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無線電技術廣泛運用於通訊、廣播以後,世界上許多發明家,其中有最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大師,都曾千方百計地想發明一種傳播“現場實況”的電視機,但是都未能獲得成功。

  1906年,有個18歲的英國青年貝爾德,在英格蘭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立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立誌要製造一台電視機。可是,他對電視的原理隻是模糊地略有所知。那就是:必須把所要發送的場景分成許多小點兒,明的或暗的,再以電信號的形式發送出去,最後在接收的一端使它重現出來。就是根據這原理,他開始了實驗。

  沒有實驗經費怎麽辦?他所住的那個頂樓內的一隻盥洗盆框架,成為他實驗設備的基礎部分;它和一隻從舊貨攤覓來的茶葉箱相連,箱上安放了一台從電器商店屋後廢物堆裏撿來的電動機,用它來轉動那個用馬糞紙做成的四周戳有一個個小洞的“掃描圓盤”。這些小洞,是用來把場景分成許許多多明暗程度不同的小黑點發射出去。此外,還有一盞簡單製成的裝在舊餅幹箱裏的投影燈,從一家自行車行買來的幾塊透鏡,以及從一部報廢的軍用電報機上拆下來的部件等。這些淩亂的東西,用膠水、細繩及密密麻麻的電線串連在一起,就成了一整套實驗裝置。

  貝爾德整年整月在實驗室裏忙亂著。他耐心地裝了又拆、拆了又裝。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924年春天,成功地用有線電發射一朵十字花。發射的距離僅3米,圖像也忽隱忽現,僅能看出一個輪廓。然而,他的這套裝置,實際上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電視發射機和接收機。

  貝爾德心想,圖像不清晰,發射距離不遠,很可能是電壓不夠。於是他把好幾百個幹電池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得到2000伏電壓。他剛剛接通電路,可是一不小心,他左手觸到了一根裸露的連接線,電流立即把他擊倒在地。他身體蜷縮成一團,立刻昏迷過去。

  “發明家觸電倒地!”第二天早晨,倫敦《每日快報》用大字標題報道了貝爾德觸電的新聞。一時間,貝爾德成了英國報界的新聞人物。有同情的,有嘲諷的,也有的帶著好奇心專程來到他的頂樓實驗室。

  貝爾德需要經費,他索性就利用報紙為他宣傳。他設法為記者搞了一次實物表演。一家小報登載了這次表演的通訊。倫敦的一家無線電行老板聞訊趕來,表示願意提供經費,不過對發明的收益要占一半份額。貝爾德同意了。這樣,他的設備從黑斯廷斯的頂樓運到了首都倫敦。

  可是,不久經費用光,實驗仍無重大突破。1925年的一天,倫敦一家最大百貨店老板找上門來,同他訂了一個合同:每周付給他25英鎊,免費提供一切必要材料,隻需貝爾德每日三次在該百貨店電器部把他的新發明公開操作表演。貝爾德明知發明還未到完成階段即拿出來表演是很不適當的,但為了得到經費,隻得硬著頭皮幹了。

  百貨商店顧客盈門,一批批人擁向店內安發射機和接收機的兩間相連的小室。可是,觀眾乘興而來,掃興而歸。人們看到的仍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閃爍不定的輪廓。

  “你怎麽不傳送一張人臉給我們看看呢?”人們不斷地向他發問。

  貝爾德尷尬地回答:“目前還不能做到。”因為傳送一張人的臉形必須明暗層次清晰才能顯示出來。

  貝爾德隻得終止現場表演,從百貨商店得到的錢很快又用完了。最後吃飯也成了問題,衣服破了,鞋子穿孔了,他都無錢修補,身體也越來越瘦弱。因為沒錢付房租,房東揚言要把他攆出門去。他不得不把設備上的一些零件賣掉,換一點錢來維持幾天生活。

  正當貝爾德陷入絕境的時刻,他家鄉的兩個堂兄弟給他寄來了五百英鎊,作為這項試驗的入股資金。貝爾德高興極了,就像一艘即將沉沒的船又得救了。他立即全力以赴地投入試驗。這時他仍舊一個人苦幹,唯一陪伴他的是那個作為發射對象的木偶頭像,它管它叫“比爾”。“什麽時候能把比爾的臉部清晰地發射出去呢?”他經常一邊幹著,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著。

  成功的日子終於到來了。1925年10月2日早晨,貝爾德在室內安裝了一具能使光線轉化成電信號的新裝置。就在這天下午,他一按電鈕,在接收機上,比爾的頭部和麵孔特征被清晰地顯示出來,而且是那樣的逼真,眼睛、嘴巴,甚至睫毛和頭發都一清二楚。

  “太好了,太好了!”他興奮得一躍而起。“快找一個活比爾來!”他說著跑到樓下,見到一個15歲的店堂裏的小夥計,便上前一把抓住。那小夥計看到這個光著腳、披頭散發的“瘋人”,嚇得直打哆嗦。貝爾德不待細說便把他推到小樓上,讓他坐在比爾的位置上。幾秒鍾後,在貝爾德的“魔鏡”裏,終於顯示出了第一張人臉。

  從此,貝爾德名聲大震。各種各樣主動提供幫助的資本家紛至遝來。大企業家更想吞噬他多年奮鬥的成果。貝爾德更新了設備,新的更大規模的試驗又重新開始了。1928年他已能把倫敦播送室的人像傳送到紐約的一部接收機上。不久,又成功地把倫敦的一位姑娘的圖像,傳送給了她正航行中的遠洋輪上的未婚夫。

  貝爾德的試驗震動了全世界。他申請在英國開創電視廣播事業,但英國廣播公司不同意。全國要求電視廣播的人越來越多,在議會中開展了曠日持久的辯論。最後,議會終於決定開展電視廣播。

  1936年秋,英國廣播公司正式開始從倫敦播送電視節目,這時,貝爾德又在從事新的科研項目——彩色電視。

  1941年12月,正當德國法西斯發動閃電戰時,貝爾德傳送的首批完善的彩色圖像已獲得成功。可是沒多久,希特勒的V2飛彈把貝爾德的實驗室全部炸毀了。

  但貝爾德毫不灰心,他繼續進行研究。1946年6月的一天,英國廣播公司終於第一次播送了《勝利大遊行》彩色電視節目。於是這一天,貝爾德沒有觀看節目。由於長期勞累,他病倒了。過了六天,貝爾德與世長辭,這一年他才58歲。

  貝爾德雖然離開了人間,但他發明的第一台電視機至今還陳列在英國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裏。那個麵對著人們咧嘴而笑的木偶比爾,也陳列在電視機旁供人觀賞。

  航空動力學大師卡門

  提起“卡門渦街”,人們就會想到風吹高壓輸電線發出的嗡嗡響聲,潛水艇潛望鏡可能產生的激烈振動,人在劃船時船尾出現的兩排交叉的渦旋等等,因為這些現象都是“卡門渦街”帶來的結果。而這個“卡門渦街”就是由航空動力學大師西奧多·馮·卡門提出的。

  1881年5月11日,卡門出生在匈牙利。父親是教育學教授,所以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兒童時代,卡門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天賦,中學畢業後,他進入了當時匈牙利唯一的工科大學約瑟夫皇家工藝大學。在這裏,他用數學方法解決了一種引擎的高速運動轉時,閥門開關和引擎的轉速之間產生共振的機械現象,初次看到了用數學方法解決工程問題的優勢,為以後跨入動力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1907年,卡門來到當時世界著名的哥廷根大學深造,從師於“空氣動力學之父”路德維希·普郎特。在普郎特的指導下,卡門利用哥廷根大學良好的實驗條件,對一係列機械工程進行了研究,這為他日後從事航空動力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準備。1908年,卡門獲得了博士學位,前往巴黎學習考察。不久,他回到哥廷根大學給普朗特當助手,並參加了哥廷根第一個風洞的籌建和“齊柏林號”飛艇的設計。

  20世紀初,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轟動了全世界,各國都成立了航空方麵的辦事機構。為了取得有關飛機在空氣中飛行的更多資料和數據,科學家們發明了“風洞實驗”方法。

  風洞其實就是一個大動力的送風機,它是以氣流流動,飛行物模型靜止來模擬飛行物飛行的實際情況,來獲得各種飛行情況的珍貴數據。風洞的成功運用,推動了飛行物的研製,它使從事飛行物研究的科學工作者有可能用實驗來檢查理論計算的正確性。因此,“風洞實驗”方法成為現代製造各種飛行器包括火箭、衛星等不可缺少的實驗裝置。哥廷根風洞是為了“齊柏林號”飛艇設計服務的,卡門協助普郎特完成了德國第一批空氣動力學實驗。

  1911年到1912年間,普郎特為研究邊界層分離現象,讓人設計了一個水槽,來觀察流體經過圓柱體後麵的分離現象。結果發現,流水在圓柱後形成兩排交叉的渦旋。普郎特對這一現象並不介意,他認為這是因為圓柱不夠圓或水槽做得不對稱,而卡門卻沒有放過這一現象,他通過周密的數學分析,從理論上證明了隻有交叉排列的渦旋,才是穩定的。由於這交叉排列的渦旋好像是大街兩旁的兩排街燈,於是人們把這一現象叫作“卡門渦街”。現在,“卡門渦街”所產生的效應是建築設計中必須考慮到的問題,因為一切建築物都處於空氣這一流體中,風速過快時都會產生“卡門渦街”,而有可能發生危險。1940年,美國西雅圖附近的一座橫跨科馬海峽的大橋傾刻崩塌,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由於卡門出身猶太血統,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擺脫歐洲排猶勢力的幹擾,他毅然來到美國,在加州理工學院任航空研究生院實驗室主任。經過10多年的努力,到1942年時,卡門領導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實驗室,已經成為國際流體力學研究中心。他指導培養的兩代科學家和工程師,為航空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科學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卡門的遠見卓識,改善了美國空軍的落後局麵,打得德、日法西斯魂飛魄散,號稱“空中鐵軍”。二戰後,他又全身心地致力發展國際航空事業,他參與了戰後美國航空發展規劃的製訂,倡導和呼籲建立航空工業的一係列研究機構。他還主持了兩次國際航空會議,創建了國際宇航科學協會,成立了國際宇航科學院。他的足跡遍布全世界,為推動國際宇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卡門在航空、航天領域中立下的不朽的功績,1963年2月18日,由美國總統代表國家親自將“國家科學勳章”頒發給卡門,這是美國政府頒發的第一枚科學勳章。兩個半月後,由於心髒衰竭,卡門在82歲壽辰前五天,離開了人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卡門逝世後,中國人民一直懷念他,因為中國航空事業的開端、發展也得益於他的關心和指教。1929年,他到過中國,建議在清華大學開設航空課程。抗戰爆發後,清華大學創辦了航空係,卡門派他的養子、年輕的航空技術專家沃登道夫來華擔任該係的科學顧問。他還培養出一批出色的中國專家。眾所周知的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都是他的高材生,新中國成立後,他們都成為舉足輕重的科學家和中國的航空航天泰鬥。

  絞刑架下的報告

  《絞刑架下的報告》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尤利烏斯·伏契克在獄中寫下的不朽之作。做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作家,伏契克把這本用鮮血寫成的書留給他深愛的大地。

  伏契克於1903年2月23日出生在布拉格市一個工人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煉鋼工人。伏契克從小愛讀書,喜好文藝。在中學裏,他用練習本自寫自編了一份小報《斯拉夫人》。1919年,伏契克領導比爾森市中學生的罷課運動,並很快成為進步刊物《真理》雜誌的成員。

  1921年5月,伏契克在比爾森加入捷共。同年秋,伏契克進入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係,為了維持生活,他時常在課餘打短工。1925年,他開始在捷共中央機關報《紅色權利報》的文化專刊發表文章,指出現代文化藝術的進步有賴於工人運動的發展。1929年,他受黨指派,擔任《紅色權利報》編委。

  1930年春,應蘇聯工會的邀請,伏契克隨捷共工人代表團訪蘇,回國後,他把所寫的旅蘇見聞匯集成《美麗的國土》一書。他多次在群眾集會上報告訪蘇觀感,教育和鼓舞廣大勞動人民。因此,他遭到反動當局的迫害,被迫轉入地下。1936年以後,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受到納粹德國的嚴重威脅。伏契克以強烈的愛國熱情,寫了許多文章揭露敵人的野心。1939年3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被納粹德國占領。伏契克積極參加並領導了地下鬥爭,主管地下運動的出版事業。

  1942年4月2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伏契克在布拉格一個同誌家裏接頭時不幸被捕,關在布拉格近郊龐克拉茨監獄。在法西斯的監獄裏,他被嚴刑拷打得瀕於死亡,重傷使他趴在草褥上一個多月不能動彈。但是,這絲毫沒有動搖這位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的信念。當蓋世太保問“還相信共產主義會勝利嗎?”時,他堅定地回答:“是的,別的結局是不可能有的,當然相信。”

  伏契克被捕不久,他的妻子也被捕入獄。1943年的一天,在難友們的幫助和掩護下,他倆獲得了一次秘密而短暫的會麵。當時伏契克已經知道自己將被處以絞刑,這是他同妻子的訣別。麵對死神,他平靜地對妻子說:“你別以為我隻想到絞刑,我不怕死。要我獲得自由,除非出現奇跡,但奇跡是不會出現的。希望你獲得自由,這是可能的。你要做一件事——出版我的著作,讓人民不致忘記它們。”

  伏契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裏,始終沒有忘記給人民留下自己的著作。《絞刑架下的報告》就是他在獄中用血寫成的不朽之作。他在連遭酷刑、備受折磨、隨時都可能送上絞刑架的處境下,在一個愛國看守的幫助下,用鉛筆頭在碎紙片上進行寫作,然後由這位看守一頁一頁地將手稿夾帶出來。

  這本書共分八章,記述了伏契克被捕時的情形和獄中的生活,揭露叛徒對革命事業和同誌的出賣,德國法西斯殘害革命者的暴虐行徑和滅亡前的垂死掙紮。最後一章《一小段曆史》,追記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被破壞、重建、再被破壞和不屈鬥爭的情形。《絞刑架下的報告》一書最後一句話是:“人們,我愛你們!你們要警惕嗬!”

  《絞刑架下的報告》是伏契克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崇高品質的寫照。他寫道:“我愛生活,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戰鬥。”“永遠不要讓我的名字同悲傷連在一起……我為歡樂而生,我為歡樂而死。”伏契克要求那些幸存者:“不要忘記好人,也不要忘記壞人。愛那些為著他人也為著自己而犧牲的人。”他向人們揭示了人生的意義:“每一個忠實於未來、為了美好的未來而犧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質的雕像。而妄想阻擋革命洪流的腐朽過時的人,即使他現在戴著金色的肩章,也隻能是一個朽木雕成的木偶。”

  伏契克在德國法西斯監獄裏被監禁了410天。1943年6月,他由龐克拉茨監獄押送到柏林的勃洛琛斯監獄,1943年9月8日被殺害於獄中,年僅40歲。

  伏契克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的《絞刑架下的報告》一書,不僅是捷克斯洛伐克文學史上的名著,也是全世界人民進行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自1945年《絞刑架下的報告》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以來,已被譯成8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傳播。伏契克的名字不僅永遠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所銘記,也為一切進步人民所熱愛。1950年在華沙舉行的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上,追贈伏契克國際特別榮譽和平獎金。

  戈達德開創宇宙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批德國火箭專家遷居美國。美國科學家驚歎於德國人所製造的V型火箭的先進。當他們去向德國火箭專家們請教製造火箭的技術時,德國科學家卻驚訝地反問:“你們為什麽不去問戈達德呢?關於火箭,戈達德比我們知道得早,也比我們知道得更多啊!”美國人瞠目結舌,他們隱約記起似乎有這麽一個人。

  戈達德,全名羅伯特·戈達德,美國物理學家、火箭技術的先驅。但在從事火箭研究的近二十年中,戈達德一直沒有受到美國政府和科學界的重視,以至於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火箭研究和實驗的工作中艱苦跋涉。直到他去世,仍舊默默無聞。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到了尾聲。

  在人類曆史上,對於火箭技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中國人在13世紀就發明了一種用於戰爭的“飛火箭”。隨後,阿拉伯人、波蘭人和印度人等,也都研究和發展了火箭技術。但人類那時設想並製作的火箭,多是用於進攻或運載的空中飛行器。真正設想使用火箭將人運載著飛向天外,還是在20世紀初,從戈達德的火箭研究和實驗開始。

  1882年,羅伯特·戈達德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他從小患有肺結核,身體極為瘦弱,長期基本上臥床休息。在休息養病的孤獨生活中,戈達德讀了很多書,開始對數學和科學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一次,戈達德爬上一棵櫻桃樹修剪枯枝。當他騎在樹叉上眺望遙遠的田野時,突然萌生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要是能製造出可把人帶上火星的一種東西就好了!”幻覺中,戈達德看到一架機器旋轉著從腳下的草地上升起,越飛越快,直飛向天外。他高興極了,大叫著,跳起來……“啪”的一聲,戈達德從樹上掉了下來。向來體弱的他,竟忘記了疼痛,坐在地上出神。他還在想著那架神奇的機器,夢想著飛向天外。這一夢想,竟成為他生活和學習的動力。在後來的幾年中,戈達德埋頭學習牛頓的物理學著作,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積累知識,並且考入了伍斯特工學院。

  1911年,戈達德在克拉克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接著,他開始了火箭研製工作。

  俄國物理學家齊奧可夫斯基曾於1909年,寫過關於火箭研究的論文,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戈達德於1919年發表的一本小冊子《達到超高空的方法》,也是同樣的命運,根本沒有人去注意這本隻有69頁的火箭理論著作。這是一本論述用火箭作高空大氣研究的價值以及到達月球的可能性的理論著作。戈達德並不灰心,他一邊繼續進行理論研究,一邊著手實驗。1922年,戈達德進行用汽油和液氧作燃料的火箭引擎實驗。1926年3月26日,他進行第一枚火箭發射試驗。這是由他自行設計製造的火箭。

  在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大雪覆蓋著田野。一枚高約1.2米,直徑約15厘米的火箭,騰空而起,以時速一百公裏的速度向天空飛起。火箭裏的汽油和液氧混合燃料很快就用完了,但火箭仍然在上升,直升到60米高空,才落回地麵。

  這是戈達德第一次成功地發射火箭,也是人類第一次將液體燃料火箭發射上天空。這一年戈達德44歲。然而,製造火箭需要大筆的經費。為此,戈達德費了好大的氣力,從史密鬆博物館得到幾千美元的經費,他的研究工作才得以繼續。

  1929年7月,戈達德在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又發射了一枚火箭。這枚火箭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僅飛得比過去高,而且火箭上還裝載有氣壓表和溫度計,並裝配了一架專門拍攝氣壓表和溫度計的小型照相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裝載有測量儀器的火箭。但是,戈達德的試驗卻受到了家鄉人的嘲諷。試驗剛結束,警察就找到戈達德,命令他不許再在馬薩諸塞進行任何火箭試驗。戈達德努力解釋,想辦法抗爭,但回答都是冷冰冰的“不”。他陷入了窘境。

  無奈之下,戈達德隻好向別處尋求支持。在一位慈善家的資助下,他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塊荒涼的土地上,開辟出一個新的試驗場地。在新墨西哥州的試驗場,戈達德進行了多次試驗。從1930年至1935年,發射了多枚火箭。這些是更大型的火箭,火箭裏有燃燒室。另外,戈達德還發明了控製火箭飛行方向的轉向裝置,還有使火箭能夠沿著正確方向飛行的陀羅儀等。火箭的飛行高度已達到二點五公裏,飛行時速最高已達到超音速。

  在戈達德研究火箭的時候,德國科學家接受了他的理論,並且有相當一批科學家在希特勒政府的支持下,一起進行大型火箭的研製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成了令世人驚訝的V型火箭。而在“二戰”中,戈達德這個火箭技術的先驅,卻未受到美國政府的關注,他的研究工作也是在艱難的情況下進行。隻有一次,美國政府撥給戈達德少量預算經費,讓他研究設計一種飛機從航空母艦起飛時用的小型火箭。

  戈達德在如此的艱難條件下,卻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宇宙時代。盡管他一生不得誌,但後來的人們卻時時記起這位偉大的先驅。

  1945年8月10日,勇敢而富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羅伯特·戈達德,懷著壯誌未酬的遺憾辭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科學家驚訝的反問,令美國政府和科學界回過頭來尋找戈達德。但他已不在人世,隻留下他偉大的著作和令人驚訝的成果。

  台爾曼在獄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的兒子在前線作戰時被德寇俘虜了。斯大林的心情十分沉重。紅軍一位高級將領建議用俘獲的德國將軍通過各種渠道換回斯大林的愛子。

  斯大林沒有這樣想,他深沉地說:“如果可以交換的話,我可以把被俘的德國將軍全部放回去,隻要讓一個人得到自由。他就是德國人民的優秀兒子——恩斯特·台爾曼。”

  被斯大林如此尊重的恩斯特·台爾曼,德國共產黨領導人,反法西斯的無畏戰士。

  1886年4月16日,恩斯特·約翰內斯·弗裏茨·台爾曼出生在漢堡一個馬車工人的家庭裏。他沒有受過很多正規較育。15歲時便開始做工,先後做過劇場的布景工、碼頭的搬運工等等,年紀很輕的時候就成為德國無產階級的一員。17歲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以實現社會主義為自己的戰鬥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士兵中進行革命工作,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社會民主黨的沙文主義,並積極參加1918年11月推翻德皇的革命,並成為漢堡蘇維埃負責人之一。1920年台爾曼加入德國共產黨,之後,曾出色地領導過漢堡的工人起義,擔任過共產國際的執行委員,並於1925年當選為德國共產黨中央主席。

  作為德國共產黨的代表,台爾曼在1924年、1928年先後出席共產國際第五、六次代表大會,兩次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成員。1932年3、4月,台爾曼作為共產黨提出的總統候選人,同興登堡和希特勒較量。台爾曼提出的競選口號是:“誰選興登堡,就是選希特勒;誰選希特勒,就是選取戰爭!”由於興登堡的原來地位,繼續當選為總統。果然不出台爾曼所料,興登堡上台不久,就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煽起了一股戰爭狂熱。為了推行法西斯的反動政策,希特勒就把堅持真理的德國共產黨和他的領袖台爾曼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33年1月22日,希特勒組織納粹衝鋒隊到德共中央所在地進行挑釁,台爾曼立即在《紅旗》雜誌上進行揭露,並且組織13萬共產黨員和反法西斯戰士,在伯林舉行示威大遊行,從政治上給納粹分子以沉重打擊。

  希特勒當上總理後,第一件事就是解散國會,禁止共產黨的一切活動。德共被迫轉入地下,台爾曼在廣大人民中間嚴正揭露和批判法西斯的罪行,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希特勒政府。希特勒在政治上被揭露後,隻能訴諸武力。他借口“國會縱火案”,大肆逮捕共產黨人。台爾曼於1933年3月3日在柏林被納粹分子秘密逮捕,送進亞曆山大廣場警察總局。

  台爾曼從這一年被捕,直到1944年8月18日被法西斯分子殺害為止,整整關押了11年半。在這期間,他經受了無數的磨難,進行了長期的堅韌不拔的鬥爭。

  剛進監獄時,四名預審法官每天接連10小時對他進行輪番審訊。台爾曼大義凜然,堅決拒絕供出黨內任何一個幹部的名字。敵人的預審達不到目的,便把他送到蓋世太保總部大樓,關在四樓的一個房間裏。先是八個彪形大漢對他進行毒打,然後開始逼供。台爾曼四顆牙齒被打掉了,但他忍著劇痛,仍舊一聲不吭;法西斯匪徒又用鞭子抽打他下肢、前胸和後背,足足毒打了4個半小時,致使台爾曼的聽力和視覺受到嚴重影響。然而匪徒們始終沒有從他身上撈到任何東西,隻得又把他關進地下牢房。

  受刑以後,他的妻子羅莎來監獄探望。盡管受到嚴密監視,台爾曼還是把受酷刑的慘狀告訴了她。羅莎隨即把台爾曼受酷刑的情況公之於世,激起了公眾對法西斯暴行的極大憤慨。

  希特勒剛逮捕台爾曼的時候,就大肆宣傳說,要對台爾曼進行公審,審判他的“叛國”罪行。但是,兩年、三年過去了,還是找不到台爾曼任何罪證。於是,希特勒就威脅一位以不同共產黨合作而著名的律師,要他出庭幫助審判。這位律師到獄中與台爾曼交談以後,發現台爾曼是無罪的。雖然他過去在政見上與共產黨不一致,但在這時,愛國的正義感使他毅然拒絕出庭。正當法西斯分子要追問他的時候,這位律師已悄悄地轉到國外。希特勒陷害台爾曼的陰謀無法得逞,隻能宣布無限期地推遲公審,對台爾曼進行秘密監禁。

  台爾曼先後被囚在四個監獄。納粹分子害怕他的革命影響,規定隻準單獨關押,不得和任何犯人接觸,連獄吏也要經常更換,恐怕接觸多了會受他的影響。盡管如此,台爾曼還是通過他妻子探監的機會,一直保持同黨中央的聯係。在獄中,台爾曼以驚人的毅力自修馬列主義理論。從1937年至1943年的七年中,他在獄中寫下了有關政治、曆史、文學方麵的筆記22本。所有這些筆記,都通過各種途徑轉移到獄外。

  1944年夏季以後,盟軍展開了全麵反攻,台爾曼預料希特勒法西斯在滅亡前夕將對他下毒手。果然,1944年8月18日夜,台爾曼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慘遭殺害。

  “重水之戰”

  1940年4月,國際科學家之間廣泛流傳著小道消息,德國威廉大帝研究所正在進行分裂原子的廣泛試驗,德國準備將原子核分裂應用於武器製造。希特勒如果擁有武器,他是不會有節製地使用這種殺傷規模極大的武器的,人類的命運不堪設想,而首先受害的將是英國。

  1941年10月的一天,一份絕密電報送到了英國特別行動委員會。“德國正在研製核武器”,消息終於得到證實。英國特別行動委員會決定組織突擊隊采取行動,炸毀納粹唯一的重水(製作核武器鈾235的理想減速劑)來源——挪威南部尤坎鎮諾爾斯克海多羅工廠。

  艾納被立即招到了倫敦別動隊總部,他是位聰明、體格強壯的工程師,擅長滑雪,槍法極準。更有利的條件是他的家就在尤坎鎮附近,他的兄弟和朋友就在海多羅工廠工作。經過了特別訓練的艾納,學會了操縱短波收發報機和跳傘。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艾納從英國王家空軍的轟炸機跳傘降落在離家不遠的山區,然後滑雪回家。他告訴家人他剛結束了一次滑雪旅行。艾納收集了許多關於海多羅工廠的有用信息,並發往倫敦,同時等待增援小隊的到達。

  海多羅工廠坐落在一座一千多英尺高的山峽邊緣,工廠及所有入口處都由精選的德國部隊把守,它周圍的高山幾乎難於逾越。

  按照艾納的信息,倫敦方麵製定了代號為“燕子”的攻擊爆炸計劃。他們製造了一座海多羅工廠的立體模型。工廠內的重要設施、廠房的位置及結構形式都和真實的工廠一模一樣。

  四名家住工廠附近,且擅長滑雪的挪威情報員經過必要的訓練,也將空投到尤坎鎮與艾納會麵,以接應隨之而來的突擊隊。英國轟炸機載著這些“燕子”兩次飛到挪威上空,準備跳傘,但由於雲層太厚而被迫返航了。

  在1942年10月的一個夜晚,“燕子”們終於再度起飛了,跳傘成功。第二天清晨他們才發現他們距行動的地區還有一百多英裏,他們花了兩天時間才找到失落各處的裝備。

  10月9日,倫敦的軍官們終於收到了“燕子”的信號,“燕子”已平安到達預定點,可以機降。11月19日,兩架轟炸機各拖引著一架滿載空降部隊的滑翔機起飛了。幾小時後,一名在挪威的特工報告,轟炸機和滑翔機墜毀,所有人員不是死亡就是被俘後處死。更糟糕的是,一名德國軍官在飛機失事現場找到一張地圖,地圖上尤坎鎮被劃了一個圓圈,這引起德國人的極大警覺。他們逮捕了每一個有親英嫌疑的人。

  一切又將重新開始,6名特種部隊的挪威人將用降落傘空投。總部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把德國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附近剛建成的水電站去,隻有幾十人在看守工廠。

  6名挪威人在一個晚上空降在白雪覆蓋的地區,在“燕子”們隱蔽處的30英裏外。但他們並沒有找到先遣的“燕子”,隻好在高山的背風處造了一間小冰屋。白天不敢出來。他們的糧是每天一片幹奶酪、一小捧燕麥粉和餅幹。食物很快吃完了,為了生存,他們被迫吃馴鹿吃的食物苔蘚。他們冒險去和艾納聯係,幸運的是,他們匯合了。11人挨在一起,商量計策。根據艾納提供的工廠裏德軍警衛人員的位置和換班時間,“燕子”們決定馬上對工廠發動攻擊。

  他們穿過白雪皚皚的森林,穿過300米深的峽穀,渡過卷著冰塊的湍急的河水,攀登上300多米高幾乎成冰牆的峭壁……經過巨大的努力,他們終於安全抵達了峭壁的頂端。“燕子”們快速找到隱蔽處。工廠離他們隻有150多英尺了,他們聽到了依稀可辨的機器的轉動聲。

  一個隊員拿著巨型剪刀剪斷工廠一個大門的鐵鏈和掛鎖,“卡嚓”的聲響如手榴彈爆炸聲,幸好工廠裏也是機器轟鳴,“卡嚓”聲匯入轟鳴聲中。

  按照模型指示,“燕子”們迅速找到工廠最重要的部位——濃縮室。20包特製低聲炸藥放在能造成最大損壞處,“燕子”點燃導火索後,迅速跑開。不久,就聽到一陣沉悶的爆炸聲。

  “燕子”們迅速按原路撤回,消失得無影無蹤。酣睡的德國兵亂作一團地從房子裏跑出來時,一千磅價格不可估計的重水從破裂的儲罐裏湧出,流入工廠的下水道中。

  10名挪威勇士完成任務後,有5人取道瑞士回到英國,有5名分散到各地進行地下抵抗活動。艾納留在原地,繼續監視海多羅工廠。

  1943年底,艾納又向倫敦報告:被破壞的工廠已經修複,重新開始生產重水。盟軍最高統帥部派美國航空隊的轟炸機炸毀了工廠的發電站,工廠再次陷入癱瘓。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德軍決定將海多羅工廠製造重水的設備和儲存的重水轉送到德國本土繼續研製生產。

  艾納要求批準炸沉裝運生產重水設備的渡輪。總部批準了。艾納和留下來的“燕子”本澤一起研究炸船的計劃。本澤偽裝了兩人的證件,他們混進搬運重水工人的行列,巧妙地把定時炸彈安置在船的底部隱蔽處。三天後,德國最後一批珍貴的重水和生產重水的設備隨著一聲轟響,沉入挪威的田曉湖底。

  這是一次有名的“重水之戰”。由於這次爆破的勝利,重水工廠至少一年之內生產不出一滴重水。沒有了重水,希特勒不得不中斷對原子武器的研製工作。人類也因此避免了一場可怕的浩劫。

  奧斯維新集中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德國占領了歐洲大片土地。這之後,他們對各國人民進行了野蠻的奴役和掠奪。各國人民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法西斯暴行的行動。為了對付人民的反抗,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建立了許多集中營。在這些集中營裏,他們專門關押和殺害無辜的群眾和戰俘。

  在眾多的集中營中,坐落在波蘭南部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德國法西斯一個最大的殺人工廠。

  奧斯維辛原是波蘭的一個寧靜而美麗的農村,波蘭人民在這裏過著祥和安靜的生活。1939年波蘭被德國侵占後,這裏布滿了鐵絲網,一個布滿殺人的毒氣室、焚屍場和化驗廠的殺人工廠建立起來了。

  從1940年6月開始,成批的戰俘和無辜的百姓每天從世界各地運送到這裏。凡是有勞動能力的男人和女人從軍用火車下來後,立即被送進消毒站。他們被剃光頭發,換上一身破舊的囚衣,每個人的左臂都編有號碼,還有一塊顏色不同的三角布:紅色是政治犯,黃色是猶太人,黑色是拒絕勞動的人。每個“犯人”佩帶什麽顏色的三角布都由蓋世太保決定。

  那些失去勞動力和沒有勞動力的人一下軍用火車後,立即被送到集中營裏的毒氣室成批地殺害。

  在集中營裏,人們如果幹活不好或稍有犯規行為,便要受到各種殘酷的刑罰。最常用的是抽打25鞭。這種刑罰通常是當著勞役人員的麵執行的。受刑人被綁在木凳上,然後由黨衛軍分子用皮鞭或鋼索抽打。被抽打的人很快便皮開肉綻,滿是鮮血的衣服碎片四處橫飛。在行刑過程中,被鞭笞的人必須自己不停地報數;如果疼得失去知覺,無法再報數,就要重新抽打。鞭打之後,“犯人”必須到集中營的管理頭目那裏報告:“長官先生,×××號犯人衷心感謝挨了25鞭!”還有一種懲罰是使用一種特殊的籠子。這種籠子狹小得隻能站兩個人。常常有這樣的慘狀:一名活著的“犯人”貼著一個已經凍餓而死的人站立著,直到這個活著的人也同樣地死去。對於幹活不好的整隊的“犯人”們,通常使用一種叫“運動”的懲罰,即強迫人們迅速趴在地上,跳起來匍匐前進,再雙膝行走……這種懲罰一直持續到多數人再也不能夠從地上爬起來為止。

  對於企圖逃跑的人,要受到最殘酷的刑罰。有個名叫布洛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在黨衛軍中發現了一個當營房看守的中學時代的同學。這個同學答應幫助他逃跑,條件是給他一些錢。布洛和另外四人湊足了錢交給他。第二天,布洛等五個決定逃跑的人,由黨衛軍分子押送到鐵絲網外麵去幹活。似乎逃跑就要成功了,誰知這完全是一個圈套。他們走了兩公裏,追上去的黨衛軍便開槍把他們五人全部打死。黨衛軍向上級報告說,有幾個企圖逃跑的犯人被他們發現和擊斃了。為此,他們得到了獎賞。傍晚,他們又將那些逃跑者的屍體運回營房,等被迫勞役的人收工回來時,營房看守喝令一聲:“向左看!”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慘不忍睹的殘缺不全的屍體。看守隨後又大聲叫嚷:“誰想逃跑,這就是他的下場!”

  集中營的死刑是在勞役人員麵前當眾執行的。目的是恐嚇人們,使人們永遠打消逃跑的念頭。但是,在這個每天都危害數以千計的無辜者的集中營裏,這樣執行死刑反而促使人們繼續鬥爭。於是第二天又響起了警笛,又有人從集中營逃跑……

  奧斯維辛集中營裏也有一座醫院。可是,那醫院裏的醫生並不是真正給“犯人”們看病的,而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他們把那些認為無法醫治或身體太虛弱的人扒光衣服,趕進集中營裏的一間專門房子裏,給他們心髒裏注射一針毒液,幾秒鍾、最多一分鍾,病人就立即死亡。黨衛軍醫生還經常用活人進行細菌武器的研究和其他“科學”試驗。有一個名叫門格勒的納粹醫生,在集中營裏專門從事雙生子生物學的“科學研究”。來到集中營的兒童,一般都是由火車直接送至毒氣室殺死。門格勒便從他們中間挑選他所要進行“科學研究”的雙生子。有一次,一對雙生子之一死於某種異常病症,另一個雙生子被門格勒用手槍擊中腦部,並立即解剖,目的是為了確定他的器官上是否有類似的不正常的現象。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被關押的囚犯來自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其中有波蘭人、俄羅斯人、匈牙利人、法國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希臘人、中國人、比利時人、美國人等等。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既不是因為犯有什麽罪行,也不是因為他們參加什麽政治活動,或屬於哪個黨派。他們被送到集中營唯一的理由是他們的民族出身。根據所謂“保衛民族和國家”的納粹法令,這些人被強迫實行“保護性拘留”,而實際上,他們不是被餓死、病死、被拷打折磨致死,就是被毒氣殺死。來自蘇聯的大批戰俘,命運更加悲慘。他們一進集中營,背上專別有“SU”的字母。蓋世太保對蘇聯戰俘規定要“特別加工”,於是很快被成批地屠殺。集中營中的猶太人,也要受到最嚴酷的處置。他們差不多全部由於力不勝任勞役被折磨而死,或直接被送進毒氣室毒死。

  毒氣室以及附設的焚化場,上麵是修整得很好的草地,草地四周還種上花,入口處的牌子上寫有“浴室”字樣,兩旁還有樂隊在演奏維也納歌劇院的輕音樂。成批的猶太人或其他囚犯被帶進浴室時,還以為把他們帶來消滅身上的虱子。等到他們一走進“淋浴間”,才看出這全是欺騙。因為多至2000人像沙丁魚似地被塞進這個房間,根本無法洗澡。這時重實的大門推上了,加了鎖,還密封起來。不一會,德國兵從屋頂上砌有蘑菇形的通氣孔倒下紫藍色的毒藥,倒完後馬上把氣孔封上。

  室內的囚犯們發現投下毒藥,一齊擁向巨大的鐵門,他們堆成了一個金字塔,人人身上發青,血跡斑斑。他們互相抓著、掐著想爬過去。二三十分鍾後,囚犯們都被毒死,大門打開,“特別隊”的人員先在屍體身上搜尋黃金和貴重物品,然後拔除死者的牙齒和頭發,去供法西斯作戰略物資;最後把屍體運往焚屍爐焚化。就是這個毒氣室,有時一天竟毒死6000多人。

  從1940年第一批犯人運進集中營起,到1945年1月奧斯維辛被蘇聯紅軍解放為止,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被德國法西斯殘酷殺害和折磨而死的,共有400多萬人,其中波蘭人和俄羅斯人有200多萬!他們沒有罪行,也沒有參加什麽政治活動黨派,他們被送往集中營的唯一理由是他們的民族出身。

  今天,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建成一個記錄那段悲慘曆史的博物館,它屹立在那裏,向前來參觀的人們控訴德國法西斯的暴行。

  安妮·弗蘭克日記

  中文版《安妮·弗蘭克日記》我國讀者對《安妮·弗蘭克》日記並不陌生,在這些樸實無華的日記中,人們可以看到法西斯主義的恐怖統治如何在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女心理上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可以看到一個少女對納粹分子摧殘、扭曲人性的控訴。安妮在日記裏寫道“我就像一隻被折去翅膀的小鳥,在一片黑暗中飛翔,卻碰在了囚禁她的籠子上。”

  安妮·弗蘭克四歲時,就體驗到了人生的殘酷。那年,希特勒上台,在全德境內掀起反猶排猶浪潮。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是個猶太人,為了家人的平安,他帶著全家遷居荷蘭。他們在荷蘭過了幾年平靜的日子,但災難再次降臨:1940年5月,荷蘭淪陷於納粹德國。奧托意識到,他們要麽立即遷移,要麽趕快找地方躲起來。可是整個歐洲都已卷入了戰爭,大半地方淪陷,他們又能逃到哪兒呢?於是他決定躲藏起來。奧托在荷蘭的這幾年與丹恩合作做生意。他們的營業所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偏僻的地方,麵對運河。營業所樓上有幾間廢棄的房間,被稱為“附屬建築”。奧托認為躲在那裏不太容易發現。

  1942年,預料中的厄運終於降臨:奧托·弗蘭克被勒令立即出境。他沒有走,立即帶著全家人住進了“附屬建築”。接著,丹恩一家和一名猶太人醫生也住了進來。這樣,他們開始了兩年零八個月的“黑人”生活。他們不能大聲說話,不能出去散步,不能烤製食物,更不能有任何社交活動。總之,他們必須對外抹殺自己的存在,不能發出任何聲響,晚上也不能點燈。他們和外界僅有的聯係就是奧托的無線電收音機和他的四個正直勇敢的雇員,他們給奧托等人偷運來食物和書報。

  這種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生活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壓抑、寂寞、苦悶、憂鬱使得“附屬建築”裏的居民們神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因此,爭執與吵架——卻又隻能是壓低了聲音地吵——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內容。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對生性活潑、開朗好動的13歲姑娘安妮?安妮是個懂事的孩子,她當然不會跟父母吵鬧著要出去玩,於是要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還是父母送給她的14歲生日禮物呢。安妮在日記中記下了她全部的心理活動、她的思想和感受、她的孤獨苦悶心情。當然也包括“附屬建築”中的日常生活,她和這個臨時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關係。

  同時,人們還可以在日記中看到,安妮是如何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具有成熟女性心理的“大人”。青春期的騷動與渴望,心理壓抑的鬱悶與苦惱,初戀的甜蜜與顫栗,都在日記中得到了真實的記載。這些日記被保存下來並出版,完全是由於一種偶然。安妮的日記寫好後,被允許放在父親的公文包裏。1944年8月4日,當納粹警察突然搜查並逮捕“附屬建築”的居民們時,他們隻顧搶掠錢和珠寶,日記被棄置在樓板上。幾天後,奧托的助手冒險偷偷回了一趟“附屬建築”。她看見了安妮的日記,決定把它保存起來。

  1945年,幸存的奧托弗蘭克回到解放了的阿姆斯特丹,他的助手把安妮的日記交給了他。奧托讀著女兒的日記,不禁老淚縱橫。女兒的音容笑貌清楚地浮現在他的腦海裏。過去,他太忽視她了,日記就放在他的公文包裏,他卻從沒想到去讀讀它,沒想到去理解女兒豐富複雜而純潔無瑕的內心世界。如今卻是物在人亡!他讀了一遍又一遍,後來忍不住抄了一些給母親和一位密友。沒想到這位密友把它推薦給了一位現代史教授。教授立即意識到了它的價值,在報上撰文推薦和評論它。

  在朋友們的催促下,也依照安妮本人的遺願——她在日記中表示了希望有機會出版日記的願望,在朋友的幫助下,題名為《附屬樓——安妮弗蘭克日記》終於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不久,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版也相繼出版。各國讀者反響熱烈,人們給奧托寫來了信,寄來各種各樣的小禮品,在安妮生日時送來許多鮮花。奧托不得不歇業在家,專門處理各地來信。這些信中,有的對奧托表示同情與慰問,有的對安妮不幸早逝表示悲傷,更多的人表示了他們對納粹分子和法西斯主義者製造種族迫害,造成像安妮這樣的小姑娘芳華早謝的憤怒與譴責。

  最引人注目的反應來自德國。德國是製造這場人類悲劇的罪魁禍首,戰後幾年中,德國政府試圖教育國民認識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罪惡本質,卻總是收效甚微。然而,這次,安妮的日記卻使他們大大震動了,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過去所犯下的罪行。當根據安妮的日記改編的劇本《安妮·弗蘭克》在德國眾多城市上演後,德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與反省之中。一位著名評論家說:“安妮·弗蘭克》一劇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它使觀眾理解了曆史。我們觀看這出戲就像觀看一份用最謙卑而可憐的措辭寫的控訴書,控訴那些人喪失人性。沒有人因為我們是德國人而譴責我們,我們自己譴責自己。”一位過去的納粹黨員來信說:“我曾是一個忠實的納粹黨員,但直到那天夜裏看這出戲之前一直不知道納粹意味著什麽。”

  安妮被埋葬在貝爾森集中營的萬人坑。這裏每天都有人前來舉行悼念活動。一位17歲的中學生的話代表了所有人的思想和感情:“安妮如此可悲地結束了她的生命時,年齡比我們都小。她之所以死去,是因為有人決定滅絕她的種族。決不能讓我們的人民中再出現這種非人道的仇恨。”

  偷襲珍珠港

  二戰後,希特勒在歐洲侵略橫行肆虐的氣勢,大大刺激了日本對外侵略的欲望。1940年,日本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把戰爭引向菲律賓、印度尼亞等亞洲和太平洋的許多國家,這加劇了日美之間的緊張關係。美國政府受到國內反對參戰的孤立主義勢力的影響,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采取了拖延的態度,希望推遲與日本之間的決戰,而日本卻在和談的掩護下,加緊發動戰爭的準備。

  1月7日,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在4萬噸級的“長門”號戰艦上奮筆疾書,他正在給海軍大臣及川起草一份備戰計劃。他提出“如敵主力艦隊的大部分停泊在珍珠港內,則用飛機編隊將其徹底擊沉並封閉該港”,他認為“要有在開戰之初就決一勝敗之思想準備”。“山本上書”赫然揭開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的序幕。

  3月,日本海軍部為了取得美國艦隊活動情況的情報,指令海軍少尉吉川化名森村,以日本駐夏威夷總領事館工作人員的名義到檀香山進行間諜活動,吉川的重要情報對日軍襲擊珍珠港起了重要作用。

  11月26日,奉命在日本擇捉島中部單冠灣集結的戰艦全部按時到達,齊集南雲將軍麾下受命。南雲艦隊以“赤城”號等6艘航空母艦(載400餘架飛機)為主,由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3艘潛艇、8艘油船組成。清晨6時30分,這支龐大的攻擊艦隊,拔錨起航,艦隊以壯觀的環形隊形,向遠在3500餘海裏外的珍珠港殺去。

  12月1日下午4時,天皇下達了開戰的決定。2日下午5時30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向挺進珍珠港的南雲艦隊發出了“攀登新高山1208”的隱語電報,意即“按原計劃於12月8日展開攻擊”。6日,南雲又收到山本發來的訓示電報:“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我軍將士務須全力奮戰。”為了鼓舞士氣,“赤城”號戰艦的桅頂飄起了日本海軍曆史上罕見的“乙”字旗。

  被炸沉的美國戰艦經過12天的秘密航行,12月8日,龐大的日本艦隊開到夏威夷群島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附近,停泊在瓦胡島以北230海裏的海域。

  8日淩晨東京時間1時45分(檀香山時間7日晨6時15分),航空母艦上塗著血紅的太陽旗標誌的飛機引擎轟鳴,當“起飛”的命令一下達,183架日機騰空而起,在黎明前的海空中迅速編好隊形,組成第一攻擊波,向珍珠港撲去。

  這時美國96艘大小軍艦一動不動地停泊在港口,飛機也整齊地排列在機場上“休息”。這一天正是星期日,士兵渡過了愉快的周末正在酣睡,昨夜尋歡作樂的軍官尚未起床。一日之晨來臨的時候,教堂的鍾聲響起,電台播放的清晨音樂悠揚蕩漾。在戰列艦“內華達號”的後甲板上,麥克米倫指揮的軍樂隊已經排列好隊形,正等待著舉行升旗儀式時演奏國歌……

  這時在東南方上空出現一些黑點,漸漸地黑點變多,變大,成了一架架轟炸機。7時50分,空中指揮官淵田中佐發出攻擊令。7時55分,高橋海軍少佐率領51架“九九”式俯衝轟炸機群分兩路飛抵美軍機場上空,刹那間,炸彈如傾盆大雨,希凱姆機場、福特島機場、惠列爾機場大火熊熊,黑煙騰空,傾刻之間,機場上的飛機和一切空防設施全部被炸毀。可是,艦艇上的美國士兵還以為這是一次特殊的軍事演習呢。麥克米倫的軍樂隊就在這爆炸聲中,奏起了美國國歌。此時,也到了他們應該明白的時候了——由村田海軍少佐率領的40架“九七式”魚雷機編隊對美國戰列艦展開了凶猛的魚雷攻擊,美國軍艦重創起火。

  空襲一開始,日本飛行員就欣喜若狂地向總部發出了偷襲成功的信號:虎、虎、虎!接著,日本艦隊的攻擊命令一個接一個地下達,作戰日軍如魚得水,極盡狂轟濫炸之能事。珍珠港水柱突起,火團升騰,濃煙蔽日,頓成火海一片。直到8時,美國太平洋艦隊作戰參謀接到日機空襲珍珠港的報告後,才向艦隊司令金梅爾作了電話報告。艦隊司令部才把十萬火急的電報匆匆發出:“珍珠港遭到空襲,這不是演習!”瓦胡島上的32個美軍高射炮連,僅有少數幾個幸存,對空開火,進入戰鬥,但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在日本第一攻擊波揚長而去之後,華盛頓的兩名日本“和平使者”——野村和來棲才走進了美國國務院的大樓。為時已晚地向美國國務卿赫爾遞交了日本政府的“最後通牒”。日本政府玩弄的和平把戲,終於在曆史性的大空襲中收場了。

  8時55分,由海軍少佐島騎率領的171架飛機組成的第二攻擊波又開始了猛烈地轟炸,災難又一次降臨到美軍的頭上。戰列艦“亞利桑那”號(排水量3.4萬噸)中彈後引爆了艦首彈藥艙,黑紅色煙雲翻滾升騰,煙柱高達1000米。艦身在水麵僅支撐了幾分鍾,就帶著1100名艦員沉入了海底,其他艦船同樣慘象橫生。

  日本這次偷襲,總計擊沉擊傷美國太平洋艦隊各類艦艇40餘艘,掃射和轟炸使450架飛機毀傷,18座機庫被毀壞。美軍方麵死2409人,傷1178人,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喪失殆盡。而日本方麵僅損失飛機29架,飛行員55人,特種潛艇5艘。

  珍珠港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自從20世紀初開始,日美矛盾就成為遠東太平洋地區的主要矛盾,日本的南下太平洋戰略時時威脅到英美帝國主義利益。二戰後,隨著日本侵略野心的擴大,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日本最終不宣而戰。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徹底地擺脫猶豫觀望的態度,立即對日宣戰,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陣營中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