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思想家顧炎武
顧炎武,號亭林,江蘇昆山人,出生於公元1613年,學者們都叫他亭林先生。顧炎武的家庭是江蘇有名的四大富戶之一,又是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從他的高祖到他的父親,祖孫五代都作過明朝的大官。顧炎武的養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教養學識的婦女。她還沒結婚,丈夫就死了,後來抱養顧炎武做兒子,決心要將他培養成人。
顧炎武小時學習非常勤奮。3歲的時候,養母就親自教他讀書,給他講古代英雄的故事。10歲時,開始跟隨祖父學孫子、吳起的兵法著作以及《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曆史書籍,14歲就考中了秀才,正是“少年得誌”。
顧炎武不僅專心學習,還關心國家大事,他參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學團體“複社”,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明朝滅亡以後,顧炎武接受了福王的邀請,到南京擔任兵部司務,可是不到一年福王政權也滅亡了。顧炎武滿懷亡國之恨,回到家鄉組織義軍抗擊清軍。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顧炎武率義軍苦戰了四個晝夜,因對方力量過於懸殊而失敗了。養母王氏聞訊之後,深為國家前途擔憂,自此粒米不進,絕食而死。臨終前還囑咐顧炎武說:“我雖然是個婦道人家,也有愛國的思想;你千萬不要忘記亡國的恥辱,不要當異族的臣子,要牢記先祖的遺訓,那樣我死也瞑目了。”顧炎武將養母的遺訓深深地銘刻在心中,決心抗清到底。
顧炎武安葬母親後,立即與唐王政權聯係,籌劃聯合組織力量抗擊清軍。不料這件事走漏了風聲,被人告發到清朝,顧炎武因此被關進了監獄。後來,他的幾位好朋友經過多方努力,才設法把他搭救出來。
顧炎武在家中沒法呆下去了,隻好背井離鄉,開始了旅居生活。顧炎武注重將學到的書本知識與實際聯係起來。他從明朝滅亡的慘痛曆史教訓中,深感必須要尋找社會興亡的真正原因和曆史規律。
45歲時,顧炎武帶著兩匹馬,輪流騎坐,還有兩匹騾子馱著必備的圖書,走上了深入社會調查研究的道路。他先後遊曆了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險要塞,他都要親自登攀,詳細考察。到了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薊州、昌黎等戰略要地,他都親自來到當地的老農和退伍的老兵家,聽他們介紹情況向他們詳細詢問地形、地勢和風土人情。遇到與書本記載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複勘對,校正書本的錯誤。遇到古碑遺跡,他總是設法越過荊棘和野草,有時幹脆就手足並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蘚青苔,仔細辯認誦讀,將它摹拓下來。
在長期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顧炎武提出“務農積穀”、“守邊備塞”的戰略思想,提倡國家要加強邊防力量,要關心邊境人民的疾苦,設法使他們生活富裕起來。
顧炎武身體力行,從來不“紙上談兵”。他每到一處考察,凡是能辦到的,總是親自去辦。他看到北方豐富的水利資源被白白浪費了,深感惋惜,就計劃把南方的水車、水碾、水磨引進過來,還寫信邀請南方的朋友來邊塞一同實現這些計劃。他到一處住下來,看到可開墾的荒地,就與當地農民一起挖地,種植五穀,深得農民的欽佩。
顧炎武為人直率,同時又謙虛好學。周圍人都喜歡與他在一起交談,他遇到不懂和有疑問的問題,虛心向有經驗的老者請教,積累了豐富廣博的知識。很快他的名字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傳開了。
顧炎武在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中,著述甚豐。他完成了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的對治國安邦方略的研究,寫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這兩部書不但是研究民生利弊的專著,而且是清初地誌學上的重要著作。《肇域誌》一百卷,專門論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天五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二百萬字,專門論述地方利弊和經濟的發展。凡是有關河流水道、農田水利、工礦資源、交通運輸、戶口田賦、兵防徭役等情況,他都作了詳細的記述。
顧炎武又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認為宇宙是物質構成的,強調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對主觀空想。他還積極主張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除此以外,顧炎武在音韻學、考據學、訓詁學、曆史學等方麵,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著述。
他晚年時,清王朝對待漢族知識分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康熙帝為了籠絡漢族的知識分子,下令叫各地舉薦著名學者。顧炎武那時已是名聞天下,有人舉薦他,都被他嚴詞拒絕了。
顧炎武從45歲離家出走,整整在外漂泊了25年。晚年才定居在陝西華陽縣,授徒講學。公元1682年,顧炎武在旅經山西曲沃時,不幸患病,與世長辭。
曹雪芹與《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小說,他的作者是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間的作家曹雪芹,續作者為高鶚。曹雪芹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
曹雪芹(1715?—1763?),名,字夢阮,號雪芹。其先世本是漢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內務府“包衣”,也就是皇室的“家奴”。這就確定了曹家的特殊的社會地位:一方麵是家奴;另一方麵,因為是皇室的家奴,所以與皇帝的關係還非常密切。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曾經做過康熙皇帝的乳母,康熙對曹家就特別的信任。1663年,清政府設置“江寧織造”,這是一個負責為皇家提供紡織物的衙門。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始任江寧織造,自此,曹家三代四人連任不斷。由於康熙對曹家的信任,曹家幾代江寧織造,除負責織造工作之外,還有特殊的使命,即作為皇帝的心腹和耳目密切監視著江南的情況,大則官吏、人民的動向,小則物價、氣候和變化,一律直接奏明皇帝。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江寧織造時間最長,最受康熙信任。康熙6次南巡,有4次在江寧織造府駐留,並由曹寅接駕,使得曹家門庭生輝。當時的曹家榮華富貴俱全,盛極江南,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史、王、薛四府,實際上就是曹家等封建豪門的化身。
曹寅是當時的“名士”,能寫詩、詞、戲曲,又是有名的藏書家,著名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這樣的家庭傳統對培養曹雪芹的文學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曹寅死後,曹喁、曹俯相繼承襲職位,曹雪芹大概就是曹俯之子。其時清宮廷內部鬥爭異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俯因“行為不端”被株連,獲罪落職,家產被抄。曹家被抄時,曹雪芹剛好13歲。少年時代的經曆,對曹雪芹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曹家被抄後,地位一落千丈。曹雪芹跟著父親遷居到北京。乾隆即位後,曹家的地位略有好轉。但四五年後,一場重大的政治風波,使曹家徹底敗落了。曹雪芹從此由貴族公子淪為窮困的小市民。
曹雪芹經曆了家勢盛衰巨變,備嚐人間冷暖。成年後,他流落到北京西山腳下居住,生活非常貧困。他住在一條“滿徑蓬蒿”的“僻巷”內,一家人常常靠喝粥過日子。有時,他想喝點酒,也沒有錢去買,隻得向酒店賒帳,常常受到當權的豪富貴人的“白眼”相待。曹雪芹身處厄境,卻不事權貴。他心胸坦蕩,喜酒健談。曹雪芹就是在貧困的條件下,靠寫文章、作畫和行醫度日。這也使他有更多的機會與普通勞動者接觸,擴大了他的創作視野。
一年除夕,一個名叫於叔度的跛足貧民向曹雪芹述苦:“我家斷糧3天,現在又是寒冬臘月,我是借貸無門啊!我的孩子整天拉著我的衣服,跪在我膝下,又凍又餓,哭叫不休。唉,我是求死無路啊!”曹雪芹對於叔度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便和於叔度商量謀生的辦法。於叔度告訴曹雪芹:“我見到有貴公子買隻風箏就拿出數十金來。如果我能做風箏去賣,倒可以養活我一家幾個月了。”多才多藝的曹雪芹就教於叔度紮風箏,解決了他的生活問題。後來,曹雪芹還專門寫了一本《南鷂北鳶考工誌》,專門介紹怎樣繪紮風箏。他在這本書的“序”中說:“我寫書的目的是為殘廢而生活無著的貧民得到一個謀生的機會!”
曹雪芹在貧困中,增強了對封建製度黑暗、殘酷、虛偽和必然崩潰的命運的認識,增加了他對受官府貴族欺淩壓迫的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他提筆寫小說,立誌要把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對人生的獨特見解以及對社會時代的強烈批判表達出來。盡管他家經常喝粥斷糧,但他仍然在作畫出賣、與人暢談、訪問疾苦的餘暇,伏案疾書,夜以繼日地寫作《紅樓夢》。曹雪芹以“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艱辛勞動,終於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京師流行天花病,曹雪芹非常寵愛的獨生子也因患天花病而死去了。貧困交加的曹雪芹日夜思念兒子,經常痛哭,自己的病也加重了。這年的除夕,他終於“淚幹而逝”,離開了這個世界。終年才48歲。他家裏除留下一個年輕的妻子和幾束書稿外,分文沒有。他的好友們湊了點錢才把他草草入土安葬了。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在世時,即以抄本流傳。由於80回以後的文稿,在流傳、借閱中“迷失”,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僅以80回流傳。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2年),高鶚把自己續寫的後40回和經他作了改動的前80回合在一起,由程偉元以活版印行。於是世上才有120回的《紅樓夢》。《紅樓夢》在思想深度和藝術成就上達到的水平,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紅樓夢》所描寫的不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愛情故事,而是寫貴族青年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和婚姻悲劇。小說的巨大的社會意義,在於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寫這個愛情悲劇,而是以這個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其中又以賈府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製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正是由於這種偉大的價值,200年來,《紅樓夢》廣泛流傳,以至於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紅學”研究作為一門專門學問。《紅樓夢》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閱讀。
神州盛世
康熙帝繼位後,雖然國內大局已定,仍麵臨數處困難,恢複和發展經濟是穩定政治局麵的重要環節,他在宮廷禦柱上書寫六個字:“三藩、河務、漕運。”三藩平定後,河務就提到日程。如果說土地是農耕民族繁衍的搖籃,那麽水利就是農耕民族生息的源泉。治水修河,成了曆代帝王的心患。康熙十六年康熙帝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負責治理黃河。
靳輔是遼陽人,順治年間入仕,先後擔任編修、安徽巡撫、英武殿學士等職,一向勤勤懇懇,辦事老練。他手下有一幕僚叫陳潢,生長於錢塘江邊,深諳水性,在水利方麵很有經驗。靳輔在陳潢的協助下,用疏導和築壩相結合的辦法,黃河經過他十餘年的治理,大有改觀。康熙帝南巡時,特到黃河視察河務,看到靳輔在各河段修築的減水壩,叮囑道:“減水壩原用以泄水,遇泛濫橫流,安知今日減水壩不為他年之決口?且減水旁流,浸灌民田,當籌劃措置。”靳輔也考慮到減水壩擾民不小,於是便提出開新河的辦法。新開的中河既免減水壩淹民修補之苦,又提高了運輸效率。康熙知道後,對他誇讚不已。
靳輔與陳潢在治黃工程的半途上不幸相繼病逝。後來張鵬翮出任河道總督,又使黃河工程有了生機。康熙四十四年二月九日,康熙第五次南巡,又視察了黃河工程。他看到九裏岡巍巍的大壩,治理得很理想,對張鵬翮非常滿意倍加讚揚,特賜一把康熙親筆提字的小扇,勉勵他努力治河,為國分憂。經十幾年的努力,使經常泛濫的黃河“水歸故道,漕運無阻”,曾幾度汪洋的蘇北七州縣的大麵積土地得以恢複耕種。大運河免受黃河之災,暢通無阻。漕運的恢複,使南北經濟貿易繁榮起來。
康熙帝在位61年,六次南巡,雖說是遊山玩水,以陶冶情趣,舒宮中政務繁忙之苦,但也不忘視察民間的疾苦,了解民情。在太湖遊覽時,對太湖衝刷土地之事,十分關心,了解得十分詳細。然後,責令有關大臣進一步調查,製定出一個具體減免賦稅的政策。
清初的皇帝深深感到明朝滅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苛捐雜稅繁多。什麽地、賦、人丁等稅,還有什麽“遼餉”、“剿餉”、“練餉”等名目繁多的軍餉,再加上豪門、惡吏暴征亂派促使農民生活無望,紛紛起來造反,起義烽火越燒越旺,直至明朝滅亡。所以多爾袞進入北京後,首先廢除了明朝一切不合理的苛捐雜稅,對於亂攤亂派的貪官法吏、土豪劣紳予以製裁。康熙帝繼任後,又在原基礎上製定了更係統、更完善、較合理的賦稅製度和征收辦法。同時對因兵禍、天災造成的疾苦,康熙帝還特下旨進行賑濟。
在減免稅收的同時,康熙帝又下令廢除手工業工人的匠籍製度,準許他們自行開業,不再做官府的手工業奴隸。廢除明朝以來的樂戶、惰民等賤民身份,使他們同受良民一樣的待遇。鼓勵農民到邊遠、山區開荒種地。開墾出來的地,歸開墾者所有,政府給發放印信,永準永業。開墾出來的地稅,開始為免稅3年,後又延為免稅6年,個別偏僻之處,免稅10年。對雲貴等地區還允許官府雇工墾荒,邊境駐軍實行屯田。由於措施得當,全國耕地麵積由康熙初年的527萬頃,上升到851萬頃。
康熙帝對工商業也十分重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下令開放海禁,並和日本、朝鮮互通貿易。同時在廣州、寧波等地建立海關,征收關稅。江南紡織業隨著農、商的發展也十分繁榮。由於康熙帝降低了紡織業的稅金,促使紡織業蓬勃發展。
康熙帝在位61年,對外以強兵衛國保疆,對內多實施安撫政策,對有著正統思想的漢人則用儒家思想進行束縛,其政策有六項:
一、崇祀孔子,親往祭典。國子監講授程朱理學。
二、舉“博學鴻詞科”,籠絡漢族名人名士。
三、開館編寫《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等書,使文人誌士才有所用,心有所想。
四、六下江南,召見名人雅士,體察民情民風。
五、開千叟宴,召見天下年過65歲以上的官員,以示滿漢一體。
六、科舉考試,恢複八股文,以籠絡士人之心,收羅英才。
由此,帝業始固,社會穩定,邊境安寧,隨著農、工、商的發展,文化藝術也繁榮起來,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戲劇等爭奇鬥豔,這些作品大都是謳歌這一時期的太平景象。著名的戲劇《長生殿》、《桃花扇》,小說《聊齋誌異》等等,雖然有些內容有一定的諷刺與鞭撻,但對清朝的統治還是有利的。這些作品發表後,流行很廣,頗受百姓的喜愛。由此可見,康熙帝功業之顯著,垂於青史,昭然後世。
清朝廷大興文字獄
滿清貴族統治全國以後,一方麵重視、籠絡知識分子,另一方麵又對不利於其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嚴加禁錮,進行思想統治。他們既努力學習漢族文化,又對當時文人的詩詞文章特別注意。隻要從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就指斥作品影射朝廷,因此大興冤獄有時還株連九族。就連那些刻書、買書、賣書的人,也都會牽連受罰。人們把這類冤獄叫做文字獄。
清朝最早的文字獄,出現在康熙統治時期。
清代初年,文人們聚集結社的風氣很盛,由於經曆了明代覆滅的重大曆史變動,文人們在詩文中往往要寄托他們懷念故國的情緒。所以,從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後,政府便不斷頒布禁止文人結社的明令。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浙江有一個叫莊廷龍的人,自己出資刻了一部《明史》。書中記有明末天啟、崇禎朝的事跡,其中,自然有一些指斥滿族人的字句。清輔政大臣認為這是大逆不道,下令嚴辦。這時,莊廷龍已死,朝廷仍然不肯放過。他們刨出棺木,開棺戮屍,焚燒屍骨,不僅如此,還把他的兄弟、兒子、侄子以及為這部書作序、刻印、校對、發行、收藏的共70多人,全部殺害。受株連的多達200人,其中以聚集結社的文人最多。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文字獄“明史案”。康熙年間,還有沈天甫之獄、戴名世《南山集》之獄等文字獄。
到了雍正年間文字獄更加增多,也更加殘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朝開始對文人結社定下法例,嚴加究查。雍正一朝,對因文字罹禍的汪景祺、呂留良、曾靜之等人實行殘酷鎮壓,對當時的文人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其中,最慘絕人寰的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的查嗣庭一案。查嗣庭是當時的禮部侍郎,他到江南去主持科舉考試,出了一道八股題“維民所止”。“維民所止”本是“四書”《大學》中的一句話。清朝政府卻在“維”和“止”兩個字上找到了問題。認為“雍”字去掉,正字去掉“一”就是“維”“止”二字,所以,他們認為出題者是在暗中發泄要砍雍正皇帝頭的思想。雍正皇帝知道後,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江南,把查嗣庭押回北京,關進大牢。查嗣庭連氣帶病,死在獄中,雍正皇帝氣恨難消,還命人把查嗣庭戮屍示眾,把他的家屬流放到至少3000裏開外的地方去才算罷休。
呂留良是清初思想家。他稱清朝為“北朝”,稱明朝為“本朝”,主張分清“華夷之別”。清朝皇帝就是“夷”,必須把他們趕走。呂留良死後,他的著作傳到湖南,被一個以教書為業的書生曾靜讀到了。曾靜十分信服呂留良的說法,特地跑到呂留良家鄉浙江去搜尋他的遺著。呂留良的兒子和門生把呂留良的遺著全部送給了曾靜。曾靜回到湖南,就開始傳播呂留良的理論。他的一個學生張熙聽了,也很信服,便自告奮勇到西北,找到川陝總督嶽鍾琪,勸他反清。嶽鍾琪能征善戰,是清初的一員名將。據說他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後代,張熙才想到去聯絡他。可嶽鍾琪生在清朝,當的又是清政府的地方大官,根本不想學祖宗嶽飛抗擊金兵,更沒有恢複明朝的念頭,他把張熙勸他反清這件事報告了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得報,當即傳下聖旨,把張熙、曾靜以及呂留良的兒子、學生都抓起來,押解到北京聽候處置。這一次,他決定不殺曾靜、張熙,而是也寫了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在這本書中,雍正皇帝承認清朝是“夷”。但是,他又說,皇帝是上天指派的,上天隻問某人的“德”,並不問某人出生在什麽地方。他又發揮說,舜就是東夷,周文王就是西夷。由於他們品德高尚,所以當了君主。雍正皇帝想以此說明“華夷無別”,自己雖是滿人,卻與舜和文王一樣,是上天授給的皇位。他讓人把《大義覺迷錄》頒行天下,又赦免了曾靜、張熙的死罪,讓他們到南方各地去宣講這本書。同時,卻對呂留良等人毫不留情。呂留良已經死去幾十年了,還要開棺鞭屍示眾。又將他的兒子、學生、刻書藏書者連同他們的家屬,一律處以死刑,孫子輩則流放到東北,給滿族騎兵做奴仆。
乾隆時期,文字獄有增無減。據一種不完全的檔案材料《清代文字獄檔》,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後48年之間,共有文字獄63起。乾隆還不同意雍正皇帝的看法,覺得承認滿族是“夷”不妥當。於是,把《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全部收回,又下令把曾靜、張熙再抓起來,淩遲處死。
1777年,江西舉人王錫侯注改《康熙字典》,在凡例中提到玄燁、胤禎的廟號及弘曆的名字,沒有避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而被治罪;巡撫海成因為隻是奏請革去王錫侯的舉人,被指為包庇,革去了職務。
此外,乾隆皇帝還多次頒布禁令,對於那些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異端邪說”,一律加以查禁、銷毀。據統計,僅從1774年到1782年8年中,全國毀書24次,538種,13862部。
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和焚書坑儒一樣,都嚴重阻礙了進步思想的傳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當時的知識分子一舉手,一投足,稍不注意,就要得罪統治者。一些文人學士隻好逃避現實,埋頭整理古代典籍。清朝統治者極端專製主義的統治以及文人們“避世”的治學方法,使清朝的政治局麵和學術思想越來越僵化,毫無生氣。同時,大興文字獄加劇了臣民的不滿,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成為清王朝衰敗的重要原因。
四皇子胤禎奪位
康熙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好皇帝,一生共有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4位。長子允祚是妃子所生,二子允礽是皇後所生,而其母早逝,康熙帝比較喜愛他。允礽自幼聰慧,長成一表人材,在諸皇子中是姣姣者。康熙十四年立允礽為太子改名胤礽。過早地立太子確實也帶來一些問題,一些附庸的勢力小人為自己將來的前途,厚顏無恥的奉承太子,離間諸皇子間的關係,太子又受皇帝的偏愛,性格難免起變化,乖戾的性格也逐漸暴露出來。胤礽二次被立,二次被廢。
胤祚覺得自己雖是妃子所生,但是排行老大,太子的寶座是有希望得到的,因而頻繁活動,不僅拉攏一大幫人支持自己,還用一種迷信的巫術來詛咒太子胤礽早點死。四子胤祚為人奸詐,頗有心計,他認為自己是在位皇後所生,胤礽被廢,其太子之位則非他莫屬。在宮內緊緊抓住原皇後的弟弟隆科多,二人關係確實不一般。此外,他還暗中交結權臣年羹堯。三皇子胤祉文武全才,為人忠厚,平日與胤礽關係不很好,對皇太子的位置無爭執之心,他認為父子之間沒有什麽大事,即使不合,很快就過去了,所以他堅信將來皇位還是二哥的。八皇子胤禩雖是妃子所生,但知識淵博,文才出眾,又善交際,很得一些大臣的擁護,所以他也積極活動,拉攏一幫人為自己鳴鑼開道,爭奪太子寶座。十四皇子允禎與胤祚一母所生,為人比較正直,也很幹練,文武雙全,坐鎮西北對此事無所想……此時的諸皇子根本沒有考慮什麽國家利益、兄弟情誼,都想把太子寶座搶到手。這些事漸漸被康熙帝知道了,總想找個機會教訓他們一番。
太子胤礽處處防備其他兄弟在皇上麵前進讒言。為此,派人秘密偷聽皇帝與諸皇子間的談話。此事被皇帝發現,十分震怒。為此,於康熙四十七年八月,第一次將太子胤礽廢除,同時將長子、三子、四子、五子、八子都分別囚禁起來,給予警告。
廢黜太子,立刻引起朝臣們的注意。十一月的一次早朝,康熙帝提出立太子一事,話音剛落,立即有人啟奏。按慣例每次皇帝發問,諸臣總是沉默、思考一下,才有人啟奏。今日卻反常,康熙帝一看啟奏者竟是自己的嶽父佟國維。佟國維保薦八皇子。他一講完,諸臣立即附合都讚成立八皇子。康熙帝明白,這些大臣是被八皇子買通好的,所以急忙上奏。康熙帝威嚴地說:“立嗣應遵長幼之序,嫡庶有別,被廢太子胤礽排行老二,如今怎能一下子輪到老八頭上呢?”諸臣聽後啞口無言。
康熙帝退朝後思緒萬千。得知大皇子允祚請蒙古喇嘛用妖術詛咒太子,又想胤礽死去的母親,舐犢之情油然而生。七八個月後,又恢複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然而胤礽的確是一個扶不起來的太子,舊習不改,新病又犯,故技愈演愈烈。最後,康熙帝不得不忍痛再一次廢胤礽的太子之位。這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事。這時的康熙帝已經是年近六十的人了,無論是精神、體質都難以經受這樣地打擊。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康熙患病,這對一位69歲老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這一點康熙帝是十分清楚的,而此時他所麵臨的還是皇位的繼承人問題。經過反複考慮和比較,他認為唯有十四皇子允禎是合適人選。十四子為人很有修養,文韜武略都很好,大有作為。諸皇子爭奪繼承權時,他從不參與。所以康熙帝決定傳位給十四皇子。此時,允禎正任撫遠大將軍駐防西北。康熙帝下密詔:“傳位十四皇子”,讓他火速從西北趕回京師繼承大統。不料此事竟被日夜守護在病榻前的顧命大臣隆科多所知,隆科多看後急急忙忙找四皇子胤禎商量。胤禎見到詔書後,反複琢磨,竟高興得跳了起來,胤禎指著詔中的“十”字,小聲地告訴隆科多。
康熙帝病重時,住在暢春園,隆科多以國舅身份始終侍奉在康熙左右,閑雜人等一律禁止入內,諸皇子也不例外。四皇子胤禎因隆科多的安排卻始終在皇帝跟前。康熙帝雖然病體沉重,但還惦記著不久前曾派四皇子去發放賑災糧的事,想了解一下情況,立即命隆科多宣四皇子。胤禎到禦榻前詳細地奏明了情況,康熙帝聽後,點點頭。沉默一會,康熙帝對四皇子說:“兒呀!冬至即將來臨,朕應到南郊舉行祭天大禮,朕因病不能去。你代父皇去一趟!”四皇子覺得在這關鍵時刻不能離開,便遲疑起來。
康熙帝見狀,心有所疑。自病重後他常見四皇子的影子,而很少見到其他皇子,心裏更是疑惑,但由於病魔纏心也就踏實一些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十四皇子還未到,康熙帝的病越來越重。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勢更重,稍微清醒點,命隆科多召諸皇子進見。隆科多故意將“諸”字誤聽為“四”,立即高喊:“皇帝宣四皇子進見!”胤禎早已等候多時,聽到喊聲,立即端起早已準備的參湯走了進來。康熙一見,僅四皇子胤禎一人,不由大怒,指了指隆科多,又指了指胤禎,然後隨手抓起枕邊一串佛珠,向胤禎拋去。說來也巧,正好套在胤禎的脖子上。胤禎趕緊跪下,康熙帝越發生氣,但隻說了一個“好”字,便駕崩了。隆科多一見,立即叫其他皇子一起入內,諸皇子一見父皇歸天,不由得號啕大哭。隆科多卻不緊不慢地說:“諸位阿哥,請暫且收淚,聽我宣讀聖上遺詔。”八皇子大聲地問:“父皇有什麽遺詔?”隆科多不慌不忙從袖中取出康熙帝上次宣十四皇子進京的詔書,大聲念到:“朕決定傳位於四皇子,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原來胤禎上次看過詔書後,高興的是將“十”字上添一橫,下提一勾,竟變“十”為“於”。盡管諸皇子不服,但無人想到會有篡改遺囑之事。況且胤禎的脖子上又戴著皇帝傳下來的佛珠。到底還是三皇子胤祉老實、忠厚,第一個向四皇子胤禎跪拜:“臣服從皇帝遺詔,請陛下節哀!”其他皇子一見,無可奈何,也隻好隨聲附和。就這樣,四皇子胤禎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雍正過河拆橋
雍正帝自繼位後,以嚴法治官吏,以重刑懲罪人,並且廣布偵探,察人隱私,無孔不入。特別是他對宗親骨肉之寡恩少義,不免使後世流言紛起,頗多惡名。
康熙帝去世後,羅卜藏丹津更加猖狂,自稱達賴汗台吉,裹脅20萬人打起反清旗號,到處燒殺搶掠。這時雍正帝剛繼位不久,內憂未平,外患又起,但雍正帝果斷地命年羹堯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會同四川總督嶽鍾琪進剿羅卜藏丹津。
年羹堯與嶽鍾琪均是戰場上的宿將,富有戰鬥經驗。年羹堯兵分兩路,自帶一路進兵疏勒河、巴塘、黑塘一帶。命嶽鍾琪帶領兵馬攻鎮南、西川、北川諸堡,抄其後路。年羹堯的先頭部隊因不了解地形,被羅卜藏丹津用誘兵之計騙入沼澤地,殺得大敗。年羹堯得知消息後,命士兵每人準備兩捆幹草與木枝,夜襲羅卜藏丹津。羅卜藏丹津自以為有天然屏障,可高枕無憂,況且白天清軍已被打得大敗,絲毫沒有防備,結果被清軍殺得大敗後而逃竄到郭隆寺,與胡必爾汗會合。還沒等二人商好對策,嶽鍾琪大軍已包圍了郭隆寺,嶽鍾琪親自指揮一舉攻下郭隆寺。羅卜藏丹津與胡必爾汗奪路逃回老巢烏蘭穆和爾。
年羹堯坐鎮西北,擁兵自重、幹預朝政。年羹堯自平定青海後,雍正帝封一等公,金黃服飾,三眼花翎,四團龍補。其兒子年富封一等男。連家奴魏之耀還是四品頂戴。可見權傾朝野。年羹堯進京時,聲勢浩大,眾公卿跪接於廣寧門外,然而年羹堯不屑一顧,竟揚鞭策馬而過。在雍正帝麵前,隨隨便便坐著,毫無君臣之禮。生性多疑的雍正帝豈能容忍太久。隆科多以擁戴之功,把持朝政,雍正帝繼位之初,凡是下詔、傳諭均稱舅父隆科多,這豈能長久。雍正帝決定采取國師文覺禪師之計:“隻要師出有名,恃機而動,不怕過河拆橋。”
雍正帝頭一個目標就是年羹堯,首先分化瓦解其內部,去其臂膀,先後將川陝官員中年羹堯的親信全部調出,提高官職。然後收買其內部見利忘義的小人,或忠於朝廷者。年羹堯屬下有個叫蔡珽的,是年羹堯一手提拔的,在四川任巡撫。年羹堯命其鑄錢等,蔡珽都沒有辦,為此二人反目成仇,年羹堯羅其罪名將其撤職查辦,上奏朝廷經刑部擬斬。雍正帝見到這份奏折,十分高興,傳旨親自召見。雍正帝首先赦其死罪,然後詳細詢問四川情況。蔡珽感謝皇帝不殺之恩,遂將四川情況如實上奏,又將川陝情況及其所知又誇大其辭,並給年羹堯羅列數十條罪狀,雍正帝心中暗喜,啟用蔡珽為左都禦史。
雍正三年二月天空出現“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奇觀,人們認為這是祥瑞,紛紛上書皇帝表示慶賀。年羹堯也照樣寫一賀詞,但卻把“夕惕朝乾”,寫成“朝惕夕乾”整個意思反了,雍正帝一見,十分震怒,認為年羹堯對皇上不敬,別有所圖。立即下詔撤大將軍之職,調任杭州將軍。年羹堯接旨三日後方將印信交給嶽鍾琪。這時有個幕僚勸其造反,年羹堯沉默很久,方說:“這事是辦不成的,還是到杭州去。”誰知到杭州,雍正又下旨,奪去將軍之職,令其看守誦金門。這時年羹堯方如夢初醒,不由得牢騷滿腹,怨氣衝天。
年羹堯一倒,朝中王公大臣精神振奮,紛紛上奏彈劾年羹堯的罪狀。有的說他與靜一道人鄒魯等圖謀不軌;有的說他縱容汪景琪著《西征隨筆》攻擊朝廷;還告他擅調官兵捕郃陽鹽梟時,枉殺百姓800餘人……經刑部核實,其罪共92條,供詞明白,依律當大辟,其父及兄弟、子孫、叔伯之子、兄弟之子年方16歲以上者皆斬,以下及婦女給功臣家為奴。雍正看到奏折後,略有所思,然後說:年羹堯有大功於前,姑且從寬,令其自裁。兒子年富斬首。餘下15歲以上者充軍邊關。其父年遐齡、其兄年希堯革職免罪。
年羹堯雖死,但隆科多仍在,隆科多雖頗有算計,此時也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處境。想到皇上對他也起了疑心,更擔心雍正帝的緹騎出沒無常,於自己不利,趕緊向雍正帝提出辭去兼職的步兵統領。雍正帝見奏折立即批準,隆科多頗感踏實。他那裏想到,他的一舉一動,雍正帝都清清楚楚。
雍正五年,田文鏡上書彈劾隆科多,接受年羹堯賄賂,對年羹堯有所庇護。雍正帝降旨,削去太保,革去尚書,令其去阿攔善山築城墾地。據清史記載,隆科多把持朝政,權傾內外,而雍正帝無論是下詔或傳諭,必稱舅父隆科多,一時群臣不知所措。而實際是已有除去隆科多之意。田文鏡有一幕僚鄔先生,善陰陽八卦。有一次,問田文鏡:“不知大人想當一名有名的督撫,還是當一名平平庸庸的督撫?”田文鏡說,必須當一名有名望的督撫!鄔先生說,我代大人擬一奏折,內容你不必看,也別問,直接上奏給皇帝保證此事大成!田文鏡很相信鄔先生,將奏折呈上,事情果如所言。實際鄔先生聽田文鏡每次上朝下朝所議論的宮廷諸事,才作出準確判斷的。
隆科多發往阿蘭善山後不久,都察院又上一本羅列隆科多的罪狀:私鈔玉牒,收藏於家;將聖祖仁皇帝禦書貼在廂房,視為玩具;等等共計41款。雍正帝命緹騎去阿蘭善山,將隆科多逮捕歸案。念其是他的舅父,免其正法,囚禁於暢春園外麵三間小房裏。雍正六年隆科多鬱悶而死。
實施仁政的治國之君
雍正帝雖然殘酷多疑,但確實是一位治國之君。他不好聲色,不尚奢靡,張廷玉說他每次見到皇上用餐時,從不掉一顆飯粒或餅屑。他經常教育廚師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糧食。雍正帝日夜勤於國事,很少有人與他在一起。批閱奏折累了,唯一的消閑,就是獨自飲酒、賞心或賦詩。他有一首詩,把自己描寫得十分形象逼真:
對酒吟詩花勸酒,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之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
可見雍正帝真正是一個孤家寡人。實際他也有朋友,其中之一就是上麵提到的張廷玉。張廷玉為人忠厚,文才出眾。記憶力又好,皇帝的詔書、諭旨多出於他的手,是雍正的得力大臣,雍正視他為自己的手腳。有一次,張廷玉病了,沒有來上朝,雍正帝對群臣說:“朕這幾天手腳不舒服,幹不了大事!”諸臣一聽齊聲說:“陛下龍體欠安,還是靜養幾日吧!”雍正帝聽後,哈哈一笑說:“朕的肱股之臣張廷玉有病,豈不是朕的手腳不舒服嗎?”群臣這才恍然大悟。
再一個是鄂爾泰。鄂爾泰為內務府郎官時,雍正帝尚是四皇子,那時正是諸皇子明爭暗鬥,爭奪太子寶座之際。雍正帝曾多次召見鄂爾泰,但每次都遭到鄂爾泰的拒絕,他說:“皇子不可外交大臣,這是祖訓。”雍正聽了此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說:“此人竟敢以小小的郎官,遵守法製,拒見皇子。實在難能可貴”。由此,鄂爾泰在雍正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雍正帝繼位後,把他先後派往雲南、貴州、廣西等地任總督。
雲南、貴州、廣西一帶的苗、瑤、彝等少數民族的土司,曆來是世代承襲的。在當地不僅有征賦稅、攤徭役等權利,還有生殺大權,是典型的奴隸製度。有的土司更為凶殘,任意殺人,將人殺死後,還向死者家屬索要“墊刀銀”,真是可惡之極。這些土司各霸一方,控製當地財、政大權,嚴重地危害了清朝的利益。為此,雍正帝命鄂爾泰對罪大惡極的土司嚴懲不貸。
鄂爾泰接到聖旨後,立即同部下幾名將軍研究,如果派大軍硬攻,弊多利少,唯智取是最好的方法。首先他選擇牛莊土司,這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家夥,鄂爾泰派人混進土司的內部,裏應外合,一舉將其捉獲,審訊後關進大牢。鄂爾泰覺得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土歸流”廢除土司製度,由朝廷命流官進行管理,使國家政令統一。為籠絡安撫一些較好的土司,朝廷授於他們終身製的官職,但也要有流官的控製。鄂爾泰將此策奏明聖上,雍正帝同意這個辦法。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底,特授鄂爾泰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負責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鄂爾泰接到皇帝禦旨後,立即過雲、貴、廣一帶土司進行調查分析。他認為如果要在這三省順利地推廣改土歸流的政策,必須先除掉雲南鎮源的土司。鎮源(今雲南鎮源縣)土司刀翰,為人凶狠殘暴,是這一帶的頑凶。如果先除掉他,其他土司就比較容易治理。然而刀翰的大寨設防十分堅固,易守難攻。鄂爾泰仍采取分化瓦解裏應外合的方法,首先用重金收買刀翰的親信頭目刀海做內應,然後分兵兩路一舉攻破鎮源,並殺死刀翰。攻下鎮源後,鄂爾泰在此設州縣,委派流官管理。北部烏蒙土司,得知鎮源已被攻破,十分驚慌,立即聯合鎮雄土司、泗城土司共同抗拒清軍。廣西泗城土司的軍隊還沒有到,鎮雄、烏蒙兩寨已被清軍攻下,並設置烏蒙府和鎮雄縣,安排好流官,然後揮師追擊泗城土司。泗城土司聞訊後,自知難以抵抗強大的清軍,隻好乖乖地投降。鄂爾泰將泗城土司遷出另行安排,將其北部劃給貴州,建永豐州設泗城府。接著乘得勝之師迅速地將梧州、柳州、慶遠等地一一攻下,分別設州、府、縣由流官統治。廢除了土司的奴隸製度,使苗、瑤、彝等各族百姓脫離枷鎖,在清朝的統一管理下,這些地區的社會治安穩定,百姓生活有了保障。這些地區的流官逐漸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鄂爾泰基本完成雲、貴、廣(西)三省的改土歸流後,在盤江上修建一座由20多根碗口粗的的鐵索拉起的橋,橋上鋪設木板,建有閣樓,氣勢雄偉壯觀。雍正帝得知後,命名為“庚戌橋”,以紀念鄂爾泰改土歸流的功績。
雍正帝繼位後,依然麵臨著征收賦稅的問題。他想要製定一個更為合理的既能保證皇糧、國稅不減少,又對百姓有益的新辦法。山東巡撫黃炳、直隸巡撫李維均等人提出的攤丁入畝的征稅辦法。他認為很可行,於是命李維均擬一個詳細條文,核準後頒發在全國各地推行。
“攤丁入畝”製度在浙江錢塘縣推行時,受到了以王敏、金煦為首的紳士、生員們的反對,他們集聚一千多人,將縣衙圍住,要求縣官免去“攤丁入畝”這個辦法,並威逼縣官三天後給予答複。縣官將此事上報浙江巡撫李衛字,李衛字深知“攤丁入畝”製度是經過皇帝慎重考慮後才推行的,這個辦法是限富、利民又益國之策,決不能視同兒戲,決定派兵對鬧事者進行鎮壓。三日後,王敏、金煦等人又集聚一千多人,聲勢更大,如果不停止“攤丁入畝”的實施,要砸毀縣衙,正在這時,人群亂了起來,鬧事者全被官兵包圍起來。未等官兵動手,嚇得這些人紛紛逃竄,金煦逃脫後躲在家裏不敢露麵,王敏等人被捉拿。經審訊後,李衛字將凡有官職的一律革去,關進大牢。經此鎮壓,這些富紳、生員再也不敢鬧事了,因此法又對廣大百姓是有好處的,所以後來推行得十分順利。
“攤丁入畝”方法的實施,經錢塘縣這樣一鬧,在其他地方推行反而順利多了。繼浙江後,山東、雲南、福建、陝西、甘肅、江西、湖北、江蘇、安徽等省也先後實施。乾隆繼位後,在全國範圍內繼續實施。
雍正帝為皇子時,曾在杭州湧金門見一賣字的書生,此人不僅字寫得非常好,而且談吐不凡,才華橫溢。雍正帝曾命他寫一副對聯,書生一揮而就,其中一秋字,書生竟將“火”字寫於左麵。雍正帝說:“這個秋字寫錯了。”書生舉起一名帖說:“請看,沒有寫錯!”雍正說:“你已經是秀才,為什麽不去考舉人,而在此賣字呢?”秀才說:“家貧需要養活妻子,故以賣字維持生活。”雍正聽後,命從人拿出百兩黃金說:“我做買賣賺了些錢,送給你去求取功名,是否夠用啊?”書生十分感激,連說:“夠用,夠用。”雍正笑笑說:“如果考取狀元,千萬不要忘了我呀!”說完上車走了。
書生得到這筆資助,果然連考連中,直至翰林。雍正帝繼位後,一日看到此書生的名字,想起往事,心中很高興,想到這書生果有奇才,不負朕望。立即傳旨召見,書生上殿後,雍正帝寫一“和”字,竟將“口”字寫在左邊,問書生,可認識此字。書生說:“這個字寫錯了,口字應在右邊。”雍正帝笑而不答。第二天,命書生奉旨前去浙江巡撫處報到。巡撫看過聖旨後,命書生前往湧金門賣字三年,然後再來供職。此時書生方恍然大悟。後來,這個書生無限忠於雍正帝,恪盡職守,勤勞國事,做出一番成就。
雍正元年,皇上在聖祖書中發現一道諭旨,盛讚明太祖,並尋找其後人量才授職。雍正帝看後,立即降詔明察暗訪,二年後訪得其後人朱之璉,觀其人,覺得他很不平凡,遂授予一等侯,入正白旗,令其世襲,這對緩和民族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乾隆帝勤於國政
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天,58歲的雍正帝駕崩於圓明園。他的兒子弘曆繼位。弘曆登基後任命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開始了他漫長而又輝煌的帝王生涯。
弘曆繼位後,第二年起改年號乾隆。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乾隆帝勤於國政可與聖祖、世宗相比。他每日早朝必在五點準時開始,夏季時,天已大亮,而冬季,天還很黑,不論春、夏、秋、冬一律如此,從不誤朝。為便於應付臨時事物,命軍機處大臣十餘人,每晚一個輪流值班。又恐突然有事,一人辦理有困難,又特安排一人早晨提前上朝協助辦理(當時稱作早班)。乾隆帝每日早朝為使諸人得知,從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由寢宮出來後,每過一門必放鞭炮一聲,直到乾清宮。宮中值班者、太監、侍衛、雜役等,立即起來安排自己的工作。軍機處十幾人每五六天輪一次,已覺得辛苦,然而皇帝卻天天如此,竟習以為常,諸臣既佩服,又不敢鬆怠。西部邊疆用兵時,每次有軍報來,雖半夜,也必須呈報皇上,乾隆親自批閱,處理。緊急時還要召軍機大臣商議,然後,起草詔書,一忙往往三四個小時,不得安睡。
乾隆帝繼位後,緩和了君臣之間的關係。釋放被禁錮的允祗、允祚等人。並封允祗、允祚為公爵。恢複允禩、允的宗藉,收入皇室家譜,廢除阿其那、塞思黑的罵名。封自己的兄弟為親王,尊母親鈕祜祿氏為皇太後,立富察氏為皇後。
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輔佐順治帝北京繼位,緩和民族矛盾,定鼎中原,功勳顯赫。隻因權高位顯,死後遭忌削其王位,驅逐太廟。饒餘郡王阿巴泰平定河北,剿滅吳三桂,立下赫赫戰功,隻因與廉親王允禩關係密切,革去王位。乾隆繼位後,恢複了多爾袞睿親王之爵位,命五世孫淳穎襲封,並命配享太廟。封阿巴泰為輔國公。又赦免查嗣庭、汪景琪家屬無罪,命返回原藉。這幾件事無論在皇室,還是在大臣中,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眾大臣齊聲稱頌乾隆帝為仁德皇帝。
乾隆帝對於有功之臣,除嘉獎、提升外,還下詔繪功臣畫像,掛在紫光閣內。乾隆四十一年平金川,繪功臣像50名。乾隆五十三年平台灣,繪功臣像30名。乾隆五十八年,平廓爾喀,繪功臣像15名,並親自參加祭祀。
乾隆四十年,皇帝南巡時,曾在揚州祭祀史閣部,並賜諡忠正。兩年後命揚州府在揚州梅花嶺建祠紀念。乾隆親自寫詩憑吊,並命將其詩刻於碑上,立於祠堂前。
乾隆帝繼位不久,正趕上山東平度縣鬧水災,平地水深三尺,低窪處則汪洋一片。百姓們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向高處逃難。平度縣知縣顏希深,積極組織人力搶救,忙了兩天兩夜,沒合一次眼,沒吃一頓熱飯。水退後,又麵臨解決災民的吃飯問題。糧食縣府各糧倉都有,但如果不奏明皇上,擅自開倉放糧,就是死罪;如果上奏皇上後,再放糧,往返公文的時間又將餓死多少人!顏知縣決定寧可自己丟掉性命,也要為全縣幾萬災民著想,他將此事告訴了母親。其母深明大義,讚成兒子的做法。顏知縣得到母親的支持,立即命令全縣各糧倉全部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無家可歸的災民領到了救濟糧,保住了生命,重建家園。災民們擁到縣衙高呼感謝顏知縣,高呼皇恩浩蕩。然而此事卻激怒了山東巡撫,他一麵具文上奏,一麵命顏知縣聽參。當乾隆皇帝收到這份奏折,弄清了事情的真象後,將這巡撫痛責一頓,褒獎了顏希深,並告誡諸臣,再遇到這類問題,允許先斬後奏。並下旨提升顏希深為萊州知府,其母封三品夫人。
乾隆帝為了能多了解一些民間實情,常常微服出行。一天,到西清古館看看,這西清古館乃是乾隆帝命梁詩正辦的,專為朝廷繕寫文件的地方。到室內一看,隻有一個人伏案抄寫,其字工整雋秀。抄寫者抬頭一看,進來一人,儀表不凡,相貌堂堂,真是大家風度。但不是本館人又不認識,馬上站起來說:“相公請坐!”來人問:“怎麽隻有你一人在抄寫啊?”抄寫者說:“相公,今日是八月十三日,館中都去參加鄉試,故剩我一人。”來人問:“為何你不去呢?”抄寫者說:“館內不可無人,一旦朝廷有什麽文件要抄寫時,館中無人,豈不誤了大事嗎!所以我沒去!”來者問其姓名,藉貫等。原來抄寫者是常州楊瑞蓮,是梁詩正的親戚,寫得一手好字,篆字隸書都寫得非常好,但在家鄉不得誌,為此,到京投奔親戚梁詩正。梁詩正把他安排在此館做繕寫官。二人正談得有興趣時,伴駕人尋到此處,跪下請皇上回宮。楊瑞蓮聽說是皇上,馬上跪下磕頭請罪。乾隆帝含笑而去。
第二天早朝,乾隆帝問梁詩正:梁愛卿你親戚楊瑞蓮老實忠厚,字又寫得好,沒去參加鄉試,朕賞一個舉人給他!梁詩正一聽馬上跪下磕頭謝恩。楊瑞蓮抄寫文件有成績,後來乾隆帝就派他去湘潭當了縣官。做了縣官的楊瑞蓮仍是老老實實,忠誠可靠地辦事。為此,很不得上司青睞。所以遭到上司的參奏,乾隆帝看到奏折後,很生氣地說:楊瑞蓮是一個誠實人,朕是清楚的!說完,將奏折扔在地上,這位上司討個沒趣,沒丟掉官,就算他萬幸了。
乾隆十二年,駐金川的莎羅奔叛清,乾隆帝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進剿金川叛逆。張廣泗原是鄂文瑞部將,作戰勇猛,屢有戰功。張廣泗奉命後,調兵3萬分兩路進擊,一路勢如破竹,副將馬良柱更為驍勇善戰,乘勝直攻匪巢克遜,賊兵屢次請降,均遭張廣泗的拒絕,務必全部殲滅。但張廣泗忌妒馬良柱的戰功,竟將其調回,改派別將,使賊眾有可乘之機,一舉反攻,使得勝之師成為敗將之軍。張廣泗對此又密而不報,繼續向朝廷要兵、要餉。乾隆帝對此有所懷疑,一麵宣詔啟用嶽鍾琪,一麵派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前往支援。訥親原本勤於國事,處事用心,思路敏捷。往往有些事常與皇帝想到一起。為此,很受乾隆信任。然而一旦得寵,人就變了,自以為是皇親,有才學,驕橫起來。這次身為監軍,本應為皇帝分憂,與將士同心合力,將賊兵剿滅,然而訥親自恃才高,蔑視張廣泗。張廣泗也瞧不起這樣一個無軍事才幹的監軍,由於二人不和,且又中了莎羅奔弟弟的詐降計,使兩軍相持半年毫無進展。
乾隆帝為此事大怒,下旨將二人逮捕下獄。命傅文忠為經略率八旗勁旅,又從黑龍江調來一支大軍歸傅文忠指揮。乾隆親自為其祝酒送行。傅文忠與嶽鍾琪兩軍會合,以精銳之師戮叛賊,屢戰屢勝,迫使莎羅奔攜子投降。金川之戰遂告捷,乾隆帝於京郊黃新莊迎接凱旋大軍。封傅文忠為忠勇公,賜雙眼花翎,複嶽鍾琪舊爵。
福康安進兵西藏
乾隆帝是有作為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各民族間和睦團結,但仍有一些地方發生動亂,威脅清政府的統治。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8年),台灣天地會數千人在林爽文、莊大田的領導下,其人數越來越多,攻城奪縣嚴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台灣總兵柴大化一麵堅守,拚命抵抗;一麵上奏朝廷、請求派兵協助剿滅天地會。乾隆帝得知後,一麵嘉獎柴大化等固守有功的將士,一麵派鎮遠大將軍福康安率兵援台。
沙場宿將福康安善於用兵,而部下海蘭察又是其得力戰將。二人經過周密研究,製定一個聲東擊西的作戰計劃。在佯攻天地會的根據地大理杙莊的同時派精銳兵將偃旗息鼓,直奔被天地會包圍的嘉義縣。林爽文中其計,分兵回救大理杙莊。結果被福康安逐一擊敗,林爽文、莊大田被殺。台灣天地會剿滅後,乾隆帝命福康安為兩廣總督,坐鎮廣東,封海蘭察為超勇公。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入侵西藏,乾隆又命二人前去攻打廓爾喀軍。
廓爾喀部落大約在18世紀中期興起,於現今尼泊爾境內,建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王朝。曾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強占聶拉木,朝廷派巴忠前去交涉,要求歸還聶拉木,而巴忠竟擅自答應每年給廓爾喀交納白銀近一萬兩,這樣才把聶拉木救回。事後又隱瞞此事,此後廓爾喀每年都派人向西藏索要此款。而西藏達賴與班禪對此事根本不知道,為此廓爾喀大怒,準備派兵入侵西藏,要求賠償這幾年的銀子。
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進京為乾隆祝壽,不幸死在承德,其兄仲巴呼圖克圖與其弟紅帽喇嘛沙馬爾巴一向不合,而其兄仲巴呼圖克圖護送班禪遺體回西藏時又把乾隆賜給班禪作為殯葬用的金銀珠寶全部占為己有,更引起其弟沙馬爾巴的不滿,沙馬爾巴不顧國家與民族利益,投靠廓爾喀,並唆使權臣巴都爾沙入侵西藏,以求達到個人的目的。於是巴都爾沙在乾隆五十六年二次入侵西藏,乾隆得知此事,立即追問巴忠,巴忠畏罪自殺。乾隆帝了解清楚情況後立即調兩廣總督福康安為將,超勇公海蘭察為參讚,率大軍入藏征討廓爾喀軍。
廓爾喀軍得知清軍大隊人馬前來支援十分恐慌,搶掠後大隊人馬匆匆逃回本國。福康安命海蘭察率軍繼續追剿,海蘭察乘廓爾喀軍不備,越過一條狹窄的險路,直攻敵營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狼狽逃竄,很快將敵人全部趕回廓爾喀境內。
廓爾喀權臣巴都爾沙回本國後,立即下令拆掉鐵索橋,認為有此天險,清軍是不會過河的,海蘭察一麵命部分騎兵沿河紮營以穩軍心。命令另一部分士兵,乘黑夜繞至上遊,伐木作筏偷渡過河,當廓爾喀軍發現清軍時,已來不及抵抗了,隻得紛紛潰退下去,海蘭察揮軍直下,連克廓爾喀數城,迫使廓爾喀拉特納巴都爾派使臣,向福康安投降,表示再不敢冒犯天威。
福康安鄭重地說:“你們如真心求和,第一把掠奪紮什倫布寺的財物全部交還。第二將禍首沙馬爾巴交出。第三今後每五年向天朝進貢特產一次。”使臣一一接受。並於第二天又送來牛、豬、羊各百頭,米二百石以及果品、糖茶、酒等犒勞清軍。
福康安接受廓爾喀交來的降表後,撤兵轉回西藏,受到八世達賴和七世班禪的熱烈歡迎,大犒三軍慶賀勝利。福康安與達賴、班禪共同商議製定了一個《西藏善後章程》,就班師回朝了。
乾隆帝對廓爾喀外邦的入侵西藏,堅決給予還擊,表明了清政府對西藏問題的正確立場。西藏曆來是中國領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容異邦隨意入侵或詆毀。福康安率軍徹底征服廓爾喀,維護了西藏主權,其功績昭示後人。
下江南開腐敗之風
25歲的乾隆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很有作為。他覺得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注重休養生息,可是政策過於寬鬆放縱了;他的父親雍正皇帝整頓綱紀,但是清除異己,政策又過於嚴苛了。他吸取了他們的長處,摒棄了他們的短處,采取剛柔並濟,一張一弛的治國方法。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中,保持和發展了康熙、雍正時期的勢頭,所以後世人常常把他和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並稱,把他們在位的一百多年說成是清朝的鼎盛時期。當時,清朝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全國耕地麵積比順治年間增加了三分之一,已達到六百餘萬頃。人口也達到3億。城市裏店鋪林立,街市繁華,已經恢複到明代的水平。
當時國庫充裕,乾隆皇帝有恃無恐,連年用兵。在取得了一些勝利以後,他十分得意,自詡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乾隆皇帝自以為在政治、軍事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陶醉在一片讚揚聲中。他四處遊山逛水,在位六十年,就六次遊江南,四次謁祖陵,五次遊五台山;到曲阜祭孔、到河南告詣嵩山的次數不可勝數,更不用說每年還要到承德狩獵了。
各地地方官為了投皇帝所好,每次接聖駕都要大大排場一番,有時候一次就花去二三十萬兩銀子。乾隆皇帝每次乘船順運河遊江南,運河兩岸都搭滿了戲台、彩棚,沿海排列著無數彩船。他的龍舟及大大小小的隨行船隻共有一千多艘,都由青壯年民工和年輕婦女拉纖,稱為“龍須纖”。
揚州是商人雲集的地方,奢靡成風。為了接駕,更是挖空心思地露富擺闊。城裏的大街小巷,都鋪上了錦氈,路兩邊掛著綢帳,開湖堆山,建樓造園。行宮裏的一切器物,都豪華無比,就連痰盂都是用銀絲鏤嵌而成的。除了遊山逛水,對女樂、珍寶、飲食、宮苑等等,乾隆皇帝也無所不好。
花費最大的是慶壽大典。乾隆皇帝在自己的母親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下令在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梁橋的十裏長街上,張燈結彩。每隔數十步就搭一個戲台,這邊是霓裳曲,那邊是羽衣舞,南腔北調,鼓樂喧天。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員競獻厚禮。廣東地方官獻了一個翡翠亭,高三丈,寬兩丈,屋瓦全部用孔雀毛製成,五彩斑斕。湖北地方官獻的黃鶴亭,重簷三層,全部用的是七八尺高的玻璃磚。這次做壽,各地獻的金佛,就有上萬尊之多。乾隆皇帝特地命人建了三層樓陳列金佛,稱為萬佛樓。
乾隆皇帝奢侈過分,就連朝廷的一些大臣也看不下去了。有一個官員到江蘇去辦事回來,乾隆皇帝召見他,詢問江南民情如何。那個官員鼓起勇氣說:“皇上南巡之後,百姓生活甚苦,怨聲載道。”乾隆皇帝一聽這話,臉色大變,厲聲斥問:“百姓生活苦,你說出來誰生活苦;怨聲載道,你說出來誰有怨言!”不等那個官員分辨,就把他趕出朝堂,貶到新疆戍邊去了。有個大臣勸乾隆皇帝說:“皇上每到一處巡幸,地方官一味奉承,殘害了百姓不淺。”乾隆皇帝大怒,非要殺那個大臣不可。多虧朝廷大臣一再講情,才把那個大臣免官了事。
隨著統治階級享受欲望的不斷膨脹,官僚們的貪汙也到了驚人的程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學士和珅。這個深得乾隆皇帝重用的人貪財好貨,植黨營私。各級官吏都趨炎附勢,對他百般奉承,大量進獻賄賂。因此在全國形成了一張貪汙網。誰要碰一碰這張網,就會引起一場明爭暗鬥。
山東巡撫劉國泰是和珅的心腹,他挪用了十萬兩白銀的公款。禦使錢灃掌握了確鑿的證據,在朝廷上彈劾劉國泰,說他勒索下屬,挪用公款。乾隆皇帝見錢灃說得有根有據,心裏疑惑,就命令和珅和錢灃同去查核。錢灃這個人很有心計,他接到命令以後,換上舊衣破帽,提前秘密出發了。他剛走到良鄉,就看到有一個腦滿腸肥的奴仆打扮的人一路上勒索錢財,任意驅使地方官,十分狂妄。錢灃暗中一打聽,原來那人是和珅派往山東的信使。錢灃記下那人的相貌,一路上細心察訪,過了幾天,在那人回來的路上把他抓住了。錢灃從那人身上搜出劉國泰給和珅的信,信上寫著借款填補庫銀虧空的事,用了很多暗語。錢灃當即把信密封好,派人專程上奏給皇帝。
後來,和珅和錢灃先後到了山東。開始,和珅還想收買錢灃,送給他名貴的裘皮。錢灃不買他的帳,拒絕了他的厚禮。和珅見勢不妙,也不過分包庇劉國泰。等他們回京複命的時候,乾隆皇帝拿出劉國泰的那封信,說:“朕洞察秋毫,你們不用再奏了。”馬上下令把劉國泰處以死刑。
不久,內閣學士叫尹壯圖的,上奏乾隆皇帝說:“地方上的總督和巡撫大多聲名狼藉,各省的銀庫,被他們侵吞了很多。”乾隆就派了一個滿族大臣和尹壯圖前往各地查驗。尹壯圖是個書呆子,沒有錢灃那麽機智。那個滿族大臣受到和珅密囑,每到一處都想方設法拖延時間,讓地方官借好銀子補足,才開始查驗。他們從山西大同開始盤驗,由此向南,先後到了直隸、山東、河南等省,都沒有查出虧短。結果,尹壯圖犯了妄言之罪,丟了官。而清朝官場的風氣也愈來愈腐敗了。
乾隆的奢侈使其他貴族官僚、地主豪紳上行下效,追求享樂,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清江浦的河道總督衙門,每逢宴會,就有二十多樣豆腐做的菜,肉菜則有四十多種。一盤豚脯,要用十頭豬,一盤鵝掌,要幾十隻鵝。駝峰一味,要宰殺三四隻駱駝,更不用說那些猴腦、魯羹了。他們飲食的浪費,已經遠遠超過“富人一頓飯,窮人半年糧”的程度。
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時,清朝大學者,著名文學家紀昀(字曉嵐)出生在直隸獻縣一個富貴的官僚士大夫家庭。獻縣(今河北省滄縣河澗一帶)在清朝前期,人才輩出,紀曉嵐4歲起便讀書習文,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同上學的七、八個人中,他年紀最小,卻是最聰明的一個,私塾老師非常喜歡他,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
紀曉嵐天資聰穎,頑皮淘氣,流傳下來許多有關他的故事。有一年冬天,紀曉嵐在課間,趁老師不在,做起了滑稽表演。手拿一把破扇子,一扭一扭地學起了村裏演大戲時傻老婆扇扇子的樣子,惹得滿堂大笑。這時,正巧一個南方的書客路過這裏,被這滑稽的場麵所吸引。他看到曉紀嵐穿著棉衣棉褲,手中卻搖著扇子,覺得好笑,一時書生氣十足,便說:“你這個樣子,頗象一聯。”紀曉嵐見是一南方人,隨回答道:“怎麽講法?”那書客便吟道:“穿冬裝搖夏扇糊塗春秋。”紀曉嵐不加思索,脫口回敬:“居南方來北地什麽東西。”對仗工整,言辭辛辣,南方書客掃興而去,身後引來一陣哄堂大笑。
有一天,他放學回家,經過一家酒店,偶然瞥見店裏的帳房先生汗流不止,手忙腳亂,覺得很有趣。他走進裏麵才知道,原來是帳房先生有一筆帳出了差錯,可無論怎樣也找不到錯在什麽地方。紀曉嵐拿過帳本仔細看了一遍,然後三下兩下把帳本撕了個粉碎。這一下帳房先生可急了,抓住紀曉嵐不依不饒。紀曉嵐笑了笑,推開帳房先生說:“這本帳目太破舊了,我再給你寫一份新的,順便把錯處改過來。”
帳房先生將信將疑,他把新帳本、筆、硯擺在紀曉嵐的麵前。紀曉嵐提筆“唰唰”地寫了起來,不一會兒工夫,一本新帳目寫好了。帳房先生望著這個小學童,豎起了大拇指。
紀曉嵐21歲時參加了河潤的府試,成績優異。24歲時又參加了順天鄉試,又以超群的才華贏得了第一名。這一段時期,他潛心研究考證學,博覽群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31歲的紀曉嵐參加了會試,廷試為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按照大清科舉製度規定,新選進士除一甲三名授修撰及編修外,另外再選一部分有文學書法的特長的進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稱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紀曉嵐庶吉士學習期滿,成績優異留館授編修。
從此以後,紀曉嵐開始走上了春風得意的仕途。他先後出任山西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順天鄉試同考官,並視學福建。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紀曉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