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44~1911)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616年東北建州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即帝位後改國號為清。順治元年,即1644年5月明朝滅亡後入關,定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國家。
清朝政權實行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滿、蒙、漢封建階級聯合專權,政權組織沿襲明代,並創設軍機處,為處理政務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中央集權專製的高度發展形態。一省或數省設總督,各省設巡撫,掌握地方的一切軍政大權。北京設順天府,盛京設奉天府,由中央直轄。全國的政治、經濟製度的確立,促進了清王朝的鞏固,使它得以穩定和發展。
清代城鎮繁榮超過明代。清雍正、乾隆兩帝統治時經濟興盛,商業發達,手工業欣欣向榮。廣大農村集市貿易更加普遍。人口也從清初的數千萬增加到三億,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
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彭湖列島、西沙群島。疆域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邊疆的開發和各民族人民經濟文化聯係的加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清代文學藝術在專製主義文化統製下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成就。曹雪芹的《紅樓夢》、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均為優秀的古典小說。清代繪畫有了很高的成就,出現了揚州八怪等著名畫家。
19世紀中葉後,清朝政局腐敗無能,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國內發生太平天國、撚軍等起義,同時西方列強紛紛入侵,中國迅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崇禎帝眼看李自成的大軍攻入北京城,在煤山一棵槐樹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大將劉宗敏首先率領隊伍進城,接著,大順王李自成頭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著駿馬,緩緩地進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過節一樣,張燈結彩歡迎起義軍。
大順政權一麵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樂業;一麵嚴懲明王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汙吏。李自成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贓款,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處重刑。少數民憤大的皇親國戚被起義軍抓起來殺頭。
有個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抄了家產,並且逮捕起來追贓。有人告訴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是解除了大順政權一個威脅。
李自成覺得這個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吳三桂原來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紮在寧遠一帶防守。起義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接連下命令要吳三桂帶兵進關,對付起義軍。吳三桂趕到山海關,北京已被起義軍攻破。過了幾天,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倒猶豫起來。北京還有他的家屬財產,也舍不得丟掉。既然李自成來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況。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越來越近,就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開始,聽說他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已經恨得咬牙切齒;接著,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歌姬陳圓圓也被起義軍抓走,更是怒氣衝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關,並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是要給死去的崇禎帝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決定親自帶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本來就害怕農民軍,聽到這消息,嚇得靈魂出竅。他也顧不了什麽民族氣節,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朝幫助他鎮壓起義軍。
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覺得機會來到,立場回信同意。接著,他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關進兵。
清軍到了山海關山下,吳三桂已經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吳三桂把多爾袞請進關裏,大擺酒宴,殺了白馬烏牛,祭拜天地,訂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軍從南麵開到山海關邊。二十多萬起義軍,依山靠海,擺開一字陣,一眼望不到邊。多爾袞從城頭望見起義軍陣容整齊,料想不容易對付,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躲在後麵的山頭觀戰。
戰鬥開始了,李自成騎著馬登上西山指揮作戰。吳三桂帶兵一出城,起義軍的左右兩翼合圍包抄,把吳三桂和他的隊伍團團圍住。明兵東竄西突,衝不出重圍;起義軍個個血戰,喊殺聲震天動地。正在雙方激烈戰鬥的時候,不料海邊一陣狂風,把地麵上的塵沙刮起,一霎時,天昏地黑,對麵見不到人。多爾袞看準時機,命令埋伏在陣後的幾萬清兵一起出動,向起義軍突然襲擊。起義軍毫無防備,也弄不清是哪兒來的敵人,心裏一慌張,陣勢也就亂了。直到風定下來,天色轉晴,才看清楚對手是留著辮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進關,想穩住陣腳,指揮抵抗,已經來不及了,隻好傳令後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裏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李自成帶領將士邊戰邊退。吳三桂仗著清兵人多勢眾,在後麵緊緊追趕。
李自成回北京後,在皇宮大殿裏舉行即位典禮,接受官員的朝見。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領起義軍,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離開北京的第三天,多爾袞帶領清兵,耀武揚威地開進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把順治帝從沈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清朝國都。從那時候起,清王朝就開始在中國建立了它的統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領,一路由多鐸和孔有德率領。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鬥,終於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年僅39歲。
李自成犧牲後,清軍就把進攻鋒芒指向張獻忠。1645年12月,清下詔招撫張獻忠,張獻忠毫不妥協,斷然拒絕。1646年(順治三年)清朝派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軍由陝南入四川,進攻大西軍。張獻忠處境雖然困難,仍於同年7月率軍10萬退出成都,北上抗擊清軍。11月,駐軍川北西充鳳凰坡,由於叛徒劉進忠的出賣,清軍發動突然襲擊,張獻忠兵敗不幸犧牲。
明末農民大起義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鬥爭最複雜的一次農民起義,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多爾袞為崇禎治喪
多爾袞既有超人的軍事之才,又有安服民心之策。他準備確定北京為大清的國都,為穩定北京的社會秩序,使民心安定,消除民族矛盾,以迎順治帝進京,首先頒布一道曉諭天下的檄文。
檄文的主要意思是把矛頭直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指出官、軍、民等隻要不反對新朝,就可以安居樂業,對新朝有功者賞,有罪者罰。接著又尋訪、啟用原明朝官吏,動員他們出來為新朝服務,同時還廣泛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對能提出穩定社會秩序、安邦興國策略者,不僅加官晉爵,還有重賞。多爾袞為國求賢做到了禮賢下士。甚至於親自登門拜訪,以求能人出仕,扶助新朝。在聽取一些策略時,他能做到既虛心又不盲從。多爾袞的這些措施,迎合了一些官民之心。他們紛紛出來投奔新朝。在這眾多的歸順者中,難免有些貪官汙吏混入,多爾袞的態度是“既往不咎、來者可追。”使一些原明朝的貪官汙吏不得不老老實實地做官,紮紮實實地辦事。從而又招來更多的賢良人才。
在實施新政中,多爾袞又聽取了原明朝順天巡撫宋權的建議:尊崇明代最後一位君王崇禎。多爾袞不僅采納了這個建議,還擴大到對明朝20代皇帝的全部祭祀。他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親自主持隆重的祭祀大典。為擴大影響,做到家喻戶曉,又命人擎著明朝20位皇帝的神位招牌,繞北京城一圈,然後又恭恭敬敬地把它們送到曆代帝王廟中供奉。其虔誠之心,為世人所睹。祭祀後,多爾袞又將崇禎及其死難的嬪妃進行安葬,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同時下令全國臣民一律戴孝三天,以表示對崇禎皇帝的哀悼。多爾袞的這些做法,對有著濃厚的民族觀念和忠君思想的漢族人是一個很大的麻痹和安慰。
多爾袞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大刀闊斧地改革了明朝的一係列腐敗製度,廢除了一些由於戰爭帶來的各種苛捐雜稅,在發布的政令中寫道:“大清入關救民於倒懸,一切均須革故鼎新,凡原明朝製度的陳規陋習,都在改革之列。各種加征加派一律取消,蒙受戰火的地區,損失嚴重者,正賦亦可酌情減免。今後地方官吏如違犯朝廷政令、肆意向民間加征加派貪汙勒索者,一經告發,立即就地正法,決不輕饒!”這一舉措,對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緩合民族矛盾,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多爾袞把軍國大事安排得有條不紊,以迎其侄福臨來北京稱帝。
福臨雖6歲繼承皇位,但在其母孝莊皇太後的教導下,可稱得上是一位聰明的小皇帝。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派何洛會到達盛京把迎帝入京的來意說明後,福臨十分高興。他任命何洛會為盛京總管,留守盛京,保護他們大清的發祥地。他與其母孝莊皇太後,選擇良辰吉日攜帶眾皇親、文武百官,在大隊人馬的扈從下,浩浩蕩蕩開出山海關,直奔北京城。
多爾袞率領諸王、貝勒及文武大臣在北京郊外的通州接駕,君臣見麵十分高興。在一片歡呼聲中,順治首先嘉獎了多爾袞及隨征的諸將,對文武百官也予以勉勵。然後在多爾袞的引導下,由正陽門進入北京城。一切就緒後,多爾袞率領文武大臣上表勸進,早登龍位。幾天後,由多爾袞選擇良辰吉日,順治按照漢族皇帝繼位的儀式,正式坐上了皇宮中太和殿的龍椅,成為統治全中國、入關後的第一個清朝皇帝。
史可法死守揚州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人。世居直隸大興。祖父曾作過知州,政跡尚佳。後家道中落。史可法20歲應童子試前,住在一個野寺中。恰巧學使左光鬥在京畿地區檢查學政,也到這野寺來避風雪。見一青年伏在書案上睡著了,左光鬥不忍心打擾他,隻是拿了桌上剛寫完的文章來看,竟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左光鬥把文章放回原地,記下了文章上的屬名,還為他披上自己的貂皮大衣。考試的時候,左光鬥就拔取他為全縣第一名。還把他接到自己的宅邸來,同子侄們一起讀書,還常勉勵他要努力學習,將來做國家有用之材,課餘兩人常討論時事,辯論古今,就像親父子一樣。史可法家有老母,無人奉養,左光鬥就派人按月送給老人衣食,為史可法解決了後顧之憂。
不久,左光鬥受到魏忠賢的陷害,被捕入獄。史可法想盡辦法終於得以在獄中見左一麵。他在獄卒的指引下,找到了左光鬥,見他倚著牆席地而坐,麵額焦爛幾乎不能辨認,左腿膝蓋以下筋骨都斷了,骨頭茬子露出外麵。史可法悲痛萬分,抱著左光鬥的腿哭了起來。左光鬥聽出是他的聲音,但眼睛無法睜開。左光鬥用手指努力撥開眼皮,怒目注視著他說:“你到這種地方來做什麽!國家亂成了這樣,你還在這兒哭哭啼啼,天下大事誰來撐著啊!你若還不快走,被奸黨抓住了也是一死,還不如我打死你算了。”說著,就摸索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打史可法的樣子。史可法隻好忍痛退了出去。這件事給史可法很深的印象,恩師至死仍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大事相囑托,自己怎能有半點懈怠呢!於是發奮苦讀,終於在27歲時中了進士,被授西安府推官。30歲又升遷為戶部主事。後來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提升為南京兵部尚書。
1644年3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盡的消息在同年4月份才傳到南京。明朝把南京叫作陪都,設有六部衙門。聽說這一消息後,各部開始商量選擇皇帝。以兵部侍郎呂大部和原來的禮部侍郎錢謙益等人為首的陪都文官,認為:福王按倫序是神宗親孫,當立,但此人不學無術、聽信讒言,不如立穆宗之孫潞王以免除後患。於是他們致信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陳述意見,希望得到聲援。而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為首武人集團,則想借福王之力達到他們專權朝政獨攬大權的目的,於是也寫信給史可法。
史可法當然也知道福王的劣跡,但他覺得國難當頭,還需要借重武人的力量來完成光複明朝的大計,所以未明確表態,隻是派人去迎接福王來南京祭祀祖廟。馬士英正好借送福王到南京祭祖之機,聯合了內侍翰讚周和將官高傑、劉澤清,共用密謀擁立福王登基。在蠻橫的武人麵前,東林黨內的文官們隻好聽從馬士英的命令,很快福王登上了南明皇帝的寶座,年號為弘光。
從此,南明朝廷的大權落在了馬士英手裏。馬士英指使高傑、劉澤清聯合上了一道奏折,請求皇帝派史可法去揚州督師。
在南明政局動蕩的形勢下,史可法為了抗清大局,忍辱赴揚州任職去了。
身為兵部尚書的史可法,由於受到阮大铖、馬士英等人的排擠,未能入閣辦事,隻在揚州督師,為了抗清大局,史可法毫無怨言,一心撲在攻守上。他以“恢複神京(北京)”為宗旨,被人們比作是南宋的李綱。
為了抗清,史可法“行不張傘蓋,食不晉二味,睡不寬衣帶”,夏天不用扇,冬日不穿裘,全身心地投注在抗清運動中。他在江北四鎮分別派重兵把守,誰知手下這四員大將都非常刁悍倔強,互相不服,經常發生內訌。一有摩擦發生,史可法必得親自前去調停。泗水鎮將高傑原是李自成的部下,他率先爭搶揚州的地盤,毫無紀律性的士兵們在高傑的縱容下,在揚州城外大肆搶掠一番,激起了揚州百姓極大的憤懣。百姓堅守城池,高傑的部隊攻了幾個月也未得進城。
史可法得知了此事,怒不可遏,恨不得立刻帶人去消滅高傑這支土匪部隊。三思以後,他又將拔出來的寶劍插了回去。有著極其豐富的治軍經驗的他,深知此事稍微處理不妥,就會致使高傑叛變投敵。此時,隻能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他講明抗清的大義。於是,史可法脫去甲胄,換上官服,向揚州進發。
高傑得知史可法前來,非常害怕,以為史可法興師問罪來了。史可法並沒有責怪高傑,而是誠懇地勸誡他不要與百姓為敵,要嚴肅軍紀。高傑及其部下被史可法的誠意所感動,撤走部隊,移師瓜州。揚州城安定了,史可法隨即進揚州,設了督師府。
南明朝廷內,馬士英之流的奸臣整日引誘弘光帝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同時,他又怕史可法立功,就經常扣發或延發軍資軍餉,士兵們在前線忍饑受寒。史可法心情非常悲愴。
不久,徐州告急。史可法命高傑率兵前去救援,誰知,河南總兵許定國已暗中投降了清兵,這次他與高傑一起前去徐州,就暗中將高傑和他的衛兵灌醉,半夜裏,將高傑和他的衛隊全部殺光。清兵輕而易舉突破了南明的徐州防線,進一步逼向江南。
高傑的喪報傳到史可法的手中,他大叫一聲:“中原已不可為了!”叫完就捶胸頓足,淚如雨下。高傑雖有很多缺點,但他英勇善戰,他的死是史可法抗清的一大損失。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4月,多鐸率清兵大舉進犯淮北,淮安很快就被攻陷,清兵進逼揚州,形勢非常危急。此時,史可法正準備親自駐守揚州城最易攻破的西門,南明內部卻發生了內訌。駐守武昌的大將左良玉因不滿馬士英專權,起兵叛亂,直逼南京。馬士英急忙讓弘光帝召回江北四鎮總兵和史可法,讓他們撤回江南,救援南京。史可法隻好率兵渡江,剛到南岸,就傳來左良玉兵敗的消息,史可法又急忙揮師北渡,他日夜兼程地趕回揚州,清軍在許定國的引導下,於5月10日兵臨揚州城下。
史可法急忙召防河諸鎮將領入城守衛,隻有劉肇基領4000兵趕到。清兵派泗州降將李遇春勸降,史可法命人將他射跑。清軍還不死心,又先後寫了5次勸降信,史可法看都不看就付之一炬。5月20日,多鐸率軍猛攻,揚州城西北角被清軍攻破,史可法悲痛欲絕。大家簇擁著他,試圖從小東門突圍出去,不幸碰到清軍迎麵而來,史可法見狀大叫:“我就是史可法!”
清軍將史可法押解到多鐸麵前,多鐸勸他投降,他厲聲說:“我,頭可斷,身不可屈!”多鐸又勸道:“君不見洪承疇乎?降則富貴。”可法輕蔑地說:“我豈能仿效他的行為!我的決心早已下定:城亡我亡!”清將又勸降了3天,他依然毫不屈服。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5月23日,史可法,這位堅貞不屈的抗清英雄被敵人殺害了。由於天氣暴熱,死屍太多,當家人來收斂時,已辨認不出他的遺體,隻好將他生前的袍笏,埋葬在揚州的梅花嶺上。
揚州失守後幾天,清軍攻破南京。南明政權的官員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權被消滅了。
清兵繼續南下,還頒布了一道剃發令,強迫百姓在十天之內,改依清人的習慣,一律剃掉前半部頭發,留下一條辮子,違抗命令的處死,實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一來,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緒。江陰軍民在典史(縣衙裏一種小官)閻應元的率領下,頂住20多萬清兵的重重包圍,堅守了80多天。城裏男女老少,沒有一個投降。清軍死傷慘重。嘉定軍民堅持抗清三個月,被清軍屠城三次,犧牲兩萬多人。曆史上把這次慘案稱作“嘉定三屠”。
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叫夏複,鬆江(在今上海市)華亭縣人。父親夏允彝是江南名士,老師陳子龍也是一位作風豪邁的文人。他的姐姐也是位出色的詩人。夏完淳是明朝末期的一位神童,英才早熟,膽氣過人,5歲就能與人談論學問,7歲能詩作文,9歲時就寫了一本《代乳集》的詩集。
夏完淳生活的年代,正值南明弘光政權瓦解以後,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力量繼續戰鬥。1645年六月,明朝官員黃道周、鄭子龍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聿音yù)即位,曆史上稱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員張國維、張煌言在紹興擁戴魯王朱以海建國。這樣,就同時出現了兩個南明政權。
為了對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鬆山戰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疇總督軍事,招撫江南。
這時候,在鬆江有一批讀書人也在醞釀抗清,領頭的就是夏允彝和陳子龍。夏複在他的父親、老師影響下,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夏完淳,15歲的他也參加了抗清鬥爭。他意氣激昂,積極協助義軍商訂作戰計劃。
夏允彝有個學生吳誌葵,是吳淞總兵,手下還有一些兵力。他們說服吳誌葵一起抗清。吳誌葵答應了,派出一支人馬擔任先鋒隊攻打蘇州。一開始打得挺順利,先鋒隊攻進了蘇州城,但是吳誌葵監陣猶豫,沒有及時增援,結果進城的義軍被圍犧牲,吳誌葵的主力在城外也被擊敗。
不久,清軍圍攻鬆江,夏允彝父子和陳子龍衝出清兵包圍,到鄉下隱蔽起來。清兵到處搜捕,還想引誘夏允彝出來自首。夏允彝不願落在清兵手裏,投到河塘裏自殺。他留下遺囑,要夏完淳繼承他的抗清遺誌。
父親的犧牲使夏完淳萬分悲痛,也激起他對清朝的仇恨。他和陳子龍秘密回到鬆江,準備再組織起義軍。這時候,他們打聽到太湖長白蕩有一支由吳易領導的抗清義軍,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把家產全變賣了,捐獻給義軍做軍餉,在吳易手下當了參謀。他還寫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紹興送給魯王,請魯王堅持抗清。魯王聽說上書的是個少年,十分讚賞,封給夏完淳一個中書舍人的官銜。
吳易的水軍在太湖邊出沒,把清軍打得暈頭轉向。但是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義軍失敗,吳易也犧牲了。
過了一年,陳子龍又秘密策動清朝的鬆江提督吳勝兆反清,這次兵變不幸又失敗了,吳勝兆被殺害,陳子龍也被清軍逮捕。陳子龍不願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掙脫繩索,跳河自殺。
夏完淳正在為失去他的老師而悲痛,因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軍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監獄裏被關押了八十天。他給他親友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詩篇和書信。死亡的威脅並沒有使他恐懼,他感到傷心的就是沒有實現他保衛民族、恢複中原的壯誌。
對夏完淳的審訊開始了,主持審訊的正是招撫江南的洪承疇。洪承疇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軟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問夏完淳說:“聽說你給魯王寫過奏章,有這事嗎?”夏完淳昂著頭回答:“正是我的手筆。”洪承疇裝出一副溫和的神氣說:“我看你小小年紀,未必會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隻要你肯回頭歸順大清,我給你官做。”
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麵坐的是洪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豪傑人物,當年鬆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麵。”這番話把洪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兵士以為夏完淳真的不認識洪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麵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經親自設祭,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悼。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汙辱忠魂!”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個不停。洪承疇坐立不安,雖似有萬箭刺心,也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堂木,喝令士兵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九月,這位年才十七歲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同他一起遇難的還有顧鹹正、劉曙等人。他的朋友杜登春、沈羽霄把他的屍體運回鬆江,葬在他父親的墓旁。人們為了保護夏氏父子的墓,在墓前豎立一塊石碑,碑的兩旁寫著:“永遠禁止樵牧侵占”。到現在,在鬆江城西,還留著夏允彝、夏完淳英雄父子的合墓。
李定國轉戰西南
隆武、魯王兩個南明政權先後覆滅之後,清軍分三路向西南進攻,駐守在兩廣的明朝官員瞿式耜(音sì)等在肇慶擁立佳王朱由榔即位,年號永曆,曆史上稱他永曆帝。
公元1647年十一月,明朝將領何騰蛟,依靠大順軍餘部的力量,在全州大敗清軍;瞿式耜在桂林,也打退了清軍的進攻。南明軍聲勢大振。但是,由於桂王政權內部的不團結,湖廣和廣西又被清軍占領。過了兩年,何騰蛟在湘潭被俘殺害,瞿式耜也在桂林城被清兵攻陷後就義。在桂王政權麵臨覆滅的時刻,李定國領導的大西農民軍,擔負起抗清的重任,在西南一帶又繼續戰鬥了十多年。
李定國是張獻忠手下四名勇將之一,又是他的義子。張獻忠最大的義子是孫可望,李定國是老二,張獻忠犧牲以後,留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南下貴州、雲南。他們派人向永曆帝建議,願意和他們聯合抗清。經過一番周折,永曆帝看到形勢危急,隻好依靠大西軍,封孫可望為秦王。
孫可望是個野心家,他把永曆帝控製在手裏,在貴陽作威作福,獨斷專橫,不把抗清放在心裏;李定國卻一心抗清,他在雲南花一年時間,訓練了三萬精兵,加緊製造武器盔甲:他還找了一批馴象的人,組成一支象隊。在做好準備之後,決定出兵進攻清軍。
李定國領導的軍隊士氣高漲,軍紀嚴明。他們從雲南、貴州一直打到湖南,連戰連勝,收複了幾座重鎮,接著,又三路進攻桂林。駐守桂林的清軍主帥孔有德幾次派兵迎戰,沒有交戰兵士就逃散了。孔有德不得不親自帶兵到嚴關,和明軍對壘。李定國大軍一到,前麵是高大的象隊,後麵是雄赳赳的兵士。大象一上陣吼叫起來,清軍的戰馬聽到象吼,就嚇得到處亂竄。那時,天忽然下起大雨,電閃雷鳴,象群趁勢一衝,清兵大敗,明軍奮勇追擊。李定國把桂林城緊緊包圍,日夜猛攻。孔有德親自登城防守,明軍的亂箭射去,正中了孔有德的前額。這時候,他又得到城北山頭已被李定國攻占的消息,就放起一把火,投到火裏自殺了。
李定國攻進桂林,一麵分兵繼續肅清殘敵,一麵安定百姓,把逃到山裏的南明官員接回城裏。有一天,李定國在七星岩邊擺了酒宴宴請官員,他跟官員們說:“現在的局勢,就像南宋末年一樣。你們不是敬佩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諸公嗎?他們的精忠浩氣,固然是名留青史,但是我們盡忠國家,畢竟不希望有這樣的結局啊。”大家聽了,都深深佩服李定國的豪邁氣概。
永曆帝得到捷報,封李定國為西寧王。接著李定國又帶兵打下永州、衡陽、長沙,逼近嶽州。清朝廷大為震驚,連忙派親王尼堪帶兵十萬反攻長沙。李定國得到消息,知道敵人來勢很猛,就主動從長沙撤出,卻在退到衡陽的路上設下伏兵。尼堪親率追擊,中了明軍的埋伏,尼堪當場被砍死了。
李定國的勝利,引起秦王孫可望的妒忌,孫可望假意邀請李定國商量國事,想暗害李定國;李定國發現他的詭計,隻好帶兵離開湖南,回到雲南。孫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親自到湖南進攻清軍,卻打了個大敗仗。
孫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曆帝讓位。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定要除掉李定國,就親自帶兵十四萬進攻雲南。哪裏想到,他手下的將士們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動,在雙方交戰的時候,紛紛倒戈奔向李定國一邊,孫軍全部瓦解。孫可望狼狽逃回貴陽,又遭到留守貴陽的將士的反對。孫可望走投無路,就逃到長安向清軍投降。
南明政權經過孫可望叛亂,力量已經削弱。公元1658年,清兵由降將吳三桂、洪承疇等率領,分三路進攻雲南貴州。李定國分三路阻擊,都遭到失敗,不得不退回昆明,永曆帝和他的幾個親信官員驚慌失措,逃往緬甸。
永曆帝逃往緬甸後,李定國繼續在雲南邊境上收集人馬,打擊清軍,準備恢複明朝。他接連十三次派人去接永曆帝回國,永曆帝都不敢回來。
李定國艱苦抗清十多年,沒有實現他的願望,他心情憂憤,終於得病死去。臨死時候,他對他的兒子和部將說:“寧可死在荒野,可不能投降啊!”
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帶回昆明。一到昆明,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最後一個南明政權到這時候徹底滅亡。
鄭成功收複台灣
鄭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父親鄭芝龍由海上經商起來,後當了明朝的官,在東南海上擁有很大的勢力,鄭成功於公元1624年出生於日本,正是這一年,荷蘭侵略者霸占了我國寶島台灣。他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激烈動蕩的時代,國家內憂外患,危機日甚。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使全國人民又遭受民族壓迫的災難,人民掀起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在這內外交困的時刻,滿懷著報國熱誠的鄭成功,肩負起反清複明的重擔。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個投機分子,當清兵逼近福建的時候,一封許以高官厚祿的誘降信就使他下令撤回福建的門戶——仙霞關的守軍。清兵入閩,福州淪陷,隆武帝被殺,清兵在福州燒殺搶掠,鄭成功的母親也被辱自殺。23歲的鄭成功,懷著萬分悲憤的心情,在孔廟麵前痛哭一場,燒掉了儒服,決意獻身報國、大義滅親,與他父親誓不兩立。他帶領部下90多人,乘兩隻戰船下海,在金門定盟,到南澳招兵,舉起了“背父報國”、“抗清複明”的大旗。
集國仇家恨於一身的鄭成功,從此開始了他激動人心的鬥爭生涯。
鄭成功一呼百應,沿海人民紛紛前來參加他的隊伍,一些不願投降的明朝官員和士人也積極響應他,他的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他以廈門、金門為據點,在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英勇地與清軍作不懈的鬥爭。到公元1653年,鄭成功已控製了整個東南海麵,擁有士卒10萬餘人,戰船幾百隻,他團結江浙的抗清勢力,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
不久,鄭成功發動了幾次北伐,於公元1659年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打南京之役。他親自率領水陸大軍10萬餘人,浩浩蕩蕩,勢如破竹,南闖長江口,圍住了南京城,並一口氣收複了4府3州24縣,一連串的勝利使他滋生了輕敵思想,結果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在南京城外吃了敗伏,不得不撤回廈門。此時,清朝統治者又強行命令東南沿海的居民全部內遷,割斷了鄭成功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而在西南建立的第3個南明朝廷,也被敵人扼殺,桂王逃往緬甸,鄭成功愈加孤立。他一邊總結經驗教訓,一邊尋找出路,確定長期鬥爭的計劃。
在公元1661年的春天,鄭成功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即揮師東征,收複台灣。他的隊伍經過長期在烽火中的錘煉,已成熟起來,趕走荷蘭侵略者,收複國土,擴大抗清基地,現在正是時候。進軍台灣的決心下定以後,鄭成功便投入了緊張而周密的戰鬥準備工作之中。準備的中心是修造船隻,整頓水軍。要打敗掌握海上霸權的荷蘭侵略者,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是無法與之交戰的。於是,船工們日夜趕造船隻,兵士們日夜苦練本領,部隊處於高度戰備狀態。與此同時,鄭成功進行了兵力部署,將東征部隊分為兩批,首批將士兩萬多人,戰船100多艘,由他親自率領,第二批隨後接應。一切準備就緒以後,公元1661年陰曆2月間,鄭成功把行轅移至金門,首批部隊到料羅灣集中,隨時待命出發。
3月初1,鄭成功在金門舉行隆重的“祭江”誓師儀式。3月23日,鄭成功率領的東征大軍從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向東挺進,次日早晨,船隊陸續到達澎湖群島。
從澎湖到台灣,水路52裏,順風時隻要四更半,但如果碰上逆風,十天八天也休想到達。3月27日,大軍從澎湖出發,駛到半途,海麵突然刮起暴風,船隊寸步難行,無奈隻好駛回澎湖停泊幾天,等候順風。誰知,一連幾天過去了,暴風越刮越大,風向依然不變,船隊仍然無法啟航。而此時,軍中糧食已所剩無幾了,鄭成功連忙命令兩位將士到各島去籌募糧食。澎湖36島百姓們雖踴躍捐獻,將家中僅存的一升一鬥雜糧都拿出來勞軍,但湊集起來的糧食隻有100多石,還不夠大軍一餐。在這進退兩難之際,鄭成功果斷地下令,按照預定日期進攻鹿耳門。
3月30日晚上,船隊頂著狂風,離開澎湖冒險東征。海上狂風怒吼,驚濤駭浪,船隻在咆哮著的海麵忽而被拋上浪尖,忽而被摔下穀底,全體將士頑強地與風浪搏鬥,絲毫沒有氣餒,他們以這種大無畏的精神,終於跨過了台灣海峽。於4月1日,到達台灣鹿耳門港外。
鹿耳門水淺礁多,航道非常危險。這裏平時海水淺至一丈,漲潮時也不過一丈四五尺,而且航道很窄,隻能容兩隻船出入,又彎彎曲曲,海底都是沙石淺灘,荷蘭人又故意把損壞的甲板船沉在此處,港路更加複雜曲折,船隻一不小心,就會撞個粉碎。所以,荷蘭人憑恃鹿耳門是個“天險”,不加設防。他們將防禦的重點放在台灣城和旁邊的七鯤以及赤崁城上,在那些地方設有多處炮台,駐兵防守。
做了充分準備的鄭成功對攻打鹿耳門胸有成竹。原來,事先他已派人探測到從鹿耳門到赤崁城邊,在汙泥中衝流著一條迂回曲折的港路,這條港路一直不為人知,逢到水位高的時候,船隻可以很順利地駛進去。現在關鍵性的問題是掌握鹿耳門的潮汛,鄭成功從漁民處得知,每月的初一和十六是鹿耳門海潮水位最高的一天,於是,他就將進港日期定在四月初一。
這天上午,海水果然大漲,鄭成功指揮船隊沿著迂回曲折的港路,順利地駛進了鹿耳門,直抵赤崁城附近。一直以為中國船隊會從正麵進攻的荷蘭人,發現鄭成功等人衝進了台江,以為他們從天而降,個個驚慌失措。英勇的中國將士們猛烈炮轟敵艦,將荷蘭最大的一隻名為“黑克托號”的艦船擊沉。荷蘭在台灣的駐軍共有2000多名,這一仗就被擊斃了500多人,荷蘭傷亡慘重,退入城堡龜縮不出。
登陸的鄭成功部隊,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援。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鄭成功將大軍移紮在台灣城附近的鯤身山上,準備攻打荷蘭殖民主義者在台灣的統治中心——台灣城。攻克台灣城,將意味著結束荷蘭在台灣的殖民統治。但是,台灣城卻並不容易攻克。荷蘭人稱它為“熱蘭遮城”,意思是“海上堡壘”。他們當初設計的時候,就將整座城當做一座堡壘,建築十分堅固,城基方276丈6尺,高3丈多,上下兩層,用大磚調油灰搗成,雉堞用鐵釘牢,城牆上每隔幾步,就有一個了望台,各處安著千斤大炮,環城四周的任一地方,都在射程之內。所以,鄭成功的部隊無論從哪個角度進攻,都躲不開敵人猛烈的火力,進攻幾次,均告失敗,並且傷亡不少。於是,鄭成功采納參軍蕭拱辰的建議,長期圍困台灣城,直至城中糧絕投降。
這一年的12月,已被圍困了足足8個月的台灣城中,荷蘭士兵死傷已達1600多人,剩下的不滿700人,彈藥、糧草幾乎用光,荷蘭人陷入了絕境。
時機已經成熟,鄭成功決定發動最後總攻擊。戰士們奮勇攻戰,一枚枚炮彈在城堡上爆炸開來,頃刻之間,瓦石亂飛,城牆上出現了缺口。荷蘭總督揆一見大勢已去,隻好投降。
公元1662年2月1日,曆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就在這天,西方殖民主義的代表——荷蘭第一次在正義的中國人民麵前低下頭來,承認自己侵略的失敗。
年僅38歲的鄭成功,坐在廣場中的帳幕當中,接受荷蘭駐台灣的最高長官揆一雙手獻上的降表,他向西方殖民者莊嚴宣告:中國的領土是不可侵犯的!台灣城上的荷蘭國旗灰溜溜地降了下來,被侵占了38年的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命兒子鄭經留守在廈門,自己帶了幾營親軍開發台灣。他打算在台灣發展生產,學習春秋時候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榜樣,為抗清複明做長期準備。可惜因為他長年在戰火中奔波,風裏來雨裏去,積勞成疾,損害了健康,於收複台灣不久患病去世。死時才39歲。
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掌握台灣,還一直控製著福建沿海的島嶼。後來,康熙帝統治期間,台灣接受了清政府的統治,這樣台灣與大陸歸於統一。
順治帝祭孔
入關後的順治,在母親的教導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做君王的才華也逐漸顯露出來。
順治繼承皇位之初,全國的形勢並不十分有利於清王朝的統治。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仍在陝西、山西、雲南、四川等地抗擊清軍;江南又不斷地湧現出一些朱明王朝的宗室子弟各自為政,稱孤道寡,舉起反清複明的大旗;而北方各省又因清軍入關後的圈地,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不斷爆發小股的農民起義;一些正統思想濃厚的文人不肯出任清朝官職,隱居山村、古廟講學立說,宣傳民族意識,喚起漢人的反滿情緒,威脅著清朝的統治。
對於這些問題,順治帝及時地作出相應的決斷。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圍剿農民起義軍。命令吳三桂、英親王阿濟格、祿親王多鐸繼續向西北進攻,盡快消滅強大的農民軍。農民軍由於連續作戰,軍隊得不到休息與補充,人員傷亡很大,除戰死外,還有一些降清者,力量越來越弱,起義軍內部又充滿了矛盾,相互猜忌、殘殺,幾經損耗,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戰鬥力上都遠遠不再能與清軍抗衡,殺到最後李自成隻剩下28騎,被圍在湖北九宮山,全部壯烈犧牲。
順治消滅農民起義軍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坐鎮雲、貴一帶繼續掃平殘餘的農民軍。命多鐸揮師東下,配合南下的清軍,圍剿南明各小王朝、采取分化瓦解、招降納叛、以降軍為前導、各個擊破的策略。經十餘年的圍剿,清軍先後滅掉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南明小王朝,逼迫抗清力量較強的鄭成功退守台灣。
對於北方小股反清力量,順治帝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麵是武力鎮壓;另一方麵又禁止圈地,保證耕者有田種,北方的反清鬥爭很快就被平息。
順治帝遵照太後的意見,加強了思想文化陣地的占領和統治。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那天,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祭孔大典在北京國子監隆重舉行。祭前派人將孔子第六十五世孫孔允植,接到北京參加祭典儀式,清軍入關後已封孔允植為衍聖公。祭祀儀式完全按明製進行。順治帝首先用香湯淋浴,換上祭孔衣服,然後帶領文武大臣畢恭畢敬駕臨國子監,走在最前麵的16名太監抬著精製的祭品。
順治帝在中午時分,到達國子監。祭祀大典在悠揚的樂曲聲中開始。順治帝麵向國子監廣場,躬迎孔夫子聖靈前來享受祭品,然後轉過身來,恭恭敬敬地向孔夫子的神位獻上一幅杏黃色的絹,披蓋在神位上,再恭恭敬敬向孔夫子神位敬酒三次,行禮三次,祭酒高喊“禮成”,這祭孔大典就圓滿結束了。
典禮結束後,順治帝接見了衍聖公孔允植及孔、孟、顏、曾四姓子孫及五經博士,勉勵並賞賜一番,同時詔告天下:“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賴以政治,下之資以事君,學官諸生共勉之。”
順治帝祭孔的消息不脛而走,眾多儒生對此佩服得五體投地,盛讚順治帝是真龍天子。儒生頭腦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的意識,使他們感到既有為天子效勞之時,何不一顯身手呢!於是,一些有識之才不再隱居,也出來展示才華了。
祭孔後,順治帝又開始認真學習漢族文化,從曆史文獻、著名經典,到稗官小說傳奇、野史無所不讀,從中吸取不少治國安邦的道理。有一次順治讀《資治通鑒》,當讀到唐太宗政績時,當即產生一個新觀念,便派人召集大臣前來議事。順治帝向諸臣提出:“漢高祖、漢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前朝眾多皇帝之中,卿等認為哪一位最英明,最值得尊敬?”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名夏(原明朝官吏)一眼瞧見順治帝手拿的是一本《資治通鑒》唐記,馬上回答:“臣以為唐太宗在位期間號稱貞觀之治,他應比其他幾位皇帝略高一籌。”諸大臣聽後,一致點頭稱是。但順治帝卻說:“陳愛卿之見未必正確,朕以為明太祖製定的法令無不合情合理,值得後世永遠效法,像明太祖這樣的英明之主,曆代皇帝都是很難與之倫比的。”這一席話使眾大臣十分佩服,尤其是明朝遺臣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這位從關外來的皇帝繼承大明江山是合情合理的,堪稱當之無愧的英明之主。
順治帝還繼承明朝的科舉製度,開科取士仍每三年一科,均在秋季舉行,漢、滿、蒙等各族文人一律平等入考,皇帝擇優而取。清朝實行科舉製度給漢族文人開辟了做官入仕、報效朝廷之路,這樣做不僅籠絡了廣大漢族文人,同時也為清廷和地方選拔了一些治國安邦的人才。
順治帝福臨采取的這些明智之舉,彌補了清軍入關後滿漢之間的一些裂痕,緩和了民族矛盾,使神州大地自清軍入關以來的升平景象初露端倪。正當順治帝為創造一個太平盛世大展宏圖時,卻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死,年僅23歲。
關於順治帝之死,野史上說他因戀慕董小宛而遠遊為僧,這是沒有根據的。福臨是一位當之無愧有作為的皇帝。
康熙囚鼇拜
康熙帝名叫玄燁。他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好學。6歲的時候,玄燁去給父親請安。順治皇帝問他長大以後想做什麽,玄燁先是不做聲,而是用小手摸著父親的龍袍,然後才回答說:“我願意繼承父皇,做個英明的天子。”順治皇帝覺得玄燁的誌向大,並且不論長相脾氣,都與自己一模一樣,對他就更加喜歡了。
順治皇帝去世之前指定玄燁為皇位繼承人,讓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位大臣輔政,這年玄燁才8歲。
第二年,玄燁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康熙元年為公元1662年)。小皇帝每天不是讀書就是遊玩,朝廷大權都掌握在輔政大臣手裏。被順治皇帝指定為輔政大臣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人,經曆與性情行事各不相同。
索尼是一位忠心耿耿地服侍過太祖、太宗、世祖的三朝元老,蘇克薩哈與鼇拜是兒女親家,但是兩人對許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相互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遏必隆曾經在順治初年,被人誣告受到撤職查辦處分,後來順治帝親政後曾為他平反,使他得以恢複舊職,並不久後升職。
在四個輔政大臣中,鼇拜是最喜歡弄權術的,有極大的政治野心。他與蘇克薩哈雖是親家,二人卻形同水火,各不相容。
順治皇帝在世時,根據漢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改革了一些帶有奴隸製殘餘的政策,例如宣布停止圈地等等。可是四個輔政大臣曾經從圈地中得到好處,所以反對這些改革。順治皇帝死後不久,他們就重新圈占土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鼇拜的野心日漸顯露出來。他在四個輔臣中本來居第四,可是他拚命往前擠,處處強出頭,想要取代首席輔政大臣的地位。
鼇拜是清鑲黃旗人,勇猛善戰,曾多次立過戰功,入關後追剿農民起義軍戰功顯赫,順治帝封其為議政大臣,二等公爵,後又提升為領侍衛內大臣和少傅兼太子太傅。鼇拜為人暴燥,傲慢無禮,擅於弄權,有極大的野心。在輔政期間處處製造矛盾,時時招募死黨、排斥異己,曾以交換旗地為名,製造民族矛盾,借機假傳聖旨濫殺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大臣。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索尼因病去世,鼇拜高興萬分,死掉了他所憚忌的人,其野心愈加膨脹。借康熙親政免去輔政大臣之機,誣蔑、陷害其兒女親家蘇克薩哈,又拔掉一顆眼中釘。遏必隆雖係皇親,有赫赫戰功,但為人忠厚,是非不分,從不得罪鼇拜,有時還站在鼇拜一邊。這就促使鼇拜能獨霸朝政,為所欲為。鼇拜又欺天子年幼,專橫跋扈無所顧忌,在朝中大肆培植黨羽,安插親信,一些重要位置,鼇拜都強行安排其親信、死黨。更有甚者,對吳三桂陰謀背叛朝廷的事不僅不管,還與其勾結。鼇拜這些罪惡陰謀,康熙帝既有所聞又有所備。
康熙皇帝年少有誌,幼小時曾對其父說過“願效法父皇,做一個英明天子”。他在祖母的教導下,懂得很多治國安邦的道理。而且從小又練就一身騎馬射箭的武功,可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的皇帝。康熙每日下朝除讀書外,就和他選拔的上百名與他同齡的皇族少年練習擒拿、格鬥等武術。同時又秘密委派自己的貼心人,監視、探聽鼇拜的一舉一動,做到有備無患。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初夏的一天,鼇拜裝病,在家裏與其黨羽策劃謀反。康熙得到消息後,決定帶領自己親兵護衛前往鼇拜府探病以觀虛實,鼇拜及其死黨突然聽到皇帝駕到,嚇得東躲西藏,鼇拜更是驚惶失措,連靴子都沒脫就鑽到被裏,哼哼唧唧裝起病來。皇帝的護衛掀開他的被子,一把亮閃閃的匕首露了出來,嚇得鼇拜魂不附體,渾身猶篩糠一般。康熙皇帝神態從容,若無其事地拿起匕首,臉上現出少年天真的微笑說:“太師病成這樣,還沒有忘記我們滿族人刀不離身的老習慣,真值得年輕人效仿。”說完把刀輕輕地放在鼇拜身邊,又著實地安慰了幾句,然後起駕回宮。康熙帝的這次探病,舉止大方,神態自若,言語自然,露出少年皇帝對年長太師無微不至的關心,絲毫沒有露出對鼇拜的疑心,穩住了鼇拜的陰謀行動。
康熙帝這次探病也清楚了鼇拜的陰謀及其險惡用心;他的陰謀雖然還沒有成熟,然而已使朝政危在旦夕。因此康熙帝決定按太皇太後“陰謀應及早粉碎,免生後患”的旨意,回宮後及時把此事講述給祖母聽,然後又召集索額圖等親近大臣共同商討,進行了周密地安排,詳細地布置,把粉碎鼇拜的陰謀叛亂準備做得萬無一失。
諸事安排就緒後,康熙帝下詔,命鼇拜進宮議事,鼇拜裝病時,沒發現皇帝對他有疑心,因而仍如往常一樣,旁若無人地走進皇宮,見了康熙皇帝仍舊是不跪拜隻是哈腰,問道:“陛下召老臣有何吩咐!”康熙帝十分生氣,厲聲喝道:“鼇拜你可知罪!”鼇拜一聽心知皇上有疑,但一貫專橫的鼇拜根本沒把這年少皇帝放在眼裏,冷笑一聲,揮動著手臂傲慢地說:“臣奉先帝遺詔,輔政八年,何罪之有?”康熙帝見狀更加氣憤:“大膽鼇拜,結黨營私、違犯政令、陷害忠良、圖謀不軌,還敢說無罪!”一向蠻橫的鼇拜又拿出逼康熙誅殺蘇克薩哈的架勢、衝到禦案前張牙舞爪地質問康熙帝:“說我犯了這些罪,有何證據?”康熙帝大怒:“來人,拿下這個奸賊!”話音剛落,從後衝出百餘名年輕小將一齊奔向鼇拜。鼇拜見狀大吃一驚,但他畢竟是久經沙場的猛將,豈能懼怕這些孩子,又見他們都是赤手空拳,更不放在眼裏,竟揮拳與這些武士打起來,鼇拜做夢也沒想到,這些小將就是康熙帝幾年來精心訓練出來的,專門對付他的擒拿勇士。未幾回合,鼇拜就被打翻在地,五花大綁地跪在了康熙帝麵前。康熙帝擒住逆臣賊首,十分高興,立即下令禦林軍將鼇拜府團團圍住,將其兒子、弟弟、侄子、及其死黨全部擒獲歸案,並召集文武大臣上殿,公布鼇拜的罪狀,責令康親王傑書會同刑部進行審訊。
鼇拜專橫跋扈,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今日被康熙皇帝擒獲,大快人心。眾大臣都佩服少年皇帝文韜武略過人。金殿上,眾臣你一條他一條列舉了鼇拜許多罪狀,經過歸納整理共30條,條條死罪,按清律應處以大辟之刑。其子、弟弟、侄子及其死黨也應處於死刑。康熙皇帝又進行了一次複審,色厲內荏的鼇拜,此時伏地受審,一一承認了這些罪惡。康熙帝姑念其有功於前,又年事已高,故從輕發落,將他與其子叛終身監禁,不久鼇拜就病死在獄中了。
康熙帝智擒鼇拜,給被他打擊和害死的大臣平了反,掃除一大隱患,他奪回權力以後,開始了清朝政治史上新的一頁。
有膽有識削三藩
康熙皇帝在除掉鼇拜以後,就開始考慮一件大事:削平“三藩”。“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屬地。康熙皇帝所要消滅的“三藩”,指的是當時駐守在雲南、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駐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駐守在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這三個藩王原來都是鎮守遼東的邊將,後來又投降了清朝,充當了引路人,帶領清兵開進了中原地區。康熙皇帝就封他們為藩王,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
吳三桂在鎮守雲貴地區之後,招兵買馬,擁有了10萬眾兵,他就在西南割據稱雄,做起土皇帝。他任命官吏與將領,不許朝廷幹涉,朝廷任命的雲貴兩省總督、巡撫,都要受他節製。他還利用西南豐富的礦產製造兵器,還囤積了大量火藥,製造火槍火炮。又鑿井煮鹽,用鹽與鄰省交換糧食布匹等軍需用品。耿精忠則利用沿海的有利地形,與海外私通貿易,大量走私,撈取大批金錢。尚可喜在廣東征收大量租稅,而且他性情殘暴,經常殺人取樂,毫無人性。
康熙帝不允許皇權旁落,更不允許國家分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胡作非為,康熙皇帝早有耳聞,而且他將處理“三藩”的問題時時刻刻銘記在心上。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自覺年老力衰,請求皇帝讓他回到遼東養老,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尚之信,繼續留鎮廣東,平南王府予以撤消。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找來謀士商量,他也寫了奏折給皇帝,請求撤藩。耿精忠見吳三桂也寫了奏折,他也連忙上了奏折,請求撤藩。
康熙帝在收到吳三桂、耿精忠的奏折後,立即交給郡臣商議,並且表示他打算將三個藩一塊兒撤消。不料,眾大臣之中,除了明珠、莫洛、米思翰等少數大臣同意撤藩,大多數大臣都不同意,他們害怕三藩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剛滿20歲的康熙皇帝,在明珠等大臣的支持下,他認為自己的削藩主張是正確的,就下詔批準了吳三桂、耿精忠請求撤藩的奏疏,叫他們各自返回家鄉養老,並在走以前把地方行政移交給當地的總督、巡撫。
吳三桂怎麽也沒想到康熙真會同意他的請求。他與耿精忠聯合起來,玩弄兩麵手法:一方麵裝出畢恭畢敬的態度準備撤藩,另一方麵迅速調兵遣將準備反叛。吳三桂想出一條妙計:他找來一個30來歲的姓朱的青年,在他的兩腿上各刺了一條龍,假稱是崇禎皇帝的後代,想複興明室。吳三桂借了崇禎皇帝的名義,起兵反叛清朝。
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終於打出“反清複明”的旗號。他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分兵兩路進攻湖南和川陝。第二年3月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向浙江、江西發動進攻。公元1676年2月,尚之信也在廣東起兵響應,向廣西進攻,至此,三藩勾結反清,叛亂範圍擴展到雲南、貴州、福建、廣東、湖南、四川、陝西、甘肅、浙江、江西、貴州等11個省。
三藩叛亂,江南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亂。那些不主張削藩的大臣們又叫嚷起來,他們主張與三藩求和。可是主張削藩的明珠、莫洛、米思翰等怎麽也不肯退讓,他們主張平定三藩的叛亂。康熙皇帝堅定了他的削藩決心,決定派八旗軍全力討伐吳三桂,堅決鎮壓叛軍。
對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則軟硬兼施。他一方麵派他們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廣東進行勸說,一再表示對他們以前的行為不再追究;另一方麵,又派八旗軍去攻打他們,把他們逼得投降了。這軟硬兼施的辦法果然見效,不久,耿精忠和尚之信就投降了。三藩中平定兩藩,隻剩下了西南的吳三桂了。
耿精忠和尚之信被降服,給吳三桂以很大打擊。但他仍不死心,在攻入湖南以後,叛軍的氣焰十分囂張,八旗軍多次未能攻下被叛軍占領的嶽州、長沙等地。康熙帝下令繼續加強正麵進攻,同時派兵繞道湖南南部深入廣西,襲擊叛軍後方。八旗軍越戰越勇,叛軍內部卻發生了動搖分化。吳三桂手下的大將林興珠、韓大任投降了清軍。
即將覆滅的吳三桂,已經74歲了,可是他仍念念不忘他的皇帝夢。終於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公然在衡州自稱“大周皇帝”,改元昭武,並大封偽官偽將,企圖用這種辦法給他的部將們打氣。可是,這一切都不頂用,叛軍終於抵抗不住清軍的強大攻勢,節節敗退。一天,吳三桂聽到前線戰敗的消息,心中一急,突然中風昏厥。從此吃不下飯,喝不下水。8月17日,他一命嗚呼了,結束了他醜惡的一生。
吳三桂死後,他的部將馬寶、胡國柱草草安葬了他的屍體,就趕忙派人前往雲南接吳三桂的孫子、13歲的吳世璠(音fán)前來奔喪。吳世璠到了衡陽以後,繼承了皇位,改元洪化。然後帶著他祖父的棺材匆匆忙忙地逃離湖南,退回到雲南昆明。吳世璠逃回了雲南昆明,仍不死心,仍然同清王朝對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11月,康熙皇帝派去了大將貝子章和都統賴塔,他們二人帶著勇敢、頑強的清軍攻破了昆明,吳世璠畏罪自殺。這樣曆時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於完全結束了。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章泰和賴塔從雲南凱旋而歸,康熙皇帝高興得親自到蘆溝橋來迎接,君臣見麵,親親熱熱地舉行了抱見禮,這對兩位立了赫赫戰功的將軍給予了很大的安慰。由於康熙皇帝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很大,而且他的處事非常果斷,因此他避免了一場使全國再度陷入混亂和分裂的戰爭。
康熙皇帝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不聽信讒言,而且善於用兵,終於打敗了貌似強大的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保證了護祖國的統一和穩固,對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俄尼布楚條約》
清軍入關後,兵力大部分移到內地,所以駐紮在東北的清兵有所減少,黑龍江一帶屢遭沙俄的侵擾。當時清朝忙於攻取江南、平定三藩、收複台灣等等,無暇顧及東北黑龍江一帶,給沙俄入侵造成空隙。這夥侵華沙俄原居歐洲,距中國十分遙遠,然而他們侵略成性,經常用最殘忍、最野蠻的手段向外擴張,最後魔爪伸到亞洲,直到中國黑龍江一帶。
康熙帝繼位後,鼇拜專權,政局混亂,鼇拜對沙俄入侵又隱瞞不報,致使沙俄先後占據雅克薩、尼布楚等地。他們在兩地修建碉堡,建立殖民地,強征當地居民的賦稅,甚至向清朝發布外交文書,要清朝皇帝向他們稱臣。甚至還無理要求中國每年向沙俄進貢白銀4萬兩和絲綢等物資。這一切都遭到康熙帝的嚴辭拒絕。沙俄惱羞成怒,增兵雅克薩,修築更多的碉堡據點,威脅大清,並伺機擴大侵略範圍。
三藩平息後,國內基本安定。康熙帝以為應適時出兵黑龍江,給沙俄侵略者以應有的回擊,以保衛祖國領土主權不受侵犯。為此康熙帝於公元1682年借回盛京拜謁太祖、太宗陵寢之機,親自調查邊境情況。他出柳條邊,乘船沿鬆花江北行,詢問由黑龍江逃回來的老百姓,打聽那裏的情況,聽到百姓對羅刹(即沙俄)的憤怒與咒罵,得知民心思歸,百姓愛國,不為沙俄所用。這是擊敗沙俄,保衛邊境實現領土完整的有力保證。康熙帝安慰百姓說:“朕對羅刹早有所備,待我大軍一旦布置就緒,即刻發兵,收複失地,讓你們返回家園。”
經過實地了解,康熙帝對出兵黑龍江充滿了必勝的信心。為了更好地掌握沙俄的實際情況,回京後,他即派都統郎坦率幾百健卒,化裝成獵人,深入雅克薩一帶偵察敵情,勘察地形交通。郎坦等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偵察,取得了可靠的材料,繪製了地形圖回到北京。郎坦上奏說:“根據臣等實際了解所掌握的情況分析,要想打敗羅刹並不難,隻要派3000兵就可取勝。”郎坦的報告與康熙帝的分析是一致的。為了永保邊境的長治久安,康熙帝考慮必須在邊境建城駐兵,屯田開荒,修築水路公路,加強與內地聯係,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加強邊境地區的防禦能力。
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兵駐守瑗琿等地,任命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派戶部尚書伊桑阿到吉林督造船隻,修通水路,擴建陸路,使邊境與北京的通信幾天就可以通達。康熙帝諄諄囑咐薩布素,要求他關心和保護好邊民,加強軍民團結。
經過二三年的準備,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春,康熙帝得到薩布素的報告,知道一切準備就緒,於是下令攻占雅克薩。強大的清軍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很快攻下雅克薩,將沙俄侵略者趕走,首戰告捷。康熙帝告誡薩布素要警惕羅刹的卷土重來。
果然不出康熙所料,沙俄退兵並不死心,不久窺探到清軍撤回休整,雅克薩守兵少的機會,立刻組織大批軍民,偷襲雅克薩。沙俄這次占據了雅克薩後,高築牆,深挖溝,準備死守下去。雅克薩失守後,康熙帝命令薩布素第二年春必須奪回雅克薩,徹底消滅這股侵略者。這次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因為沙俄防守工事修得又多又堅固,戰爭持續了三個月,最後沙俄頭子托布爾津被擊斃,士兵死亡百分之九十,清軍重新奪回雅克薩。
第二次擊敗沙俄,康熙帝致書沙皇,提出通過談判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沙皇因兩次受挫,看到想用武力霸占黑龍江流域毫無希望,隻好答應談判,想到談判上再撈一把。沙皇的代表是老奸巨滑的果洛文,清朝代表是索額圖。果洛文使出渾身解數,耍盡了無賴手法;索額圖義正詞嚴不卑不亢。在雅克薩中國各族居民強大聲勢的壓力下,果洛文害怕如果再賴下去,將失去在黑龍江一帶所有的地方,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方案。雙方達成了協議。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雙方在尼布楚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明文規定: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分界線。分界線以南原俄國所建的據點包括雅克薩在內,全部拆毀;中國把尼布楚和它以西直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讓給俄國。
《中俄尼布楚條約》雖然把原來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領土讓給了俄國,但這是出於清政府戰略上的考慮同意的,是雙方共同商議的結果,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平等條約。它確定了中俄雙方東北部的邊界,此後長達150年的時間裏,這一段邊境一直比較平靜。《中俄尼布楚條約》也是康熙皇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勝利。
但是沙俄侵略者並不死心,它開始改變了侵略手段,以挑撥中國民族關係為陰謀,鼓動中國西北部的噶爾丹起來作亂。
三征噶爾丹
沙俄政府在雅克薩失敗以後,並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又唆使準噶爾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進攻漠北蒙古。
那時候,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個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外,其他兩部也都臣服了清朝。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來在伊犁一帶過遊牧生活。自從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他野心勃勃,先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陣失敗了,幾十萬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康熙帝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叫他把侵占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自以為有沙俄撐腰,十分驕橫,不但不肯退兵,還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決定親征噶爾丹。他認為噶爾丹氣勢洶洶,野心不小,既然打進來,非反擊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康熙帝親自帶兵在後麵指揮。
右路清軍先接觸噶爾丹軍,打了敗仗。噶爾丹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離開北京隻有七百裏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克什麽騰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