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建都洛陽,國號晉。晉朝的曆史分為西晉、東晉兩個部分,以洛陽為都的晉朝,史稱西晉。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之初,重視法製,招集流亡,功課農桑,減輕賦役,社會一度繁榮。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司馬炎開始窮奢極侈於政事,頒布按官品高低占有土地的占田製,並免除其賦稅以加強世家大族的特權。西晉門閥世族統治的腐朽導致了激烈的爭鬥,司馬炎死後不久便爆發了同姓王爭奪皇位的凶殘內戰,史稱“八王之亂”。內戰嚴重地損耗了晉統治集團的實力。同時,殘酷的內戰也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引發了全國各地人民大起義。公元316年,北方匈奴貴族建立的漢國攻入晉都城,晉朝覆亡。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即位完全依靠南北世家大族支持,因此大力扶持大族,給予種種特權,勉強維持其統治。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大戰中擊敗了前秦大軍,維持了東晉的穩定,形成了南北朝對峙。東晉保障了江南經濟發展。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取代東晉稱帝,東晉滅亡。兩晉共曆15帝,156年。
晉朝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學者陳壽撰寫《三國誌》、幹寶撰《晉紀》、常璩撰《華陽國誌》,對後世較有影響;目錄學家荀冒力創立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為後世所沿襲;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幹寶的《搜神記》、陸機的《文賦》等均是膾灸人口的著名作品;思想家裴顧、郭象、鮑敬言等人堅定的反玄學立場,提出的思辨性較強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和魏晉南北朝的思想解放起了積極作用。在科學技術方麵,虞喜發現歲差、嵇會著《南方草木狀》,東晉高僧法顯著的《佛國記》一書,是我國一部重要的外國地理專著。英、法等國皆有譯文。
劉禪“樂不思蜀”
司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認為朝廷局勢已經穩定,決心大舉進攻蜀漢。
蜀主劉禪是個昏庸無能,扶不起的阿鬥。他沉緬酒色,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黃皓。那時候,接替諸葛亮的大臣蔣琬、費都已死去,蜀漢擔任輔漢大將軍的是薑維。薑維有心繼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幾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國,但都未有成效。再加上後宮奸臣作梗,蜀漢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弱。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將軍鄧艾、諸葛緒各帶兵三萬,鍾會帶兵十幾萬分三路進攻蜀漢。薑維看到魏軍聲勢浩大,便把蜀兵集中到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守住關口要道。鍾會帶兵到了劍閣,一時無法攻入。
鄧艾見蜀軍主力守在劍閣,就帶了精兵偷偷繞道到劍閣西麵的一條羊腸小道上向南進軍。這一帶本來是人跡不到的地方。鄧艾帶領這支精兵,逢山開路,遇河架橋,走了七百裏路,也沒有被蜀軍發現。最後,他們來到一條絕路上,山高穀深,沒法前進。鄧艾當機立斷,用氈毯裹著身子,從懸崖峭壁上滾了下去。將士們也跟著滾了下去。有的攀著樹木,一個接一個慢慢地爬下了山,終於越過了這條絕路,一直趕到江油。
駐守江油的蜀軍沒想到鄧艾會從背後殺出來,突然見到魏兵出現在城下,來不及組織抵抗,隻好投降了。鄧艾繼續向綿竹進攻。守綿竹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鄧艾派人送信勸說他投降,說:“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薦你為琅琊王。”諸葛瞻把鄧艾派來勸降的使者殺了,決心和鄧艾拚個死活。後來,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都戰死了。
鄧艾拿下綿竹,直奔蜀漢都城成都。成都的百姓一聽鄧艾兵臨城下,紛紛到山上樹林裏去避難。蜀漢朝廷更是亂成一團,後主趕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張往南逃,有的主張投靠東吳,有人認為現在魏國大軍壓境,不如趁早投降。後主是個沒主意又膽小的人,根本不想抵抗。等鄧艾大軍到達成都,他已經叫人反綁著兩手,率領文武百官出城門投降了。鄧艾進了成都,覺得自己了不起,驕傲起來,連鍾會也不在他眼裏。他直接向司馬昭上書,要趁這次打勝仗的勢頭,一鼓作氣把東吳滅掉。
司馬昭卻下命令給鄧艾,說:“軍事行動不許自作主張。”鄧艾很失望。正在劍閣跟鍾會對抗的蜀將薑維,得到鄧艾襲擊成都的消息,正想退回去保衛成都,接到後主的命令,要他向魏軍投降。蜀軍將士接到這個命令,又氣憤又傷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來,在大石頭上亂砍。薑維倒是十分冷靜。他跟將士們一合計,決定向鍾會投降。鍾會也賞識薑維是個好漢,把他當作自己人一樣看待。兩個人出門一塊坐車,回到軍營一起議事,要好得簡直拆不開。薑維利用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勸鍾會秘密寫信給司馬昭,告發鄧艾謀反。
司馬昭本來猜忌心很重,接到鍾會的報告,就用魏元帝的名義下道詔書,派人到成都把鄧艾抓起來,用囚車押回洛陽。他怕鄧艾抗拒,又命令鍾會進軍成都。
鍾會到了成都,派一支人馬用囚車把鄧艾押到洛陽。半路上,鄧艾被人殺了。鍾會用計除掉了鄧艾以後,兵權全掌握在他一個人手裏,他就決定謀反了。鍾會跟薑維一商量,薑維完全讚同他的想法。因為薑維另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鍾會殺掉魏軍將領,然後他再除掉鍾會。鍾會以為薑維真心跟他合夥反司馬昭。他假傳太後的命令,說司馬昭殺害魏元帝,叫他發兵討伐。他怕魏軍將領不服,把他們軟禁在蜀宮裏。
魏軍將士對鍾會的命令本來有點懷疑,後來,有人傳出謠言,說鍾會、薑維要把北方來的將士殺光。這一來,大家都亂了起來。有的在王宮殿四周放了火。亂兵進了宮,薑維、鍾會控製不住,都被亂兵殺了。
鄧艾滅了蜀漢以後,後主劉禪還留在成都。到了鍾會、薑維發動兵變,司馬昭覺得讓後主留在成都總不大妥當,就派他的心腹賈充把劉禪接到洛陽。隨同劉禪一起到洛陽去的隻有地位比較低的官員郤(音xì)正和劉通兩個人。劉禪不懂事,不知道怎樣跟人打交道,一舉一動全靠郤正指點。平時,劉禪根本沒把郤正放在眼裏,到這時候,他才覺得郤正是個忠心耿耿的人。
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馬昭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隻有劉禪咧開嘴看得挺有勁,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
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薑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嗬嗬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郤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趁上茅廁時,郤正對劉禪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劉禪說:“依你的意思該怎麽說呢?”郤正說:“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裏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
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郤正的話,就把郤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隻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郤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裏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相信他的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昏君不知亡國恨,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曆史上出了名,後來,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鬥”比喻那種懦弱無能、沒法使他振作的人。
羊祜收買人心
公元263年,魏國平定蜀漢,延續數十年的天下三分之勢,演變成魏、吳兩國南北對抗的格局。兩年後,司馬炎取代魏國,建立晉國。司馬炎盱衡天下,南望長江,立下了統一天下的宏偉大誌。司馬炎作了相應的戰略部署,調中軍將軍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出生名門,祖上九世做官,皆以清德著稱。
羊祜到荊州前線後,認真分析了東吳政權的政治、軍事狀況。從政治上看,梟雄一世的東吳國主孫權,已經逝世了,孫皓繼任後,政治逐漸走向腐敗;從軍事上看,東吳一代名將陸遜、程普等都相繼逝世,但陸遜的兒子陸抗卻仍有乃父遺風,才略不減前人。東吳擁有軍隊二十萬,善於水戰,憑借長江天險與晉國抗衡,是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考慮到這些,羊祜暗暗定下了爭取民心的策略。
羊祜出鎮南夏,開墾土地,開設學校,訪貧問苦,救濟危難,做了許多利民便民的好事,深得江漢人心。羊祜還對東吳開誠布公。每次與東吳軍隊交戰,他都事先通知對方,從來不偷襲掩殺。吳國士兵投降晉國後,如果願意還鄉,羊祜隨時放他們回鄉。一天,晉軍士兵抓來兩個俘虜,羊祜了解到他們是一對兄弟,家中還有年邁的父親,便立即把他釋放了,不久,吳軍將領夏祥、邵鎧率領部下投降,那對被釋放的兄弟的父親,帶領全族的人跟隨降軍向晉國投誠。
秋天來了,晉軍為了儲存冬季的糧草,進入吳國境內收糧割草,羊祜要求全軍在收割糧草時必須嚴格遵守紀律,認真計算糧草的數量,並以同等價值的絲絹償還農戶。當時,食品非常匱乏,晉軍的將領們經常帶領士兵們打獵,羊祜嚴令各軍,隻能在晉國地盤上射獵,不準擅自進入吳國境內。有時,士兵們眼睜睜地看著帶傷的獵物逃入吳國境內,卻不得不停止追擊。然而,對吳國士兵打傷而逃入晉國境內的禽獸,羊祜則規定必須歸還吳國士兵。於是,吳國人心悅誠服,感恩戴德。江漢一帶的百姓,都稱羊祜為“羊公”,卻忘記了他的名字。
陸抗是東吳末年難得的優秀將領,他雖然與羊祜隔界對抗,以兵戈相見,但內心十分敬佩羊祜,暗自歎服道:“羊公的德量,即使是樂毅、諸葛亮也未必能夠超過。”一次,陸抗生了病,羊祜知道後,便派人前去看望,還送去一罐湯藥,陸抗端起藥就要喝,左右的人忙製止道:“晉國人送的藥,哪裏能隨便喝呢?”陸抗卻說:“羊公怎麽會在藥裏下毒呢?”於是將藥一飲而盡。
此時,東吳政權日趨腐敗,孫皓荒淫驕虐,殘害忠良,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陸抗痛感國事日非,卻無回天之力。孫皓多次下詔催促陸抗發兵攻晉,陸抗上書道:“即使是在一個鄉邑,對百姓都不能不講恩義,何況作為一個大國呢?我如果勞師興眾,對羊祜實際上並不會有什麽傷害,反而張揚了他的恩德。”陸抗堅持約兵自衛,吳晉兩國軍隊相安無事。
公元277年,羊祜得了重病,他感到時間已不多了,便請求入朝謁見晉武帝司馬炎,麵陳伐吳之計。司馬炎因羊祜染病不宜入宮,特地派遣中書令張華前往南夏,聽取籌策。
當時,對進兵江南,朝廷中有不少官員持反對態度,羊祜對張華說:“天下不如意的事十居七八,機遇是不多的。現在吳國虐政日甚一日,而陸抗已去世三年,這真是天賜良機,如果出兵,可以不戰而克。蒼天給予而我們卻不取,將來是要後悔的。假如孫皓不幸而死,吳國人更立明主,到那時,即使有百萬甲兵,也難以越過長江,還會給子孫後代留下後患。”張華深表讚同,對羊祜說:“聖上進軍江南的決心已定,並決定由你擔任征南軍隊的統師,你可以坐臥在車船之上,指揮諸軍作戰。”羊祜答道:“收取江南不一定非要我親自去做,立功揚名的事,我不敢自居。”他推薦杜預擔任統帥,並一再告誡張華說:“平定江南易如反掌,這件事聖上不用操心。但在平定吳國後,將軍們可能會爭功,這件事一定要處理得當。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還要慎重地選擇輔國的人才,這些都有勞聖慮了。”
第二年,羊祜病逝,晉國舉國哀悼。大殯的那天,司馬炎身著素服,親自送殯。當時正值嚴寒的冬季,司馬炎久久不願離去,悲傷的涕淚灑在須發上,全部凝結成冰粒。江漢的百姓得知羊祜病逝的消息,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趕集的人自動罷市,哭聲響成一片,連吳國守邊的將士們都流下傷心的眼淚。
百姓們為了紀念羊祜,在硯山上為他建碑立廟,清明時節,成千上萬的人來到硯山緬懷羊祜。見到羊公碑,人們沒有不落淚的。因此,後人把羊公碑改稱“墜淚碑”。
羊祜逝世後,司馬炎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公元279年,也就是羊祜逝世後一年,晉國軍隊分三路大舉伐吳,杜預攻占了東鄉(今湖北鬆滋縣東),吳國軍民投降萬餘人。接著,杜預又攻占了江陵(今湖北枝江、潛江縣一帶),於是,湘江、沅江以南,直至交州、廣州(相當今天廣東的大部、廣西的一部分,越南東北部的地帶),吳國的大小郡邑都望風歸命,紛紛投降,局勢很快就穩定下來。第二年,晉國將軍王濬,指揮水軍攻克石頭城(今江蘇南京市),孫皓投降,立國五十七年的東吳從此滅亡。
捷報傳到晉國朝廷,文武群臣都來向司馬炎祝賀。司馬炎手執酒杯,流著淚對群臣說:“這都是羊將軍的功勞啊!”接著,司馬炎帶領文武大臣到羊祜的墓前去祭奠,把勝利的喜訊告慰已經長眠地下的羊祜。
王濬樓船破吳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決定發兵二十多萬,分幾路進攻東吳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鎮南大將軍杜預打中路,向江陵進兵;安東將軍王渾打東路,向橫江(在今安徽省)進軍;還有一路水軍,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領,沿著大江,順流向東進攻。
王濬是個有能耐的將軍。他早就作了伐吳的準備,在益州督造大批戰船。這種戰船很大,能容納兩千多人。船上還造了城牆城樓,人站在上麵,可以四麵望。所以也稱作樓船。
為了不讓東吳發覺,造船是秘密進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難免有許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裏。木片順水漂流,一直漂到東吳的地界。東吳有個太守吾彥,發現了這件事,連忙向吳主孫皓報告,說:“這些木片一定是晉軍造船時劈下來的。晉軍在上遊造船,看來是要進攻東吳,我們要早作防守的準備。”可是孫皓滿不在乎地說:“怕什麽!我不去打他,他們還敢來侵犯我!”吾彥沒有辦法,但是覺得不防備總不放心。他想出一個辦法,在江麵險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樁,釘上大鐵鏈,把大江攔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鐵錐安在水麵下,好像無數的暗礁,使晉國水軍沒法通過。
公元280年,打中路的杜預和打東路的王渾兩路人馬都節節勝利。隻有王濬的水軍,到了秭歸,因為樓船被鐵鏈和鐵錐阻攔,不能前進。
王濬很聰明,他吩咐晉兵造了幾十隻很大的木筏,每個木筏上麵放著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槍。他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兵士帶領這一隊木筏隨流而下。這些木筏碰到鐵錐,那些鐵錐的尖頭就紮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掃掉了。王濬又在木筏上架著一個個很大的火炬。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點就著。他讓這些裝著大火炬的木筏駛在戰船前麵,遇到鐵鏈,就燒起熊熊大火,時間一長,那些鐵鏈鐵鎖都被燒斷了。
王濬的水軍掃除了水底下的鐵錐和江麵上的鐵鏈,大隊戰船就順利地打進東吳地界,很快就和杜預中路的大軍會師。杜預竭力支持王濬帶領水軍直撲東吳國都建業。
這時候,東路王渾率領的晉軍也逼近了建業。孫皓派丞相張悌率領三萬吳兵渡江去迎戰,被晉軍全部消滅。
王濬的樓船順流東下,聲勢浩大。吳主孫皓派將軍張象帶領水軍一萬人去抵抗。張象的將士一看,滿江都是王濬的戰船,無數麵的旌旗迎風飄揚。東吳水軍長期沒有訓練,看到晉軍這個來勢,驚嚇得沒有打就投降了。
東吳將軍陶濬,在這時候去找孫皓。孫皓問他水軍的消息。這個陶濬很能自誇,他說:“益州水軍的船都小得很。陛下隻要給我兩萬水兵,把大號的戰船用上,準能夠把晉軍打敗。”孫皓馬上封他為大將,把節杖交給他,叫他指揮水軍。陶濬向將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發跟晉軍作戰。吳國將士可不願送死,當天晚上,就逃得一幹二淨。
王濬的水軍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一帆風順地到了建業。建業附近一百裏江麵,全是晉軍的戰船,王濬率領水軍將士八萬人上岸,在雷鳴般的鼓噪聲中進了建業城。
孫皓讓人反綁了雙手,帶領一批東吳大臣,到王濬的軍營前投降。這樣,從曹丕稱帝(公元220年)開始的三國分立時期宣告結束,晉朝統一了全國。
晉武帝要封賞平吳的功臣。沒料到,王濬和王渾卻陷入一場爭奪平吳首功的鬥爭裏。其實,王濬確是第一個攻入建業的,第二天,王渾的軍隊才渡過長江。王濬部下有一個叫何攀的謀士,提議把捉到的吳帝孫皓送給王渾,兩人劍拔弩張的矛盾才得到緩解。
晉武帝給王渾晉升為公爵卻給王濬任命為輔國大將軍,官在王渾之下。王濬不太服氣,心裏總是不舒服。每次晉見皇帝,都要說起這件不平之事,有時就很憤怒,竟會不告辭而出。
當然,人們的心裏還是有一杆秤。許多人認為王濬功勳卓著,但賞賜甚小,替他鳴不平。博士秦秀等人也上表為他申訴,晉武帝才升遷他為鎮軍大將軍。其實,對於當時的王濬來說,封官進爵是最好的表彰;但對於曆史上的王濬來說,後人的崇敬才是對他最好的回報。唐朝詩人劉禹錫憑吊古跡,感歎孫吳滅亡之速,讚賞王濬所建立的奇功時寫道: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裏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王濬樓船下江東,將孫吳統治的江東揚州、荊州、交州、廣州四州共43郡313個縣並入西晉的版圖。西晉滅吳,結束了東漢末以來長達近100年的分裂割據局麵,全國重新統一。
晉武帝在滅吳的第2個月,改元太康。太康十年(280~290年)間,由於戰爭狀態的徹底結束,人心安定,生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經濟一度出現繁榮景象。
阮籍縱酒保身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他文采卓越,年輕的時候,就顯示出不俗的政治才幹。
阮籍的父親叫阮,是在曹操和曹丕時代裏最有影響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在父親的教導下,從小就讀了許多書,有時候關起門來讀書,一讀就是幾個月不出門;阮籍喜歡古代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喜歡遊山玩水,精通音樂,特別貪酒,經常一醉就是幾十天不醒,別人都說他癡呆,實際上他是不願意與司馬氏合作,但又沒能力公開反對,便借這種消極的辦法對抗。
當年,司馬昭主持魏國的國家大事,他想拉攏阮籍來為自己服務,利用阮籍在上層社會中的影響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派人去向阮籍求親,要阮籍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可阮籍不願意,他不想和司馬家族攀親,但又不能公開拒絕,便整天喝酒喝得一塌糊塗,媒人去提親,跑了一趟又一趟,每次都看到阮籍喝醉了酒,呼呼地在沉睡。司馬昭事情又多,便把結親這件事丟下了。
阮籍不願與司馬氏合作的態度,不光表現在成天喝酒上,在做官問題上也是忽而合作,忽而又不合作。早在司馬懿當太傅、曹爽當大將軍執政的時候,曹爽請阮籍出來做官,阮籍借口說有病而不幹,不久,司馬懿殺了曹爽,聘請阮籍出來當從事中郎,這一下使阮籍的名聲大增。司馬昭當晉公時,阮籍也掛名做了個不大不小的官。有一次,阮籍對司馬昭說:“我曾去過東平,那裏的風土人情很好,您讓我去做官吧。”司馬昭很高興,任命他為東平相,阮籍騎著驢子上任去了,到了東平府,他把圍牆拆掉,大門打掉,讓府衙門內外直通,還廢除了許多繁雜的法令,把東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做了十幾天的官就回來了。
阮籍好喝酒是出了名的,他聽說步兵廚的一個廚師很會釀酒,存著三百多斛酒,他又要求去步兵營當官,被任命為步兵校尉,喝完了存酒,他又不幹了。喝酒使他終日昏沉沉的,也救了他的命,司馬昭有一個謀士叫何曾,他知道阮籍瞧不慣司馬氏當權,建議殺了阮籍,可司馬昭一直對他抱容忍的態度。
阮籍還喜歡發一些看來奇怪實際上很有道理的議論,有一次,阮籍參加一個酒會,大家在談論某某地方一個人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阮籍說:“咳!殺父親還差不多,怎麽能殺母親呢!”出席宴會的都是上層社會中有身份的人,都講究禮法,見阮籍發出這種議論,都感到奇怪,怪他不該胡說。阮籍又不慌不忙地說:“小雞小鴨,小豬小狗這些禽獸隻知道有母親不知道有父親,殺父親的人就和這些禽獸一樣,而殺母親卻連這些禽獸都不如了!”這話說出來,大家又紛紛佩服阮籍有見識。
實際上,阮籍的內心很不平靜,他對社會的認識還是有一定標準的,他自己成天喝酒喝得爛醉,當他兒子也學他的樣子成天喝酒時,他又製止兒子,不讓兒子喝酒。他還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人先生傳》,文章說:“社會上的一些自認為品德高尚,行為規矩的‘君子’們,成天小心謹慎地說話、做事,自以為很安全,這就是像虱子處在褲縫裏一樣,成天不出褲縫中,自認為又有吃又有喝,很安全,可一旦被火燒著褲子,虱子能逃到哪裏去?我們的這些文人名士們處在這個社會上就像虱子住在褲襠裏一樣!”這種比喻雖然滑稽,可是準確地表達了阮籍對當時社會的認識。
公元263年冬,阮籍終於“善終”,時年54歲。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阮籍是個很了不起的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是《詠懷詩》80多篇,都是五言古體詩,大都是寫景抒情,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點和感情的作品,流露出阮籍對社會愛憎分明的認識。阮籍死後,後人把他的作品編成一本集子,叫《阮步兵集》。
才高不謹的嵇康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其實,他家原來姓奚,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因躲避仇人,遷到譙郡,改姓嵇。他學識淵博,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音樂家。
嵇康和阮籍是同一時代人,在社會上的名氣也和阮籍一樣大,和他倆齊名的還有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等,因為他們七個人都隱居在山陽,又喜歡在竹林裏遊玩、喝酒、寫詩作文,被世人稱作“竹林七賢”。
在“竹林七賢”的主要聚集地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嵇康一住就是20年。在此期間,他往來於首都洛陽等地,還曾經在洛邑和向秀一起打過鐵。他的妻子是曹操之子曹林的女兒,他也算是魏宗室的成員,曾官至中散大夫。司馬昭篡魏後,嵇康極其不滿司馬氏集團對曹氏殘餘關係的殺戮,厭惡他們用虛偽的正統來標榜自己。
“竹林七賢”中,和嵇康能夠稱得上至交的,隻有阮籍與山濤。嵇康雖與阮籍情投意合,但不像阮籍那樣喜怒不形於色,遠離是非,處處裝瘋賣傻。嵇康言行坦率,有棱有角,嫉惡如仇,容易感情用事。
嵇康也已意識到這一點,他對自己身後的子女頗不放心。他的《家戒》一篇可以說是用心良苦,他說:“對長官要尊敬而勿親密,往來要有分寸;不要知道人家的私事,以免給自己招惹麻煩;不要與人爭執,要學會醉酒裝糊塗。”……而他自己,卻由於對司馬氏集團的痛恨,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一次,司馬昭的心腹鍾會別有用心地去拜訪嵇康,想借此請教,並與名士聯絡關係。而嵇康卻崇尚自然;看不起這號為司馬氏集團效力的文人。當時嵇康與向秀正在大樹下打鐵,看到鍾會來了,向秀故意把風箱拉得很響,嵇康裝作奮力揮錘,誰也不去理會鍾會。鍾會沒趣地站了一會,隻好轉身走去。這時,身後傳來嵇康奚落的追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受此恥辱,又不甘示弱,隻好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嵇康這種我行我素、絲毫不予周旋的脾氣,為以後種下了禍根。
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做了晉的高官之後,曾經要引薦嵇康做晉朝的尚書吏部郎,嵇康立即寫信給山濤斷然拒絕,這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巨源是山濤的號。信中痛斥晉王室的所作所為。事實上,嵇康未必真的要與山濤絕交,不過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情緒,山濤也未必把絕交當作一回事,隻是這封向世族儒教宣戰的書信傳揚開去,更使司馬氏把嵇康這樣的人視為眼中之釘,決心給其他知識分子以懲戒。終於在一個機會裏,因好友呂安一件家務事的糾纏,嵇康被鍾會構陷,以不孝的罪名被捕入獄。本來還要指責他圖謀反叛,要山濤出來作證,山濤不承認有此一事,這項罪案才沒有得逞以立。
司馬昭還是把他公開處決了。在獄中,嵇康終於反省自己的冥頑粗心、狂傲不謹,寫下了著名的《悲憤詩》。臨刑前,嵇康從容地彈了一曲他一向珍愛從未傳人的《廣陵散》,悲壯的曲調使當時聚集在東市刑場上的三千多名太學生感動得落淚,嵇康終年40歲,他死後,《廣陵散》失傳,成了絕響。嵇康臨死的時候,把他才10歲的兒子嵇紹托付給了山濤。後來經山濤推薦,嵇紹做了晉的官員,曾官至侍中。公元304年,在一次戰役中,嵇紹用身體保護晉惠帝,鮮血濺在惠帝的衣服上,以身殉了國難。
嵇康一生寫了許多詩文,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可因為他的詩語言太尖銳,當時編選文集時剔除了他的許多作品,在梁朝時有十五卷,到宋朝以後隻有十卷了,現在《嵇中散集》保存下來。
洛陽紙貴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人,在西晉太康年間,以一篇辭賦而轟動文壇,成為西晉文學中一顆璀璨奪目、光豔照人的瑰寶,這就是左思和他的《三都賦》。
左思(約公元250——305年),字太衝,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左思出身低微,從小就長得比較醜,人也不聰明。左思讀書,非常刻苦,從來不一知半解就了事。經過長時間的潛心鑽研,他居然達到了博學的程度。他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對於遣詞造句,也有了較深刻的領悟。他主要擅長於寫詩和辭賦。
在晉武帝的時候,左思的妹妹左芬被選入宮,成了武帝的嬪妃,大約生於曹魏時代、卒於西晉末年的左思,隨全家遷進了京城,做了個小官“秘書郎”。不過由於門閥社會重視家譜,出身寒微的左思一生不能得誌。
當時的文人喜歡以文字遊戲來證明自己的智力,於是左思也打算用同樣的風格寫一篇關於魏、蜀、吳三國都城的辭賦。為了寫成這篇賦,他竟花了10年的功夫。
一個人花10年的心血寫一篇文章,常人是做不到的,左思卻做到了。他的寫作過程十分艱苦,寫作時也十分認真。他旁征博引,凡是有關蜀都成都、吳都建業、魏都洛陽的資料,他都廣泛收集。凡是《三都賦》中的地理概念,左思都認真核對過地圖,絕不輕易轉錄概念,或者道聽途說。就連風俗、民謠以及鳥獸草木,他都一絲不苟,找到實況證明才肯落筆。所以他的這篇文學作品竟像學術著作一樣樸實、深厚。
左思不喜歡說話,也不好交遊。為了推敲詞句,在他寫《三都賦》的時間裏,他在自己的活動場所隨心所欲地掛滿了紙筆。隻要他想到一個好的句子,或者想到一個滿意的文章結構,都會把它們記在身邊的紙上,不讓靈感漏掉,讓自己無有限的大腦在有限的工具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左思要寫《三都賦》的消息,傳到了三國名將後代,以文才著稱於世的吳郡人陸機耳朵裏。這個江南才子正好來到洛陽,被洛陽的繁華景象所感染,正打算寫一篇洛陽賦來抒發自己的情懷,聽說左思要寫《三都賦》,真是笑不打一處來。陸機的嘲笑傳開之後,左思也聽到了。他決心吞下這個恥辱,繼續默默地努力,他要用艱苦的勞動去獲得成功,用成功來回答陸機。
10年時間過去了,左思終於對自己的《三都賦》感到滿意,決定收筆了。但是他並沒有急於使它“出台”,就像身懷絕世珍寶的青年去請鑒賞大師評估一樣,左思帶上自己的作品拜訪了當時很有名望的皇甫謐(音mì)。皇甫謐讀《三都賦》的時候,禁不住幾次拍案叫絕,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答應為《三都賦》寫序,在序文中說:“自兩漢以來,寫賦的人很多,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它們都各有特色,被世人所稱頌。但是,它們都不及左思的《三都賦》。”皇甫謐還請來了當時有名的詩人張載,為《三都賦》作注,請劉達為《吳都》和《蜀都》作注。左思才終於獲得了成就感。
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張華看了《三都賦》也連連稱讚,他說:《三都賦》讓人看了還想看,越看越有味。
當年嘲笑左思的陸機,見了《三都賦》也大吃一驚,自歎不如。因為有了《三都賦》,他原來想寫的洛陽賦也不敢動筆了。
《三都賦》一問世,人們爭相傳閱,京城裏的富豪、有地位的人帶頭,都爭著傳抄。左思的《三都賦》,使洛陽的紙張供應都發生了危機,紙價也因此暴漲,這就是被人們傳為佳話的“洛陽紙貴”。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到曆史上著名的“洛陽紙貴”的始作俑者,左思的成功很值得青年們學習。
癡呆皇帝
公元265年,臘月十七日,曹操的後代曹奐被迫讓位於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炎當了皇帝,改國號為晉,建立了晉朝。之後,卻在選立太子的問題上遇到了麻煩。
當時,楊皇後生了三個兒子,老大叫司馬軌,兩歲時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馬衷,老三司馬東,要立太子,隻有在這兩個孩子中來選擇。按常理,應該選立年齡大的司馬衷為太子,可這個兒子智力非常差,七八歲了,連一個字都教不會,司馬炎不想讓他當太子,怕他長大後不會治國,可是楊皇後在司馬炎麵前說,立太子應該按年齡大小來排列。司馬炎寵愛的趙夫人又在司馬炎跟前幫楊皇後說話,司馬炎受不了這兩個人的天天勸說,加上楊皇後的哥哥楊駿等人也幫司馬衷說話,這樣,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馬衷為太子。
過了幾年後,太子已經十二三歲了,按皇家規矩應該選擇太子妃了,這又是一件大事,大臣們都很關心這件事。車騎將軍賈充是晉朝的功臣,當年就是他幫助司馬昭殺掉了曹髦的,在征討蜀國時也立過大功,被司馬炎封為魯公,他正好有兩個女兒在家等待出嫁,年齡與太子相仿,大女兒叫賈南風,小女兒叫賈午,兩個女兒都不漂亮,而賈南風特別醜陋,如果公平地競爭,不可能入選為皇太子妃的,賈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決定走走後門試試。
賈充的妻子郭槐買通皇宮裏的仆人,給楊皇後送去很多禮物,又在楊皇後麵前吹噓賈充的女兒怎樣好品行,就是像貌差一點。楊皇後被人說動了心,又來勸武帝司馬炎,說賈充是國家的功臣,他的女兒賈南風又有德行,又有才學,應該選作皇太子妃,至於相貌不好看那是小事一樁。武帝司馬炎本來想讓衛蓂的女兒入選的,經不住皇後的勸說,倒有點動心了。一次,在和大臣們宴會時,武帝又談起了為太子選妃的事情,侍中荀勖又極力稱讚賈充女兒,說得天花亂墜,司馬炎一高興,說:“那就讓賈充的女兒當太子妃吧!”這件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又是幾年過去了,太子司馬衷依然沒精明起來。司馬炎暗暗擔心,有些心直口快的大臣也就旁敲側擊地談論這件事。有一次,衛(音mì)借著酒興壯著膽,用手摸著武帝的座椅說:“好一個寶座啊!”司馬炎也聽出了衛的話音。經衛這麽一說以後,司馬炎決定要徹底查看一下太子的本事。司馬炎想出一個辦法,將太子和太子宮中的所有官員召集到一起,就治國治民的事出了幾個題目,要太子寫出答卷來。太子根本沒這個能耐,還是太子妃賈南風讓張泓將答卷寫好,讓太子抄好,送給司馬炎,司馬炎一看,覺得還可以,也就放心了。
公元290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熙,這就是晉惠帝,惠帝封賈南風為皇後,將朝政大權交給舅舅楊駿弟兄三人掌管,內部事務全由賈南風負責。
司馬衷當皇帝,完全是個傀儡,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他算是最愚蠢的一個。有一年發生了水災,下級官員報告說老百姓沒飯吃,要求政府開倉放糧,司馬衷竟說:“沒飯吃為什麽不吃肉粥呢?”弄得大臣們哭笑不得。還有一次,他和宮中的內侍們一道遊園,聽到園中蛤蟆大聲地叫,他奇怪地問左右的從人:“蛤蟆這麽亂叫,是為官家而叫,還是為私家而叫?”眾人不得不敷衍他,說:“在官家地裏的就是為官家叫,在私家地裏的,就是為私家叫。”司馬衷聽了很高興,直點頭。這位癡呆皇帝做的傻事,不僅在宮內成為笑話,在社會上也成為世人的笑柄。
晉宮內亂
在晉武帝病重期間,楊芷皇後的父親楊駿獨攬大權。武帝一死,楊駿第二天便扶持司馬衷繼位登基。楊駿從此說一不二,惹怒了皇後賈南風。
和司馬衷相比,他的皇後非常精明而又凶狠刁頑,忌妒心還特別強。她不能容忍楊駿把持朝政,便想除掉楊駿,中郎將孟觀、李肇兩人對楊駿也恨之入骨,三人在一起密謀了“殺楊駿、廢太後”之計。李肇到襄陽找楚王司馬瑋幫忙。司馬瑋與癡呆皇帝司馬衷是同父異母的弟兄,曾受到楊駿的排擠,聽說要除掉楊駿,便答應進京幫忙。
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三月三日夜,楚王司馬瑋和東安公司馬繇各帶一隊人馬將楊府包圍。楊府即楊駿居住的宰相府。這兩隊人馬先後衝進相府,放起大火,相府內慌作一團,有的人像無頭蒼蠅到處亂跑,有的人嚇得又哭又嚎,楊駿也不知躲到哪裏去了。
武士們不問青紅皂白,見人就殺,眨眼工夫殺了一百多人,真是屍體遍地,血成溪,其狀慘不忍睹。因為沒有發現他們要找的楊駿,武士們仍不罷休。司馬瑋、馬馬繇命令仔細搜尋楊駿,有個武士在馬棚裏看見一個人蹲在馬槽下,抖做一團,不論怎樣喊他也不答應。武士們殺紅了眼,刀砍槍刺,將此人殺死,拖出屍體細看,正是楊駿!
楊駿死了,楚王司馬瑋並沒有罷手,又把楊珧、楊濟以及楊門死黨滅了三族,累計殺死幾千人。
皇後賈南風仍不滿足,又讓惠帝將太後楊芷貶為庶人,把太後80歲的母親龐氏也殺了。第二年,被囚禁在墉城的楊太後因凍餓而死。
因平滅楊駿家族有功,楚王司馬瑋被拜為衛將軍,掌握了禁軍大權。東安公司馬繇晉爵為王。孟觀、李肇及賈南風的族親,也都加官進級。這些人都不具備輔政治國的能力,賈後隻好重新啟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音ɡuàn)。讓他們倆幫助呆皇帝司馬衷主持朝政大事。
司馬亮上任以後,采取了多封官的策略,僅武官中被封侯的計一千多,有的人意然連升三級。
司隸校尉傅鹹看出濫封官的弊端,向司馬亮進諫:“像現在這樣封賞無度,自古少有。一些人無功受祿,如此下去,國家危險。”司馬亮卻置之不理。
相比之下,衛很有心計,他發現楚王司馬瑋自恃討楊有功,日漸驕橫,留在京城恐有後患,建議司馬亮對他要小心,司馬亮當即決定,奏明惠帝,讓楚王離京,到原來的襄陽為官。但是,隔牆有耳,兩位大臣密謀之事,傳到了楚王司馬瑋的耳中,他氣得怒發衝冠,找到心腹公孫宏等人商量對策。公孫宏說:“要除掉這兩個人,必須借助賈後之手。賈後非常信任李肇,可請李肇代奏賈後。”
楚王認為有道理,連夜去找李肇。李肇向賈後轉達了楚王的意圖,正中賈後下懷。她覺得司馬亮對她不夠敬重,便有些惱火,想報複一下;衛以前曾勸武帝廢掉呆傻的太子——她的丈夫,所以也有積怨。現在有人想除掉兩位老臣,正好,於是她讓呆皇帝發了密詔。
司馬亮吃過早飯,剛要上朝,李肇、公孫宏帶兵殺入相府,把司馬亮捆起來丟到車下,又讓眾人將他亂刀砍死,肢解了屍體。除司馬亮的一個小兒子逃脫外,其餘家人全部被殺。
司馬遐帶領的禁軍來到衛家門前,高聲喊叫,讓衛出來領罪。衛出門剛說了一句話,突然躥上來一人,揮刀將衛攔腰砍斷。此人為何這樣凶狠?原來他叫榮晦,曾是衛家奴,因過被打趕出府外,於是懷恨在心,這回當了禁軍小頭目,便進行瘋狂報複。衛的兒子、孫子以及其他眷屬一百多人均被殺害。
楚王司馬瑋這次又殺了司馬亮、衛兩家幾百口人,震驚了朝廷,大臣們提心吊膽,生怕自己也遭此厄運。大臣張華通過賈後一名心腹轉奏惠帝和賈後,說:“楚王殺人成性,如朝中大權落入他手,惠帝和皇後也難安寧。”賈南風也有除掉楚王之意,但不如怎樣下手。張華獻出一條計策。
這天,楚王正率領部下殺人,忽見跑來一支禁軍,高舉著騶(音zōu)虞幡。騶虞幡是皇帝獨有的,是皇帝權威的標誌。楚王不知何故,禁軍首領王宮突然宣布誅殺楚王的聖旨,楚王手下四散逃命,楚王被拿下之後砍頭處死。這個殺人如麻的人終於也被人殺。那個榮晦也被殺了頭。
楚王被殺後,賈南風自以為操縱了全國的軍政大權,她任意胡作非為,激起了公憤,趙王司馬倫於公元300年起兵進京,殺掉了晉後,從此,西晉王朝便陷入了動蕩不安之中。
八王混戰
西晉建立後,晉武帝認為魏朝的滅亡,是因為沒有給皇族子弟權力,使皇室孤立了,便封宗室子弟為王,又讓他們充當都督,出鎮戰略要地,以此保衛司馬氏皇權;沒料這種分封反給他們爭逐皇位提供了條件。權勢爭奪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使西晉政權崩潰的“八王之亂”,正是不同派係的司馬氏宗王之間的廝殺。
“八王”中,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河間王司馬顒(音yónɡ)、東海王司馬越也是司馬懿一係的人物;齊王司馬(音jiǒɡ)是司馬昭的孫子,因他的父親司馬攸曾過繼給司馬師,名義上又是司馬師的後代;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成都王司馬穎則都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除這“八王”外,司馬宗室的其他“王”,如竟陵王司馬懋、常山王司馬衡、新蔡王司馬騰等人也出兵參與了“八王”的角逐。
武帝死後,賈皇後專斷朝政達9年之久。賈後沒有兒子,眼看太子司馬漸漸長大,常有一種危機感。她暗中令宦官討好太子說:“殿下應該乘年輕盡情享受,不要約束自己。”每逢太子發怒,就說:“殿下不懂得使用嚴刑,天下人怎麽會怕你呢?”在賈後的引導下,太子不愛學習,有人觸犯他,就舉鞭抽打。司馬終於依照賈後設計的圈套步步下滑,名聲越來越壞。賈後乘機四處宣揚司馬的短處,為廢除太子大造輿論。
公元300年12月,賈後謊稱皇上身體欠佳,喚司馬入朝。在朝中硬逼他喝下三升酒。當司馬醉得天旋地轉、不省人事時,賈後令人拿來紙筆和一封事先草擬好的上奏皇帝的信,讓司馬照抄一遍。信中寫道:“陛下應當自行了結,若不了結,我就入宮去了結你。皇後也應盡快了結,若不了結,我就親手結果你……”惠帝看後大怒,下詔賜太子死。張華認為此舉事關重大,要求對照太子手書,否則怕有誣陷。賈後拿出十幾張太子寫的啟事核對,眾人無話可言。賈後怕另生事變,上表免太子為庶人,囚禁於金墉城。
太子司馬無罪被廢,引起一部分擁護太子的朝臣不滿。他們與握有軍權的趙王司馬倫密謀廢除賈後,複位太子。賈後得知此消息,急不可耐地讓太醫令人製作巴豆杏子丸,假傳聖旨,讓宦官孫慮帶到許昌毒殺太子。司馬自從被廢黜以後,為防止被毒害,總是讓侍從當著他的麵為他煮飯。孫慮到許昌,將司馬遷居小坊囚禁,不準給他送飯,打算待他饑餓難忍、不加提防時再下手。沒想到一些宮人偷偷地翻牆為太子送飯。孫慮就幹脆公開拿出毒藥逼太子吞服,太子不幹,孫慮就操起搗藥錘,活活地把他砸死了。
趙王司馬倫見太子已死,立即聯合齊王司馬,借口為太子報仇,乘夜晚帶兵闖入宮中,討伐賈後。司馬倫廢賈後為庶人,將其幽禁於建始殿。不久,司馬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矯詔”賜賈後死於金墉城。事態的發展一切都按照司馬倫的計劃在進行。太子、皇後相繼喪命,朝廷上隻剩下一個毫無震懾力的癡愚皇帝。司馬倫便依照其父司馬懿輔佐曹魏政權的方式,矯詔自封為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其親黨孫秀等人皆封賞大郡,並掌兵權。文武百官一律聽從司馬倫調遣,為下一步攫取皇帝寶座創造了條件。
中護軍淮南王司馬允看出司馬倫想篡位,打算討伐他。司馬倫搶先采取措施,封司馬允為太尉,表麵上是加官進封,實際上是奪其兵權。司馬允深明其中意味,借口有病不受加封;並看出皇帝詔書是孫秀手書偽造,盛怒之下,率700精兵攻打相府,司馬允被司馬倫用計殺死在城下,幾千人受株連。
司馬允死後,洛陽漸漸平靜下來。司馬倫加快篡權步伐,派牙門趙奉詐傳宣帝司馬懿神話,說:“司以倫應早入皇宮。”又揚言司馬懿在北芒(洛陽北)幫助司馬倫登位。司馬倫命義陽王司馬威為侍中,奪取惠帝璽綬,偽造禪讓詔書,又讓尚書令滿奮持符節奉璽綬禪位於司馬倫。
公元301年正月,司馬倫龍袍加身,做起皇帝來。他名義上尊惠帝為太上皇,實際上將其幽禁在金墉城。另立其子、弟為“王”,其他同黨也都登上卿、將職位。司馬倫稱帝,激起各諸侯王的強烈反對。齊王司馬傳檄各地,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倫。由於諸王的投入,“八王之亂”開始發展為一場大混戰。
司馬倫一麵命將軍孫輔、孫會迎戰,一麵命人穿著羽衣在嵩山詐稱仙人下凡,陳述司馬倫統治將維持久遠,以迷惑大眾。
司馬穎軍前鋒至黃橋(今河南淇縣),與孫會軍交戰失利,死傷1萬餘人;又在溴水(今河南濟源、孟縣境黃河支流漭河)大戰一場,孫會終於大敗南逃。司馬穎乘勝長驅渡過黃河,協助助司馬戰敗張泓。雙方在洛陽附近酣戰60多天,死亡近10萬人。最後司馬倫兵敗被殺,惠帝複位。宣詔齊王司馬為大司馬輔政。
司馬掌握大權以後,沉溺於酒色。公元302年,河間王司馬顒上表列舉司馬罪狀,揚言率兵10萬,將與成都王司馬穎、新野王司馬歆、範陽王司馬虓共會洛陽城,並聯合長沙王司馬一起行動。八王之中,是最有才略的一個,也有政治野心。他利用時機搶先攻入洛陽。當晚,洛陽城中飛箭如雨,火光衝天,群臣死者相枕於路,一片混亂,激戰三日,司馬大敗。司馬殺了司馬,暴屍3日,控製了朝政大權。
司馬顒原以為司馬力量微弱,會被司馬擒斬,他好以此為借口討滅司馬,沒想到事與願違,便於公元303年,聯合司馬穎共同攻打司馬。這一仗從8月打到10月。司空東海王司馬越利用禁軍抓獲司馬,密告司馬顒的部將張方,用火將司馬活活烤死。
到此,八王已死五王。而爭奪統治權的鬥爭還在司馬穎、司馬顒、司馬越三王之間猛烈展開。
司馬死後,成都王司馬穎被封為皇太弟,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住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遙控朝政;司馬顒為太宰,居長安;東海王司馬越認為自己殺司馬有功,卻沒撈到好處,便挾持惠帝討伐司馬穎。
鄴城人聽說司馬越率10萬人已到安陽,驚慌失措。司馬穎派石超率1萬兵眾迎戰。在蕩陰(今河南湯陰)大敗司馬越。雙方交戰時,惠帝身邊侍從全都逃散,致使惠帝身中3箭,麵頰受傷被俘。司馬越逃回東海封國。不久,幽州刺史王濬帶領烏桓、鮮卑兵與並州刺史司馬騰聯軍10餘萬進攻鄴城。司馬穎又挾惠帝乘坐牛車南逃洛陽,被張方俘獲至長安。司馬顒更立司馬熾為皇太弟,與司馬越共同輔政。
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以“奉迎天子還複舊都”為借口,再度起兵,次年攻入長安。司馬顒單馬敗逃太白山。司馬穎在去鄴城途中被頓丘太守馮嵩抓獲,範陽王長史劉輿矯詔賜司馬穎死。司馬越又以司徒官職召司馬顒入洛陽,於途中殺之。隨後又毒死惠帝,擁武帝第25子(晉武帝共26個兒子)司馬熾為帝,這就是晉懷帝。“八王之亂”自此結束。
“八王之亂”從賈後專政開始至懷帝即位為止,曆時16年。他們為爭奪統治權同室操戈、相煎太急,把戰火從洛陽、長安燒遍黃河南北,奪走數十萬人的生命。造成的禍難之大,曠古未聞,給建立不久的西晉王朝以毀滅性的打擊,不僅從內部挫傷了它的元氣,並因無暇顧及邊防,而使北方少數民族的貴族能夠乘機起兵,增強勢力,對此後曆史產生了巨大的消極作用。
除害英雄周處
西晉的官僚貴族大多窮奢極侈、不幹正經事或是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社會風氣極其腐敗,但是在官員中也有性情剛直,不怕強暴的人,周處就是其中的一個。
周處的父親名叫周魴(音fáng),當年是吳國的鄱(音pó)陽(今江西波陽東)太守。周處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沒有人管教,他就成天四處遊逛,也不去讀書學文,隻是喜歡和人打架鬥毆,因為周處身長力大,平常的人都鬥不過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地長成個勇壯的小夥子,舊脾氣卻一點不改,鄉親鄰居們都怕他,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長橋下的惡蛟並稱為當地的三害,可他自己卻還不知道。
一天,周處在鄉裏閑逛,幾個老人顯得悶悶不樂,周處問:“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錯啊,你怎麽好像很憂愁哇?”老人說:“三害沒除,有什麽可高興的?”周處問:“哪三害呢?”老人氣憤地說:“南山上有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人,許多獵人去圍獵,都沒打到它,反而被它咬傷了好幾個;長橋下有一條惡蛟,神出鬼沒,也經常吃人,這叫人怎麽能高興得起來呢?”周處說:“這不才兩害嗎?怎麽說三害呢?”老人直說道:“這第三害就是你了!”周處見別人把他和老虎、惡蛟並稱為三害,心裏很驚訝,也有點難過,但他的好強心也被刺激起來了,他說:“這有什麽難,憑我一雙手,將三害一齊除掉!”
周處回到家裏,拿著寶劍,背著弓箭,進了南山,果然碰到了猛虎,周處連射兩箭,都射中了老虎的要害,沒費多大力氣就殺掉了老虎。殺了老虎,周處又到長橋下麵等待惡蛟出來(蛟是古代傳說中的水中動物,帶有一種神話色彩,今人解說為鱷魚或鯊魚),和惡蛟搏鬥了三天三夜,在水中沉浮了幾十裏路才把惡蛟殺死,鄉裏的鄰居們認為周處和惡蛟拚了個兩敗俱傷,三害都除掉了,大家都很高興。
第四天,周處卻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了鄉裏,村人見他回來,都有點擔心,周處感慨地對大家說:“二害都除了,我周處從今天起,改過從善,決不讓鄉親們失望!”
周處下決心改錯,想拜個名師來學文,當時吳國的陸機和陸雲弟兄倆名氣很大,他決定找陸機、陸雲去。在陸機的家裏,周處隻碰到了陸機的弟弟陸雲,周處很難過地對陸雲說:“過去,我隻顧自己痛快,做了不少壞事,現在要改惡從善了,隻怕是年紀太大了吧!”陸雲鼓勵他說:“一點不晚,你正在壯年,從頭學起,隻要有誌,完全來得及!”
從此,周處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地讀書,很快便被地方官選拔出來做官,吳國滅亡後,周處來到洛陽,當了廣漢(在今四川射洪)太守,做官期間,他執法公正,不怕權貴,一直被提拔到散騎常侍的位置,很快又被任命為禦史中丞。
禦史的職責主要是糾察各級官吏的行為,有什麽情況及時向皇帝報告。晉室皇族成員、梁王司馬肜(音róng)曾經違反了國家法律,朝廷大臣因為他是國家的諸侯王,都不敢處罰他,而周處卻不在乎,他照樣向皇帝告發,並把司馬彤的罪行記錄在案,司馬彤從此便痛恨周處,總想找機會整他。
在晉惠帝司馬衷的初期,秦、雍二州的氐(音dī)、羌少數民族起義,首領齊萬年自稱皇帝,和晉朝對抗,梁王司馬彤飛速將情況報告皇帝,朝廷令梁王司馬肜、安西將軍夏侯駿領兵鎮壓起義,任周處為建威將軍,作大軍的先鋒。周處見這個任命下來,把自己歸梁王指揮,梁王與自己有仇,肯定讓自己當先鋒和起義軍打仗,自己隻要去了,多半就不能活著回來,但如果不去,也不能活,周處便下定決心,接受了任務。當時也有許多人看到了這一點,中書令陳準向皇帝上表,說周處是個英勇、果敢的人,讓他和梁王、夏侯駿這樣的皇親國戚一道出戰,必定被司馬肜送進敵軍陣中,司馬肜決不會去救援他,隻會白白丟失一員大將,應該同時派一個大將配合周處一同進兵,才能穩穩地獲勝。陳準的這個表上去後,根本沒有回音。
梁王司馬肜果然把這次出兵當作一次報複的機會,隻派給周處五千騎兵,說:“你是朝廷的忠臣,又很勇猛,你打先鋒,先去和叛軍作戰,我在後麵接應你。”可當周處領兵和起義軍作戰時,幾天也不見援兵到來,最後戰死在軍中。
周處的戰死,完全是梁王故意造成的,朝廷的許多大臣都知道這是怎麽回事,都不敢講話,那些被周處批評過的官僚們還幸災樂禍,朝廷裏也把這事當作小事一樁。當時,周處能夠知錯必改,勤勉做人,為國家的利益,做了不少好事。周處的故事,千百年來為後世所警醒,所敬佩。
李特的“流民”軍
西晉的腐朽統治和混戰,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加上接連不斷的天災,許多地方的農民沒有糧吃,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成群結隊到別的地方逃荒。這種逃荒的農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關中地區鬧了一場大饑荒,略陽(治所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天水等六郡十幾萬流民逃荒到蜀地。氐(音dī)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音xiánɡ)、李流也跟著流民一起逃荒,他們有些錢財,一路上,流民中間有挨餓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濟他們。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離中原地區比較遠,百姓生活比較安定。流民進了蜀地後,就分散在各地,靠給富戶人家打長工過活。益州刺史羅尚,卻要把這批流民趕回關中去。他們還在要道上設立關卡,準備搶奪流民的財物。
流民們聽到官府要逼他們離開蜀地,人人都發愁叫苦。流民們向李特訴苦,李特幾次向官府請求放寬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投奔他。李特在綿竹地方設了一個大營,收容流民。不到一個月,流民越聚越多,約摸有兩萬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設營收容了幾千流民。之後,派使者閻(音yù)去見羅尚,再次請求緩期遣送流民。
閻來到羅尚的刺史府,看到那裏正在修築營寨,調動人馬,知道他們不懷好意。他見了羅尚,說明了來意。羅尚對閻說:“我已經準許流民緩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訴他們吧!”
閻直爽地對他說:“羅公聽了別人的壞話,看樣子恐怕不會饒過他們。不過我倒要勸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來是軟弱的,您若逼得他們無路可走,眾怒難犯,隻怕對您沒有好處。”羅尚假裝保證不會騙他們,假惺惺地說:“我不會騙你,你就這樣去說吧!”
閻回到綿竹,把羅尚那裏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李特,李特也懷疑羅尚的話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組織起來,準備好武器,布置陣勢,準備抵抗晉兵的進攻。
到了晚上,羅尚果然派部將帶了步兵、騎兵三萬人,偷襲綿竹大營。晉軍進入李特的營地,李特故意鎮靜自若地躺在大營裏。晉將自以為得計,一聲號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營。
三萬晉軍剛進了營地,隻聽得四麵八方響起了一陣震耳的鑼鼓聲。大營裏預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長矛大刀,一起殺了出來。這批流民勇猛無比。一個抵十個,十個抵百個。晉軍被流民殺得丟盔棄甲,四散逃竄。兩三個晉將逃脫不了,被流民們殺了。流民們殺散晉軍,知道晉朝統治者不會罷休,就請求李特替他們作主,領導他們抗擊官府。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領一商量,大家推李特為鎮北大將軍,李流為鎮東將軍,幾個流民首領都被推舉為將領。他們整頓兵馬,軍威大振。過不了幾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廣漢,趕走了那裏的太守。李特進了廣漢,學漢高祖劉邦的樣子,宣布約法三章,打開了官府的糧倉,救濟當地貧苦百姓。
羅尚表麵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裏勾結當地豪強勢力,圍攻李特。李特在奮勇抵抗之後,戰敗犧牲。他的兒子李雄繼續率領流民戰鬥。公元304年,李雄自立為成都王。過了兩年,又自稱皇帝,國號大成。後來到李雄侄兒李壽在位時,改國號為漢。所以曆史上又稱“成漢”。
荀灌女突圍救城
在西晉末年的流民起義軍中,一些有政治野心的地主官僚和少數民族上層人物,趁機起兵反晉,擴張自己的勢力。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荊州一帶有個叫杜曾的小官僚,利用流民起義的力量,攻城奪地,發展自己的勢力。
杜曾曾在西晉朝廷任過參軍、縣令等職。他起初跟隨一個名叫胡亢的人,在竟陵(今湖北棗陽東)起兵。後來,杜曾殺了胡亢,兼並胡亢部下,自稱南中郎將。他領導著一批流民,逐漸把勢力擴展到了沔陽(今湖北襄樊沔水以北)。他在打敗晉荊州刺史陶侃以後,帶著人馬向沔江邊的宛城進發。
此時,駐紮在宛城的晉官名叫荀崧,其手下兵力不多。他見杜曾帶兵把宛城團團圍住,趕緊召集將領和謀士商量對策。荀崧說:“如今強敵壓境,城內缺兵少員,糧草又不充足,這可如何是好?”眾人無言,實在沒有辦法可想。最後,一謀士上前建議:“將軍的老友石覽,現在襄陽做太守,何不派人到他那裏請救兵?”經謀士一提醒,荀崧覺得很有道理,就立即提筆寫了一封求援信,向石覽求救。信寫好後,荀崧問:“誰能衝出重圍,把這封信送到襄陽去?”問了半天,竟無人敢冒風險接受這個任務,荀崧無奈,隻得把信收好,在廳裏來回走。
忽然間,從後廳走出來一個梳著一根大辮子的小姑娘。她帶著幾分稚氣,大聲說:“爹爹,女兒願去!”荀崧抬頭望去,竟是自己的小女兒荀灌。他不由歎息著對荀灌說:“你願去請求救兵當然很好,隻是杜曾的軍隊把城圍了好幾重,靠你這個弱小的女孩,如何能突出重圍!”荀灌見父親不放心,連忙說:“爹爹!女兒平日跟將士們練武藝,學會了刀槍弓箭。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衝出重圍,去給石覽叔叔送信,您盡管放心。”兩旁站立的將領謀士見小小荀灌如此勇敢,如此沉著,不禁暗暗稱奇。
當年,荀灌僅僅13歲,她喜好讀書,尤喜讀兵書;還熱衷於騎馬射箭,舞刀弄槍,終於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荀崧盡管有些舍不得女兒,但眼下沒有別的辦法,就答應了她的請求,把求救援兵的重任交給了她。
荀灌又轉身向在場的人說:“我雖然願意突圍去請救兵,但畢竟年少力弱,光靠我的力量是不行的。諸位叔叔伯伯,誰願與我同去,請站出來!”將士們被荀灌的勇敢行為所感動,聽荀灌這麽說,便紛紛報名,要求同行。荀灌從中挑選了幾十個精明強悍的壯士,叫他們先回營準備,約定半夜動身突圍,她自己則留下來,單獨跟父親商量突圍的辦法。
黃昏時分,荀灌與數十位壯士飽餐一頓,隨即將作戰服裝穿戴起來。荀灌用一條絲巾束住長長的秀發,身穿緊身衣衫,處披鐵鎧,足登戰靴,腰間懸掛3尺長劍,走到大廳之上,辭別父樣。
荀崧見女兒一臉豪氣,全身戎裝,手握利刃,英資颯爽,不覺又驚又喜,便走上前去叮囑說:“一路之上,你要小心謹慎。”荀灌回答說:“女兒此去送信,必然有佳音,望父親早作準備,到時與援軍內外夾攻,必破敵軍。”說罷,從荀崧手中接過書信,藏入懷中,轉身走出大廳。
大廳之外,數十位壯士早已準備完畢,手握兵器守侯在門口。荀灌走上前去,高聲呼喚:“我們走吧!”眾人轟然答應。荀灌命令大家上馬,自己也跨上一匹戰馬,向前奔馳,來到城門邊。
是日夜晚,月黑風高,荀灌一行人暗暗開了城門,向黑暗中飛馳而去。這時,杜曾還以為宛城指日可破,正在飲酒作樂。荀灌一行離城越來越遠,圍城的哨兵忽然發現這一隊人影,立刻喊叫著追了過來。荀灌對大家說:“不要戀戰,且戰且走,隻要進了山,他們就沒有辦法了。”說著,她手舉寶刀和敵兵拚殺了起來,邊殺邊向前衝去。幾十名壯士也一擁而上,打散了敵兵。等杜曾聞訊趕來的時候,荀灌他們早已跑到深山密林裏,無影無蹤了。
荀灌和壯士們衝出敵人營壘後,馬不停蹄,連夜急行軍,不久就趕到了襄陽。襄陽太守石覽本來是荀崧的部下,他看到年僅13歲的荀灌,竟能突出重圍,前來求救,不由得肅然起敬。石覽讀過荀崧的來信,又向荀灌了解了一些情況,當即決定親自帶兵去援救荀崧。為了請到更多的救兵,荀灌還以父親的名義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尋陽太守周訪那裏,請求援助。她自己和石覽則帶著援兵先回宛城。
尋陽太守周訪得知好朋友荀崧被圍,立即派遣兒子周撫帶領3000人馬,連夜奔赴宛城援救。周撫的援軍還在途中,荀灌和石覽的援軍已經到達宛城。荀灌把援軍到達的消息寫成信,綁在箭上,射入城中,城內軍民拾得信件,交與荀崧。荀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