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翦滅六國,統一了東至大海,西並羌戎、南逾五嶺、北越陰山、東北抵達遼東的遼闊地域,建立起一個以鹹陽為首都,以華夏族為主體,包括有羌、戎、夷、狄、蠻、越等許多民族在內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立郡縣,建立了皇帝直接控製下的官僚行政機構。這種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製度對後世封建政治製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由丞相李斯主持文字的統一工作;將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標準,修築直道、棧道以便交通,從而有利於統一國家的鞏固。
秦朝對人民的租賦剝削十分嚴重。秦始皇及其繼承者秦二世胡亥對農民的壓迫極其殘暴,無休無止地役使民力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築長城,使人民不堪重負。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趙高殺死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王。不久秦國即被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滅。
秦統一為期短暫,共曆二世,統治15年。當時的秦朝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國家。
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王政滅六國後把全國定名為秦,國都定於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如再延用過去“王”的稱號就不能顯示成功,傳之後世,便於群臣商議,更換名號。
李斯等人說:“過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過一千裏大。如今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大王比五帝強多了!古時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貴。大王就稱做人皇吧!”
秦王政對人皇還不滿足,就將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來,稱為皇帝。他認為秦朝從自己開始稱帝,會二世、三世,至於萬世永遠傳下去,於是便自稱“始皇帝”,後來人們就稱他為秦始皇了。
統一以後,天下應當如何治理?丞相王綰對秦始皇說:“六國諸侯剛剛被滅不久,原先的燕國、齊國、楚國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如果不在那裏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難控製得住,您不如把幾個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協助陛下統治天下。”
遷尉李斯反對王綰分封的建議,他說:“當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後,曾經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後來諸侯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遠。如今陛下統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國設置郡縣。子弟功臣多多賞賜些賦稅錢財,不要分封諸侯,這樣就容易控製啦!”
秦始皇決定采納李斯的意見,他說:“以往天下苦戰不休,都是因為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現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諸侯王,又將會種下戰爭的禍根。我認為廷尉的建議是對的。”於是秦始皇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麵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辦法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裏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丞相設兩個: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禦史大夫負責掌管重要的文書監察;太尉主要掌管軍隊;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租稅收入和國家的財政開支。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裏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
秦始皇建立的這一套封建專製的政治體製,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各個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政治體製,大體上是在秦製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的。
戰國時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齊國的貨幣樣子像刀,趙國的貨幣樣子像鏟;貨幣計算的單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的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麵上流通。
原先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鬥、斤兩等,也不大一樣。在一個國家買一尺布,到另一個國家也許隻能算八寸。在這個國家買一鬥米,到那個國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這樣亂,和一個統一國家的政權當然不相適應,對人們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全國的尺寸、升鬥斤兩都得一律,這就克服了過去那種換算混亂的局麵。
原先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車輛有大有小,道路有寬有窄。在統一的局麵下,這樣也顯得太不方便了。於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車同軌”,二要修馳道。“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六尺。修馳道就是修築從京城鹹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麵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鬆。修了這樣的馳道,全國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間的文化往來與經濟聯係。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一的。同一個字的寫法不盡相同,形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統一以後,這種情況對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都是一大障礙。所以秦始皇又下了“書同文”的命令。“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後來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自從秦國兼並六國以後,中原地區比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騎兵卻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地區,嚴重地威脅著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打敗了匈奴,收複了河套地區。秦始皇決定采用修築長城的辦法,把匈奴騎兵永遠隔離在邊界的北麵。秦始皇下令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民夫,讓蒙恬擔任總指揮,這一次修築長城,除了要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還要新造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麵的臨洮到東麵的遼東,連成一條萬裏長城。修築萬裏長城,雖然耗費了大量財物,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確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這座舉世聞名的長城,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曆史的象征。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實行的廢分封設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於加強全國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績。
徐福入海求仙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的一大嗜好就是求神訪仙,尋求長生不死之藥。於是秦朝的方士們,便迎合秦始皇的這種心理,向他索要錢財,或向海上,或向陸地去尋找仙藥。
徐福,又叫徐市,是琅邪人,秦漢的方士。一年,秦始皇東巡到了琅邪,方士徐福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上有三座神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一聽這個建議,正合自己的心思,所以欣然接受,於是下令徐福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徐福入海求仙,一去就是幾年沒有音訊,花了很多錢財,也沒有找到仙藥。就這麽回去吧,肯定要受到秦始皇的懲罰;不回去吧,帶去的財物已經用的差不多了。怎麽辦呢?徐福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回來對秦始皇說:“蓬萊的仙藥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我們常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靠近仙藥,希望皇上派出善於騎射的人一同前往,遇到大鯊魚時就可以用弓箭射它。”
差不多就在這同時,秦始皇做了個夢,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的樣子很像人。他請來占卜的博士,來給他圓夢。博士說:“海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作偵探,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秦始皇一聽跟徐福說的一樣,便信以為真。於是命令徐福入海時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有機關的方弩去等候大魚出來,以便射它。
徐福一行人從琅邪出發向北一直到榮成山,都始終沒有遇到大魚,到達芝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用弓弩射死了一條,接著他們又沿海繼續向西進發。徐福這次入海,不是幾年,而是一去不複返了。
徐福求仙求到哪裏去了呢?有種種傳說。有人說徐福覆舟而亡了,也有人說徐福去了美洲,而更多的人說徐福東渡去了日本。在我國古代史籍上,對徐福東渡也有一些記載,有不少日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當時東渡去日本有沒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徐福等人入海求三神山時,正是濱海一帶商人企圖打通與日本諸島的商業通路的時候。山東沿海一帶的商人,在戰國時代就開始了海洋商業活動,在徐福等人入海之前,也許曾經有人到達過三島,所以徐福等人才知道海外有三神山,因而引起他們尋求聖地的熱望。到了秦代,這幻想中的海外世界卻引起了一些人尋求東方天國的渴望,但要靠個人的力量渡海是很困難的,幾乎不可想象,非常湊巧的是,秦始皇迷信鬼神,到處求神訪仙,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徐福等人以求仙問藥的名義,在秦始皇的支持下,率領船隊東航了。
徐福是怎樣漂洋過海的呢?徐福本人是一個博學多才、善於文學辯才、通曉神仙方術的人,同時他還精通醫藥學、煉丹、觀相、天文、氣象、航海等。他率領一行幾千人和足夠的財貨、五穀,以其熟練的航海技術和地理知識,帶領龐大的船隊,巧妙地利用海流的作用,比較順利地到達了日本,在那裏定居下來。
徐福渡海來到了日本,也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在10餘年的時間裏,徐福曾經3次帶領大量人員東渡日本,最後留在了那裏,他們把中國先進的農、工、科技與神道思想傳播到了日本。對日本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日本也有不少關於徐福的傳說,還有不少曆史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墓、徐福從事農耕魚獵地等。日本人還組織了徐福會,每年搞祭祀活動,可以說,徐福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
焚書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體製、統一度量衡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鞏固了秦國的統治。但有不少讀書人士喜歡談論政事,話題往往觸及秦朝的政治製度。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借一些學者政見紛爭之際,向秦始皇提出焚百家書、杜絕混亂思想的建議。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製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焚書的具體辦法是:除了那些講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曆史書,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的三十天之內,都要繳到地方官那裏去焚毀。以後還有偷偷談論古書內容的,處死刑;借古論今攻擊當前政治的,全家都要處死。官吏知情不告發的,判處同樣的罪。
焚書的命令發布以後,各郡各縣的官吏立即嚴格地遵照命令去執行,挨家挨戶收繳書籍。在很短的時間內,秦國以外的曆史書和記載著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書籍,凡是收繳上來的,差不多全都燒光了。秦朝以前的許多曆史事實和學術思想著作從此失傳。這是秦始皇摧殘中國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書,使得許多讀書人都非常反感,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秦始皇的暴行,連一些在朝廷裏的博士,也都在暗地裏議論,說秦始皇這樣摧殘文化,做得太過分了。
焚書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兩個替秦始皇求不死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偷偷地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十分殘暴,自信心太強。他專靠殘酷的刑罰來統治天下,他對誰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親自來決定。像他這樣貪圖權勢的人,我們還是不要為他求仙藥的好。”他們兩個人偷偷地帶著從秦始皇那裏領來的錢財,逃走了。
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侯生、盧生還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氣,決定要狠狠地懲治他們。於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禦史大夫去查辦那些在背後誹謗他的讀書人。被抓去審問的人,受不了殘酷的刑罰,為了給自己開脫,就一個一個的攀連其他的人,攀來攀去查出來有四百六十多個方士和儒生犯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查證核實,就叫人在鹹陽城外挖個大坑,把他們全都給活埋了。其實四百六十多人當中大多數人都是含冤死去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想統一思想,壓製那些反對中央集權製的思想和言論,但是他的焚書,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此以後,秦朝宮廷裏真正有學問的人大大減少,而那些專會欺上瞞下的奸賊如趙高之流,逐漸成了秦始皇身邊的重要人物,秦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指鹿為馬
秦二世胡亥當了皇帝以後,便把趙高的官升為郎中令。趙高本是個中車府令的宦官,為人狡詐陰險。胡亥曾經拜趙高為老師,兩人有師生之情;趙高又精通法律、法令的學問,胡亥便把治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交給趙高,這正是趙高所日夜盼望的,他便利用這樣的好機會膽大妄為起來。
首先,趙高要除掉和自己有仇的人。當年,秦始皇在世的時候,趙高曾經犯過法,秦始皇讓蒙毅去審理趙高案子,蒙毅發現趙高犯的罪很重,應該殺頭,便如實向秦始皇報告。秦始皇因為趙高是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胡亥的老師,又精通秦朝的法典,是個有用的人,便對趙高警告了一番,免去殺頭的罪,仍然留在身邊使用。現在,趙高等於掌握了生殺大權,完全可以造個罪名來殺掉蒙毅了。
蒙毅和蒙恬是親弟兄,兩人一文一武,是秦朝的幾代老臣,趙高決定從殺蒙恬這條線索上順藤摸瓜,把蒙毅也幹掉。胡亥奪權後,假造秦始皇遺書,要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公子扶蘇立即自殺了,蒙恬還關在牢中,胡亥想饒了蒙恬,趙高卻堅決說蒙恬要造反,不殺不行,胡亥便派人去殺了蒙恬。蒙恬一死,趙高又在秦二世胡亥麵前說蒙毅的壞話,說蒙毅一直堅持要立扶蘇為太子,現在對二世皇帝又很不滿意,如果不及早除掉,將來又是大禍害,胡亥對趙高的話深信不疑,便同意由趙高去審理這件案子,趙高毫不費力地殺掉了蒙毅。
趙高接著又捏造了許多罪名,把那些平時和自己有仇的人一個個地治了罪,殺了頭,又把胡亥隔離進了深宮,讓胡亥成天和宮女們在一起飲酒玩樂,自己則主持了朝政大權。到這時候,朝廷中已經沒有人能對趙高構成威脅了,唯一能對趙高不利的就是左丞相李斯了。在秦二世胡亥當皇帝這件事上,李斯也是主謀之一,而且李斯是秦朝的元老,李斯如果領頭反對趙高的話,趙高將會非常危險,為了消除這個隱患,趙高決定對李斯下手。
這一天,趙高找到李斯,對李斯說:“現在二世皇帝成天玩樂,不理國家大事,我是個地位很低的宦官,沒辦法阻止他,可你是國家的重臣、老臣,你應該阻止他才是啊,不然怎麽才能算作忠臣呢?”李斯不知道趙高是設陷阱害自己,認為趙高真是為國家大事著想,便說:“我怎麽不想勸阻呢?隻是沒辦法見到皇帝的麵,叫我怎麽勸阻呢?”趙高說:“這好辦,我有辦法,這幾天你在家等著,一有機會我就派人去告訴你。”這時候正是陳勝、吳廣起義軍步步逼近的時候,李斯急於要和皇帝商量這件事情,便天天在家等候消息。
過了兩天,趙高果然派人通知李斯說:“皇帝現在沒事,趕快進宮去議事!”李斯慌忙穿好朝服,急急地趕進皇宮求見皇帝。而這時的皇帝胡亥正在玩得快活的時候,忽然聽說丞相李斯求見,非常掃興,胡亥不高興地說:“叫他明天來!”李斯隻好明天來,到了第二天,又被擋在宮門外進不去,李斯不敢再去,可趙高又派人催促趕快去議事,還是被擋了回來。秦二世很不高興,覺得李斯在故意讓自己難堪。
趙高見火候已到,對胡亥說:“李斯這樣三番五次地跑,一定沒安好心,他和他的大兒子李由想一同謀反,您千萬要小心防備他!”
秦二世胡亥說:“謀反?這不大可能吧?”趙高連忙說:“怎麽不可能?陳勝、吳廣叛賊和李斯是鄰縣人,陳勝起兵,李斯大兒子李由就在那裏當官,為什麽不領兵出擊?這肯定是串通好了的嘛!”胡亥覺得事情重大,決定先派人去調查一下李由的情況再說。
李斯幾次進宮沒見著皇帝,已覺得情況不妙,又聽說派人去調查李由的情況了,知道自己上了趙高的當,便上書秦二世,指責趙高是奸臣,秦二世更加惱火,駁回李斯的奏章。
李斯見自己的奏章被駁回,心中著慌,便聯絡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一道上書,請二世皇帝減緩刑法,罷修阿房宮,罷免趙高,這樣便可阻止天下大亂局勢的發展。秦二世看過奏章,更加憤怒,趙高又在旁邊添油加醋,請將三人一起罷官論罪。秦二世立即下詔,將三人逮進獄中。
禦林軍去逮捕馮去疾、馮劫二人時,他倆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古代以來刑不上大夫,自己是將相之官,怎能戴刑具、進監獄,便自殺了斷,李斯還指望將來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便進牢服刑。趙高買通審案官員,先在牢中審訊,強迫李斯承認父子共同謀反,李斯大呼冤枉,隻要李斯一喊冤,立即就有大棒劈頭蓋臉地往下打,把李斯打怕了,隻好屈打成招。
審案官把李斯的供詞送給二世看,二世很高興,說幸虧趙高看得準,會辦事,便把李斯定成死罪。又過了幾天,派去調查李由的官員回來了,他先向趙高報告,說李由已經戰死,死無對證,趙高又指示他造了個李由造反被殺的假情報,二世皇帝更加憤怒,下令將李斯全家一道處死,李斯本人受五刑而死(五刑是:先刺字,再割鼻子,再截斷左右腳趾,再砍頭,最後剁成肉泥)。
李斯死後,二世便任命趙高為丞相,趙高的權勢更大了。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威信,一天,趙高牽了一頭鹿上殿,對二世胡亥說,送他一匹寶馬,二世一看,原來是一頭鹿,便笑著說:“明明是一頭鹿,怎麽說是馬呢?”趙高堅持著說是馬,二世問左右的人,要大家講到是鹿還是馬,有的人怕趙高,默不作聲,有的人附和著說是馬,也有幾個人說是鹿,趙高記下了這幾個說是鹿的人,幾天後,把這些人一個個都殺掉了。從此後,朝廷中誰也不敢和趙高對著幹了。
趙高耍一些陰謀詭計升官篡權可以,拯救秦王朝是不行的。農民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劉邦領導的一支軍隊已攻下了武關。趙高怕胡亥知道了這個消息,會一怒之下殺了他的頭,便想了一條毒計,殺死了二世皇帝胡亥。
趙高派自己的心腹殺了二世皇帝胡亥,怕大臣們不服,自己沒敢即位當皇帝,而是把二世皇帝胡亥的侄兒子嬰抬出來繼承了皇位。
子嬰知道趙高的為人,便找來心腹韓談和兩個兒子商議如何除掉趙高。他們商議好之後,便秘密準備起來。到了第五天早上,趙高率領眾臣來到祖廟,準備迎立子嬰繼位。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趙高便派人去請,不一會兒,那人回來稟報道:“公子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前來。”趙高聽了,怒氣衝衝地說:“今天是什麽日子,還要托故不動,看我親自去請他。”說著便騎馬去找子嬰。下馬入宮,看見子嬰還伏在桌案上打盹兒,便氣呼呼地斥責道:“公子今天要到廟堂祭祖登上皇位,為什麽屢請不動?”話未說完,兩旁閃出三個人來,持刀上前,罵了聲:“你這亂臣賊子,還敢在此胡言!”趙高還沒來得及答話,韓談便手起刀落砍倒了他,子嬰的兩個兒子又連補幾刀,結果了趙高的性命。
子嬰殺了趙高,當下召集群臣入宮,曆數了趙高的罪孽,夷滅了他的三族,並處死了殺害胡亥凶手閆樂等人。子嬰告祭祖廟,登上皇位。
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陽城(今河南方城)一帶的數百名貧苦農民到漁陽(今北京密雲縣)戍邊駐守,陳勝、吳廣為屯長。陳勝,又名陳涉,陽城人;吳廣,又名吳叔,陽夏人(今河南太康)。陳勝雖然出身苦寒,卻是個胸懷大誌的人。有一天,幹活兒幹得太累了,陳勝跟幾個夥伴在田頭歇息,並帶頭訴說著世道的不公和農民遭受的苦難。說著說著陳勝激動起來,他對周圍的人說:“以後我們富貴起來,大家可別忘了今天的朋友。”而夥伴們覺得自己都窮得隻能做苦役了,還談什麽富貴。陳勝的心思不被理解,便仰頭長歎道:“唉,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陳勝、吳廣被征集後與900個農民在兩個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晝夜兼程地趕路。隊伍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附近)的時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澤鄉地處淮河支流,地勢低窪,大雨淹沒了道路,衝壞了橋梁,實在沒有辦法再繼續前進。而且大雨根本沒有要停下來的趨勢,估計是無法按期到目的地漁陽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報到,必被斬首。陳勝、吳廣當時在隊伍中被指派為屯長,他們為自己和整個隊伍的命運商議起來。早有起義之心的陳勝在這事關生死的時候毅然說:“現在我們已不可能如期趕至漁陽,死路一條;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幹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與其等死,還不如拚一回命去爭奪天下呢。”吳廣沒有表示反對,但他問:“你有沒有想過怎麽個造反法兒?”陳勝平日裏是個關心國事的人,對於政治形勢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他心中有數地說:“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統治的苦已很久了。聽說秦二世殺害了哥哥公子扶蘇,才當上了皇帝,十分不得人心。都傳扶蘇是個賢德的人,另外楚將項燕數有戰功,並且愛惜士卒,現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們以扶蘇和項燕作號召,發動起義,必然得到天下的響應。”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醞釀已久的造反實際上都在等待著一個真正的有魄力的領頭人。
兩個人密議之後開始了行動。當時的人們思想很迷信,想要把他們煽動起來,還要用一些裝神弄鬼的辦法,取得群眾的信任,樹立領導者的威望。
陳勝和吳廣用朱砂在帛條上寫下“陳勝王”三個字,然後把帛條藏入一條魚的肚子裏。第二天戍卒買魚烹食,剖開魚腹時看到了帛條和上麵的紅字,大為驚訝。難道陳勝是真命天子嗎?大家開始議論起來。晚上,吳廣暗地裏躲進附近的草叢中,點起燈籠。人們以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閃爍著,耳邊又傳來吳廣裝的狐狸的叫聲:“大楚興,陳勝王。”這場麵一下子傳開了,人們在驚訝之餘更加覺得陳勝不是個凡人。
陳勝的威望借著這種帶著迷信色彩的辦法一下子樹立起來。當然,這和他以及吳廣做屯長、會辦事、得人心大有關係。“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之後,二人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成了能幹大事的領袖。
一天,吳廣趁押送隊伍的將尉喝醉的機會,故意揚言說要逃走。將尉氣極之下先是鞭打吳廣,而後又拔出劍來要殺他。吳廣平素人緣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辱殺,再也呆不住了。一群人擁上去,幫助吳廣反抗。吳廣借勢奪劍殺死了將尉。一霎時群情激憤,趁機把另一個將尉也幹掉了。
陳勝看到時機已成熟,便召集大夥兒到一起並站出來慷慨陳詞:“弟兄們!咱們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漁陽去了。誤期是要被砍頭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邊的人到頭來十個有七個也是死路一條。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是死出個名堂!那些王侯將相,難道天生就該壓迫咱們嗎?”陳勝的話得到了大家的齊聲讚同。陳勝、吳廣看到這個局麵,決定立即起義。他們上山砍伐樹木、竹竿作武器,壘起一個平台作誓師之地,還做了一麵紅旗,在上麵繡上一個巨大的“楚”字。
義軍決定以“大楚”為號,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義軍的紅旗在風中飄展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烈火,就在大澤鄉燃燒起來。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很快攻占了大澤鄉和蘄縣,並繼續挺進,連攻數城。許多窮苦的老百姓紛紛加入進來,起義軍發展迅猛,很快成為一支兵車六七百乘,人數萬餘的強大隊伍。占領了陳縣以後,陳勝召集三老豪傑會議。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就是要張大楚國的意思。從此陳縣便成為起義軍的根據地。
陳勝起義軍的勝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們。分散於各地的起義軍與陳勝、吳廣遙相呼應,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國大部分地區,類似數千人的聚眾起義在各地不可計數。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義軍對鹹陽形成包圍之勢。
這時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誌的地主分子和六國的舊貴族也參加了農民起義軍。他們的加入一度對起義軍擴大聲勢、加強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使戰爭的形勢越來越複雜。
陳勝起義軍在陳縣設立政權後,兵分三路向秦都鹹陽進攻。一路攻打滎陽,由吳廣率領;一路正麵攻打鹹陽,由周文統率,是起義軍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陽,準備從側翼進軍鹹陽。各路人馬一開始勝利前進,其中周文所率起義軍勢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鹹陽隻有百裏的地方。
然而,起義軍卻在這種形勢下,從勝利走向了失敗。先是周文的部隊遭到了秦軍幾十萬武裝的反撲。周文是楚國項燕的舊將,雖然勇敢,但他的隊伍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畢竟沒有打硬仗的經驗,他們深入秦朝統治中心地區而無後援,陷入極大的被動。再加上其中的六國舊宗室貴族各有異心,從中搗亂,牽製了起義軍的力量。最後,周文的部隊被秦將章邯打敗,周文自殺。
吳廣一路一時間攻不下滎陽,內部發生分裂。吳廣被部下田所殺。接著田與章邯交戰,兵敗身死。
陳勝隻有很少的兵力據守陳縣。陳勝自稱王後,驕奢之氣日重,許多與他共患難的朋友都離開了他,這為他日後的失敗埋下了重重的伏筆。當章邯的部隊大舉進攻陳縣時,陳勝還是帶領人數不多的兵馬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又無外援而步步後退。當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縣附近)時,陳勝竟被他的車夫叛徒莊賈給暗殺了。
隨著農民主力軍的失敗和農民領袖的犧牲,農民起義轉入了低潮。雖然陳勝死後還有一些舊將如呂臣組織“蒼頭軍”繼續堅持戰鬥,但終究沒有成大氣候。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它既有領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農民起義缺乏經驗的弱點,更有六國貴族從內部對起義軍力量的耗損和分裂等多方麵因素。但陳勝、吳廣起義畢竟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殘暴的勇氣和能力,使統治階級不得不對民眾有所顧忌,采取一些相對緩和的政治措施。
項氏率子弟兵抗秦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南)人。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被楚國封在項地,因而姓了項。項羽從小死了父親,跟著叔父項梁生活。他是在國破家亡的仇恨和痛苦中長大成人的,所以他小小年紀就立下了洗雪家仇國恨的決心。
項羽小時候,家裏送他去讀書。可是他學了好幾年也無什麽長進。文的不行,家裏又送他去學武。可是他雖然力氣大,還是不專心。他的叔父十分生氣,責備他說:“像你這樣,學文不成,學武不就,到底打算幹什麽!”小項羽倔強地一揚頭,道:“我又不想給秦朝去當刀筆吏,字寫得好又有什麽用?至於劍術嗎,用處也不大。”“我要學那種能夠橫掃千軍萬馬的大本領!”項梁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起來。於是便向項羽講起用兵布陣的兵法來。項羽一開始學得還很起勁,可是略知大意之後,便不肯往深處鑽研了。
有一年,項梁在家鄉一怒之下殺了人,隻好帶著項羽逃離故土,到處避難,這樣,他們叔侄就來到了會稽郡的吳中。吳中過去是楚國的領土,本地的豪門大戶對項家本來很景仰,現在聽說項梁來了,都紛紛前來拜訪。項梁又喜歡結交四方豪傑,很得本地豪強和百姓的擁戴,就是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巡遊路過吳中,百姓們都好奇地擠在路邊上,想親眼看看這個暴虐的皇帝究竟是個什麽模樣。這時,遠處黃土騰空,隱隱傳來隆隆車輪聲和嗒嗒馬蹄聲。步兵馬隊擁滿了馳道兩側,旌旗蔽日,戈戟耀眼,秦始皇的車駕過來了。站在馳道兩旁的百姓,都屏住氣息,哪裏不敢吭聲。唯獨站在人群中的項羽,一點也不害怕,看著這暴虐的皇帝,想起了國恨家仇,不僅脫口說道:“哼!我倒可以取而代之!”項羽話音未落,叔父急忙將他嘴捂住,一把將項羽拉出人群,匆匆忙忙溜走了。
回到家中,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你總是督促我習練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報仇雪恨。今天您怎麽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一聽,心中暗喜,免不了教訓他說:“我們圖的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業,心急氣躁是幹不成的。要成大事,就要等待時機。時間一到,我們就要動如脫兔!”
時機沒用多久就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舉義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吳中六國的舊地。項梁叔侄聽到這個消息,萬分激動,便加緊了起兵的準備工作。他們明白,要想起兵,必須首先把駐守吳縣的會稽郡守殷通除掉。
這年九月,會稽郡守突然派人把項梁請到官府裏,同他悄聲商議道:“江西一帶的郡縣已經全造反了,我看秦朝已到滅亡的時候了。常言道:‘先發製人,後發受製於人。’我想趕快起兵,擴大勢力,打下一塊地盤,我當首領,請你當將軍,為我帶兵,你看怎麽樣?”
項梁聽了,覺得正是時機,他假意說道:“蒙您抬愛,我哪能不效力呢?可惜我隻有個將門之後的虛名,您要起兵,最好把原來楚國的大將桓楚請來。可是聽說楚國滅亡之後,桓楚逃亡在外,我侄兒項籍大概知道他的隱身之處,您看是不是把項籍召來問問?”
郡守說:“既然你侄兒知道桓楚的行蹤,那就請他走一趟,去請桓楚。”項梁答應了,走出官府,找來項羽,說了自己的打算,然後讓項羽帶著佩劍,隨他去見郡守殷通。項氏叔侄來到殷通跟前時,項羽飛跨一步,抽出佩劍,隻見寒光一閃,殷通便人頭落地。項梁提起郡守的人頭,摘下他的印授,佩在自己身上。這時府中大亂,衛兵們各持兵器,一擁而上,項羽見擁上來不過百八十人,他大吼一聲,如同睛天霹靂,接著揮起寶劍,一口氣砍倒幾十人。僥幸未死的,被項羽如同下山猛虎一樣的氣勢,嚇得丟魂落魄,跪地求饒。
項梁拿到了郡守的兵權,首先到附近屬縣選拔了八千多精兵,然後安排手下的賓客和吳中的豪傑充任校尉、侯、司馬等各級武官,並任命項羽為副將,協助自己率領八千子弟兵,征占各縣,穩定住江東的局勢。
到了這年冬天,陳勝伐秦的主力軍被秦將章邯擊敗,大將國文自盡,副王吳廣被害。北方割據稱王的武臣等人,隻顧自己搶奪地盤,拒不發兵援救。陳勝手下的將領召平,聽到這個消息,決定說服江東項梁這支義軍西進抗秦,援救張楚政權。
項梁早就有此打算,便很高興地同意了召平的建議,立刻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方前線挺進。各路義軍紛紛前來投靠,使這支部隊迅速擴大到六七萬人。
不久,陳王被害的消息證實了。張楚政權失去了首領,嚴重地影響著楚地反秦的鬥爭形勢。項梁當機立斷,決定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在萍縣開會,擁立新領袖。參加大會的義軍首領中有一位傑出的人物,他就是沛公劉邦。
劉邦斬蛇舉義
劉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豐邑(今江蘇沛縣)人。公元前256年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裏一農民家庭。其父劉太公,勤勞樸實,忠厚老實,頗受鄉裏人尊重。其母為家庭婦女。
劉邦生就身材高大,體格強壯,相貌堂堂。他自幼遊手好閑、整日東遊西逛,不事生產作業。然而,他卻生性寬厚仁慈,待人大度豪爽,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在鄉鄰中小有名氣。因其待人熱情,被鄉人推選為泗水亭長,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捉拿盜賊。劉邦任亭長後,與沛縣衙署主吏蕭何、獄掾曹參以及夏侯嬰等人來往密切,結為至交,常聚一處飲酒交談,議論天下大事。
劉邦任亭長後不久,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秦國都鹹陽去修建驪山陵墓,進入鹹陽後,恰逢秦始皇出巡,劉邦站在街頭,望著秦始皇盛大威嚴的儀仗行列,不禁深有感觸,長長地歎息說:“唉!大丈夫應當如此才威風啊!”站在劉邦左右的人們,聞聽此言,感到此人與眾不同。
沛縣城郊有一富戶呂公,家有錢財萬貫,原籍山東單父,因躲避仇家,攜妻子女兒來沛縣居住。一日,呂公大擺筵席,款待地方官吏富豪。劉邦也來赴宴。呂公見劉邦美須飄灑,氣度不凡。便有了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的意思。劉邦與呂雉成親後,仍舊擔任亭長,空閑之時,常返回家中幫助妻子料理農活,夫妻恩愛,幾年間先後生下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家人生活倒也和美。然而好景不長,劉邦再次接到上方指令,命他押送一批刑徒往驪山服役。劉邦心中雖是不滿,卻又不能抗命不遵,隻得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妻子兒女,啟程上路。
當時正值盛夏,驕陽當空,遍地似火。沛縣至驪山路途遙遠,行走艱難。劉邦押送大隊刑徒餐風露宿、兼程趕路,唯恐誤了期限。眾人疲憊不堪,怨聲四起,沿途之中多有刑徒逃亡,劉邦心中也十分鬱悶。
這天夜晚,夜色昏暗。劉邦心事重重,獨自一人坐在篝火旁飲酒解愁。他一邊喝著悶酒,一邊望著蜷縮在篝火四周的刑徒們暗中思索,刑徒們逃亡日眾,人數已不足額,如此下去,不出數日,刑徒們便會逃亡一空,待到了驪山,該怎樣向官府交待。依當時秦朝法律,遣送刑徒抵達目的地時,刑徒人數不得缺少,否則將依法治罪。想到這裏,劉邦不由得眉頭緊鎖,止不住長籲短歎。不知不覺之中已然半醉了。終於劉邦下了決心,他將周圍沉睡的刑徒們喚醒,對他們說:“諸位,我知道你們都不願到驪山服刑,每人都盤算著逃走,與其如此,索性我現在就放了你們,大家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要遠走他鄉了。”說罷便將刑徒們一一釋放。刑徒們見此情景,感激涕零,紛紛拜倒在劉邦腳下感謝救命之恩。刑徒們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如此仗義,敢作敢為,心中欽佩,不肯離去,願與劉邦一同逃亡。
劉邦帶領留下來的十幾位壯士高一腳低一腳地在黑暗中行進。進入一片沼澤地時,走在前麵的一位壯士突然高聲驚叫著退了回來,驚慌失措地說:“前邊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我們退回去吧!”劉邦此時酒意正濃,聞聽此言,不由勃然大怒道:“壯士行路,何懼蟲蛇!”說罷,抽出隨身佩帶的長劍,趁著酒性衝上前去。借著朦朧的月色,果見一條巨大的白蛇昂頭吐舌橫臥在路中,劉邦大喝一聲,奮力揮劍斬去,頓時血花飛濺,白蛇分為兩段。站在後麵的壯士們見劉邦如此勇敢,對他愈加欽佩了。
事後忠於劉邦的人士將他斬蛇之事加入迷信色彩,加工改編為一段神話故事,說劉邦斬殺白蛇離去之後,有人經過斬蛇地點,見一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坐在死去的白蛇旁,於黑暗中失聲痛哭。行路人問老婦人為何哭泣。老婦人說,有人殺死了我的兒子,故此哭泣。行路人又問:“你的兒子為何人所殺?”老婦人回答說:“我兒子乃白帝之子,化作一條白蛇橫擋在路中。如今被赤帝之子斬殺,我如何不痛苦哭泣呢?”老婦人說罷突然消失不見了。這個故事傳入劉邦耳中,他表麵不動聲色,心中卻暗暗欣喜。眾人卻認為劉邦乃赤帝之子下凡的真龍天子,對其愈加敬畏。
此後,劉邦率眾人藏匿在芒、碭山中,那裏山高林密、雜草叢生,劉邦與眾人借山澤岩石隱身,防備官府的搜捕。不久在劉邦身邊便聚集了數百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各地民眾紛紛殺掉秦官吏響應起義。同年9月,劉邦在蕭何、曹參等人擁戴下聚眾起義,殺死秦沛縣縣令,占領縣城,劉幫被起義民眾擁立為縣令,尊稱他為“沛公”。此時,劉邦年已48歲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沛公劉邦在沛縣縣衙大堂舉行了隆重的起兵儀式。他依照“赤帝之子斬白帝之子”的傳說,以赤帝之子自居,命人製作了大批紅色旗幟,上繡“劉”字,作為本軍軍旗,並派蕭何、曹參等人分頭招兵買馬,起義軍迅速擴展到二三千人。劉邦仍感兵力不足,便率部投奔另一支起義軍首領項梁。項梁撥給劉邦人馬5000、小將10員。此後,劉邦與項梁及其他起義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逐漸成為起義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張良得兵書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人。他的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韓王,也稱“五世相韓”。
秦滅韓以後,年輕的張良為報國恨家仇,變賣了家產,征求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後來,他交上一個朋友,是個大力士。那個大力士使用的大鐵椎,足足有120斤重。兩個人商量好,準備在秦始皇出外巡遊的時候刺殺他。
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害怕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起來反抗他,就下令把天下12萬戶豪富人家一律搬遷到鹹陽來住,認為這樣容易管住他們。他還常常到各地巡視,一來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們把頌揚他的話刻在山石上,好讓後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績,二來顯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國貴族敬畏他。
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帶領大隊人馬出去巡遊。到博浪沙,車正在緩緩行進的時候,突然“嘩喇喇”一聲響,飛來個大鐵椎,把秦始皇座車後麵的副車打得粉碎。全部車隊一下子都停下來,武士們到處搜查,刺客已經逃走了。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國進行一次大搜查,足足搜查了十多天,也沒有查到。
原來,這是張良和他的朋友,探聽到秦始皇巡遊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在那裏找個隱蔽的地方埋伏起來。秦始皇的車隊經過,大力士就把鐵椎砸過去。可惜這一椎砸得不準,隻砸碎了一輛副車。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以後,便隱姓埋名,一直逃到了下邳,總算躲過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就在下邳住了下來。
有一天,張良一個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看見一個老頭,身穿一件土黃色大衫,坐在橋頭上。他一見張良過來,有意無意地把腳往回一縮,他的一隻鞋子卻掉到橋下去了。
老頭兒轉過頭來,很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聽了很生氣,真想動手揍他一頓。可是再一看,人家畢竟是個老人,就忍住了氣,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子,上來遞給老頭兒。誰料想這老頭兒連接也不接,隻是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了想,既然已經把鞋給撿上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給老人穿上。那老頭兒這才微微一笑,連聲謝謝也沒說,站起來走了。張良覺得這老頭有點奇怪,便跟在老頭兒身後,想看他往哪兒去。
老頭兒走了裏把地,才轉過身來,對張良說:“小夥子不錯呀,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再來見我吧。”張良聽他口氣,知道是個有學問的人,便連忙行了跪拜之禮,答應:“好,好!”
到了第五天,張良一大早就起來趕到橋上去,誰知老頭兒已經先到了。老頭兒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家約會,就該早一點兒來,怎麽能叫我等你呢!”張良隻好認錯。那老頭說:“去吧,再過五天,早一點來。”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跑到大橋那邊,他還沒走上橋,就見老頭兒已站在橋上。老頭兒看了張良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張良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趕到橋上,靜靜地等著天亮。過了一會兒,隻見那個老頭兒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他一見張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說:“這樣才對呢!”說罷,從袖裏掏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回去好好地讀,將來可以給國家出點力。”
等到天亮,張良趁著晨光,拿出書來一看,原來是部周朝初年太公望編的《兵法》。從那時起,他就刻苦鑽研兵法等待機會報仇。
不久,各路義軍紛紛扯旗造反,張良見時機已到,便結交豪士,拉起了隊伍。
張良見著劉邦,經幾句交談,覺得劉邦大度識人,敬他如主人一般。劉邦也認為張良有滿腹韜略,把他當老師一樣看待。肖何見二人如此投機,便勸他們投奔項梁,共圖大業。劉邦和張良率領人馬,往薛城投奔項梁。項梁聞報,親帶眾將迎出城外。
楚懷王聽從項梁的意見,封項梁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項羽為大將軍,加封為魯公,其他人也各有封賞,隻有劉邦仍封為沛公。分封完了,各路諸侯連夜商議滅秦之事。張良趁此機會,打算恢複韓國。項梁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讓他找到韓國公子韓成,立為韓王,同時封張良為韓司徒,撥給他兩千人馬,令其攻略韓地。張良拜別項梁與沛公,領兵而去。
張良拜別以後,尋到韓王成,經略韓國舊地,建立了韓國,韓王成封張良為相。領兵在穎川郡一帶打擊秦軍。聽到沛公路過此地,便特來輔助他攻擊鹹陽。他跟隨劉邦,為其出謀劃策,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西漢建立以後,劉邦封他為留侯,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十分敬重他。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項梁、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渡江之後,東陽起義軍首領陳嬰率軍2萬人來歸附;渡淮河後英布等首領也率所屬起義軍前來歸附,項梁人馬一時達六七萬人,成為當時反秦起義軍主力。
項梁大軍一路順風,連戰連捷,進入山東薛城。這時,陳勝、吳廣等起義軍領袖犧牲的消息已被證實,項梁便召集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決定擁立舊楚國懷王孫心為王,仍用楚懷王名號,以統一號令天下各路起義軍。會議之後,項梁統帥大軍先後在東阿、定陶等地多次擊敗秦軍。接連不斷的勝利使項梁產生了嚴重的驕傲輕敵情緒,放鬆了對秦軍的警戒。秦將章邯利用項梁疏於戒備的缺點,在增援部隊的支持下,夜襲起義軍大營,起義軍損失慘重,項梁戰死。
項羽當時正在進攻陳留,聞聽項梁死訊,8000子弟兵一時放聲痛哭,項羽強忍悲痛,與劉邦等起義軍首領立即退兵彭城,保衛楚懷王,伺機再起。
章邯擊敗項梁軍後,認為楚軍主力已被殲滅,項羽等人已不足為慮,便渡黃河北上,向趙國發起進攻,並匯合秦將王離、涉間等部隊將趙王歇、大將陳餘等人包圍在巨鹿,形勢危急,趙王歇派出使臣向楚懷王求救。
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出兵救趙,同時派劉邦率軍向西進攻秦國,並當眾約定:誰先入關中,誰為關中王。公元前207年,宋義率軍向趙國進發。行至河南安陽後,便按兵不動,停留長達46日。項羽對宋義說:“秦軍將趙王歇包圍在巨鹿,我們應迅速渡過漳河救趙,與趙軍內外夾攻,必大破秦軍。”宋義笑道:“披甲持刀,衝鋒陷陣,我不及你。然而運籌帷幄、設計劃謀,你不如我。此時秦軍正傾全力攻趙,無論勝負,都將疲憊不堪,我們便可趁其疲憊,大破秦軍。依我之計,不如先讓秦趙兩軍拚死決戰,待兩敗俱傷,我們坐收漁人之利。”說罷,宋義下令:全軍上下將士,勢如猛虎者、貪狠如狼者、倔強不服從軍令者,一律斬首!這一命令顯然是針對項羽的。
宋義為拉攏齊國,把自己的兒子派往齊國擔任相國,親自率兵護送到無鹽,並在當地大擺筵席,遍請賓客。當時天氣寒冷,滂沱大雨,連綿不斷。士兵們都浸泡在雨水中,又餓又冷,怨聲四起。
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本應合力攻秦救趙,但上將軍卻按兵不動。現軍中糧草已盡,大家都隻能以豆菜充饑,可宋義卻大會賓客、飲酒作樂,而不肯渡河打敗秦軍,從趙國取得糧草,不肯和趙國合力攻秦,卻想坐收漁利。一旦趙國被攻破,秦軍將更強,還有什麽疲憊之機可乘?現在楚懷王將國內軍隊全數交給上將軍一人獨掌,不僅是為了救趙,也是為了滅秦,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但宋義卻不顧及國家,不體恤士卒,而竟徇私情,派自己的兒子去齊國擔任相國,這決不是能夠安邦安國的臣子。”
次日清晨,項羽利用朝會宋義之機,進入大帳砍殺了宋義。隨後在軍中發布命令說:“宋義暗中與齊國勾結,陰謀反叛楚國,我奉楚懷王密令將其處死。”軍中將領都懼怕項羽,無人敢提出異議,大家都說:“率先擁立楚懷王的是項將軍一家,如今將軍誅殺宋義這個亂臣賊子,有大功。”紛紛表示願聽從項羽指揮。
項羽殺死宋義的消息傳到楚國,舉國震驚,楚懷王接到報告後,便命項羽為上將軍,統率全軍救趙。
項羽接過指揮權後,立即出兵。他首先派大將英布等率兩萬人馬先渡過漳河,直撲巨鹿。英布等人與秦軍交戰數日,雙方互有勝負。項羽於是率領大軍全部渡過漳河。渡河之後,項羽突然下令,將渡河船隻全部鑿沉,把做飯用的鐵鍋和瓦甑(音zèn)全部砸碎,把營舍全部焚毀,每人隻準帶3天的口糧,用以向士兵表示此戰不勝即死亡的決心,全軍將士明白已無退路,隻有死戰才可生還,個個精神大振,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
大戰前夕,項羽與謀士範增商議進攻策略,認為巨鹿已被包圍一年,城內糧草將盡,危在旦夕,應先解除巨鹿之圍,然後集中兵力對付秦軍主力章邯。隨後,項羽率全軍兵分三路殺向巨鹿,將圍困巨鹿的秦將王離部隊包圍。楚軍因無退路,隻能死戰,所以將帥士兵個個勇猛作戰,無不以一當十,衝殺聲驚天動地,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衝向秦軍。秦軍將人馬分成9路,布成嚴密的戰陣,拚力抵抗,但在楚軍排山倒海般的凶猛攻勢下,土崩瓦解,全線潰退。在3天中,楚軍與秦軍大戰9次,擊敗秦軍9路兵馬,九戰九捷,大破秦軍於巨鹿之野,斬殺秦將蘇角、生擒大將王離,秦將涉間進退無路,引火自焚而死,章邯所率秦軍主力也被擊潰。
當楚軍與秦軍大戰時,前來援救巨鹿的齊、燕等諸侯國軍隊都不敢參戰,他們躲在高高的壁壘上觀戰。楚軍將士凶猛無比的戰鬥精神、驚心動魄的大廝殺場麵、山崩海嘯般的喊殺之聲,諸侯國軍隊即使在壁上觀望,也都驚駭萬分,肝膽俱裂。
項羽大敗秦軍之後,在駐地召見各路諸侯將領。他們剛一進人營門,就都跪在地上,膝行前進,一個個戰戰兢兢,不敢抬頭仰視項羽。項羽從此威震天下,作了諸侯上將軍,所有諸侯軍隊都統歸項羽麾下,他成為反秦鬥爭中叱吒風雲的英雄的領袖。
巨鹿大戰後,項羽乘勝追擊,在汙水上再次大破秦軍。秦將章邯走投無路,於7月間率剩餘秦軍20餘萬人向項羽投降。項羽領導的反秦起義軍主力獲得了全殲秦軍主力部隊的重大勝利,從而為整個滅秦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為劉邦軍順利進攻關中,攻取秦都鹹陽創造了有利條件。
鴻門宴
巨鹿大戰後,項羽率各諸侯大軍浩浩蕩蕩向關中地區挺進。行至安城附近,恐秦軍降卒不服,就將20餘萬降卒全部坑殺,隨後進軍函穀關。
而劉邦軍紀嚴明,“所過勿得掠虜”,又采取了收買秦將的方針,很快瓦解了秦軍,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下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的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秦朝的京都鹹陽城。許多將士認為多年征戰,如今總算勝利了,可該享享福了。他們紛紛到皇宮裏爭搶財寶。這時,劉邦在將士們的陪同下,來到豪華的阿房宮。他看到這富麗堂皇的宮殿,價值連城的珍寶,粉麵桃腮的宮娥彩女,越看越不想離開,竟迷迷糊糊地躺在寢宮的床上。
這時部將樊噲闖進來說:“沛公,強大的秦王朝,就是因為貪戀這些奢侈豪華的東西才滅亡了,您還是趕快回到軍營去吧!”
劉邦聽了這些話,不耐煩地說:“你別羅嗦了,讓我在這兒歇歇吧!”恰巧張良也來到這裏,就勸解劉邦說:“樊將軍說得很好,應該以天下大事為重。六國的軍隊正在向鹹陽逼進,可千萬大意不得呀!”劉邦一向是很敬重張良的,聽了他的話,猛然醒悟,立刻從床上跳起來,吩咐部下查封了皇宮的府庫,帶領將士回到了軍營灞上。
劉邦回到灞上以後,為了爭取人心,就把鹹陽附近各縣的父老和有名望的人們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說:“我來這裏是為了解除你們痛苦的。現在我隻和大家約法三章:殺人的償命;傷人的辦罪;偷盜的嚴懲。除此以外,秦國的一切法律禁令一概廢除。”劉邦的“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百姓的稱讚和擁護。
項羽率領大軍向西推進。他仗著盛勢,一路上沒有遇到抵抗,很快地就到達了通往關中的函穀關。誰料關門緊閉,守關的將士說:“我們奉沛公的命令,不論哪一路軍隊,都不準進關!”項羽一聽,非常氣惱,一怒之下,便命令猛將英布攻城。項羽進關後,一直向西挺進。當他的軍隊開到鴻門(今陝西省臨潼縣東)的時候,天色已晚,隻好暫時住下。
項羽安下營寨,當晚就召集各位將領商議,準備明天攻打劉邦。項羽的軍師範增鼓勵項羽說:“大家都知道,劉邦當年在山東的時候,貪財好色。可進入關中後,不貪財物,不占婦女,看來誌向不小啊!應趕快趁他未站穩腳,把他除掉,以免後患。”項羽點頭稱是,便派自己的叔父項伯去探聽劉邦的動靜。
項伯與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交誼很深。知道了項羽明天要出兵討伐劉邦,擔心張良的安全,就連夜溜進劉邦的軍營,先找到張良,急忙對他說:“明天項羽就要率大軍打過來了,你們不是他的對手。你趕快跟我一起逃走吧。”
張良說:“我奉了韓王的命令來送沛公,現在沛公有難,自己逃走,天下人會笑我不義。我一定要把這事告訴沛公。”張良讓項伯在帳中等候,自己去見劉邦。他們經過一陣商討,才想出讓項伯勸阻項羽的主意。
於是,張良把項伯請進劉邦的大帳,擺上酒席,熱情接待。酒至半酣,劉邦做出誠懇的樣子說:“我進關以來,大事小情都未擅自作主。哪裏敢抵禦將軍呢?望兄長務必在項將軍麵前代為解釋明白。”又說明天一早,親自去向項羽賠罪,請項伯到時多多關照。
項伯聽信了劉邦的,連夜趕回本營去見項羽,把劉邦的一席話原原本本地給項羽說了一遍,勸項羽不要打劉邦,並建議項羽趁明天劉邦親自見他的時候,以禮相待,友好地招待他。
第二天一清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和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見項羽。守衛的將士隻準劉邦帶張良一人進帳,其他人都被擋在外邊。劉邦見了項羽,恭恭敬敬地行了拜見之禮,並十分虔誠地說:“我與將軍合力攻秦,沒想到我能先入關,這也都是依仗將軍的虎威。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今天才有幸見到將軍。聽說有人在中間挑撥將軍和我的關係,使將軍生氣,真是出人意料。”項羽是個粗放豪爽、有勇少謀的人,聽了劉邦的話,心頭的怒火早就煙消雲散了。
項羽設宴招待劉邦。宴會上,項羽和項伯坐在主位,亞父範增坐在旁邊作陪。項羽舉杯祝酒,席間,範增一再丟眼神示意,要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卻隻顧飲酒說話,不予理睬。範增實在忍不住了,便找個借口,到外麵找到了項羽的堂弟項莊,要他進帳,佯裝舞劍,伺機殺死劉邦。
項莊聽了範增的,立刻來到席間,首先給劉邦斟酒祝福,然後征得項羽的同意,便舞起劍來,寒光閃閃,不斷向劉邦靠近。張良見這情形,急用眼色示意項伯,項伯馬上站起來,對項羽說了一聲,便拔劍與項莊對舞起來。
一個要刺殺,一個要保護,劉邦全看在眼裏,驚慌萬分。
張良一看形勢十分緊張,便悄悄溜到營門外,找到樊噲,說明了帳裏的危急情況。樊噲聽了,右手提著劍,左手抱著盾牌,闖了進去,氣呼呼地站在劉邦身邊。
項羽按著劍問:“這是什麽人,到這兒幹什麽?”張良連忙搶著回答說:“這是替沛公駕車的樊噲,前來討賞。”
項羽說:“好一個壯士!”接著就吩咐侍從的兵士賞他一杯酒,一隻豬腿。樊噲一邊喝酒,一邊氣憤地說,項羽不該聽信小人挑拔,不但不獎賞劉邦,反而殺害他。項羽聽了,無話可說,隻好讓樊噲在劉邦身邊坐下。
過了一會兒,劉邦借口上廁所,便帶領隨從抄小道跑回灞上。張良約摸劉邦已回到灞上,才向項羽辭行。
經過這場緊張的鴻門宴,項羽和劉邦的矛盾暫時緩和。鴻門宴之後,項羽大軍進入鹹陽,殺了子嬰,火燒阿房宮,又自稱楚霸王,大封諸侯。從此,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暗渡陳倉
項羽在鹹陽縱兵燒殺擄掠、大封諸侯王,並與謀士範增計謀說:“巴蜀漢中道路險惡,秦時流放罪犯都住在巴蜀。”範增說:“當初楚懷王與眾將相約,先入關破秦者為關中王。巴蜀漢中也是關中之地,將劉邦封在巴蜀,可堵天下人之口。”於是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劉邦從富饒的關中地區遷往漢中巴蜀。並三分關中之地,立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等3人為王,分別管理關中,以製約漢王。
當時漢中巴蜀僅有41縣,地方偏僻、人口稀少、生產落後、交通閉塞。劉邦聞訊大怒,欲起兵攻打項羽。劉邦手下大將周勃、樊噲等人極力勸阻,謀士蕭何規諫說:“如今大王兵勢不如項羽,倉促起兵,怎能不敗?古人亦雲:‘天漢’。以漢為大王的國號,上順天意,是很優美的名號。願大王至漢中為王,養百姓、招賢能,收服巴蜀漢中,反過來平定關中,天下便在大王掌中了。”蕭何的建議劉邦聽從了。
臨行前,謀士張良又向劉邦獻策:公開燒毀從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以向項羽表明漢王安於偏僻的漢中地區,無意東進與項羽爭奪天下。而暗中在漢中招兵買馬,擴大勢力,積極準備東進。這一建議也為劉邦所采納。劉邦隨後率領大軍進入了漢中,並放火燒掉了所經過的棧道。到達漢中後,劉邦封蕭何為丞相。發布告示,安定民心,積極發展生產,招兵買馬,屯集軍糧,為奪取關中做準備。
棧道是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支架木柱,上鋪木板而成的窄路,在當時是漢中通往關中的主要交通道路。劉邦軍中將士大多為江東或中原人士,他們眼見棧道隨熊熊的烈火化為灰燼,以為再也無法重返故鄉了,於是一個個捶胸頓足、痛哭流涕,許多人甚至偷偷開了小差。劉邦手下的糧草保管都尉韓信也加入了逃亡者的行列,在一天夜晚跨一匹快馬,不辭而別投奔他鄉。
韓信是江蘇淮陰人,早年家境貧寒。生就體格偉岸、英姿勃發,自幼喜愛讀書、習武,成年後胸懷大誌,一心想成為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軍事統帥。
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韓信投奔項梁,參加反秦鬥爭。項梁陣亡後他又轉歸項羽,任郎中,多次為項羽出謀獻策,均未被采納。劉邦受封漢王入漢中之際,韓信離開項羽來到劉邦軍中,仍未受重用。不久,即因為一次失誤犯罪而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仰天長歎:“漢王劉邦不是想統一天下嗎?可為何要斬殺豪傑壯士呢?”監斬官夏侯嬰聞聽此言,又見韓信相貌英武、氣度不凡,便當場釋放了他,並與之交談,發現韓信確有奇才,便推薦他作了管理糧草的都尉,仍未得重用,韓信心中十分鬱悶。不久,韓信與丞相蕭何相識,蕭何發現韓信熟讀兵書,滿腹韜略,是難得的軍事將領,便極力向漢王推薦,仍無結果,韓信心中更加鬱悶。這時正值軍心渙散,許多官兵開小差,韓信感到前途渺茫,便也離開了劉邦的軍隊。
韓信走後不久,即有人向蕭何報告了這一消息。蕭何聞聽,頓時焦急萬分,未向漢王劉邦稟告,便親自縱馬連夜追趕。他轉過一座山峰,眼前豁然開朗,遠遠望見在一片空曠的草地上,有一匹戰馬正在低頭吃草,韓信坐在一旁休憩。蕭何不由心中一喜,趕忙打馬奔至近前,連聲高叫:“韓都尉,韓都尉!”韓信聽出了蕭何的聲音,轉臉注視著來人,卻默不作聲。蕭何來到韓信身邊,翻身下馬,氣喘籲籲地說:“你我一見如故,為何不辭而別?要知道,漢王確是重視人才的,你且隨我回去,如若再不得重用,你再走不遲。”蕭何拉著韓信的手,婉言卑詞,萬般挽留,終於使韓信回心轉意,同蕭何返回軍營。
返回漢中後,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說:“好吧,既是丞相極力舉薦,我就封他個將軍吧。”蕭何道:“這還是留不住韓信啊!”劉邦沉思良久,說:“好,我就拜他為大將軍吧!”蕭何說:“拜大將軍太好了。但大王應選擇良辰吉日,並舉行隆重的授封儀式,才能真正留住韓信啊!”
劉邦依從蕭何的建議,待授封之日,漢王劉邦全身吉服,在高大的將台上,以大禮拜封韓信為大將軍,總領三軍,漢軍上下震驚。授封儀式結束後,韓信全副大將軍戎裝,英姿勃發,眉宇間漾出威武、睿智的神采。他莊重地步入劉邦大帳,與漢王相對而座,向漢王獻策說:“當今天下,能與大王一爭天下的僅有項羽一人。項羽比您強,但這隻是表麵現象。首先,項羽是一猛士,他怒吼一聲,威震天下。然而,他卻不能任用賢人,他的勇猛便隻是匹夫之勇;其次,項羽稱霸天下,不占據關中的天時地利,卻在千裏之外的彭城建都,豈不喪失先機,做無用功!還有,項羽違背楚懷王當年之初,稱霸天下,以親疏分封諸侯,不公不平。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