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中國曆史由春秋進入戰國。“戰國”一詞最初起自當時人曰“凡天下之戰國七”,後西漢劉向編《戰國策》,始成為這段曆史的專稱。
經過春秋時期的連年兼並,到戰國時期,一百多個諸侯國隻剩下了二十多個,在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秦、齊、楚、燕、韓、魏、趙七個大國並立的局麵,史稱“戰國七雄”。
為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七國都先後在一批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或軍事家的推動下實行變法,其中尤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使落後的秦國走上了日益強大的道路,並最終於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全國。
戰國是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鐵器已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出現並被廣泛使用。奴隸製土地製度——井田製已經瓦解,農業和手工業個體經營者數量迅速增加,促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和經濟的繁榮。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等的興建,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新興的冶鐵業發展迅速。冶鐵技術進步之快在世界冶金史上少有,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社會經濟的巨大變革使戰國時的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宗法貴族日益沒落,士、農、工商成為社會的活躍力量,其中尤以農民人數為最多。社會結構的變化加速了貧富分化,使社會矛盾愈加複雜尖銳,但同時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期出現了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大批著名思想家,產生了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學派,形成了《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商君書》、《孫臏兵法》、《楚辭》等著名作品,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
戰國時期,在各國和各國的周邊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各民族進一步趨向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韓、趙、魏三家分晉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裏。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那個時候,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伯瑤的勢力最大。連國君晉哀公也成了他的傀儡。
智伯瑤野心勃勃,一心想廢國君而立,他的謀臣知過說:“不可。趙、魏、韓三家實力不弱,必然反對主公,不如先削弱這三家的實力,再圖君位。”智伯瑤接受了此建議,便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裏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麽也不送人。”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有了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遊築起壩,攔住上遊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裏去了。城裏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裏,人們不得不把鍋子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麵上順從地答應,心裏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裏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裏,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裏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裏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裏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
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麵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裏的不計其數。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去世,其子幽公即位。韓、趙、魏三家乘機商定了瓜分晉國的方案。魏控製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東部;趙占去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韓擁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而國君晉幽公被分到了絳州和曲沃兩座小城,完全淪為了韓、趙、魏這“三晉”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別派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自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曆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魏文侯選賢用能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的國家。這同魏文侯(魏斯)的賢明是分不開的。他最大的長處是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幹的人,他廣泛搜羅人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因此,許多賢士能人都到魏國來了。
魏國有一個叫段幹木的人,德才兼備,名望很高,隱居在一條僻靜的小巷裏,不肯出來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見麵,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著車子親自到段幹木家去拜訪。段幹木聽到文侯車馬響動,趕忙翻牆頭跑了。魏文侯吃了閉門羹隻得怏怏而回。接連幾次去拜望,段幹木都不肯相見。但是,魏文侯對段幹木始終非常仰慕,每次乘車路過他家門口,都要從座位上起來,扶著馬車上的攔杆,佇立仰望,表示敬意。車夫問:“您看什麽呐?”魏文侯說:“我看段幹木先生在不在家。”車夫不以為然地說:“段幹木也太不識抬舉了,你幾次訪問他,他都不見,還理他幹什麽!”魏文侯搖了搖頭說:“段幹木先生可是個了不起的人啊,不趨炎附勢,不貪圖富貴,品德高尚,學識淵博。這樣的人,我怎麽能不尊敬呢?”後來,魏文侯幹脆放下國君的架子,不乘車馬,不帶隨從,徒步跑到段幹木家裏,這回好歹見了麵。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幹木求教,段幹木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給他提了不少好建議。魏文侯請段幹木做相國,段幹木怎麽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為老師,經常去拜望他,聽取他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意見。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禮賢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學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軍事家吳起、樂羊等都先後來投奔魏文侯,幫助他治理國家。
當時,魏國已經建立了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意識方麵都還存在不少奴隸製的殘餘。這些東西嚴重阻礙著魏國的發展。魏文侯決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為相國,經常同他商討國家大事。李悝也積極地提出許多建議。
有一天,魏文侯問李悝,怎樣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國來,李悝沒有回答,反問道:“主公,您看過去傳下來的世卿世祿製怎麽樣?”魏文侯說:“看來弊病甚多,需要改革。”李悝點點頭說:“這個製度不改,就不可能起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國家就治理不好。”原來,按照“世卿世祿”製,奴隸主貴族的封爵和優越俸祿是代代相傳的,父傳子、子傳孫,即使兒子沒什麽本領,沒立什麽功勞,照樣繼承父親的封爵和俸祿,享受貴族的種種特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隻因為不是貴族,就被這種製度卡住了,很難得到應有的地位。
李悝把這個問題分析給魏文侯聽,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問:“那麽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說:“我們必須廢除世卿世祿製。不管什麽人,是貴族還是平民,誰有本事有功勞,就給誰官做,給誰俸祿;按本事和功勞大小分派職位;有功的一定獎賞,有罪的適當處罰。對那些既無才能又無功勞而又作威作福的貴族,采取斷然措施,取消他們的俸祿,用這些俸祿來招聘人才。這樣,四麵八方的能人賢士就會到魏國來了。”魏文侯聽了,非常高興,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國執行了。這項改革,剝奪了腐朽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增加了新興地主階級參預政治的機會,為鞏固魏國的封建政權創造了條件。
接著,魏文侯又采納了李悝的建議,在經濟上進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筆細賬: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種一百畝地,每年收獲的糧食,除去交租納稅和自己的口糧以外,就剩不下什麽了,如果遇到生病辦喪事,或者國家增加苛捐雜稅,日子就更難過了。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就必須增加糧食產量。當時魏國大約有幾百萬畝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隻有六百萬畝。如果農民精耕細作,每畝可增產三鬥糧食;相反,就要減產三鬥糧食。這樣一增一減,全國就相差一百八十萬石糧食。所以,他建議實行“盡地力”的政策,就是積極興建水利,改進耕作方法,以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同時,李悝還創立了“平糴”法(糴音dí):豐收年景,市麵上糧價便宜,為了不使農民吃虧,國家把糧食照平價買進;遇到荒年,市麵上糧價昂貴,國家仍照平價把糧食賣出。這樣,不管年成好壞,糧價一直是平穩的,人民生活比過去安定,國家的賦稅收入也得到了保證。
李悝還搜集整理了春秋末期新興地主階級製定的法律,創製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係統的封建法典——《法紀》,用法律形式把封建製度固定下來,保護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特權。魏文侯很讚成李悝的主張和措施,實行了這一套辦法以後,魏國很快就富強起來了。
樂羊為國棄子
魏文侯在相國李悝等人的輔佐下,國家實力增強了,魏文侯就有了對外擴張的心思。當他發現中山國的國君昏庸無道,使百姓飽受疾苦,便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山國。可是由誰出任主帥呢?魏文侯召集眾臣商議。
善於推薦人才的翟璜說:“派樂羊大將軍比較合適,此人不但足智多謀,而且為人忠直。”
翟璜話音剛落,就遭到群臣反對:“不行,樂羊的兒子樂舒在中山國任大夫之職,如果樂羊攻城,中山國必然要樂舒守城,樂羊怎能盡力呢?”此話甚是,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樂羊看見兒子,即使智再足、謀再多也會心慈手軟。
翟璜站起身高聲說:“了解一個人不能太片麵。據我所知,中山國的國君曾讓樂舒備厚禮請樂羊助他,並許以高官厚祿。樂羊不但沒有答應,反而勸兒子離開那個昏君,他的兒子不肯,還被他罵了一頓。所以樂羊將軍決不會為了私情誤了國事。”
魏文侯聽了大家的意見,沒有表態,隻說將此事推後再議。第二天,魏文侯未提此事,卻單獨接見了樂羊。又過了兩天,魏文侯頒布命令,樂羊充任大將,率5萬兵馬,即日啟程收服中山國。樂羊領命而去,閑言此起彼伏,魏文侯卻不動聲色。
去中山國要途徑趙國,為了不驚動趙國,樂羊徒步與士兵一起披荊斬棘,開路架橋,曆盡千辛萬苦在趙國邊境線上穿行,樂羊同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大家,士氣一直很高昂。大家齊心協力,很快進入中山國。一路上勢如破竹,沿途守將紛紛潰逃,魏軍不費吹灰之力逼近中山國都城。
中山國的國君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慌忙找來樂舒,讓他求樂羊退兵。
樂舒了解父親的脾氣,可又不敢違背國君的命令,隻好硬著頭皮去見父親。樂羊見兒子出現在城頭,心中自然有數,未等兒子開口他就高聲喊道:“事已至此,你快勸姬窟投降,你可將功折罪,姬窟也可免死!”
樂舒知道說別的也沒用,隻好求父親容他回去商議商議。樂羊給了他一個月的期限。
一個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中山國的國君並未來降,樂羊下令攻城。這時樂舒又出現在城頭,求父親再給點時間,樂羊又寬限了一個月,就這樣,樂舒求了三次,樂羊讓了三次。眾將士議論紛紛,謾罵之聲也間或出現。樂羊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我們出師是來解救中山國的百姓,如果硬攻硬打,遭殃的是百姓,我們就要失掉民心。中山國離魏遙遠,管理不便,我們即使攻下中山,人心不服,不久也會失去。如果我們圍而不攻,百姓念及我們是仁義之師,必是人心所向,中山國也會不攻自破。”
眾將士恍然大悟。
魏國眾臣聽說樂羊圍城三個月而不攻,不禁謠言四起。有的說他顧及父子親情故意勞民傷財,拖延時間,有的說他被中山國國君收買,給他一半的土地而不攻城。
魏文侯聽了這些話,將翟璜找來說:“樂羊將軍走了三個月,在外一定很辛苦,我準備派人送去些慰勞品,另外我還要給樂羊蓋一座將軍府。這兩件事由你出麵安排吧。”
翟璜向魏文侯深深一揖,告辭而去。樂羊收到慰勞品,又得知魏文侯為他所做的一切,感動得淚溢眼眶,眾將士也深受鼓舞。
三個月的期限到了,中山國的國君仍不投降。樂羊經過周密的部署,下令攻城。正在這時,忽聽城頭大喊父親,樂羊抬頭一看,見兒子被五花大綁吊在大杆上。中山國君也出現在城頭,他威脅樂羊說,如果堅持攻城,就殺掉樂舒,樂羊愣了一下,眾將士靜靜地望著老將軍,等待他的命令。
樂羊回過神來,揮手喝道:“攻城!”立時戰鼓齊鳴,樂羊一手執盾,一手執戟首先衝殺過來,士兵群情激奮,如海浪一樣湧向城牆。經過一番廝殺,中山國連連失利,中山國國君見大勢已去,殺掉樂舒,然後自殺。
魏國疆士擴大,樂羊首立戰功,魏文侯決定封給樂羊土地,樂羊拒絕說:“有主公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封賞。”
看著親生兒子被殺,老將軍樂羊心裏自然十分難過,但在他心中,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這種精神很令後人敬佩。
墨子破雲梯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複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
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裏人參加許多土木建築工程方麵的勞動,逐漸掌握了豐富的經驗。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相傳魯班發明了鋸、傘、石磨等日常用具,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在諸侯兼並戰爭的過程中,各國都在力求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都注意武器的發明和改造。在這一方麵,魯班也是一個重要的兵器改革家和發明家。
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麵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麵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說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麵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裏,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裏,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麽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麽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係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人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裏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麽?”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隻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戰國初兵荒馬亂的時期,他看到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希望用和平方式統一中國。他良好的願望在當時的社會條件是不可能實現的。
西門豹治鄴
西門豹是戰國初期魏國的一個地主階級政治家,也是一位無神論者。他在擔任魏國鄴縣縣令期間,進行了一場革除迷信陋習的戰鬥。
鄴縣在今河南省安陽縣和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地處魏國和趙國交界處,是個戰略要地。但是鄴縣土地貧瘠,城鎮蕭條,人煙稀少,加上連年水旱災害,是個很不好治理的地方。
魏文侯善於用人是眾口皆碑的,為了加強邊防,任命西門豹管理鄴城,是他又一明智之舉。
西門豹到任後,望著混濁洶湧的漳水和當地的淒涼景象,心情非常沉重,但他並沒有失去信心,他詢問當地的父老們,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鄴縣的貧窮。父老們說:“百姓最苦惱的是河伯娶婦,為了這事,弄得民窮財盡!”
原本漳河是條水產豐富、交通方便的河流,由於年久失修,管理不善,一遇大雨河水便泛濫,附近的莊稼被淹,房屋倒塌無數,後來有一個女巫說這條河的河神要娶媳婦,隻要每年送給她一個新娘,就會保佑這一帶風調雨順,否則就要降災發大水。
每到河伯娶婦的時節,巫婆們便到處巡視察看,遇到哪個窮人家的女兒長得好,就硬說她該作河伯的老婆了,於是強行聘娶。人搶來後,巫婆給她梳妝打扮一番,穿上華麗的衣服,獨自住在河邊一間專門布置的房子裏。過了十來天,就把這位少女放在一張鋪設講究的新床上,然後把新床放到河裏,自行漂浮,順流而下,行數十裏後就沉到河底,說是河伯給接走了。許多人家生怕自己的女兒被選中,紛紛背井離鄉,逃亡外地。“河伯娶婦”在當地由來已久,這就使得本地人口越來越少,土地荒蕪,人民生活十分貧困。
西門豹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決定要狠狠打擊這股邪惡勢力,鏟除這種愚弄欺壓人民的陋習。於是,他不動聲色地對父老們說:“下次給河伯娶婦時,請告訴我一聲,我要去參加典禮,為新婦送行。”
河伯娶婦的時節到了,那天一大早,縣吏鄉官和當地豪紳,聽說新上任的縣令也要來為河伯的新媳婦送行,便早早地來到河邊等候。遠近的百姓也扶老攜幼趕來觀看,漳河兩岸,人山人海,人們都在翹首等待著。隻見十來個小女巫簇擁著一個70來歲的老巫婆來到現場。這時,西門豹帶領他的隨從也來到了河邊,人們馬上安靜下來,西門豹向左右巡視了一下,見這一活動的主角都已經到場了。老巫婆正要宣布儀式開始時,西門豹突然說:“把新婦帶上來,讓我看看她長得美不美。”老巫波很想巴結一下這位新縣令,便把“新娘”領到了西門豹的身邊。
西門豹看了一眼,搖著頭說:“這位新娘長得一點也不美,這樣的人怎麽能送給河伯作老婆呢?還是麻煩你去辛苦一趟,告訴河伯等選到漂亮的,改日再送去吧!”老巫婆一聽,臉色大變,剛要張口說什麽,就被兵丁攔腰抓起,扔進了漳河。西門豹在河邊一本正經地等了一段時間,臉上顯出焦急的神色,他轉身對隨從說:“老巫婆怎麽還不回來?大概是上了年紀不中用了,還是她的徒弟去打聽一下吧!”於是又把一個小巫婆投到了河裏,這樣一共扔進了三個小巫婆,可還是沒有回音。這時,西門豹轉向鄉官們說:“老巫婆和她的徒弟都是女流之輩,辦不成大事,隻好勞駕三老(鄉官)親自下河跑一趟了!”這樣,“三老”也被拋進了水中。這些被扔進河裏的人,很快就被滾滾的波濤吞沒了,當然是不會回來的。西門豹為了使這場革除迷信陋習的鬥爭進行下去,便裝出非常認真的樣子,在河邊等候了很長時間,然後說:“老巫婆和三老辦事不力,還是請縣吏和豪紳們派一個代表去催問一下吧!”頓時,這夥平時滿口敬神信天,魚肉人民的家夥,一個個驚恐萬狀,生怕被西門豹拋到河裏去,紛紛跪倒在西門豹的腳下,磕頭求饒,乞求活命。這樣,為河伯娶婦的鬼把戲,便不攻自破了。
西門豹通過這件事,打擊了邪惡勢力,樹立了新縣令的威信,也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接著,他又對鄴縣的政治經濟進行了改革。為了根治水患,發展生產,他動員民眾組織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治漳河,先後開鑿了十二條水渠,澇可分洪,旱可引漳河水灌田,既減少了漳河泛濫的危害,又大大地肥活了土壤,使原來兩岸遍布的鹽堿地一變而成為肥田。這些水渠,在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始終發揮著作用。
在治理漳河的同時,西門豹還根據鄴縣土地質量普遍較差的實際情況,大膽地將魏國規定每戶農民由國家授田100畝的限額改為200畝,作為民眾生活、生產的保障。在發展生產的同時,西門豹又推行寓財於民、寓兵於農的政策,不重斂,不征兵,而致力於使民眾富裕、亦農亦兵。
經過西門豹的治理,鄴縣的生產發展了,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西門豹率領這支士氣旺盛的民兵,北擊燕國,收複被燕國侵占的土地,使鄴縣成為魏國的東北屏障。人們過著富足、祥和的生活,西門豹受到百姓的歡迎和愛戴。
商鞅變法
戰國初年,周王室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如何加強實力呢?出路隻有一條,就是改革。當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國也是其中之一。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就投秦一試。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惟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10兩金子。”此言一出,觀者嘩然,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50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較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讚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孫鞅的變法令正式公布了。主要內容有:
第一,整頓社會治安,建立什伍組織,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互相擔保,互相監視。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檢舉,否則十家一起判罪。檢舉壞人和殺敵人一樣有賞,窩藏壞人和投降敵人一樣處罰。外出必須攜帶憑證,沒有證件各地不準留宿。
第二,獎勵發展生產。老百姓努力生產,糧食布帛貢獻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勞役;懶惰和棄農經商的,連同妻子、兒女一同充為官奴。一家有兩個兒子以上,成人以後就要分家,各自交稅,否則一人要交兩份稅。
第三,獎勵軍功。一律按軍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軍事上沒有功勞的,即使有錢也不能過豪華生活,就是貴族也隻能享受平民的生活。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的許多特權都被剝奪了。大臣甘龍、杜執公開與公孫鞅論戰,其他反對派也到處攻擊新法。公孫鞅麵對貴族們的挑戰毫不退縮,他命人把反對派統統抓起來,在渭水河邊一次就砍了700多顆人頭,血水把河水都染紅了。這樣一來,再也沒人敢公開跳出來反對新法了。
經過幾年的變法圖新,秦國的實力大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織,糧食布帛漸漸多了,社會秩序也好得多,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升平局麵。秦國漸漸富強起來。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孫鞅又公布了第二次變法令。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廢“井田”,獎勵墾荒。誰開墾的土地就歸誰所有,田地可以自由買賣;建立地方行政機構,把貴族封邑之外的土地、人口統編為31個大縣,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進行管理;為了便於向東發展,將國都從原來的雍城遷到渭河北麵的鹹陽。
新法還規定了賞罰嚴明,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有違紀者,一律依法懲治。這第二次變法令的頒布,更加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引起了他們更強烈的仇視。
舊貴族們懾於公孫鞅的強硬手法,不敢公開跳出來反對,就挑唆太子出麵。太子出麵反對變法,使已經升任大良造、統管秦國軍政大權的公孫鞅十分為難;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自然不能治他的罪,但若不予理睬,很可能使變法遭到失敗。
公孫鞅本奏秦孝公,道:“朝廷的法令必須上下共同遵守,如在上的人不遵守,下麵的百姓就會對朝廷失去信任,新法就不能貫徹始終。所以太子犯法,應與百姓同罪。”
在場的大臣們一聽,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支著耳朵聽公孫鞅說下去。但是,公孫鞅話題一轉:“太子的過錯,完全是他的兩位老師長期以來惡意教唆的結果。太子年幼,他的言行,應該由老師負責。所以,我請求大王允許將太子的兩位老師治罪。”
秦孝公看到太子脫了幹係,也就很痛快地答應了公孫鞅的請求,將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分別除以割鼻和刺字的刑法。這樣一來,其餘的大臣就更不敢批評新法了。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的“三晉”人多地少,公孫鞅就請秦孝公出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他們田地和住房。秦國人自己則主要用於服兵役,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公孫鞅還將秦國的度量衡作了統一規定,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公元前340年,公孫鞅乘魏軍兵敗馬陵之機,親率大軍進攻魏國。秦軍先頭部隊一鼓作氣攻占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國遷都議和。為了表彰公孫鞅的功績,秦孝公將商邑一帶的15座城池封給了他,稱他為商侯。故此,以後人們也管公孫鞅叫商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不過20來年的時間,秦國就從一個荒蠻之邦一躍而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周天子還特意派使臣去慰勞秦孝公,封他為“方伯”,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其他國家看到了秦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紛紛效仿,一時間,變法圖新之風大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了重病,他將商鞅叫到跟前說:“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最使我不放心是繼位的問題。太子年輕不懂事,難保不被別人利用。我思慮再三,惟有把王位傳給你才能確保秦國繼續強盛下去。你願意接受嗎?”
商鞅一聽國君思慮秦國的前途要“讓位”,怎敢答應,隻是勸阻國王要安心養病,不要胡思亂想。
不久,秦孝公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對變法的人立即活躍起來,他們不斷向新君陳說變法的不是。秦惠文王當然也沒忘記商鞅當年給他定罪的事,他下令以“謀反”罪逮捕商鞅,並以“車裂”刑法處死了他。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國民眾中紮下了根,再也無法改變了。他的變法為秦國的迅速崛起並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鄒忌進諫
戰國初期,齊威王在位九年,昏昏噩噩,隻知飲酒享樂不思國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眾臣十分擔憂,但沒人敢大膽指責威王的過失。韓、趙、魯等國看他這樣荒唐,接連起兵進犯,邊防線上不斷報警。威王卻仗著家大業大,置之不理。
一天,齊威王正在宮中發悶,準備聽歌看舞,忽然有人來報,琴師鄒忌要為大王獻曲。齊威王很高興,馬上召見鄒忌。鄒忌坐在琴前,調弦正音撫弄了好一陣子,接著就一動不動了。齊威王很著急,催他快彈,鄒忌將手指放在琴弦上,還是不彈,齊威王有些不高興,便責問他為何不繼續彈下去。
鄒忌說:“彈琴是我的本行,我一時不彈您就如此著急。而國家這張大琴在您手中九年也未曾彈一下,難怪大家都著急呀!”齊威王明白了鄒忌的意思,便將他留在身邊。鄒忌給齊威王提了諸如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任人唯賢、遠離小人等許多建議。齊威王覺得他是個人才,就拜他為相國。
淳於髡是個能言善辯的人,他聽說鄒忌僅任一張琴和一張嘴就平步青雲,心裏很不服氣,決定找鄒忌辯論。
鄒忌很客氣地迎接淳於髡。淳於髡傲然坐下來,開口便說:“子不離母,妻不離夫。”鄒忌謙恭地應道:“我會加倍小心,侍奉國君。”淳於髡又說:“木頭做的車軸即使塗上豬油,放在方孔中的軸槽中也不會轉動自如。”鄒忌仍然謙恭地說:“多謝指教,我定會按你的吩咐度時勢,順民意,不做違背常理的事。”鄒忌一連同他對答了幾個問題,淳於髡傲色有些緩解,但仍不死心,接著說:“算不準尺寸,選不成車;定不準琴音,奏不成曲。”鄒忌恭敬地欠身,說:“謝謝您的指教,我一定修訂法令,使人們有法可依。”
淳於髡站起身走到鄒忌麵前,倒身下拜。鄒忌慌忙將他扶起。淳於髡感慨地說:“鄒忌是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我與他相差甚遠。”
鄒忌正像自己所說的一樣,忠心為國,製定新法整頓軍隊,加強農業,使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一天,鄒忌去見齊威王,對他說了一件事:有一個門客來看我,說我比城北的美男子徐公漂亮,我雖然聽了高興,還有些懷疑,便問妻子和小妾。她們也說我比徐公漂亮。我心裏感到歡喜。可是有一天我遇見徐公,發覺自己遠不如他漂亮。我開始分析身邊的人為什麽對我說謊。後來我明白了,門客說我漂亮是有求於我,妻子說我漂亮是偏愛於我,小妾說我漂亮是懼怕我……
您是一國之君,擁有幾千裏的土地,120多個城邑,有求於您、懼怕您的更是數不勝數,奉承您、對您說謊的人就更多了……
齊威王恍然大悟,立即下令:今後無論是誰能當麵指出我錯誤的,受上等獎;寫信指出我錯誤的受中獎;背後議論我的錯誤被我知道的受一般獎。
命令發出後,齊威王果然給提意見的人重獎,並虛心接受意見,將錯誤一一改正。到後期,提意見的幾乎沒有了,卻收到百姓許多檢舉貪官汙吏的信。威王決心整頓一下貪官汙吏。一天,齊威王召集眾臣,問大家全國120個城邑哪個治理得最好,哪個治理得最次。一個大臣說,阿城最好,即墨最次,旁邊幾個大臣也隨聲咐和。
齊威王下令將二人召進宮來,進行處理。退朝後,鄒忌對齊威王說:“凡事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應派人去阿城、即墨實際考察一番,了解一下具體情況。”齊威王點頭同意。
出去考察的人很快回來了,了解的情況與大臣所說的恰恰相反。阿城太守平日隻知搜刮民財,不知為百姓辦實事,使百姓深受其害。但他處事圓滑,善於逢迎,常出重金賄賂大臣,所以大臣乘機為他說好話;即墨太守為官清正,凡事為百姓著想,平日最討厭溜須拍馬,遭許多大臣的忌恨,因此也乘機奏他一本。
齊威王聽說此事勃然大怒,第二天一早便召集眾臣上朝。在朝廷正中放了一口裝滿沸水的大鍋。那些忌恨即墨太守的大臣看到這個場麵,都暗自竊笑,準備看水煮即墨太守的笑話。
齊威王威嚴地坐在王位上,掃視眾臣一遍,朗聲道:“我已派人察明,即墨大夫功績可佳,加封一萬戶的奉祿。阿城大夫貪贓枉法,賄賂上司,把他煮了!”阿城大夫絲毫未料到自己有這結果,早已嚇暈過去。
那些收賄的大臣驚得冷汗直冒,抖成一團。鄒忌忙跪下替他們求情。齊威王酌情懲治了受賄的大臣,又整頓了全國各級地方官吏。從此,貪官汙吏收斂多了,真正賢明而有才能的人,都願為齊威王效力。
齊威王由於采納了鄒忌的建議,將齊國治理得民富兵強,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楚、魏、趙、韓等國派使者來朝拜,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