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擔負新的重任

  到了20世紀80年代,“雙法”的重點從用於基層的管理和技術方麵,轉移到了用於規劃和為大型企業重大管理決策提供論證方案方麵。

  有這樣的一個轉變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那時國家開了一個關於長遠規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提出,要克服過去不講究經濟效益的老毛病,要找出最優方案,各個部門都要實行優選法。

  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許多的省市和部門都找到了華羅庚。

  一天,華羅庚收到了煤炭部部長的來信,信上的大意是:現在,我們國家的能源緊張,所以對資金的利用要非常謹慎。就煤礦而言,資金是投在山西還是投在河南,還是投在貴州,各個地方都有可行性報告,但是到底投在哪兒最好,就變成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根據這種情況,希望華羅庚能夠對煤炭基地的開發規劃進行研究。

  接到信後,華羅庚組織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國家經委、電力部、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的專家進行了討論,隨後又以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為課題組長單位,組織煤炭、電機、鐵道、航海、通信、能源等學會的20多位專家成立谘詢專家組,赴兩淮進行考察。

  1982年夏,安徽兩淮百裏煤田驕陽似火,酷暑難當。華羅庚冒著近40度的高溫,拄著根拐杖,頭戴柳條帽,身穿礦工服,一瘸一拐地下到了礦井裏,同工人、技術人員攀談、了解情況。

  到了星期天,大家都休息了,華羅庚卻躲進了小屋,對這幾天的了解情況進行匯總、分析。他常常從清晨5時多開始工作,一直至夜裏23時。

  對他這種拚命三郎的精神,大家看了是既敬佩又心疼,同行的專家對他說:“華老,您能不能每天少工作一個小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還希望多和您工作幾年呢。”

  看著大家那關切的目光,華羅庚笑著說:“我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所以才想多擠出點時間,否則留下太多的事情給別人做,我於心不忍啊。”

  這是一種多麽崇高的境界啊,大家聽了都默默無語。隻是自此後,主動加班的人越來越多。

  經過兩個月的奮戰,華羅庚他們用“雙法”論證和規劃了兩淮煤炭基地15年開發規模、建井順序及外部配套工程的方案。

  7月份,煤炭部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了對論證報告的驗收會。在這次驗收會上,專家組提出的兩淮煤炭開發方案論證報告,獲得了高度的評價。

  煤炭部部長對華羅庚說:“你領導的專家組和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10個煤炭基地的長遠規劃工作都希望你們參加谘詢論證。”

  這是對華羅庚領導的專家組的最直接的認可。本來此時華羅庚能夠稍事休息,但是在8月份,他又不顧眾人勸阻,再下淮南,到生產的第一線去辦“坑口學習班”,幫助兩淮煤礦培訓人才。

  此時的華羅庚畢竟年逾古稀,連續兩個月的艱苦的煤礦生活,已經快榨幹他的精力,此次又跑到第一線,他的身體明顯吃不消了。在一天夜裏,他的心肌梗塞病又發作了。

  煤礦派出專車,連夜把華羅庚護送回北京醫院。

  經過4個多小時的搶救,華羅庚終於暫時脫離了危險期,被送進了監護病房。

  麵色蒼白的華羅庚靜靜地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鼻孔裏插著氧氣管,手上紮著輸液針。床邊的心電監護儀,不時地發出報警的聲音,那是他的心髒不規則的跳動引起的。

  華羅庚對一切好像一點都沒有察覺,他的腦子還在一刻不停地思考著進行中的工作。

  這時,主治醫生悄悄走了進來,看了看監護儀的情況,又進行了一番診視以後,輕聲說道:“華老,上次您出院的時候,不是叮囑您不要這麽操勞嗎?您怎麽不聽話啊?”

  華羅庚用微弱的聲音說道:“實在是不好意思,我也沒想到自己的身體這麽差,我們在一起的有100多人,他們都比我忙多了,日夜不停地工作。大家知道我身體不好,什麽都不讓我幹,沒想到我還是病了。是老的,不是累的……”

  為了能夠讓華羅庚安心養病,醫院領導下達指令:禁止一切探訪。本來華羅庚打算等病情稍微穩定一點,就召集他的學生們來醫院,大家一起商討問題,但是醫院的這個命令,讓他的這個想法落空了。

  華羅庚躺在病床上,不停地在想,“我能幹點什麽呢?既不違反醫院的規定,又不把這時間白白浪費了?”

  突然一道靈光,在他的腦海中閃過,“對,我應該把數學手稿重新回憶記錄下來。”

  其實這個想法早就有了,但是他一直躊躇不定:其一,時隔多年,不知道從哪裏回憶;其二,推廣“雙法”規模較大,費力較多,何況在推廣過程中又有各種阻力,必須邊排除幹擾,邊摸索前進;其三,蒲柳先衰,精力不濟,基礎科學是建房築塔的基礎,不可削弱,因而又得放上一些精力。因此對回憶和重寫不敢輕易從事。

  現在躺在病床上無事可做,正好是把那本失去的手稿回憶出來的好時候。華羅庚想到這裏,便行動了起來。

  幾個月過去了,在出院的時候,華羅庚已經尋回了失卻多年的把數學方法有效地用於計劃經濟理論的思想,而且還在病榻上為《數學方法與國民經濟》一書寫下了動人的序言。

  其中寫道:

  但總算基本上補了一些出來了,可能忘記的更多,但也還可能有在那時的水平上加上20年來摸索經驗的稍有提高處。但寫法不能再是通俗易懂的筆調,因為那將多花許多倍的精力,考慮到與生命搶時間,盡心盡力為祖國,我將我血薦軒轅,因此,推導不再是步步寫出,而是要求讀者有獨立推理能力。

  總之,所寫出來的不能算是著作,而是一紮紮雜亂的草稿,但是能用現代計算工具,有現代計算機運用的人,完全可以看得懂用得上……

  華羅庚的心血沒有白費,這個兩淮煤炭基地規劃方案結果是:建井周期可以縮短一年半至兩年;建設規模可以加大,至20世紀末每年可減少北煤南運3000萬噸,緩和津浦、京漢兩條鐵路運輸壓力。

  十年後通過淮河、長江、大運河每年可以運煤1400萬噸,節約大量運費。利用淮河運輸不僅可以不占或少占農田,還可以挖航道造田,並為數十萬畝農田創造灌溉條件,為城市提供清水,改善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

  此後不久,萬裏副總理專門接見了華羅庚,對他們的工作給了很大的鼓勵,並對今後的工作作了指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萬裏要求華羅庚積極主動參加國家的長遠規劃工作,組織專家參加這些工作;組織人研究國家的重大項目,特別是與國外合作的項目。

  隨後他又提到了大慶的問題,說大慶在我們國家高產穩產已20年,能否繼續穩產和高產,如果要投資,到底是投在大慶,還是投在勝利油田,或者投在新疆等。

  像這樣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的項目都交到了華羅庚手中,讓他幫助完成規劃。雖然這時的華羅庚已經滿頭白發,但是麵對黨的信任,他勇敢挑起了一個個重擔,而且都圓滿地完成了。

  華羅庚將國民經濟中所用的數學方法歸納為36個字:

  大統籌,廣優選,聯運輸,經統計,抓質量,理數據,

  建係統,策發展,利工具,巧計算,重實踐,明真理。

  1985年春天,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傳出令人興奮的新聞:華羅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會後,眾多的記者將華羅庚圍在了中央。有的記者問:“華老,您這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有何感想?”

  華羅庚微微一笑,說道:“首先我感到非常榮幸,其次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有的記者問:“您對下一代有什麽樣的希望和要求?”

  華羅庚回答道:“我希望學生們能多學多思,多動手。多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們自學,不是靠灌輸。古人提倡讀萬卷書,現在萬卷書也不算多,放在矽片上就那麽薄。”

  “一個手提包就是一個圖書館。”他的學生插話說。

  “是啊,光學還不行,要多思。國外有人說:中國學生考起來都呱呱叫,而要作畢業論文,就顯得思索不夠,獨立思考不夠。有的學生作出了非標準答案,不僅不應扣分,還應當加分。現在不會思考,將來不如一台電子計算機。”

  眾人聽了紛紛點點頭,華羅庚又說:“現在青年人羨慕老年人有知識、有能力、有經驗,這是可貴的;中年人羨慕老年人有知識、有能力、有經驗,這也是可貴的;老年人羨慕青年人有朝氣、身體健康、思想活躍,這是老年人不能再獲得的。所以,曆史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勝古人。”

  有的記者問:“華老,您今後有什麽打算?”

  他笑著說:“我計劃在有生之年做兩件事。其一,繼續為國家一些重科技項目出力;其二,中央領導同誌叫我寫回憶錄。前一件是必須做的,後一件事想做,但是不知是否力所能及。”

  對於讓華羅庚寫回憶錄的事情,葉劍英和胡耀邦都曾經要求過。胡耀邦曾經在1982年給華羅庚的一封回信中這樣寫道:

  如果自然界能寬限你更多的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為科學而奮鬥的動人經曆,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下來,留給年輕人。

  你那些被劫走失散的手稿中的一些最重要的觀點和創見,能不能夾在其中敘述呢?完成了它,我認為就是你在科學上的超額貢獻了。

  華羅庚曾對他的朋友秦文亮說:“耀邦同誌要我寫回憶錄,唉!叫我怎麽下筆呢?”

  是啊,他的一生實在太複雜太坎坷,從何下筆呢?實在難啊!所以這一工作遲遲未能動手。

  在這次記者的提問中,華羅庚將寫回憶錄作為自己日後需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可是直至他去世也隻是寫出了一個提綱。最後的《華羅庚》由他的弟子王元花了整整八九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

  王元介紹寫這本華羅庚回憶錄時說:算起來,我開始寫作《華羅庚》大概是在1985年。當時華老還在世,有一天,我說要到他家去商討寫傳記的事,他就在我動身之後沒到他家前,寫下了一個簡短的自傳提綱,但裏麵隻是講到了他的數學工作。等到我開始寫的時候,我覺得不能隻寫數學。我覺得華老的一生有兩點特別打動我:

  “一是他自學成才。他隻上過初中,即使到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當教授,他的履曆上也隻有初中的文憑。這一點對中國的年輕人奮發向上有特別大的鼓勵。”

  “還有一點就是他的愛國,他第一次是1937年在英國的時候,正值抗日戰爭爆發,英國人要他留下教書,他卻毅然放棄這些,在1938年回國,到了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

  “他第二次是在美國,已經是伊利諾伊大學的終身教授了,但仍然帶領全家返回祖國。他的這種愛國精神可以說是推動我寫這本書的巨大動力。”

  王元寫這本書可謂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查證曆史資料。翻開《華羅庚》一書,可以看到每一章的末尾那長長的參考書目、文件的目錄。

  有人曾驚異地問他:“你怎麽能搞到這麽多的材料的?”

  王元說:“是下笨工夫,一點一滴地坐在圖書館裏大海撈針得到的。我寫華老與文學家寫傳記不同,這本書裏不會有一點虛構的、所謂想象的東西,我所有的描述都有出處,我是要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華羅庚。”

  華羅庚的一生要寫得真實也實在是難,他的學術成就到底有多大?怎樣去估計?他在中國近代科學與數學史中應該放在什麽位置?他在20世紀50年代回國值得嗎?他從事普及數學工作值得嗎?一切的一切都太難回答。

  所以,這本30萬字的書,王元竟寫了八九年。《華羅庚》第一次麵世是1994年,由開明書店出版。最近,《華羅庚》的修訂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而且,以出版自然科學著作著稱的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華羅庚》的英文版,該社的《華羅庚》日文版也在翻譯出版中。

  《華羅庚》出版以後,共印了27000本,其中中國台灣的九章出版社印的繁體字版本在台灣一地就賣了2000本,台灣的“中央圖書館”1994年就將其收入館藏。

  華羅庚所說的兩件事都圓滿地完成了,相信他在天之靈也會開心地笑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