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節 太湖區馬家浜文化

  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係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在吳縣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纖維織造的緯線起花羅紋編織物,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紮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麵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多紅色陶器,腰簷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或稱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隨葬品不甚豐富也不很懸殊。在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發現用陶器覆蓋人頭骨或把人頭骨置於陶器中的特殊葬俗;還發現幾座死者年齡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屬母係氏族社會的葬俗。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

  1、更早發現和麵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麵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

  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跡。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麵弧突的锛和斜背舌表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征。還有較多的鏃鑿、碓、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等,還有牛、鹿、豬、魚類等動物遺骸。

  中層,距今約5000多年,屬鬆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萬斧和長條形石鎊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包括鼎、豆、(上禾下皿)、罐、杯、解、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

  上層,即城牆部分,1957年發現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王夫、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邱城山東南文化堆積的上層,出土有夾砂繩紋陶鼎、三角形斜把石破土器、弧背有段石锛等遺物。

  2、稍晚後發現,麵積僅一半的嘉興馬家浜遺址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1959年3月間,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曆史係、杭州師範學院曆史係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

  ……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西南7.5公裏,麵積約1萬5千平方米,發掘區在遺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個,計213平方米。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包含物有獸骨、石锛、礰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達15-75厘米,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紡輪1件、玉珠2件。還發現長方形房屋遺跡,南北7米,東西3米,門朝東,周邊一圈柱洞,尚有殘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墊放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麵,還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的牆壁殘跡。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圓角菱,與現在的南湖菱相仿。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麵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此後,文物考古界對馬家浜文化的歸屬,展開了學術討論。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認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遊、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1981年12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第三屆考古學會年會上,到會專家學者聽取了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後,加深了對馬家浜文化的認識。1984年11月在嘉興召開的太湖流域古文化討論會上,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對馬家浜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給予很高的評價。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錯誤命名分析

  同一曆史時期,邱城遺址發現更早,占地麵積更超過馬家浜遺址一倍以上。根據一個是1957年發現,一個是1959年發現,(發現時期)一個占地30000平方米,一個占地15000平方米,(麵積大小)一個分為上中下三層,一個分為上下二層,(文物分層)。從這三點比較分析,不難發現邱城遺址代表內涵遠超馬家浜遺址,因此文化命名為邱城文化更為妥當。

  在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由於馬家浜文化的遺址發現並不多,資料相對較少,其中以首個發掘的邱城下層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層的資料比較豐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當時確定考古學文化的標準及其命名習慣,應該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邱城文化’”的說法,也有人提議命名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將之歸入“江南青蓮崗文化”。這樣的爭論整整持續了16年。科學的預見終將戰勝俗見。獨具慧眼的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吳汝祚先生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發文,率先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開的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由於夏鼐等考古學家的堅持,開創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劃時代見解,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遊、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考古事實證明了這一點。隨後進行的桐鄉羅家角遺址、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的考古發掘成果,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作為長江中下遊、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的觀點。尤其是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製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麵的領先創造,對於當時流行的馬家浜文化是從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有力的糾正。

  3、同期發現的吳江梅堰遺址

  同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發掘的吳江梅堰遺址中,也含有這一類遺存。60年代,有人把它歸屬青蓮崗文化。後來,有人進一步定為青蓮崗文化江南類型的馬家浜期。70年代起,有人把它與青蓮崗文化相區分,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現已普遍得到承認。

  4、羅家角遺址

  位於浙江桐鄉縣石門鎮東北2公裏處。1956年,當地農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獸骨、陶片和鐫刻精美的豬獠牙飾品。省文物部門派員調查,發現這是浙江迄今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麵積12萬平方米。1963年3月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由省文物考古所與嘉興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隊,配合農田基本建設對羅家角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麵積為1338平方米,清理灰坑53個。發現4個文化層,各文化層的包含物十分豐富,獲得小件編號器物794件,有陶片5萬多斤,獸骨2千多斤,還發現了帶榫卯的建築木構件和稻穀等植物遺存。出土稻穀156粒,其中粳穀55粒,秈穀101粒。羅家角遺址的4個文化層都屬馬家浜文化,代表了馬家浜文化的若幹個不同發展階段,豐富了馬家浜文化的內涵,找到了馬家浜文化的早期類型,是我國考古工作又一重大成績。羅家角第4文化層出土的蘆葦經碳14測定,為距今7040±150年,第4文化層出土的陶片熱釋光測定為7170±10%年,兩種測定結果基本一致。馬家浜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4000——5000年。

  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1987年日本農耕史代表團專程到羅家角遺址考察馬家浜文化,1989年日本東亞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團到羅家角遺址考察時說:“羅家角遺址發掘出土稻穀,證明這裏是日本栽培水稻的發源地之一。”代表團成員日本廣播大學教授、農學家渡部忠世說:“日本出版的有關馬家浜文化的書刊都把羅家角寫成羅家穀,這是因為它是水稻的發源地的緣故。”

  5、嘉興市的分布處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6、太湖流域的蘇、錫、常、滬、杭、湖地區分布處

  有湖州邱城、杭州吳家埠、蘇州越城、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墊、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澤下層和常州圩墩、武進潘家塘的下層。

  §§第二章 夏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