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縣磁山發現而命名。1933年首次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約出現在公元前5400~前5100年,它與裴李崗文化一樣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1973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鑒定為距今約10300-8700年)。居民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農作物有粟。以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與柳葉形石磨盤為生產工具,石磨盤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獨特。飼養狗、豬等家畜,兼事漁獵。製陶業較原始,處於手製階段;橢圓口盂、靴形支座、三足缽與深腹罐等為典型陶器。陶器表麵多飾繩紋、篦紋及劃紋等。住房是圓形或橢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該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其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缺環。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裏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裏,是我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2年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總麵積近14萬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這裏進行了三次發掘,至1978年底,發掘麵積達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達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6000餘種,為尋找我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製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如果說,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許多地方還是鴻蒙未開的話,而這裏的人們已經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生活用具,燒製陶器……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
我國已故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為研究和探索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地下實物資料。
在遺址發現了兩座房基址,均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300年前這一帶即編製葦席,由此也可想像葦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