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人的調查,發現遺址麵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麵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1957年建成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係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麵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麵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範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幹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製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麵、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2個男子和4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係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采用甕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致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占地麵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
半坡遺址風景(14張)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製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範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跡和大量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