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三節 細石器文化

  一、概述

  細石器文化,距今10000~7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陝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以細小打製石器為特征的文化。石器原料主要為石髓、瑪瑙、燧石等。有多角錐狀石核、細長石片(石葉)、小石片等,已出現複合工具,如以小長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並已廣泛使用弓箭。

  峙峪文化、許家窯文化均具細石器文化的原始麵貌;細石器文化繁盛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如我國最早的細石器文化發現於河南靈井、陝西大荔沙苑等地;細石器文化可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甚至可以延續到銅石並用的時代。我國細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東北、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一帶。細石器文化傳統可能與當時人類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有關。

  二、寧夏細石器文化

  寧夏中衛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日前在中衛市沙坡頭附近的荒漠沙丘地帶考察後發現,這裏存在一處距今約3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

  遺址位於一處東西長約1公裏,南北寬約1.5公裏的台地之上。工作人員考察的主要是風吹沙移後遺物露出地表的區域,大部分區域由於黃沙覆蓋給考古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博物館工作人員第一次考察時在遺址采集到石器50餘件、陶器殘片30多片以及動物頭骨等。石器包括敲砸器、石磨棒、石斧、鑽孔石珠等,陶器紋飾也很豐富,包括粗、細繩紋,劃紋等。

  在隨後的兩次考察中,工作人員又發現了紅陶及兩塊焦炭狀的黑色石頭,工作人員依此推斷這裏存在一處古代冶煉遺址,但具體年代不好確認。

  據中衛市博物館館長石宇清介紹,細石器時代在各地的起止年代不盡相同,舊石器晚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甚至奴隸製早期都有可能。

  三、西域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文化與畜牧的起源,發展密切相關。細石器文化是研究人類社會由狩獵采集經濟到畜牧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依據之一。新疆史稱“西域”,我國西域地區的早期曆史,是一部從狩獵采集經濟到畜牧經濟的發展史。

  考古界把細石器分為幾何形細石器和細石葉形細石器兩大係統。幾何形細石器主要分布於地中海、北歐、非洲、印度、澳大利亞等地。細石葉形細石器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部。我國西域地區的細石器文化基本上屬於細石葉形細石器係統。不管屬於哪個係統,細石器作為狩獵采集和畜牧生產工具,這是所有細石器的共性。

  從目前已公布的考古資料來看,細石器文化遺址遍布新疆各地,從昆侖山北麓到帕米爾高原的山前地帶,從羅布淖爾地區到吐魯番盆地,從天山西部的伊犁河穀到天山東部的哈密地區,從阿爾泰山南麓到準噶爾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市區,都發現有細石器文化遺存。這就為我們研究西域地區早期從狩獵采集經濟到畜牧經濟的發展形成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一)西域細石器文化遺址

  1、三道嶺遺址:位於哈密市西80公裏的三道嶺鎮。遺址現已被一大型露天煤礦建設消滅。該遺址發現的細石器,包括用礫石打製成的刮削器、細長石片、錐形石核等。細石器的石料主要為瑪瑙和石髓,石器均為地表采集。時代距今一萬年左右。最早發現於本世紀三十年代,曾經被楊鍾建、德日進等調查過。

  2、七角井遺址:分兩個點。第一地點位於哈密市七角井鎮東約七、八百米處。地理坐標:東經91°37′42″,北緯43°29′24″,海拔872米。第一地點又分八個小點,彼此同在一個小的地區範圍,相隔10米或100米間。第二地點位於七角井鎮西10公裏左右。文化遺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石器及細石鏃、石鑽頭、大量的細石葉、指甲形刮削器等。石核有錐形、柱狀、船底形等。石核石器中有一件束腰帶尖的石斧或稱尖狀器,形製碩大,長達31cm。石斧兩側邊經兩麵修整,中部打出凹腰,也可作手斧使用,器型很具特性。七角井遺址的年代距今九千年左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鍾建、德日進發現了七角井鎮西10公裏的細石器地點,即第二地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八十年代以後,先後有史樹青、安誌敏、王炳華等先生對七角井細石器遺址進行過調查。七角井遺址先後發現細石器700餘件。

  3、七城子遺址:位於木壘縣大石頭鄉南約20公裏處,地處天山北麓低山地段。地理坐標:東經91°08′27″,北緯43°34′42″,海拔高度1700米。文化遺物有石核、石葉、石片石器以及石片等。“細分器型,石核中有楔形石核、半楔形石核、半柱狀石核;石葉有寬、中、細石葉之分,部分為加工石葉;石片石器中有扇形、龜背形、條形、三角形、弧形刮削器。此外還有尖狀——圓刃刮削器及斧形器等”。七城子遺址的年代早於七角井。一九八八年八月由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調查時發現,采集細石器約160件。

  4、塔克爾巴斯陶遺址:位於木壘縣城東北約32公裏處,地屬木壘縣東城鄉雞心梁村二組戈壁牧業點的居住區和放牧區。地理坐標:東經90°30′,北緯44°4′13″。文化遺物有錐狀石核、平柱形石核、楔形石核、圓刃和弧刃刮削器、石片石器、加工石葉等。塔克爾巴斯陶遺址其時代較七城仔細石器遺址為晚,但之間似有淵源或影響關係。一九八八年由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調查發現。

  5、木壘河遺址:位於木壘縣縣城南郊、木壘河東岸的草地上。文化遺物有:柱狀石核、長條形石片、弧刃或直刃刮削器、三角形凹底鏃,和打製的石锛、刮割器等。石質為燧石、石英、瑪瑙、石英岩等。

  (二)西域細石器文化所反映的經濟麵貌

  新疆地處亞洲中部,遠離海洋,降雨量稀少,屬幹旱區地理環境。河流水源主要來自降水較多的高山地帶,綜觀新疆所發現的細石器文化遺存,在一個如此廣闊的空間地帶,時間上又延用如此之久的細石器工具,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出新疆地區的特點與時代的差別。從一個側麵,也充分說明了新疆地區的土著居民,在向大自然進行鬥爭過程中,是鬥爭中求生存,生存中求發展。曾經曆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曆程。

  現有的資料表明:我國西域地區的細石器遺存,多見於河岸階地、湖岸及有泉水湧出的地方。它們有的在山區高寒地帶,海拔位置很高,如阿什庫勒遺址,海拔高度5040米,野牛泉遺址,海拔4530米。有的卻處於海平麵以下,如吐魯番盆地的迪坎爾遺址海拔高度低於海平麵10米,洋海阿斯喀勒買來遺址低於海平麵37米,阿斯塔那遺址低於海平麵25米等等。這些遺存無論分布在高山、平原、盆地或沙漠,雖然不少遺存地點遠離現有河床或湖麵,但大多數可以在它不遠的地方找到水源。很明顯,當時的人們一般都選擇離水源較近的地方活動或安紮營地,這是新疆細石器遺存地點的地理環境特征。

  (三)西域細石器文化的分類

  從工藝技術和文化類型學上來看,以現有的資料分類,筆者采信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的研究結論,將新疆的細石器文化分為四類:

  第一類:以柴窩堡遺址為代表,細石器不僅數量可觀,而且散布麵積較大,是以細石器文化遺存為主要特征。細石器具備傳統特征,其中船底形石核具有細石器早期特征,圓錐形、楔形、圓柱形均為細石器中常見石核。石片的產生是用直接打擊法和間接打擊法來獲得的。石片主要有長條形和不規則形,為直接打擊法所產生,均有一個小台麵,這裏表現出石器打製的原始性。所見細石器是利用間接打擊法和壓剝法隻是在石片的邊緣進行第二步加工修整,有些細石器的加工可能是用直接打擊法。細石器器類雖然較豐富,但在同一類標本中、則形製較為單調。石器以單麵加工為主,個別采用了錯向或兩麵加工的方法。除長身圓頭刮削器、短身圓頭刮削器、半月形刮削器(有人稱指甲形刮削器)等石器類型較固定外,其它石器類型還不太固定,加工上遠遠不如下川文化細石器加工的精致。柴窩堡細石器中雙尖尖狀器、半月形刮削器表現了這個遺址的特色,這類石器在我國其它地區很少發現。大型石器加工粗糙,而且很少。從宏觀角度觀察分析:不論在細石器工藝技術和一些石器類型上,柴窩堡細石器都表現出較為原始的形態,說明其工藝技術還不完備。從石器的分類用途上分析,石器主人當時生活在山前地帶的湖邊,主要從事狩獵和采集活動,漁獵活動可能也是其生產活動中的一部分。類似柴窩堡遺址文化性質的還有三道嶺遺址、野牛泉遺址、喀爾墩遺址、克拉瑪依遺址。以克拉瑪依遺址為例,應該說克拉瑪依石器的主人其經濟生活同遺存點周圍的地理環境是協調的。該遺址處在瑪納斯河下遊的枯河道岸邊和不遠的地方,周圍地區都是風水作用的沙土和粘土沉積,河道有的地段寬達二、三十米,深約二、三米左右,有的河灣沉積中能見到不少淡水螺殼,河道的斷壁上除沙土、粘土外,還有青灰色土層,說明這裏有一個時期水草豐茂、林木叢生。據當地一位建設兵團的老團長介紹:解放前後(1949年前後)瑪納斯河流域,這裏仍是林木茂密,人難穿行,野雞多的象內地樹上的烏鴉。野豬也多,有父子二人以狩獵為主,養二百多條狗,加長矛和火槍,一次狩獵就可獲一卡車。魚多,在瑪納斯河的引水渠旁,建設兵團的一些人不到一天僅用筐子就能撈到半卡車。黃羊多,兵團的貨郎挑著擔子到連隊售貨,常受黃羊騷撓,黃羊常在貨郎擔前嗅來嗅去,很討厭,貨郎經常回手一杖就打死一隻黃羊。這充分說明,瑪納斯河流域以前的一些生態環境狀況,可以說在五六十年以前這裏還是一個狩獵、捕魚、畜牧的好地方。克拉瑪依細石器遺址,屬瑪納斯河流域下遊地帶,這樣的地理環境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了石器主人的經濟生活麵貌。前麵我們在介紹柴窩堡遺址時將它的年代初步推斷為新石器時代,同時指出:“但也有人認為它可能早到中石器時代或晚到青銅器時代,時間跨度比較大。”還有學者指出:“柴窩堡的時代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末向中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比較合適,但下限不可能晚到中石器時代以後。”[56]在這裏順便聲明:筆者是不同意“有中石器時代”說法的。1999年12月在我國廣東省英德市舉行的“中石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內外許多學者的共識是:“各地是否存在中石器時代以及中石器時限問題應視各地情況而定,不可能定出統一的時限”。作為人類進化過程中標誌性的產物,一個“文化時代”概念提出來,在世界範圍內,甚至在一個國家範圍內,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限”概念,其存在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類:以哈密七角井遺址為代表,該遺址不僅麵積大,而且細石器相當豐富,除船底形石核、圓錐形石核、石片石器較多外,一般利用石片經二次加工成長刮削器、尖狀器等。細石葉的發現數量也相當可觀,其長度達7厘米,寬僅0.3~0.4厘米,以細石葉進一步加工的小石鏃、石鑽、尖狀器、雕刻器占相當比重,兩麵壓琢修整,加工精細,製作工藝十分成熟。該遺址發現的以石片為料加工的指甲形刮削器。無論造型,還是製作方法,均與舊石器時代晚期同類器物一致,大型石器發現有束腰帶尖兩麵加工的石斧或尖狀器。在這裏,雖然有相當典型的細石器和比較成熟的細石器工藝技術,但目前還沒有發現通體壓製加工的石器,同時不見磨製石器和陶片。石製器中也不見一件與農業有關係的工具。由此推斷,它應是以狩獵采集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形態。類似七角井遺址的還有迪坎爾遺址,英都庫什遺址、雅爾湖遺址、阿克蘇地區的柯坪遺址、於田縣的巴什康蘇拉遺址。這些遺址出土的細石器均與七角井遺址相似。同樣不見陶片和磨製石器共存。很顯然,七角井類型的遺址年代明顯晚於柴窩堡類型遺址的年代。

  第三類:以喀什地區疏附縣烏帕爾鄉的霍加闊那勒遺址(簡稱HC)和蘇勒塘巴俄遺址(簡稱SC)為代表。這兩處遺址的文化麵貌基本相似。但HC略早於SC,比如霍加闊那勒遺址的有楔形石核、半錐狀石核、半柱狀石核和柱狀石核,這類石核是細石器遺址中常見遺物。同時該遺址中還多見細石葉及加工細石葉。石片石器中以刮削器為主,但器形一般均不太規則,簡單而粗糙,石器製作工藝技術保留有一定的原始性。雖然在遺址中與細石器共存有夾砂粗紅陶片,但很破碎,且看不出器形,通常認為這種夾砂紅陶片為新石器時代年期遺物。蘇勒塘巴俄遺址與霍加闊那勒遺址不同的是,出現了交互打製而成的圓底桂葉形、凹底石鏃或者尖狀器。還有磨製的石刀、骨鏃及小件銅器。由此推斷,時代上可能要比霍加闊那勒遺址延續時間要長。類似這樣的遺址還有巴楚遺址和土壘河遺址。陶片、骨器、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銅器,在這類遺址中的出現,說明這類遺址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或銅石並用時代,但從這些遺址采集的遺物分析,仍然未見到一件與農業有關的工具。說明當時仍是以狩獵采集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形態。

  第四類:以阿斯塔那遺址為代表,這類遺址延續時間很長。阿斯塔那遺址石器十分豐富,石器以石片石器為最多,從石核上獲得細石葉的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例如:有的小石核在剝去細石葉後直徑不到0.7厘米的圓錐形和柱狀石核,這在其它遺址中均不見。而以加工細石葉占相當比重,壓製的細石器種類比較多,有半月形石刀、柳葉形、桂葉形及三角形帶鋌石鏃,另有鋸齒形石器在中國其它地區也很少見。琢製石器有石磨盤、石球和穿孔礫石墜,同時還發現夾砂紅陶片和少量彩陶片。雖然遺址中細石器均與狩獵畜牧經濟有關,但農產品加工用具和陶器中出現彩繪裝飾,顯示出阿斯塔那遺址農業經濟因素的存在。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阿斯塔那細石器遺存的時代可能屬新石器時代,遺存中通體壓製的石器加工精致,形態穩定,數量也較多,這也許反映了新疆新石器時代中、後期細石器遺存的一大特征。另外在同一地表采集麵上,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陶片。還有多種多樣的石磨(石磨盤),如馬鞍形、船形和上下均有磨麵的石磨(石磨盤)。還有磨棒以及一些手持的研磨用的磨具。還發現有重量在1市斤至1公斤左右的一些石球。這些石球雖然不是直接的農業生產工具,但有的很可能是加工穀物的用具。從這些用具和相當數量陶器的發現,初步反映出阿斯塔那細石器遺存的經濟似乎可能已經有了農業的成分,但畜牧和狩獵仍占重要的地位。”

  類似阿斯塔那遺址文化麵貌的還有羅布淖爾地區遺址、辛格爾遺址、伊爾卡巴克遺址、焉耆遺址等。從羅布淖爾地區發現的細石器與磨製石器來看,羅布淖爾地區居民當時以狩獵采集為主,漁獵在他們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到後期可能出現農業經濟,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小麥標本,就是出土於羅布淖爾西北的古墓溝墓葬中的。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

  關於木壘縣四道溝遺址、鄯善縣東巴紮回族民族鄉二村遺址、和阿勒泰縣克爾木齊村古墓中出土的細石器,隻能認為是一種古老技術的殘留。因為它們的年代均為2400年~3000年或2000~2500年,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盡管西域地區在曆史早期與內陸文化發展不太平衡。但至少也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一時期,西域地區的文化麵貌,基本上可以分為草原遊牧文化和綠洲農耕文化兩個類型。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完全是由新疆地區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綜上所述,從西域地區的細石器遺存來看,第一類和第二類細石器遺址所反映的內容是狩獵采集經濟為主,兼有一定的漁獵經濟。第三類和第四類細石器遺址所反映的內容是以狩獵、畜牧經濟為主,漁獵存在,以至後來農耕文化的出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