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海陵(今江蘇泰州)人,為胡瑗門人。嘉祐二年(1057),任大理寺丞,知江都縣。累官翰林學士。因詞作《清平樂》有“黃金殿裏,燭影雙龍戲”、“折旋舞徹《伊州》,君恩與整搔頭”等句,忤太後旨,翌日罷職。遂自號逐客,或稱王逐客。往太學時,秦觀父讚其“高才力學”,故亦取子名為“觀”。詞集有《冠柳集》,不傳。今有趙萬裏輯本。
慶清朝慢·踏青
王觀
調雨為酥,催冰做水,東君分付春還。
何人便將輕暖,點破殘寒?
結伴踏青去好,平頭鞋子小雙鸞。
煙郊外,望中秀色,如有無間。
晴則個,陰則個,餖飣得天氣有許多般。
須教鏤花撥柳,爭要先看。
不道吳綾繡襪,香泥斜沁幾行斑。
東風巧,盡收翠綠,吹眉山。
王觀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工麗、尖新的筆觸,從春日裏天氣的變化和姑娘們的踏青活動兩方麵入手來描繪春景,將兩者和諧地組合成一幅風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圖。
全詞鋪敘與描寫的技巧、手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柳永的藝術表現方法,而內容上又富有生活氣息,讀來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起首兩句打破了一般詞中寫春景的套路,另辟蹊徑,寫出了初春時節人們不大注意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雨變成酥,冰化為水。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有“天街小雨潤如酥”之句,“如酥”正是早春之雨的特色,這裏深入一步說“調雨為酥”,與“催冰做水”一起,突出春神主持造化的本領,把大自然的運行,用“東君分付”四字加以形象化。有了春水的滋潤,大地將勃發出無限生機,百花爭妍的日子定會來到。濃鬱的春意,盡括這三句之中,可以說是對“東君”的讚歌。這三句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前兩句乃由後一句生發而出,意思的順序上,當是第三句前,前兩句後,詞人把它們倒置過來,先畫龍而後點睛,更有曳生姿之妙。三句之後,接下去是“何人便將輕暖,點破殘寒?”這個疑問句式表明已到殘寒盡退、到輕暖的時候。這是何人主使的呢?當然仍是“東君”。這個疑問句式,既是為了鋪敘的跌宕生姿,也是為了使人們對春天的到來,應向造福於人的“東君”表示深深的敬意。“結伴踏青去好,平頭鞋子小雙鸞。”寫趁著輕暖的天氣,姑娘們結伴而行,野外踏青。“平頭鞋子小雙鸞”正是詞人別具匠心的地方,此處先把它提出來作為下文的伏筆。“煙郊外,望中秀色,如有無間。”化用王維《漢江臨眺》詩中的名句,用來寫踏青的姑娘們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這樣,不僅寫出了陽春煙景,且可從“望中”二字體會到姑娘們愉悅的心情。
過片三句運用口語,生動地描繪出天氣的變化,活潑而有意趣。賀裳他所作的《皺水軒詞筌》裏說:“險麗,貴矣,須泯其鏤劃之痕乃佳。如蔣捷‘燈搖縹暈茸窗冷’,可謂工矣,覺斧痕猶。如王通叟春遊曰:晴則個,陰則個‘雲雲,則痕跡都無,真猶石尉香塵,漢皇掌上也。兩’個字尤弄姿無限。”賀氏提出了兩個“個”字用得妙,頗有見地。而“餖飣”一詞則用得更具神采,有了這個詞,前兩個“個”字的“弄姿”才顯示出來。天氣的陰晴無常,使得踏青的姑娘們的情緒起了變化,她們要趕快一攬春景之勝:須教鏤花撥柳,爭要先看。“寫出了她們看花覓柳的急切心情與行動,”鏤“撥”兩字用得很工,仿佛可以聽到她們清脆的笑聲,看到她們輕盈的體態。她們隻顧忘情地歡笑,“不道吳綾繡襪,香泥斜沁幾行斑。”一不小心腳踏進泥淖裏,濁漿濺涴了她們的羅襪,而前麵寫的“小雙鸞”更是沾滿汙泥。無限珍惜的心情使她們笑容頓斂,雙眉緊鎖,“東風巧,盡收翠綠,吹眉山。”眉山“典出《西京雜記》謂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踏青姑娘們的蛾眉,本來是淡淡的,但眉頭一皺,黛色集聚,好象大地上所有的翠綠全被靈巧的東風吹上邊。詞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們一瞬間的感情變化,用幽默、風趣的誇張手法,寫出了她們有點尷尬的神情。
此詞一反尋常春景詞的套路,繞開和風煦日、龐柳嬌花之類的意象,另辟蹊徑,巧麗造境,同類作品中別開生麵,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王觀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願。過片兩句,正麵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願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後,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王灼《碧雞漫誌中》謂王觀的作品“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本篇即是上述評語的絕妙說明。
木蘭花令
王觀
銅駝陌上新正後,第一風流除是柳。
勾牽春事不如梅,斷送離人強似酒。
東君有意偏撋就,慣得腰肢真個瘦。
阿誰道你不思量,因甚眉頭長恁皺。
王觀詞作鑒賞
此為詠柳詞。詞中以輕快活潑、清麗自然的筆調,借柳喻人,通過對柳的特性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風流、多情、柔美的麗人形象,寄寓了詞人對於身為下賤、心性美麗的風塵女子的同情乃至於讚美。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所詠之物為柳,突出柳的風流本性,全詞遂以擬人的方法從各方麵來表現它的風流。
洛陽古都銅駝街的柳自漢代以來便很著名。據古文獻《洛陽記》雲:“洛陽有銅駝街。漢鑄銅駝二枚,宮南四會道相對。俗語曰: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太平禦覽》卷一五八引)銅駝街洛陽城南,與城西之金穀園都是人們遊樂的勝地。唐駱賓王詩說“銅駝路上柳千條,金穀園中花幾色”《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詞人提筆即謂“銅駝陌上”令人聯想到柳的風姿,十分切題。“新正”即新春正月。詞人以讚美的語氣強調新春到來之時,最顯得俊俏風流的應是葉芽青嫩、柔條迎風而舞的柳了。第一是說除柳之身姿俊俏嫋娜可稱第一而外,它還是最先向人們報告春的消息的。三、四兩句由新春的柳而聯想到梅柳爭春。柳雖得春意之先,而人們常以梅為東風第一枝,詞人此試圖給它們以公允的評判。
他以為柳雖不如梅花之嬌豔,但送別的場合,柳的作用遠過於酒了,當然也就更勝於梅了。這裏非常巧妙地用一舊典。漢代都城長安東門外的灞橋柳色如煙,都城人們送別親友至灞橋而止,折柳枝為贈。此後折柳贈別成為我國民俗,故南朝範雲詩有“春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橋”之句。可見與梅比,柳是更為多情的。
過片兩句是讚賞柳的嫋娜輕盈的美姿,以為春天之神東君好似對柳特地寵愛和遷就,以致嬌縱得它的身材苗條、腰肢柔細了。以柳條之柔細比喻婦女之腰肢是古詩詞常用的典型意象。唐代白居易《楊柳枝》的“柳嫋輕風似舞腰”和溫庭筠《南歌子》的“娉婷似柳腰”,便都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這裏作者卻能以故為新,脫去用比痕跡,寫出柳如美人之天生麗質。結拍兩句也是舊比翻新而表現得更為曲折。唐宋詞人已慣用柳葉比喻婦女之秀眉,如“人似玉,柳如眉”(溫庭筠《定西番》)或“玉如肌,柳如眉”(歐陽修《長相思》),都屬常見。這裏作者卻以表現柳性之風流多情,它好似女子一樣,因對離人的思量,愁眉難展,老是皺著。這種句式設疑自釋,曲折地暗用舊比而全不落俗套。
王觀的詞,工細輕柔,新麗清新,當行入律,通俗自然,“其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王灼《碧雞漫誌》),與柳永的作品有某些相似之處,本篇即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
清平樂
王觀
黃金殿裏,燭影雙龍戲。
勸得官家真個醉,進酒猶呼萬歲。
折旋舞徹《伊州》。
君恩與整搔頭。
一夜禦前宣住,六宮多少人愁。
王觀詞作鑒賞
此為“應製”詞,是詞人為應聖旨而作。詞中以諧謔的語氣,對帝王的享樂生活進行了描述,客觀上相當大程度上暴露了帝王的淫佚、庸俗與醜惡,打掉了籠罩至高無上的封建帝王頭上的神聖光環,暴露了他們的本來麵貌。
詞的上片,一開始就描繪皇帝與一嬪妃宴樂的情形。“金殿”是皇帝住的地方,從宴樂的情形推測,它應屬宮中的便殿。作者不去正麵描寫皇帝與嬪妃的狎昵狀態,而是側麵寫殿裏燭光輝煌,有人燭影下為其相戲。皇帝貴為天子,俗稱官家,據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記載:宋真宗問:“何故謂天子為官家?”李侍讀仲容對曰:“臣嚐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位嬪妃,能夠討得“官家”的歡喜,便施展出特有的本領將他灌醉了。她進獻尊酒時還嬌媚地祝頌萬歲,使得官家隻好一杯杯飲下去了。所謂“真個醉”,意即真的有了醉意,其中自然包含著對這位風流嬌美的嬪妃之入迷。
下片將宴飲的歡樂之情推向高潮。“勸得官家真個醉”之後,這位寵妃又采用歌舞手段以爭取皇帝最後的恩寵。《伊州》乃唐代邊地伊州傳入的西域舞曲,唐吳融《李周彈箏歌》:“隻知《伊州》與《梁州》,盡是太平時歌舞。”詞中的“折旋舞徹《伊州》”,說明宋時宮中猶傳唐人伊州樂舞。這種精美的舞蹈熱烈活潑,真使皇帝著迷了。他竟躬親為舞者整理“搔頭”。“搔頭”即玉簪,為婦女頭上飾物。“與整搔頭”表示愛憐和親近之意。這位嬪妃色藝超群,很有手段,終於得到君恩,初步達到了目的。至此,皇上興致已經被逗引得濃厚極了。為她整理搔頭,已暗示了隱秘的聖意。“禦”乃古時對天子的敬稱,禦前即皇上之前:“宣”為傳達皇上之命。“一夜禦前宣住”,意即當晚皇上麵前就傳命這位妃嬪留宿侍寢,得以陪伴君王了。詞的結尾“六宮多少人愁”,作者忽然跳出題外,為數千深鎖宮中的女子之不幸命運而哀歎,她們將羨慕這位嬪妃“宣住”而被“幸”,又暗暗為自己虛擲青春而愁歎嗟怨。
這首詞以輕狂、滑稽的語氣對封建社會中位居萬人之上的神聖君主進行揶揄嘲諷,使人讀後隱隱發笑的同時獲得深刻的感悟。正因為它的這種叛逆性色彩,王觀作此詞後,“高太後以為瀆神宗,翌日罷職,世遂有‘逐客’之號”(《能改齋漫錄》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