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譯詩”太平時有閑情逸興,是無能之人;喜歡孤雲悠閑,也喜歡和尚清靜。我想手擎旌麾,遠去江海的吳興;再登上樂遊原,遙望太宗的昭陵。
“賞析”此詩用反語和自嘲的方式,諷刺統治者不重視人才。
詩的前兩句說:如今是清平有為之世,自己卻有閑情逸致,喜愛孤雲之閑和孤僧之靜,足見自己無能。詩的後兩句說:自己將赴湖州任刺史了,從此就要離開長安城了。於是登上樂遊原,遠望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懷想的是唐太宗煊赫的文治武功。
讀了詩的後兩句,就可以明白詩的前兩句是對當時朝政的諷刺:作者向往太宗時代的太平盛世,也有心輔佐朝廷、重登太平盛世,但卻不可能,自己要“一麾出守”了,因此,對朝政滿含失望。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詩”一支古老的斷戟,沉落在江底,歲月流逝也未使它消蝕磨出錚錚亮光,它是三國時代的兵器。不是東風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廢墟;美麗的二喬,隻有永遠被鎖在銅雀台裏。
“鑒賞”本來詩人詠古,不像曆史家那樣考證,而是帶著自己的鮮明的感情色彩。如詩中第三句把赤壁之勝,完全歸功於東風使周瑜的火攻得以告成,就不無偏頗,但沒有這一句也就沒有第四句,本詩就失去了韻味。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詩”煙霧朦朧著寒江,沙洲閃耀著月光,夜晚,我停在秦淮河岸,酒家的光華。映紅了我的麵頰,天真的歌女,怎知道亡國的悲恨,聽對岸傳來優美的歌聲,是她們還把《後庭花》歌唱。
“鑒賞”這是一首觸景生情抒發感慨的名詩。前兩句隻實寫眼前之景,後兩句才是詩的主旨,對曆史滄桑發出深沉的感喟,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曆來被認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品。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譯詩”天邊,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秋天已經散盡,草木已經凋落。孤寂的小橋,隻有一輪明月,高高映照,是誰在傾訴心中的思念,遠處傳來悠揚的簫聲。
“鑒賞”這是詩人離開揚州後,懷念友人同時也是回憶在揚州時的生活而作,因而含有惆悵的情思。二十四橋玉人在明月下的簫聲,尤引人遐思悠遠。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譯詩”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一位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坐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遙望著織女星。
“鑒賞”一幅宮女秋夜圖,充滿了寂寞淒清的氣氛,宮女們隻有在百無聊賴中自尋樂趣。詩題秋夕,即七月七夜,傳說有喜鵲搭橋使牛郎、織女兩星相會,而自己呢,隻能在夜深癡癡地想象著他們的愛情。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譯詩”無限的癡情,隻是默默無語,歡笑已經過去,縱然拿起酒杯,終歸是無情的別離。蠟燭知道,依依惜別的傷心,它流著淚一直流到天明。
“鑒賞”寫別離時彼此複雜的感情,蠟燭擬人化地替他們垂淚,也非常形象逼真。一般地說,有名的人都要將年輕時這種浪漫行徑隱匿起來,以免受人非議;而詩人的可愛處,正在他的直率、摯誠。